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届:分组座谈▪P4

  ..续本文上一页,则名诸佛。”你理解了这句话,你就不用问我了。求佛的时候,要离于有相。

  营员:佛教界对台湾的南怀瑾先生有不同的评价,说他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徒,因为他道家、儒家全通。我觉得佛法是包容一切的。据说南先生把道家和儒家都融合在佛家之中,使佛法更加接近生活,更加融于生活。请明海法师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海法师:对你说的我没有什么异议。他的书我没有认真看过。我觉得你们可以在入门时看他的书作为参考。

  问:如何圆满地读一部经

  

  明海法师:我的建议是这样的,如果你读诵大乘经典,大乘的经典很多都是佛亲证的境界的现量,所以它往往不是一遍就能看懂的。你可以第一遍先从文字上把陌生的字弄通,然后再多读几遍。如果还是不懂,有一个方法,你把佛经供奉在佛龛上面,顶礼这部经典,希望自己能够领会这部经的甚深妙义,礼拜可以使你的心更加专注、虔诚、消除一些障碍。礼拜以后,你再读诵。读诵分两种,一种就是读,不去琢磨它的意思。还有一种,可以一边读一边思维它的意思。你不要急于看别人的注解。等你自己有一个领会,有一个见解了,再看别人的,那时候你会更有收获。另外,如果一部经太长,可以一部分一部分来读。

  妙华法师:希望大家在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大脑思考,然后再提出来,而且要提与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自己生命的解脱清凉相关的问题。这样我们的座谈会就有深度、广度和力度,每个人的发言对别人来说都是一种学习。

  问:我是个体经营者,开了一家酒店,效益很好。我先生是佛弟子,他不同意我开酒店,他极力劝我来参加夏令营。我一开始几乎什么都听不懂,但是各位法师的演讲使我受到了深深的启发。我觉得,佛法能指引一个人从黑暗走向光明,所以我就皈依三宝并且受了五戒。受了五戒就不能杀生,原来我不知道杀生有很多的罪过,现在认识到这一点了,那么我回去应该怎么办呢

  酒店是马上停业呢,还是照常营业呢

  

  妙华法师:这个问题表明你对五戒中的不杀生提升了认识,同时体现了你的慈悲。我们长期贯穿了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就是一切为人服务,所有的猪马牛羊,人类就应该吃它。人们从来没有考虑,动物本身也有生存的权力,我们有没有资格吃它。人类这种腥风血雨的杀生,已经造成了一种心理势态。人的吃饭问题造成了地球资源很大的枯竭。还有也是从人的利益出发,我们划分了哪些是珍稀动物、哪些不是,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所以就有了哪些应该保护、哪些应该消灭。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生命,那么可能就会好得多。

  佛教不杀生是从慈悲心出发的,它是从很深的因果关系中,看到了生命的内在联系。但不杀生和不吃肉之间是有距离的。我们的心需要慢慢地让它变得充满爱心和慈悲。汉传佛教的一个特点就是出家人独身、素食、僧装,好像佛教徒就必须素食,实际上不杀生并投有规定在家人不许吃肉。但是有一个绝对性的原则,就是活的生命绝对不伤害。不管是自做还是叫他人做,亦或是见做随喜。因此,我建议你的酒店不要给人家吃活鱼活虾,这样你的效益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是你的酒店照样可以营业,千万不要因为参加了一次夏令营,回去你的酒店就停业了,那样人家还不骂我们这些和尚,尽叫人家下岗、失业。另外我建议你读一下《善生经》和《维摩诘经》。维摩诘菩萨就是在红尘当中,在酒店、妓院、街头下棋的地方,和那些达官贵人接触,“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不过你有没有这个手段我就不知道了。

  问;在家修行的人,角色很难把握,比如我在家是妻子,上班做经理,既是母亲又是女儿,还是居士,在各种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感觉很难把握。

  妙华法师:因此你就要向观音菩萨学习,千手千眼,哪里祈求哪里应,你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非常多,方方面面都有牵缠,处理好这些关系就需要智慧、心量以及健康的身体。不过你要在众多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在众多的事物中抓住主要事物,纲举目张。不要把自己搞得手忙脚乱。

  问:有时候现实生活和佛法有矛盾,比如做生意,有各种不道德的手段,如果不那么做,公司就可能干不下去,怎么办呢

  

  妙华法师:假如说商业竞争确实像你说的那么无可奈何,我想,你还是依于佛法,即使是你的经济生活受到一点损失。我觉得各种各样的竞争手段,无非是为了温饱,为了生活得更好一些,但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损害别人,诱惑别人甚至出卖自己人格的基础上,我觉得人这实在是太泯灭自己的智慧了。商业竞争应该有商业竞争的道德准则,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同样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毕竟这个社会总体来说还是向上向善的。

  问:我是老师,工作很忙,早晚拿出时间念经是很困难的,那么如果我的目标是:在单位做一个好老师,在家中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那么能不能就不念经了

