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屆:分組座談▪P5

  ..續本文上一頁你那麼愚昧”的念頭。我們應該包容別人,要允許地球上有不同的信仰存在,這是一個佛教徒應有的胸懷。假設一個家庭中,有人信佛,有人信道,有人信基督,有人什麼也不信,這時如果你是那個佛教徒的話,你不必在一夜之間改變別人的信仰或者扭轉別人的世界觀。因爲當我們把菩提的種子種下去的時候,我們不要怕它不開花不結果,因緣成熟了它一定會的。在生活中,有些人會因讀一本書而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向;而有人是不撞南牆不回頭,不跳黃河心不死,那你又怎麼辦呢

  你沒有能耐度他的時候,你只能給他種下一種因,他知道世界上還有佛教就可以了,沒有必要硬把別人拉進佛門來。

  問:四弘誓願有一條要度盡衆生,但是在生話中,遇到各種各樣的障礙,我發願要跟每個衆生結善緣,但怎樣才能讓所有衆生都滿意呢

  

  妙華法師;首先我們學佛的人要重因不要重果,就說但看腳下,莫問前程。你努力去做了,就不要太計較是否收到應有的結果。另外,四弘願被稱爲“無相大願”。世界衆生,胎卵濕化,無邊無盡,菩薩站在河邊,救了這個救那個,忙得不亦樂乎,這正說明菩薩有工作幹,菩薩是在不休息中成了菩薩。如果說你把衆生一籃子都打盡了,都從此岸度到彼岸去了,那剩下時間你幹什麼啊

  因此,這個願叫做無相大願。正因爲衆生難度我才要度,因爲衆生度不盡我才要度,就是在度而無度當中提高自己的無量功德。

  問:我覺得自己活得很累。今年我開始讀《金剛經》,一開始我一點都不懂,就想把它丟下,可是丟下它,心又有些自責。聽說讀《金剛經》能多掙錢,是不是這樣呢?

  另外還有一件事,去年我坐一位朋友的車出了車禍,他不幸去世了,而我活了下來。我一直在想,如果當時我不叫他出去、或者勸說他不要開快車、或者把他送到另一個醫院,是不是他就不會死了呢

  我很迷茫,我該怎麼辦呢?

  妙華法師:你講的這些都特別具體,我只能從宏觀的意義上回答你,希望你能從中得到啓發。念《金剛經》能否發財,在南方農村,普遍認爲讀誦《金剮經》可以消災免難、招財進寶,這實際上是一種比較樸素的民間概念。我覺得我們不能要求釋迦牟尼佛讓我們每個人都有錢掙、有飯吃;但是我們可以要求佛陀,當我們心靈有病的時候能夠從他那裏得到一個藥方,佛陀是我們的精神導師。那麼要發財的話,還是要念好“生意經”;《金剛經》屬于一種出世的東西,對治的是精神上的煩惱和困惑。當然,這二者也是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

  車禍這件事反映了一種心理學的問題。在社會交往中,一旦出了事情,有的人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這種人非常可惡,因此別人都不願和他打交道;還有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把這種責任歸咎于自己,造成一種內向形的自我譴責,結果造成一種社會恐懼症,不敢和人交往。這都屬于現代人的精神障礙。我覺得,屬于你的責任你就應該負責,但不要盲目地把一切責任都攬到自己身上,造成一種心理上的壓力,如果你已經盡了力、盡了責任,那你就不必過分譴責自己。

  問;我們早晚課念的咒語是要與天上神仙做信息交流嗎

  單從發音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比繞口令還難讀。請法師解釋一下。

  妙華法師:佛經中的咒語,我們把它稱爲真言,它是一種符號、一種密碼,但不是用來和某個神仙溝通的一種橋梁。它的作用,一個是總持,對消除我們的業障和習氣毛病具有加持的作用;另外它還具有開啓心智的作用。比如早上念的楞嚴咒,出于《楞嚴經》,它主要是對治我們的欲心。大悲咒是淨化我們的環境和心靈,起到消災免難的作用。咒語是音譯的,不需要去理解、分析字裏行間的意思。只要你念誦咒語,它就具有加持的作用,就能淨化我們的心靈,當你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就會産生一種正定。持咒和念佛、參禅的效果是一樣的。

  問:我們回到各自的生活當中後,究竟應該怎樣修行

  

  妙華法師:第一親近明師。和明師、皈依師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因爲生活中的問題一定是非常複雜的,不會有一個共同的答案。第二結交良友,結交一些有正知正見的居士,相互提攜。第叁常隨佛學。一方面是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另一方面是經常看一些經典論著,提高我們的智慧,使我們對佛法有全方位的掌握和應變能力。我想,如果做到這叁點,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得到及時的解決。

  問:這幾天看到明奘法師很辛苦、忙碌,會不會耽誤了自己修行

  

  明奘法師:因爲我個人的修行不到位,所以顯得非常忙亂,應該做到“垂手而治”才是最好的,至于會不會影響修行,我想要取決于怎樣理解修行了。修行廣義上講包括身、口、意的每一個方面,起心動念是行,舉手投足是行,開口說話也是行,修行是時時刻刻,點點滴滴的事。對一個出家人來說,修行和弘法是本分事,只是有的偏重于修行,有的人偏重于弘法。做具體工作比如接待信徒等對修行會有些影響,打坐、讀經的時間要比別人少,但大和尚倡導“生活禅”。他說,我不看你的腿能盤多長時間,我看你待人接物是否發脾氣,是否愁眉苦臉、不耐煩,看你桌子擦得是否幹淨,房間裏是否整齊,每件事是否做得有條理、合佛法、有人情味。

