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則名諸佛。”你理解了這句話,你就不用問我了。求佛的時候,要離于有相。
營員:佛教界對臺灣的南懷瑾先生有不同的評價,說他不是一個純粹的佛教徒,因爲他道家、儒家全通。我覺得佛法是包容一切的。據說南先生把道家和儒家都融合在佛家之中,使佛法更加接近生活,更加融于生活。請明海法師談一談你的看法。
明海法師:對你說的我沒有什麼異議。他的書我沒有認真看過。我覺得你們可以在入門時看他的書作爲參考。
問:如何圓滿地讀一部經
明海法師:我的建議是這樣的,如果你讀誦大乘經典,大乘的經典很多都是佛親證的境界的現量,所以它往往不是一遍就能看懂的。你可以第一遍先從文字上把陌生的字弄通,然後再多讀幾遍。如果還是不懂,有一個方法,你把佛經供奉在佛龛上面,頂禮這部經典,希望自己能夠領會這部經的甚深妙義,禮拜可以使你的心更加專注、虔誠、消除一些障礙。禮拜以後,你再讀誦。讀誦分兩種,一種就是讀,不去琢磨它的意思。還有一種,可以一邊讀一邊思維它的意思。你不要急于看別人的注解。等你自己有一個領會,有一個見解了,再看別人的,那時候你會更有收獲。另外,如果一部經太長,可以一部分一部分來讀。
妙華法師:希望大家在提問題的時候,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大腦思考,然後再提出來,而且要提與自己的生活實踐和自己生命的解脫清涼相關的問題。這樣我們的座談會就有深度、廣度和力度,每個人的發言對別人來說都是一種學習。
問:我是個體經營者,開了一家酒店,效益很好。我先生是佛弟子,他不同意我開酒店,他極力勸我來參加夏令營。我一開始幾乎什麼都聽不懂,但是各位法師的演講使我受到了深深的啓發。我覺得,佛法能指引一個人從黑暗走向光明,所以我就皈依叁寶並且受了五戒。受了五戒就不能殺生,原來我不知道殺生有很多的罪過,現在認識到這一點了,那麼我回去應該怎麼辦呢
酒店是馬上停業呢,還是照常營業呢
妙華法師:這個問題表明你對五戒中的不殺生提升了認識,同時體現了你的慈悲。我們長期貫穿了一種人本主義的思想,就是一切爲人服務,所有的豬馬牛羊,人類就應該吃它。人們從來沒有考慮,動物本身也有生存的權力,我們有沒有資格吃它。人類這種腥風血雨的殺生,已經造成了一種心理勢態。人的吃飯問題造成了地球資源很大的枯竭。還有也是從人的利益出發,我們劃分了哪些是珍稀動物、哪些不是,哪些是益蟲、哪些是害蟲,所以就有了哪些應該保護、哪些應該消滅。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看生命,那麼可能就會好得多。
佛教不殺生是從慈悲心出發的,它是從很深的因果關系中,看到了生命的內在聯系。但不殺生和不吃肉之間是有距離的。我們的心需要慢慢地讓它變得充滿愛心和慈悲。漢傳佛教的一個特點就是出家人獨身、素食、僧裝,好像佛教徒就必須素食,實際上不殺生並投有規定在家人不許吃肉。但是有一個絕對性的原則,就是活的生命絕對不傷害。不管是自做還是叫他人做,亦或是見做隨喜。因此,我建議你的酒店不要給人家吃活魚活蝦,這樣你的效益可能會受到影響。但是你的酒店照樣可以營業,千萬不要因爲參加了一次夏令營,回去你的酒店就停業了,那樣人家還不罵我們這些和尚,盡叫人家下崗、失業。另外我建議你讀一下《善生經》和《維摩诘經》。維摩诘菩薩就是在紅塵當中,在酒店、妓院、街頭下棋的地方,和那些達官貴人接觸,“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不過你有沒有這個手段我就不知道了。
問;在家修行的人,角色很難把握,比如我在家是妻子,上班做經理,既是母親又是女兒,還是居士,在各種角色轉換的過程中感覺很難把握。
妙華法師:因此你就要向觀音菩薩學習,千手千眼,哪裏祈求哪裏應,你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非常多,方方面面都有牽纏,處理好這些關系就需要智慧、心量以及健康的身體。不過你要在衆多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在衆多的事物中抓住主要事物,綱舉目張。不要把自己搞得手忙腳亂。
問:有時候現實生活和佛法有矛盾,比如做生意,有各種不道德的手段,如果不那麼做,公司就可能幹不下去,怎麼辦呢
妙華法師:假如說商業競爭確實像你說的那麼無可奈何,我想,你還是依于佛法,即使是你的經濟生活受到一點損失。我覺得各種各樣的競爭手段,無非是爲了溫飽,爲了生活得更好一些,但是爲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損害別人,誘惑別人甚至出賣自己人格的基礎上,我覺得人這實在是太泯滅自己的智慧了。商業競爭應該有商業競爭的道德准則,在做生意的過程中同樣也可以體現一個人的道德修養,畢竟這個社會總體來說還是向上向善的。
問:我是老師,工作很忙,早晚拿出時間念經是很困難的,那麼如果我的目標是:在單位做一個好老師,在家中做一個好的家庭成員,那麼能不能就不念經了
