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屆:分組座談▪P3

  ..續本文上一頁心裏的東西越少,你的心越空的話,那麼你容納的東西就越多,所以你是越富有。

  問:照世俗的觀點來看,忍辱是不是活得比較窩囊啊

  

  賢空法師:絕對不是的。

  明海法師:忍辱的精神在于戰勝自己,能忍的人最勇敢。世間最困難的事不是戰勝別人,老子講過,“勝人者勇,自勝者強。”能戰勝別人的人是勇敢的人,能戰勝自己的人是強者。佛教的整個的法就是戰勝自我的法。你看秦皇漢武都是世間的英雄豪傑,但是他們戰勝不了自我,戰勝不了自我的貪欲、煩惱,對死亡的恐懼,等等。所以說,忍辱的人不僅不窩囊,而且是最勇敢的人,因爲他能戰勝自我。

  問:我覺得忍辱很難掌握,比如說,遇到惡人的時候,妙華法師講可以以道義或武力對抗,可要是我面對這種事情,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錢交給他,那這是不是忍辱呢

  

  明海法師:忍的要義在哪裏呀

  在起心動念處。忍就是內心不動的意思,所以說忍辱不一定在形式上。如果你在起心動念處做得主了,你還手也是忍,你不還手也是忍。怎麼講呢

  你還手的時候,可能出于慈悲,出于憐憫,你的心完全處于不動,可我們一般都做不到。我們要打人的時候,一般都是帶著憤怒,是受無明的支配和驅動。所以,忍的根本精神不在于形式。

  問: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對大乘和小乘的界限劃分始終不清,不知道究竟什麼是大乘,什麼是小乘。第二個問題是,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發現自己的心跑了的時候,叫它回來,它回不來怎麼辦?

  明海法師:你發現它跑了,就已經回來了。

  賢空法師:關于小乘和大乘,主要是發心大小的差別。大乘講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小乘發的心是出離心。

  明海法師:除了發心的不同,還有修行的方法不一樣。小乘主要是修苦集滅道和十二因緣,斷除煩惱,進入寂滅;大乘修四攝六度,在無窮無盡的修菩薩道的過程中去自利利他,圓滿佛果。第叁是結果不一樣,小乘的果一般最高是阿羅漢,大乘的果就是成佛。

  營員:一個人一生中逆緣太多。

  明海法師:“逆”和“順”是相對的。逆緣雖然是一種障礙,但它不是絕對的,假如我們能夠正確對待的話,逆緣會變爲順緣。

  賢空法師:古代的祖師也講,修行要帶叁分病。有病對修行有什麼好處呢

  它可以增長道心,更能使我體會到人生是苦,更深層次地體會到佛陀所說的法,修行會更加用功,可以說它對我們的修行是一種增上緣。如果一個人在非常順利的境界當中,體會不到苦,他不覺得佛法對他有什麼作用。四大部洲的北俱盧洲爲什麼沒有佛法

  那個地方生活條件太好了,人一點兒苦惱都沒有。佛法本來是藥,他沒有病,你給他藥沒用。所以說,有逆緣,修行的人不要怕,把它當作一種增上緣,讓它更加激發我們的道心,精進修道,那就更好了。

  問:祖師說禅就是“饑來吃飯困來眠”,這句話怎麼理解?

  賢空法師:這句話是一個比喻,有人問開悟後的境界是什麼,祖師就是這樣回答的。困了就睡,肚子餓了就吃飯,要有平常心,修行就是這麼簡單。

  問:那不是人人都成佛了嗎

  

  明海法師:因爲當前學佛的人的一個流弊就是把修行和生活對立起來,所以這個問題也有它的針對性。因爲從根本上講,修行和生活是可以統一起來的。不過,我覺得,把生活融化在修行裏,把修行落實在生活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修行是一個非常艱辛、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去付出勞動。所以,我們除了在工作和生活裏來保持修行以外,每天還應該有一定的時間專門的打坐或者念經,就是說,專門的修行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你僅僅是流于口頭的“饑來吃飯困來眠”,“無處青山不道場”,那麼你很有可能會蹉跎光陰,到最後生死大事這個問題面臨的時候,你會手足無措。

  問;我在一本書上看過,有位居士向你請示佛法,你說修要專修,學要廣學,請問明海法師你現在專修的是什麼

  

  明海法師:我個人的興趣主要還是在禅的方面。

  問;佛教是怎樣看待身體疾病的呢

  

  賢空法師:佛教中有“五明”之說,五明之一是醫方明,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提倡用醫藥來治療身體的疾病,並不是把所有的病苦都責成自己的業障,而不去積極治療。有些是四大不調的病,也就是地、水、火、風四大不調的話,必須要借助醫藥來對治。每個人都不可能避免疾病的來臨,來了就要正確對待。

  問:是不是有一種觀想治病的方法

  

  賢空法師:在佛教裏講,有一類病是醫藥治療不好的業障病,比方說過去造的很多惡業,今世轉受果報,非常痛苦,醫藥又無法治療,這時候你要是求忏悔的話,誦經念佛可以消除自己的業障。但不是說你在那兒觀想一下,佛菩薩來給你診病,那是不可能的。