  菩提法師:這幾天都是法師在上面講,你們在下面聽。其實學習佛法不是我說你聽,有時需要雙向交流。

  問:怎樣理解“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菩提法師:“萬法皆空”是指世間的一切法,包括色法、心法,皆無自性,本來清淨,不生不滅。這是一切諸法的本來性、安然性、安定性,有情與無情都具有這種性質。

  “因果不空”是從因果的緣起相而言的,不空的是它的因果相、因果性,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空的當下也展現了—種無自性,所以不空也不能理解爲實有。佛法講:“空、不空皆不可得。”既不可墮入頑空或者斷滅空,也不可執爲實有。“因果不空”是要我們深信叁世因果法則的必然性,在我們迷的時候,必須感知有“因”,通過“緣”而達“果”。雖無—個實實在在的因果可空,但因果這種相卻是宛然現前的。佛法就是要在一切無自性空當中建立一切善惡因果,正因爲是無自性空,所以才會有善惡受報的緣起相。緣起性空統攝一切諸法,所以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萬法皆空”是從第一義谛無自性空來談的,而“因果不空是從緣起的相上談的,然而緣起性空是不二的。

  問:如何理解無始以來就有無明

  

  菩提法師:有無始的無明,也有無始的智慧。無明從什麼時間開始,衆生的生命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無法回答。佛教反對第一因,因爲有了第一因,那第—之前是什麼

  許多宗教和哲學流派非得尋找到第一因,佛教認爲“無始無終”,當然在無始無終之間有生命的形態變化過程。無始無明與無始以來的法性都是在一起的,離開無明沒有另外一個智慧。所以無始以來有無明,無始以來有智慧。我們把無明稱爲“癡”。“癡”字很有意思,病字框中一個知,就是說我們的知見發生問題了,是一種病態的知。無始無明是釋迦牟尼佛爲了講述衆生流轉生死原因而設立的一種假名,只是隨順我們衆生,用無明這兩個字來概述生死流轉的根本,以無明爲父、貪愛爲母,就構成了我們這些苦命兒。《大乘起信論》說的“最初的一念無明”,那也是爲了說明的方便。佛教不是本體論,是緣起論。從這一角度看,佛教有時很抽象,但又非常地實在,我們要在不斷深入的修習過程中,把我們現前就有的病態的知見轉變爲真正的知。“知”在古漢語裏同“智”。轉無明爲智慧,呈現出“煩惱即菩提”的境界。

  問:有位老師修習道家功法,卻要往生淨土。是否所修功法並不重要,只要願力到了就可以

  

  菩提法師:往生淨土必須有信、願、行,如果他不相信阿彌陀佛,也沒有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恐怕往生有困難。因爲不懂得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怎樣形成的,他沒有與淨土法門相應,就會有困難。

  問:如何消除打坐時的腿痛

  

  聖凱法師:打破痛的方法就是觀察痛從哪裏來,是腿痛還是我痛

  如果腿痛,那我就沒有痛。禅宗裏參究“念佛是誰”,如果念佛是我,那我在哪裏

  說手是我,不對;說腳是我,也不對。我們的感覺是錯誤的,疼痛具有虛妄性。關鍵要離開那種感覺,對痛不理不睬,堅持下去,腿痛一定會減少的。

  問:我的眼睛得了眼癌,有一天就會變瞎。請問是不是過去造惡所致,是不是通過拜佛、念經、忏悔就能延緩變瞎的進程

  

  菩提法師;這肯定有業力在其中,可以通過虔誠地拜佛,忏悔,祈願諸佛菩薩的加持,希望能夠延緩變瞎的進程。假如有一天真感受了這樣的果報,從佛教的觀點來看要相信因果。雖然肉眼看不到了,但要努力讓自己心底的光明照亮人生,照亮別人。世界上有許多人雖然睜著眼睛,可還是什麼都看不到。所以我們一定要勤修佛法,真正打開我們的慧眼、法眼,行菩薩道,用自己的智慧之光照亮每一個人。

  問:開悟在成佛的道路上處于什麼位置,它們的關系是什麼

  

  菩提法師:開悟離成佛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理要頓悟,事要漸修”,即使開悟了,見到理了,依然需要艱苦地修行,開悟不是成佛,只是見到諸法的法性,開悟也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簡單,而且我們沒有開悟,不能測度開悟者的境界。

  聖凱法師:開悟是見地上的事,開悟的人具有佛的知見,但開悟後還要“林下水邊,常養聖胎”。

  問:崇拜佛像與現在崇拜偶像有什麼區別

  佛像開光是怎麼回事

  

  菩提法師:這兩者是有區別的。我們禮拜佛像,是對佛陀的懷念,是爲了喚醒我們對佛陀崇尚人格的敬仰,激發自己學佛的決心,使我們也能達到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崇拜的是佛所發現的真理,佛的法性與我們本自具有的法性不二。“我愛我師,更愛真理”,而不是簡單的佛像。但也不能說佛像就不是佛,因爲佛弟子把佛陀全部的思想、精神等都塑在這個形象當中,通過形象來表示大慈大悲、愍念衆生的內涵。關于佛像開光,不是給佛像而是給我們衆生開光。當年祖師們想通過開光這樣的儀式來激發我們內心的光明,後來流傳久了就顛倒了原來的本末,變成給佛開光了,其實我們哪有什麼資格給佛開光。

  

《六屆:分組座談》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六屆:柏林夜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