  

  怀进法师:太虚法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如果你在工作生活中能够很好地尽心尽责,本身就是在学佛。所以不一定非要念经,重要的是把握自己当下的一念。但是平时还是要多挤出时间来念经。

  妙华法师:我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位女居士学佛不久,她的丈夫就向我反映说:“她早上5点钟就把我叫起来做饭,然后她去打坐,一坐两小时,我饭也做好了,她吃完饭,就说:“你洗碗,我还要拜佛呢。”像她这样学佛我受不了,我成天得伺候她。”佛法与其他哲学思想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个体生命的实践,或者说在于个体生命的亲证。你是老师,你可以把佛法信仰中的敬业精神贯穿到教育人子的高度责任中去。这本身就是菩萨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实践。并不是说所有的人信佛之后,每天都要捧着经书念,要把佛法的精神运用到生活中去。但这不等于说,你可以因为工作忙而找借口。还是要有一种菩萨精进不息、珍惜时光的态度,比如说在双休日,忙里偷闲,可以诵诵经典、看看经论。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要。

  问:出家人早上起来念经时气息的快慢节奏是不是一种锻炼,比如类似于气功

  出家人一般都很瘦,是不是吃得太简单了

  

  妙华法师:早上念经,如果非要从修命的角度来讲的话,它是一种吐纳。如果你会在殿堂上用功的话,它本身是很好的锻炼。一般来说“持戒比丘相庄严”,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出家人用功办道的话,像柏林寺的生活,营养是没问题的,有的人气色不好,身体很瘦,我觉得功夫还不到,时间长了可能就好了。

  问:佛教中善恶是怎么判断的呢

  

  妙华法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一佛到七佛共同的教诲。我们受三皈五戒的时候,就是什么什么(恶业)不当做;受菩萨戒的时候,就是什么什么(善业)应当做。善恶应以人类的共同的标准为标准,而不应以某个阶级、某个国度的标准为标准。从哲学意义上讲,善恶是有阶级性和地方性的:而佛法的标准是从生命的本质去谈的。佛法所说的“自净其意”,让我们生命所达到的那种净化状态是不带有阶级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法的标准是跨越阶级的。

  问:如果有好的动机,但是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那么这是善的还是恶的

  

  妙华法师:我们常常看到有的人做事热情很高,但结果是帮倒忙,这种人智慧不足。学菩萨行的人,要把动机和方法统一起来,不统一效果当然会不好。不过有时候客观效果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一件好事也会受到社会不公正的利用或评判,原因是很复杂的,我觉得不必太计较它了。

  问:像比尔·盖茨他们这个电脑行业,有的评价特别好,有的则持相反意见。您觉得它是善的还是恶的

  

  妙华法师:当把电脑的运用价值说到一个能够代替一切的时候,这个人就犯了科学主义的错误。对科学的迷信也是现代人的一种通病。对于我来说,电脑仅仅是一个文字处理工具,是大脑的外延。还有人认为电脑时代就是进入世界末日了,这种说法有些耸人听闻。其实电脑的出现使人类生活全球化了,使信息时空缩小了,减免了很多劳动力,但它永远不会代替人脑。

  问:我想比尔·盖茨不一定知道佛法,但他也做了很多好事,像他这样的人,死后的去向会怎么样呢

  

  妙华法师:我先要告诉你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释迦牟尼佛只是发现真理者,他不是创造真理者,因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只要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佛教的五戒十善,不管他有没有听闻佛法,他必然会有好报,但是他定位在贤善,不能够成圣。因为圣人必须悟道,悟道是更深层次的问题。

  问:有一次我骑车的时候,突然感到有什么东西特别亲切,有点儿想哭的感觉,但只是那么一念之间,是不是那时候有更深层次的知觉在那里

  

  妙华法师:当我们身心调节得比较好的时候,思想进入一种比较清净的状态,心的慧光有时会自然闪现、你的感觉是一种宗教体验,这种体验在修禅定的时候有共通性,也有特殊性。

  问:有些基督教徒、无主教徒劝我不要信佛教,说佛教男女不平等,而且你们虽然不杀生,可是吃的植物也是生命啊。我努力解释,但他们并不信服。我记得一句话:佛度有缘人,那么这些人是不是没有佛缘呢

  以后我再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妙华法师:一个人学佛以后,要有一种接纳别人信仰自由的胸怀,对于不信教或者信其他教的人,你要包容他们,这样你才有亲和力和影响力。你讲的这个问题可能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我觉得这需要时间。每一个人,他信不信宗教或信仰什么宗教都有他自己的缘分。遇到讲理的人,你把道理讲清是一种能耐,遇到不讲理的人,你不讲话也是一种能耐。但是你心里一定不要起嗔恨的念头,也不要起“我比你高,…

《六届:分组座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六届:柏林夜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