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四品 业因果▪P7

  ..续本文上一页身具大乐自性,愚者认为身体皆无常,执为如瓷器般;智者对此分析而不说一切皆无常,何以故?自身具有佛性种子之故。愚者执著一切佛法皆为无我;智者认为无我仅是心假立而已,无有实体,如是了知于彼不生怀疑。若说如来藏为空性,则愚者闻后生断见或无见;智者了达如来藏无有迁变。若说如幻解脱,则愚者认为获得解脱是魔法;智者分析而知如人中狮子之唯一如来是常有无迁变的。若说以无明之缘而生诸行,则愚者闻后分辨为觉与不觉;智者了悟自性无二。若许无二即真实。若说以诸行之缘而生识,则愚者执行识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无二。若许无二即真实。若说诸法无我如来藏亦无我,则愚者执著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无二,即我与无我自性无二。诸佛出有坏皆赞叹无量无边之如来藏义,吾亦于诸具德经部中广说矣!”当了知其中所说之义。

  若想:《幻化经》中说“邪见者永远无法获得涅槃”并且也宣说了无佛性之断见,因此一切众生不一定普遍具有如来藏。

  答:此种想法是不合理的,《涅槃经》中所说的密意是指舍大乘法的邪见者长期不能解脱,以及从道中退转者暂时已断了修道之佛性,而并非断绝了心之自性光明界性。《宝性论释》中云:“经中所谓之“邪见者永不得涅槃”之密意是指:因为于大乘法起嗔恚是邪道之因,故乃断除于大乘法起嗔者之别时意趣(四意趣之一,指他时可解脱。),(众生)具有自性清净之佛性故。有些永远不得涅槃是不合理的。因为出有坏佛陀了知众生无有差别皆具清净佛性故言:“无始然有终,自性净常法,无始障不见,如金色被遮。”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无始善法界(佛性),终有一日会得以清净,所以,能成立所谓之“无始然有终”。

  觉醒二种佛性之相:(一)觉醒自性法身佛性之相:《入中论》云:“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生欢喜,由喜引发泪流注,周身汗毛自动竖,彼身已有佛慧种,是可宣说真性器,当为彼说胜义谛。”(二)觉醒色身有法佛性之相:《经观庄严论》云:“加行观悲心,胜解及安忍,真实行善法,定说佛性相。”觉醒佛性之功德,彼论云:“即使堕恶趣,亦速得解脱,彼纵受微苦,生厌度众生。”意思是说,一次觉醒佛性后,即使堕入恶趣中,也会如线团落地弹起般速得解脱,以其感受微苦及强烈厌离心之缘也可度化众生。

  众生若无有如是佛性,则遭遇任何痛苦都不会生起厌离心,有些人有摆脱轮回、趋向涅槃之心也不合理了,甚至欲求解脱的想法也不可能出现。然而,尽管谁也未宣说,却有些士夫对苦难的其他众生起悲心,有些人因为感受痛苦而生起出离心等,皆是由于众生具有无始善法界即如来藏之力所致。《宝性论》云:“若众无佛性,于苦不生厌,亦于涅槃法,无欲求心愿。现见轮涅法,苦乐之功过,具有佛性致,无佛性无故。”

  如是已广说了因众生均具有佛性故自己圆满如来藏功德之理。为总结之而暂说偈颂:

  众生皆具如来藏,客尘所遮之壳中,

  本具光明法界灯,身智无离无合法,

  自即具足任运成。勤修空性大悲藏,

  获得所谓菩提名,利乐一切有情众,

  虽如空日本自生,然为客惑云障蔽,

  如梦三有中受苦,为遣二障当精进。

  偶然迷现六趣相,以业习气如梦幻,

  无前中后无而现,本具自成光明智,

  纵然恒有今未见,如眠时不见自处,

  勿执无义遍计法,修炼心性光明道,

  自在成办自他利。

  若问:既然一切众生普遍具有佛性,为何还漂泊于轮回中呢?

  答:由于未了知具有佛性而以我执为因,屡生的烦恼、恶友、贫穷及随他人所转为缘,从而流转在轮回中。《经观庄严论》云:“串习惑恶友,贫乏随他转,总之佛性过,当知此四者。”《光次第论》云:“本来光明因无明,说心为我执为己,外境说他执我所,众生漂于三有界,以业各受诸苦乐。”《普作王续》云:“稀有此游舞,离作如空住,不缘以愚痴,初始由自生。彼同一切道,众生自性住,凡夫欺迷故。”又云:“诸光集于彼,上下四方隅,无定彩虹色,现见佛性别,动尘不动性,胜过五大种。”

  本来的光明心性明空自然智慧,本体空性如虚空;自性光明如日月;大悲现相不灭如清明镜面。如是从不堕轮涅任何一边之如来藏法报化三身的自性中,因本体空性而无碍显现;因自性光明而于外境中出现自然五光;因大悲觉智而产生能辨别之妙慧,从此三者中出现迷乱。《密藏续》云:“奇哉如来藏,自分别迷乱。”尔时,从未认识自然智慧本面分而言,称为俱生无明;从自现执为他现分而言,称为遍计无明。因未了知一切皆从实相中产生而执著为我和外境,从而迷乱为外器世界与内情世界各自异熟习气之身心、五毒种种相。《普作续》云:“未悟普作我自性,观察我所作之法,因生贪执而成相,无常幻性将坏灭,痴如天盲之自性。”意思是说,众生由于根本无明而迷惑。《般若摄颂》云:“佛说诸众生,皆由无明生。”众生是以我执、我所执而迷惑的。《般若八千颂》云:“以我我所执,众生转轮回。”《般若二万颂》云:“一切诸凡夫,无蕴起蕴想,无界起界想,无处起处想,无有缘起生,而作缘起想,执著一切法,颠倒缘起生。”