  明海法師:觀想治病,在智顗大師的《童蒙止觀》中講到過,但它主要是針對坐禅過程中生起的病。

  問;佛與佛見面都要互相問候“少病少惱否

  ” “衆生好不好度

  ”佛是不是有時候也生病啊

  

  賢空法師:佛在世間,臨終示疾,是爲了告訴我們衆生,大家都有病,修行的人也有病。不是說信了佛教以後、修行以後就不應該有病。佛當然是沒有病的,但是他爲了示這個相,讓你看到有病並不可怕,教我們怎麼面對它。

  營員:我覺得像生活禅夏令營這樣大型的活動在全國是不是少了一點

  很多人希望了解佛教,但是這樣的機會太少了。

  賢空法師:我希望這個道場能夠帶動全國各地的各大道場,我相信這—類的活動將來會更多。

  問:如果老人生病了,我們做子孫的應該如何開導他呢

  

  明海法師:佛教很重視孝道。首先要在物質生活方面贍養父母,還要從精神方面讓他高興,“孝最難者,色最難”。“色”是好臉色,讓他歡喜。此外,還要把佛法的真理開示給他們,我覺得這是盡孝道裏面意義最大的一件事情。但你不能走極端。光給他們講佛法道理,很空的道理,他們不容易接受;也不能和一般人一樣,僅僅注重世俗的孝道方式,要把兩者結合起來。

  問:隨緣和事在人爲是不是矛盾啊

  

  明海法師:“隨緣”這個詞是從《大乘起信論》來的,它是講我們的佛性真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後來就用得廣泛了。現在我們不去追究它最真實的意思,那麼在生活裏的“隨緣”應該是什麼呢

  還是要有智慧的,因爲有時候你隨的緣是個錯誤的緣,是一個會給你帶來病苦的緣,那個緣就不要隨,所以在這裏還是要辨別。另一方面,在奉獻和索取,在播種和收獲這個問題上,我覺得,我們索取要隨緣,收獲要隨緣,但是我們奉獻不要隨緣,播種不要隨緣。就是說,你得到什麼要隨緣,但是你的付出不要隨緣。

  問:現代社會遇到農業、人口、環境汙染等等一系現實問題。以佛教的理論,如何解釋這個社會發生的問題?

  明海法師;這要從兩個方面來看,第一個方面,佛教可以說不能解決我們人類生活的全部問題,但是,它能解決我們人類生活中最根本的問題,也就是人心的問題。因爲人類生活的一切問題:糧食問題、環境汙染,戰爭、犯罪、吸毒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是由人的思想發生作用而造成的。所以,佛教是從人心入手,通過改變人的心,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進而它的作用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第二個方面,佛教並不反對人類生活中一切有益于人的幸福的資生事業。《妙法蓮華經》的中心思想就是說,一切資生事業都是佛法,都與實相不相違背。“實相”就是真理。“資生事業”就是我們人類的各行各業。只要是對社會的進步、對人的生活有益的資生産業都是佛法,也可以說都是一種修行。

  問:要求一個人戒貪、嗔、癡可行,要求人類社會的成員都這樣的話,只能是一種理想。

  明海法師:你是說如果讓大家都戒貪、戒嗔、戒癡是不容易的,是很困難的,正是因爲很困難,所以我們要做啊!如果容易,我們就不用做了。因爲很困難,所以你們這麼多人很辛苦,到柏林寺來學習佛法。因爲很困難,所以我們也來辦這個弘法的活動。這個不在于困難不困難,我們只有這個選擇,去面對問題,去解決問題。

  問:你認爲人類社會的前景如何

  

  明海法師:人類社會的前景取決于我們人類自身。

  問:佛家是講因果的,有句古話說,“欲知世上刀兵劫,且聽夜半屠門聲”。現在我們殺的動物越來越多,而且更快更殘忍,很多動物都面臨滅絕,連海洋裏的動物、植物也在不斷消逝,是不是這樣發展下去,人類會招來滅頂之災啊

  

  明海法師:我沒有神通,我不知道。

  問:禅定可不可以戒毒啊

  

  明海法師:人如果有禅定,他就不會吸毒了。對于戒毒,佛法肯定是很有幫助的,不過現在沒有人去實踐。

  營員:我原來不學佛的時候,覺得自己挺精進的,曆史、哲學什麼東西都學。學佛之後,覺得對那些東西一樣都不感興趣了,就是對佛教感興趣。我想看佛經,但是有很多東西又看不懂,念佛也能念,但是又很難堅持下來,又看到那種無常啊、空啊之類的,就變得更加懶惰了,有點兒蹉跎歲月的感覺。我想擺脫這種狀況,怎麼使自己在世間精進起來呢

  

  明海法師:佛法要學習,世間對人類有益的東西你也要學習。所以,你學佛以後,要發起菩提心,要成佛,要度衆生,這樣來看,你在世間所做的一切工作,你學習的一切世間的善法,都是你成佛的一部分,都是你修行的一部分。你目前的心態與你的思想認識和心量有關系。心量要再大一點。

  營員:《金剛經》有一偈:“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不太理解。觀音菩薩有叁十二相,而且“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那《金剛經》爲什麼否定呢

  

  明海法師:《金剛經》裏講:“離一切諸相…

《六屆:分組座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六屆:柏林夜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