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四品 業因果▪P7

  ..續本文上一頁身具大樂自性,愚者認爲身體皆無常,執爲如瓷器般;智者對此分析而不說一切皆無常,何以故?自身具有佛性種子之故。愚者執著一切佛法皆爲無我;智者認爲無我僅是心假立而已,無有實體,如是了知于彼不生懷疑。若說如來藏爲空性,則愚者聞後生斷見或無見;智者了達如來藏無有遷變。若說如幻解脫,則愚者認爲獲得解脫是魔法;智者分析而知如人中獅子之唯一如來是常有無遷變的。若說以無明之緣而生諸行,則愚者聞後分辨爲覺與不覺;智者了悟自性無二。若許無二即真實。若說以諸行之緣而生識,則愚者執行識爲二法;智者了悟自性無二。若許無二即真實。若說諸法無我如來藏亦無我,則愚者執著爲二法;智者了悟自性無二,即我與無我自性無二。諸佛出有壞皆贊歎無量無邊之如來藏義,吾亦于諸具德經部中廣說矣!”當了知其中所說之義。

  若想:《幻化經》中說“邪見者永遠無法獲得涅槃”並且也宣說了無佛性之斷見,因此一切衆生不一定普遍具有如來藏。

  答:此種想法是不合理的,《涅槃經》中所說的密意是指舍大乘法的邪見者長期不能解脫,以及從道中退轉者暫時已斷了修道之佛性,而並非斷絕了心之自性光明界性。《寶性論釋》中雲:“經中所謂之“邪見者永不得涅槃”之密意是指:因爲于大乘法起嗔恚是邪道之因,故乃斷除于大乘法起嗔者之別時意趣(四意趣之一,指他時可解脫。),(衆生)具有自性清淨之佛性故。有些永遠不得涅槃是不合理的。因爲出有壞佛陀了知衆生無有差別皆具清淨佛性故言:“無始然有終,自性淨常法,無始障不見,如金色被遮。”因爲一切衆生都具有無始善法界(佛性),終有一日會得以清淨,所以,能成立所謂之“無始然有終”。

  覺醒二種佛性之相:(一)覺醒自性法身佛性之相:《入中論》雲:“若異生位聞空性,內心數數生歡喜,由喜引發淚流注,周身汗毛自動豎,彼身已有佛慧種,是可宣說真性器,當爲彼說勝義谛。”(二)覺醒色身有法佛性之相:《經觀莊嚴論》雲:“加行觀悲心,勝解及安忍,真實行善法,定說佛性相。”覺醒佛性之功德,彼論雲:“即使墮惡趣,亦速得解脫,彼縱受微苦,生厭度衆生。”意思是說,一次覺醒佛性後,即使墮入惡趣中,也會如線團落地彈起般速得解脫,以其感受微苦及強烈厭離心之緣也可度化衆生。

  衆生若無有如是佛性,則遭遇任何痛苦都不會生起厭離心,有些人有擺脫輪回、趨向涅槃之心也不合理了,甚至欲求解脫的想法也不可能出現。然而,盡管誰也未宣說,卻有些士夫對苦難的其他衆生起悲心,有些人因爲感受痛苦而生起出離心等,皆是由于衆生具有無始善法界即如來藏之力所致。《寶性論》雲:“若衆無佛性,于苦不生厭,亦于涅槃法,無欲求心願。現見輪涅法,苦樂之功過,具有佛性致,無佛性無故。”

  如是已廣說了因衆生均具有佛性故自己圓滿如來藏功德之理。爲總結之而暫說偈頌:

  衆生皆具如來藏,客塵所遮之殼中,

  本具光明法界燈,身智無離無合法,

  自即具足任運成。勤修空性大悲藏,

  獲得所謂菩提名,利樂一切有情衆,

  雖如空日本自生,然爲客惑雲障蔽,

  如夢叁有中受苦,爲遣二障當精進。

  偶然迷現六趣相,以業習氣如夢幻,

  無前中後無而現,本具自成光明智,

  縱然恒有今未見,如眠時不見自處,

  勿執無義遍計法,修煉心性光明道,

  自在成辦自他利。

  若問:既然一切衆生普遍具有佛性,爲何還漂泊于輪回中呢?

