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在念佛,很专注,这就有一点了,突然打出一个妄想来,间断了,又提起正念,又是一点……一点点慢慢地它由省略号到破折号,从破折号又连成线,就是由点到线,这时候你开始绵密了。由线呢,让那个线条慢慢地粗起来,由线到面,一定是有这个过程的,它是不可逾越的。修行的专注、清明、绵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这个过程往往是十年八年,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二
明海法师:今天的座谈是双向的,或者是一个多层次的交流,我希望不要弄成简单的问答形式,营员之间有什么话想说,也可以交流。有问题呢也可以互相问。
贤空法师:在中国举办这种夏令营活动是非常少见的。像今天下午这种座谈,我觉得也非常有意义。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谈谈自己的修学体会、自己的经验,或者是提出问题,和大家交换看法。所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发言,不要害怕,这种机会是非常难得的。
问:生活禅是把禅落实到生活中,那么在生活中修行就是观心
自己的起心动念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不是这个意思
明海法师:我们不管做什么,不管是打坐,还是走路,还是睡觉……,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是什么东西在支配啊?是我们的心在支配。修行就是要从心地入手。你看,修戒、定、慧,戒当然有对身口的要求,根本也在心,《楞严经》上讲:“摄心为戒”,定和慧也是这样,所以你说的有道理。
问:你个人的修行,是不是现在起心动念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呢
明海法师:没有完全清楚。清楚有深浅,有粗细,粗的清楚,细的不一定清楚。
问:我觉得你不管做事讲话都好像定力挺深的。
明海法师:这说明你清楚的程度还没有超过我,所以你觉得我挺高。
营员:丰子恺先生把人类的生活分为三个境界,就是物质生活、艺术生活和宗教生活;我想,如果我们真的达到了宗教生活的境界,那么是不是可以同时体会到物质生活和艺术生活
明海法师:丰子恺先生这样的一个划分,只是一个概念名相的划分,实际上,人的物质生活、艺术生活和宗教是分不开的,它并不是三个生活,还是一个生活、不过有个层面而已。而且宗教生话,佛教里面讲是人的生死大事,是人对生从何来死到何去这个终极问题的关怀,它对人的物质生活、艺术生活和一般的精神生活都有根本的影响。打一个比喻,一棵树最重要的什么
是它的根,树根如果很深,很茂盛,很健全,那么它的枝叶也会很繁茂。所以说,如果这个向题解决好了,那么物质生活、艺术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别的方面,都会发生根本的转变,原因就在于生活的根不一样了。
营员:今天早上妙华法师在讲座里鼓励大家去开一个佛教心理研究所,可能会对社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因为他是出家人,他的身份不太适合做这项工作。我不大理解为什么出家人不可以做这项工作,在教堂里,神父专门坐在一个小阁子里解答人们的疑问,为什么佛教寺庙里很少见到解答佛教徒疑问的僧人呢
因为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有什么疑问,不知道向谁去问,唯一的办法就是找一些书去看,有时候就比较盲从。如果我们的寺庙、出家人能够对大众开放,像我们今天下午这样一起谈天,是不是更好呢
贤空法师:寺院都有客堂,专门来接待十方客的,信徒到寺院里去,有什么困惑,可以直接向知客师请教。
明海法师:按照我们国家的宗教政策,出家人是不能够在宗教活动场所之外来讲佛法的。这是一个常识。
营员:寺院以外的公共场合出家人不能讲法的规定,是单对佛教说的呢
还是包括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些其他教派呢?
