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届:分组座谈▪P3

  ..续本文上一页心里的东西越少,你的心越空的话,那么你容纳的东西就越多,所以你是越富有。

  问:照世俗的观点来看,忍辱是不是活得比较窝囊啊

  

  贤空法师:绝对不是的。

  明海法师:忍辱的精神在于战胜自己,能忍的人最勇敢。世间最困难的事不是战胜别人,老子讲过,“胜人者勇,自胜者强。”能战胜别人的人是勇敢的人,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强者。佛教的整个的法就是战胜自我的法。你看秦皇汉武都是世间的英雄豪杰,但是他们战胜不了自我,战胜不了自我的贪欲、烦恼,对死亡的恐惧,等等。所以说,忍辱的人不仅不窝囊,而且是最勇敢的人,因为他能战胜自我。

  问:我觉得忍辱很难掌握,比如说,遇到恶人的时候,妙华法师讲可以以道义或武力对抗,可要是我面对这种事情,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钱交给他,那这是不是忍辱呢

  

  明海法师:忍的要义在哪里呀

  在起心动念处。忍就是内心不动的意思,所以说忍辱不一定在形式上。如果你在起心动念处做得主了,你还手也是忍,你不还手也是忍。怎么讲呢

  你还手的时候,可能出于慈悲,出于怜悯,你的心完全处于不动,可我们一般都做不到。我们要打人的时候,一般都是带着愤怒,是受无明的支配和驱动。所以,忍的根本精神不在于形式。

  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对大乘和小乘的界限划分始终不清,不知道究竟什么是大乘,什么是小乘。第二个问题是,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发现自己的心跑了的时候,叫它回来,它回不来怎么办?

  明海法师:你发现它跑了,就已经回来了。

  贤空法师:关于小乘和大乘,主要是发心大小的差别。大乘讲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小乘发的心是出离心。

  明海法师:除了发心的不同,还有修行的方法不一样。小乘主要是修苦集灭道和十二因缘,断除烦恼,进入寂灭;大乘修四摄六度,在无穷无尽的修菩萨道的过程中去自利利他,圆满佛果。第三是结果不一样,小乘的果一般最高是阿罗汉,大乘的果就是成佛。

  营员:一个人一生中逆缘太多。

  明海法师:“逆”和“顺”是相对的。逆缘虽然是一种障碍,但它不是绝对的,假如我们能够正确对待的话,逆缘会变为顺缘。

  贤空法师:古代的祖师也讲,修行要带三分病。有病对修行有什么好处呢

  它可以增长道心,更能使我体会到人生是苦,更深层次地体会到佛陀所说的法,修行会更加用功,可以说它对我们的修行是一种增上缘。如果一个人在非常顺利的境界当中,体会不到苦,他不觉得佛法对他有什么作用。四大部洲的北俱卢洲为什么没有佛法

  那个地方生活条件太好了,人一点儿苦恼都没有。佛法本来是药,他没有病,你给他药没用。所以说,有逆缘,修行的人不要怕,把它当作一种增上缘,让它更加激发我们的道心,精进修道,那就更好了。

  问:祖师说禅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句话怎么理解?

  贤空法师:这句话是一个比喻,有人问开悟后的境界是什么,祖师就是这样回答的。困了就睡,肚子饿了就吃饭,要有平常心,修行就是这么简单。

  问:那不是人人都成佛了吗

  

  明海法师:因为当前学佛的人的一个流弊就是把修行和生活对立起来,所以这个问题也有它的针对性。因为从根本上讲,修行和生活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不过,我觉得,把生活融化在修行里,把修行落实在生活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修行是一个非常艰辛、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去付出劳动。所以,我们除了在工作和生活里来保持修行以外,每天还应该有一定的时间专门的打坐或者念经,就是说,专门的修行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你仅仅是流于口头的“饥来吃饭困来眠”,“无处青山不道场”,那么你很有可能会蹉跎光阴,到最后生死大事这个问题面临的时候,你会手足无措。

  问;我在一本书上看过,有位居士向你请示佛法,你说修要专修,学要广学,请问明海法师你现在专修的是什么

  

  明海法师:我个人的兴趣主要还是在禅的方面。

  问;佛教是怎样看待身体疾病的呢

  

  贤空法师:佛教中有“五明”之说,五明之一是医方明,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提倡用医药来治疗身体的疾病,并不是把所有的病苦都责成自己的业障,而不去积极治疗。有些是四大不调的病,也就是地、水、火、风四大不调的话,必须要借助医药来对治。每个人都不可能避免疾病的来临,来了就要正确对待。

  问:是不是有一种观想治病的方法

  

  贤空法师:在佛教里讲,有一类病是医药治疗不好的业障病,比方说过去造的很多恶业,今世转受果报,非常痛苦,医药又无法治疗,这时候你要是求忏悔的话,诵经念佛可以消除自己的业障。但不是说你在那儿观想一下,佛菩萨来给你诊病,那是不可能的。