  如是从两种无明中形成三有之行,从而形成众生各自之有、名、相等。从凝酪等直至出生之间,逐渐形成身体。之后依次是触、受、六处到老死之间,形成十二缘起,故称为轮回。

  若谓:最初实相不成轮回,故从如来藏中形成轮回不合理。

  驳斥:并非如此。例如,无有污秽、清净透明的水以冬季寒风之缘而结成如石头般坚硬的冰。同理,从最初的本性中,以所生起的二取为缘,而形成种种牢不可破的迷现。《多哈道歌》中云:“水为风所搅,柔水成如石,分别念所搅,无相迷实法。”从如来藏中迷乱时,心性本来清净之本体无有迁变的本性真实义阿赖耶上法身中存在有圆满的色身、刹土、智慧,由于迷乱的二取无明遮障,而从无始时以来于种种习气阿赖耶上播下各种各样的迷乱习气种子,众生因为强大的习气力量而如梦般地在善趣恶趣中感受种种苦乐。他们流转时,执著我与我所,生起贪嗔等五毒,积累业与习气,毫无意义地迷乱产生各种实执,昼夜不停地在迷乱的显现中流转。因无基而不能迷乱,从中似乎迷现,如梦中的迷现一样,在苦乐(不定的生活中)随烦恼而漂泊。例如,王子离开父王而流浪街头,受苦的当时,虽因生于王族而具有自性圆满的快乐,然而暂时他还是会受苦。《无尽藏窍诀歌》中云:“为如生有藤所缠,流浪我执旷野中,犹如太子离父王,无安乐时心苦恼。”

  如前所说,众生无义地漂泊于三有荒野中时,仍然如实具有如来藏。《如来藏经》云:“嗟!王子,譬如,有一量等同三千大千世界之巨幅整匹绸缎,三千大千世界皆圆满绘于其上。铁围山位置绘铁围山;大地位置绘大地;第二千中千世界位置绘第二千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位置绘大千世界;四洲世间界位置绘四洲世间界;大海位置绘大海;南赡部洲位置绘南瞻部洲;东胜身洲位置绘东胜身洲;西牛货洲位置绘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位置绘北俱卢洲;须弥山位置绘须弥山;地行天无量宫位置绘地行天无量宫;欲天无量宫位置绘欲天无量宫;色界天无量宫位置绘色界天无量宫。巨幅整匹绸缎面积等同三千大千世界,令此巨幅绸缎成一极细微尘,如彼巨幅绸缎成一极细微尘,一切微尘无余入于巨幅绸缎中。尔后有具卓越智慧之士诞生,彼之肉眼成天眼且一切现为光明,彼以天眼观而见此巨幅绸缎存于一极细小微尘中,众生皆未利用。其思筹:呜呼!当以大精进力将此极细微尘展开,令此巨幅绸缎利于众生。彼发起大精进力,以细金刚将微尘打开,如愿以偿使巨幅绸缎利益一切有情。嗟!佛子,如来之无量智慧,一切众生悉皆具足,众生心相续亦同于如来之无量智,然为执著所缚之愚众不知如来智慧,不了不觉不现。是故,如来以无贪之智彻见众生遍具法界而作本师想。呜呼!此等众生不知如来真如智慧,为令彼等趋入如来智慧,我为众生开示圣道,以此可摆脱一切想之束缚。”

  丙四、觉醒佛性得解脱之理:

  觉醒佛性发二心,修悲世俗福德资,

  瓶等三灌净生次,空性胜义智慧资,

  句灌圆次大手印,勤修增上二次第,

  烦恼转依为智慧,一切善法愈增上,

  净除佛性之障后,现见无垢法相日。

  本来具足自性清净、本体无垢之心性佛智的此心,从其自性光明之现分而言,任运自成具有佛陀色身功德,以九种比喻可说明;从空分而言,具足法身功德,一切经续中用虚空之比喻说明。此现空二者无二无别是指所谓的无始善法界。尽管因无有迁变而称为自性住佛性,因清净垢染增长功德而称为实修生佛性,然其根本即是自证之光明智慧。觉醒此二佛性时,通过积累二资粮可以净除二佛性之垢,显现功德,最后获得具二身功德之佛果。六度包括在二种资粮中,同样,生圆次第也完全可摄于二资粮中。《幻化网》云:“生圆之次第,福慧二资粮,三灌一自性,余分有无量。”通过宝瓶、秘密、智慧三灌顶能净除生起次第之障,是福德资粮,得受后可修持本尊坛城等一切有戏法;通过句宝灌顶能净除圆满次第之障,是智慧资粮,得受后可修持光明等一切无戏法。通过修炼生圆次第而净除佛性之垢。本来具有的佛性如日离云般从垢染之壳中显露出来。以上已广说了佛性,关于密宗所说的佛性之次第下文有讲述,在此不广说。

  丙五(别说同分善业)分三:一、圆满二资双运之理;二、不住有寂之理;三、宣说果。

  丁一、圆满二资双运之理:

  宣说善法自性之分类:

  世间十善禅无色,有现福资后得境,

  超越世间极无戏,胜义慧资入定境,

  行持二资双运道,成就一切诸善妙。

  如前所说,十善与四禅、四无色是…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四品 业因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