懷進法師:太虛法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如果你在工作生活中能夠很好地盡心盡責,本身就是在學佛。所以不一定非要念經,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當下的一念。但是平時還是要多擠出時間來念經。
妙華法師:我講一個小故事。有一位女居士學佛不久,她的丈夫就向我反映說:“她早上5點鍾就把我叫起來做飯,然後她去打坐,一坐兩小時,我飯也做好了,她吃完飯,就說:“你洗碗,我還要拜佛呢。”像她這樣學佛我受不了,我成天得伺候她。”佛法與其他哲學思想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個體生命的實踐,或者說在于個體生命的親證。你是老師,你可以把佛法信仰中的敬業精神貫穿到教育人子的高度責任中去。這本身就是菩薩在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實踐。並不是說所有的人信佛之後,每天都要捧著經書念,要把佛法的精神運用到生活中去。但這不等于說,你可以因爲工作忙而找借口。還是要有一種菩薩精進不息、珍惜時光的態度,比如說在雙休日,忙裏偷閑,可以誦誦經典、看看經論。形式和內容都很重要。
問:出家人早上起來念經時氣息的快慢節奏是不是一種鍛煉,比如類似于氣功
出家人一般都很瘦,是不是吃得太簡單了
妙華法師:早上念經,如果非要從修命的角度來講的話,它是一種吐納。如果你會在殿堂上用功的話,它本身是很好的鍛煉。一般來說“持戒比丘相莊嚴”,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出家人用功辦道的話,像柏林寺的生活,營養是沒問題的,有的人氣色不好,身體很瘦,我覺得功夫還不到,時間長了可能就好了。
問:佛教中善惡是怎麼判斷的呢
妙華法師:“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一佛到七佛共同的教誨。我們受叁皈五戒的時候,就是什麼什麼(惡業)不當做;受菩薩戒的時候,就是什麼什麼(善業)應當做。善惡應以人類的共同的標准爲標准,而不應以某個階級、某個國度的標准爲標准。從哲學意義上講,善惡是有階級性和地方性的:而佛法的標准是從生命的本質去談的。佛法所說的“自淨其意”,讓我們生命所達到的那種淨化狀態是不帶有階級性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佛法的標准是跨越階級的。
問:如果有好的動機,但是沒有達到良好的效果,那麼這是善的還是惡的
妙華法師:我們常常看到有的人做事熱情很高,但結果是幫倒忙,這種人智慧不足。學菩薩行的人,要把動機和方法統一起來,不統一效果當然會不好。不過有時候客觀效果不以我們的意志爲轉移,一件好事也會受到社會不公正的利用或評判,原因是很複雜的,我覺得不必太計較它了。
問:像比爾·蓋茨他們這個電腦行業,有的評價特別好,有的則持相反意見。您覺得它是善的還是惡的
妙華法師:當把電腦的運用價值說到一個能夠代替一切的時候,這個人就犯了科學主義的錯誤。對科學的迷信也是現代人的一種通病。對于我來說,電腦僅僅是一個文字處理工具,是大腦的外延。還有人認爲電腦時代就是進入世界末日了,這種說法有些聳人聽聞。其實電腦的出現使人類生活全球化了,使信息時空縮小了,減免了很多勞動力,但它永遠不會代替人腦。
問:我想比爾·蓋茨不一定知道佛法,但他也做了很多好事,像他這樣的人,死後的去向會怎麼樣呢
妙華法師:我先要告訴你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區別,釋迦牟尼佛只是發現真理者,他不是創造真理者,因爲真理是客觀存在的。一個人只要他的所作所爲符合佛教的五戒十善,不管他有沒有聽聞佛法,他必然會有好報,但是他定位在賢善,不能夠成聖。因爲聖人必須悟道,悟道是更深層次的問題。
問:有一次我騎車的時候,突然感到有什麼東西特別親切,有點兒想哭的感覺,但只是那麼一念之間,是不是那時候有更深層次的知覺在那裏
妙華法師:當我們身心調節得比較好的時候,思想進入一種比較清淨的狀態,心的慧光有時會自然閃現、你的感覺是一種宗教體驗,這種體驗在修禅定的時候有共通性,也有特殊性。
問:有些基督教徒、無主教徒勸我不要信佛教,說佛教男女不平等,而且你們雖然不殺生,可是吃的植物也是生命啊。我努力解釋,但他們並不信服。我記得一句話:佛度有緣人,那麼這些人是不是沒有佛緣呢
以後我再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
妙華法師:一個人學佛以後,要有一種接納別人信仰自由的胸懷,對于不信教或者信其他教的人,你要包容他們,這樣你才有親和力和影響力。你講的這個問題可能在我們身邊經常發生,我覺得這需要時間。每一個人,他信不信宗教或信仰什麼宗教都有他自己的緣分。遇到講理的人,你把道理講清是一種能耐,遇到不講理的人,你不講話也是一種能耐。但是你心裏一定不要起嗔恨的念頭,也不要起“我比你高,…
《六屆:分組座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