  明海法师:观想治病,在智顗大师的《童蒙止观》中讲到过,但它主要是针对坐禅过程中生起的病。

  问;佛与佛见面都要互相问候“少病少恼否

  ” “众生好不好度

  ”佛是不是有时候也生病啊

  

  贤空法师:佛在世间,临终示疾,是为了告诉我们众生,大家都有病,修行的人也有病。不是说信了佛教以后、修行以后就不应该有病。佛当然是没有病的,但是他为了示这个相,让你看到有病并不可怕,教我们怎么面对它。

  营员:我觉得像生活禅夏令营这样大型的活动在全国是不是少了一点

  很多人希望了解佛教,但是这样的机会太少了。

  贤空法师:我希望这个道场能够带动全国各地的各大道场,我相信这—类的活动将来会更多。

  问:如果老人生病了,我们做子孙的应该如何开导他呢

  

  明海法师:佛教很重视孝道。首先要在物质生活方面赡养父母,还要从精神方面让他高兴,“孝最难者,色最难”。“色”是好脸色,让他欢喜。此外,还要把佛法的真理开示给他们,我觉得这是尽孝道里面意义最大的一件事情。但你不能走极端。光给他们讲佛法道理,很空的道理,他们不容易接受;也不能和一般人一样,仅仅注重世俗的孝道方式,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问:随缘和事在人为是不是矛盾啊

  

  明海法师:“随缘”这个词是从《大乘起信论》来的,它是讲我们的佛性真如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后来就用得广泛了。现在我们不去追究它最真实的意思,那么在生活里的“随缘”应该是什么呢

  还是要有智慧的,因为有时候你随的缘是个错误的缘,是一个会给你带来病苦的缘,那个缘就不要随,所以在这里还是要辨别。另一方面,在奉献和索取,在播种和收获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我们索取要随缘,收获要随缘,但是我们奉献不要随缘,播种不要随缘。就是说,你得到什么要随缘,但是你的付出不要随缘。

  问:现代社会遇到农业、人口、环境污染等等一系现实问题。以佛教的理论,如何解释这个社会发生的问题?

  明海法师;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方面,佛教可以说不能解决我们人类生活的全部问题,但是,它能解决我们人类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人心的问题。因为人类生活的一切问题:粮食问题、环境污染,战争、犯罪、吸毒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由人的思想发生作用而造成的。所以,佛教是从人心入手,通过改变人的心,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进而它的作用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二个方面,佛教并不反对人类生活中一切有益于人的幸福的资生事业。《妙法莲华经》的中心思想就是说,一切资生事业都是佛法,都与实相不相违背。“实相”就是真理。“资生事业”就是我们人类的各行各业。只要是对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生活有益的资生产业都是佛法,也可以说都是一种修行。

  问:要求一个人戒贪、嗔、痴可行,要求人类社会的成员都这样的话,只能是一种理想。

  明海法师:你是说如果让大家都戒贪、戒嗔、戒痴是不容易的,是很困难的,正是因为很困难,所以我们要做啊!如果容易,我们就不用做了。因为很困难,所以你们这么多人很辛苦,到柏林寺来学习佛法。因为很困难,所以我们也来办这个弘法的活动。这个不在于困难不困难,我们只有这个选择,去面对问题,去解决问题。

  问:你认为人类社会的前景如何

  

  明海法师:人类社会的前景取决于我们人类自身。

  问:佛家是讲因果的,有句古话说,“欲知世上刀兵劫,且听夜半屠门声”。现在我们杀的动物越来越多,而且更快更残忍,很多动物都面临灭绝,连海洋里的动物、植物也在不断消逝,是不是这样发展下去,人类会招来灭顶之灾啊

  

  明海法师:我没有神通,我不知道。

  问:禅定可不可以戒毒啊

  

  明海法师:人如果有禅定,他就不会吸毒了。对于戒毒,佛法肯定是很有帮助的,不过现在没有人去实践。

  营员:我原来不学佛的时候,觉得自己挺精进的,历史、哲学什么东西都学。学佛之后,觉得对那些东西一样都不感兴趣了,就是对佛教感兴趣。我想看佛经,但是有很多东西又看不懂,念佛也能念,但是又很难坚持下来,又看到那种无常啊、空啊之类的,就变得更加懒惰了,有点儿蹉跎岁月的感觉。我想摆脱这种状况,怎么使自己在世间精进起来呢

  

  明海法师:佛法要学习,世间对人类有益的东西你也要学习。所以,你学佛以后,要发起菩提心,要成佛,要度众生,这样来看,你在世间所做的一切工作,你学习的一切世间的善法,都是你成佛的一部分,都是你修行的一部分。你目前的心态与你的思想认识和心量有关系。心量要再大一点。

  营员:《金刚经》有一偈:“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不太理解。观音菩萨有三十二相,而且“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那《金刚经》为什么否定呢

  

  明海法师:《金刚经》里讲:“离一切诸相…

《六届:分组座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六届:柏林夜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