明海法师:按照政策,哪个宗教都是这样。
营员:但在广播电台里经常可以听到基督教“福音”广播呀。
明海法师:不过那是海外的,香港的。
营员:四念处这个法门是一切众生脱离苦恼的根本的唯一的途径。这次台湾的性敏法师教我们经行,用的就是四念处这种方法。我以前都是念佛,所以在经行时就不自觉地一边走,一边念。当时法师就说,只要落脚抬脚之间,身体一点点的变化看得清清楚楚,没必要再背上佛号这样一种“包袱”。我想,在念佛之中是不是也可以落实四念处这种修行呢
贤空法师:其实,修四念处法门和念佛法门并不矛盾。你在念佛的同时,也可以依四念处来行持。比如你想去极乐世界,必须要生起一种厌离心,要观受是苦啊。释迦牟尼佛讲,人世间的苦恼很多,有了苦恼,才会生起一种出离心,这并不矛盾。也不是说,四念处就是唯一的修、学道路,法门有八万四千种,行脚时也可以念佛,都不矛盾。
营员:我想这个经行的方法,无非是为了培养我们心念的专注和对自己的起心动念的觉察。如果在念佛的时候,能够像书上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目的是一样的,是吧
贤空法师:道理上是一样的。
营员:“佛法”和“佛教”是否是两个概念?区别在哪里
明海法师:“佛法”和“佛教”确实是两个概念,什么是“佛法”呢
《金刚经》里讲一切法皆是佛法,这是说世出世间,有为无为,一切法都是佛法。这是从第一义谛、究竟了义来讲的,这是一个言语道断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是要通过修行去亲证的境界。释迦牟尼佛出世讲了很多法门,但是他讲的法就像手上的土一样,或者说像一片叶子一样,他没有讲的法就像大地的微尘,或者像整个森林。所以我们不要去执着,说佛法就是佛陀的言教。佛陀的言教是一个指着月亮的指头,它是要表达月亮,“月亮”就是实相,诸法的实相。这是从“一切法皆是佛法”这个层面而言,是要我们亲自去实践的。
“佛教”是什么呢
我想,释迦牟尼佛一开始并没有说要创立一个什么教,他不过是把他体悟到的宇宙的真理,根据众生的根基,说出来了。那么后来有人跟他出家,就有僧团,僧团有僧团的戒律和制度,佛陀的言教后来整理为三藏十二部,这就是佛教了。所以,佛教是有相的,是很具体的,僧团怎么组织,寺院的建立,寺院的经济,寺院的管理,弘法的方式等等,一这一切都是有相有形的,这就是“教”。所以,“教”是一个方便,而且随时间的变化,根据地域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面貌。但是它的目的是什么呢
它的目的就是要去完成这个“法”对众生的教化,是为了向众生来表达这个“法”,可以说是一些方便、手段。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它有很大的变化,乃至于出家人的生活习惯,寺院的制度,还有所强调的经典,等等,这些都属于教相,教相不一样,但是法是不是一样的呢
是一样的。这个是不变的。所以,法是没有变化的,法是没有增减的,法是没有发展的,但是“教”是变化的。“佛教”和“佛法”的关系是很值得思考的。
营员:参禅打坐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贤空法师:成佛。
营员:你在参禅打坐时,你的心境如何
是不是有个蚊子叮你,你都感觉不到呢
我们初学打坐,坐在那里体会最深的就是腿又疼又麻。
贤空法师:初学坐禅,肯定腿会痛、会麻、会胀,可能体会不到坐禅的乐趣。坐禅要是真的得到一种乐趣的话,那你连饭都不想吃了。坐在那里入定的话,小定可以几个钟头,大定能够坐几年,都不需要吃饭。我们常常听到这么一句话:“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世间的一切物质的享受都无法跟禅定的快乐相比较。初学坐禅,每次时间不要坐得太长,但只要持之以恒,不断进步,就会逐步体验禅的境界。
刚才你还问坐禅当中有没有各种现象现前。有一位禅师,每天坐禅的时候都看到窗户上来了一个人,就跟他师父说了。师父告诉他准备一些黄豆,等那个人来时问他一把黄豆有多少颗。后来他按师父说的去问,那个人就不见了。还有一个人每天坐禅时,总有一个人坐在他的腿上,他的师父让他拿一把椎子,等那个人来时扎他,结果他扎在了自己的腿上。所以完全是一种幻境。我们坐禅时,眼睛要稍微睁开一点儿,不要完全闭起来,如果闭上眼睛胡思乱想,那各种幻境都来了。
营员:夏令营办得很好,我是第一次来,感觉特别深。我觉得寺庙很庄严,师父们水平都很高。我也受到很多教育,有很多启发。我现在主要说一些建议。我希望夏令营每年都能办下去,最好再延长几天。当然这需要经费,假如我以后有钱的话,我就希望向这方面投入一些。然后,我希望再有冬令营、秋令背、春令营,春夏秋冬各个季节都有,因为各个季节有各个季节的特点,都是禅的境界,一年四季让大家都有体会。
明海法师:柏林寺除了夏令营还有许多其他各种活动,不过不叫夏令营而已。四季都有,春天有上元节吉祥法会,主要是念药师经,拜药师忏,为一年的生活祈祷。夏天就是这个夏令营。秋天有中元节报恩法会,主要是念佛和讲经。冬天是禅七,坐禅的法会,共21天。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大法会。你要是有时间,欢迎来参加我们四季的活动。
营员:我在听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特别专注,但听完了之后,好像记不住什么东西。
明海法师:你这个感受是对的。这说明你听的时候很专注,跟打坐一样。我们打坐,坐完以后,心里是多了东西还是少了东西呢
我们希望少东西。如果我们坐完以后心里多了东西的话,那是有问题了。所以你专注地听讲,听完以后好像又没有什么东西在你心里,但你的心可能比以前更加清明了。你所说的这个问题是很典型的,也正是佛教的教育方法和我们世间的教育方法不一样的地方。世间的教育是给我们增加东西,你看小学生的书包越背越重;佛教的教育方法不是给你增加东西,不是一个知识性的教育,它是向内的,向内开发你的心地,所以它是一个减法,不是加法。你越学应该是越来越少,越少并不意味着知识越贫穷,而是相反。你…
《六届:分组座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