  答:由于未了知具有佛性而以我執爲因,屢生的煩惱、惡友、貧窮及隨他人所轉爲緣,從而流轉在輪回中。《經觀莊嚴論》雲:“串習惑惡友,貧乏隨他轉,總之佛性過,當知此四者。”《光次第論》雲:“本來光明因無明,說心爲我執爲己,外境說他執我所,衆生漂于叁有界,以業各受諸苦樂。”《普作王續》雲:“稀有此遊舞,離作如空住,不緣以愚癡,初始由自生。彼同一切道,衆生自性住,凡夫欺迷故。”又雲:“諸光集于彼,上下四方隅,無定彩虹色,現見佛性別,動塵不動性,勝過五大種。”

  本來的光明心性明空自然智慧,本體空性如虛空;自性光明如日月;大悲現相不滅如清明鏡面。如是從不墮輪涅任何一邊之如來藏法報化叁身的自性中,因本體空性而無礙顯現;因自性光明而于外境中出現自然五光;因大悲覺智而産生能辨別之妙慧,從此叁者中出現迷亂。《密藏續》雲:“奇哉如來藏,自分別迷亂。”爾時,從未認識自然智慧本面分而言,稱爲俱生無明;從自現執爲他現分而言,稱爲遍計無明。因未了知一切皆從實相中産生而執著爲我和外境,從而迷亂爲外器世界與內情世界各自異熟習氣之身心、五毒種種相。《普作續》雲:“未悟普作我自性,觀察我所作之法,因生貪執而成相,無常幻性將壞滅,癡如天盲之自性。”意思是說,衆生由于根本無明而迷惑。《般若攝頌》雲:“佛說諸衆生,皆由無明生。”衆生是以我執、我所執而迷惑的。《般若八千頌》雲:“以我我所執,衆生轉輪回。”《般若二萬頌》雲:“一切諸凡夫,無蘊起蘊想,無界起界想,無處起處想,無有緣起生,而作緣起想,執著一切法,顛倒緣起生。”

  如是從兩種無明中形成叁有之行,從而形成衆生各自之有、名、相等。從凝酪等直至出生之間,逐漸形成身體。之後依次是觸、受、六處到老死之間,形成十二緣起,故稱爲輪回。

  若謂:最初實相不成輪回,故從如來藏中形成輪回不合理。

  駁斥:並非如此。例如,無有汙穢、清淨透明的水以冬季寒風之緣而結成如石頭般堅硬的冰。同理,從最初的本性中,以所生起的二取爲緣,而形成種種牢不可破的迷現。《多哈道歌》中雲:“水爲風所攪,柔水成如石,分別念所攪,無相迷實法。”從如來藏中迷亂時,心性本來清淨之本體無有遷變的本性真實義阿賴耶上法身中存在有圓滿的色身、刹土、智慧,由于迷亂的二取無明遮障,而從無始時以來于種種習氣阿賴耶上播下各種各樣的迷亂習氣種子,衆生因爲強大的習氣力量而如夢般地在善趣惡趣中感受種種苦樂。他們流轉時,執著我與我所,生起貪嗔等五毒,積累業與習氣,毫無意義地迷亂産生各種實執,晝夜不停地在迷亂的顯現中流轉。因無基而不能迷亂,從中似乎迷現,如夢中的迷現一樣,在苦樂(不定的生活中)隨煩惱而漂泊。例如,王子離開父王而流浪街頭,受苦的當時,雖因生于王族而具有自性圓滿的快樂,然而暫時他還是會受苦。《無盡藏竅訣歌》中雲:“爲如生有藤所纏,流浪我執曠野中,猶如太子離父王,無安樂時心苦惱。”

  如前所說,衆生無義地漂泊于叁有荒野中時,仍然如實具有如來藏。《如來藏經》雲:“嗟!王子,譬如,有一量等同叁千大千世界之巨幅整匹綢緞,叁千大千世界皆圓滿繪于其上。鐵圍山位置繪鐵圍山;大地位置繪大地;第二千中千世界位置繪第二千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位置繪大千世界;四洲世間界位置繪四洲世間界;大海位置繪大海;南贍部洲位置繪南瞻部洲;東勝身洲位置繪東勝身洲;西牛貨洲位置繪西牛貨洲;北俱盧洲位置繪北俱盧洲;須彌山位置繪須彌山;地行天無量宮位置繪地行天無量宮;欲天無量宮位置繪欲天無量宮;色界天無量宮位置繪色界天無量宮。巨幅整匹綢緞面積等同叁千大千世界,令此巨幅綢緞成一極細微塵,如彼巨幅綢緞成一極細微塵,一切微塵無余入于巨幅綢緞中。爾後有具卓越智慧之士誕生,彼之肉眼成天眼且一切現爲光明,彼以天眼觀而見此巨幅綢緞存于一極細小微塵中,衆生皆未利用。其思籌:嗚呼!當以大精進力將此極細微塵展開,令此巨幅綢緞利于衆生。彼發起大精進力,以細金剛將微塵打開,如願以償使巨幅綢緞利益一切有情。嗟!佛子,如來之無量智慧,一切衆生悉皆具足,衆生心相續亦同于如來之無量智,然爲執著所縛之愚衆不知如來智慧,不了不覺不現。是故,如來以無貪之智徹見衆生遍具法界而作本師想。嗚呼!此等衆生不知如來真如智慧,爲令彼等趨入如來智慧,我爲衆生開示聖道,以此可擺脫一切想之束縛。”

  丙四、覺醒佛性得解脫之理:

  覺醒佛性發二心,修悲世俗福德資,

  瓶等叁灌淨生次,空性勝義智慧資,

  句灌圓次大手印,勤修增上二次第,

  煩惱轉依爲智慧,一切善法愈增上,

  淨除佛性之障後,現見無垢法相日。

  本來具足自性清淨、本體無垢之心性佛智的此心,從其自性光明之現分而言,任運自成具有佛陀色身功德,以九種比喻可說明;從空分而言,具足法身功德,一切經續中用虛空之比喻說明。此現空二者無二無別是指所謂的無始善法界。盡管因無有遷變而稱爲自性住佛性,因清淨垢染增長功德而稱爲實修生佛性,然其根本即是自證之光明智慧。覺醒此二佛性時,通過積累二資糧可以淨除二佛性之垢,顯現功德,最後獲得具二身功德之佛果。六度包括在二種資糧中,同樣,生圓次第也完全可攝于二資糧中。《幻化網》雲:“生圓之次第,福慧二資糧,叁灌一自性,余分有無量。”通過寶瓶、秘密、智慧叁灌頂能淨除生起次第之障,是福德資糧,得受後可修持本尊壇城等一切有戲法;通過句寶灌頂能淨除圓滿次第之障,是智慧資糧,得受後可修持光明等一切無戲法。通過修煉生圓次第而淨除佛性之垢。本來具有的佛性如日離雲般從垢染之殼中顯露出來。以上已廣說了佛性,關于密宗所說的佛性之次第下文有講述,在此不廣說。

  丙五(別說同分善業)分叁:一、圓滿二資雙運之理;二、不住有寂之理;叁、宣說果。

  丁一、圓滿二資雙運之理:

  宣說善法自性之分類:

  世間十善禅無色,有現福資後得境,

  超越世間極無戲,勝義慧資入定境,

  行持二資雙運道,成就一切諸善妙。

  如前所說,十善與四禅、四無色是…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四品 業因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