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那么愚昧”的念头。我们应该包容别人,要允许地球上有不同的信仰存在,这是一个佛教徒应有的胸怀。假设一个家庭中,有人信佛,有人信道,有人信基督,有人什么也不信,这时如果你是那个佛教徒的话,你不必在一夜之间改变别人的信仰或者扭转别人的世界观。因为当我们把菩提的种子种下去的时候,我们不要怕它不开花不结果,因缘成熟了它一定会的。在生活中,有些人会因读一本书而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向;而有人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跳黄河心不死,那你又怎么办呢
你没有能耐度他的时候,你只能给他种下一种因,他知道世界上还有佛教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硬把别人拉进佛门来。
问:四弘誓愿有一条要度尽众生,但是在生话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我发愿要跟每个众生结善缘,但怎样才能让所有众生都满意呢
妙华法师;首先我们学佛的人要重因不要重果,就说但看脚下,莫问前程。你努力去做了,就不要太计较是否收到应有的结果。另外,四弘愿被称为“无相大愿”。世界众生,胎卵湿化,无边无尽,菩萨站在河边,救了这个救那个,忙得不亦乐乎,这正说明菩萨有工作干,菩萨是在不休息中成了菩萨。如果说你把众生一篮子都打尽了,都从此岸度到彼岸去了,那剩下时间你干什么啊
因此,这个愿叫做无相大愿。正因为众生难度我才要度,因为众生度不尽我才要度,就是在度而无度当中提高自己的无量功德。
问:我觉得自己活得很累。今年我开始读《金刚经》,一开始我一点都不懂,就想把它丢下,可是丢下它,心又有些自责。听说读《金刚经》能多挣钱,是不是这样呢?
另外还有一件事,去年我坐一位朋友的车出了车祸,他不幸去世了,而我活了下来。我一直在想,如果当时我不叫他出去、或者劝说他不要开快车、或者把他送到另一个医院,是不是他就不会死了呢
我很迷茫,我该怎么办呢?
妙华法师:你讲的这些都特别具体,我只能从宏观的意义上回答你,希望你能从中得到启发。念《金刚经》能否发财,在南方农村,普遍认为读诵《金剐经》可以消灾免难、招财进宝,这实际上是一种比较朴素的民间概念。我觉得我们不能要求释迦牟尼佛让我们每个人都有钱挣、有饭吃;但是我们可以要求佛陀,当我们心灵有病的时候能够从他那里得到一个药方,佛陀是我们的精神导师。那么要发财的话,还是要念好“生意经”;《金刚经》属于一种出世的东西,对治的是精神上的烦恼和困惑。当然,这二者也是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用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情。
车祸这件事反映了一种心理学的问题。在社会交往中,一旦出了事情,有的人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这种人非常可恶,因此别人都不愿和他打交道;还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把这种责任归咎于自己,造成一种内向形的自我谴责,结果造成一种社会恐惧症,不敢和人交往。这都属于现代人的精神障碍。我觉得,属于你的责任你就应该负责,但不要盲目地把一切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如果你已经尽了力、尽了责任,那你就不必过分谴责自己。
问;我们早晚课念的咒语是要与天上神仙做信息交流吗
单从发音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比绕口令还难读。请法师解释一下。
妙华法师:佛经中的咒语,我们把它称为真言,它是一种符号、一种密码,但不是用来和某个神仙沟通的一种桥梁。它的作用,一个是总持,对消除我们的业障和习气毛病具有加持的作用;另外它还具有开启心智的作用。比如早上念的楞严咒,出于《楞严经》,它主要是对治我们的欲心。大悲咒是净化我们的环境和心灵,起到消灾免难的作用。咒语是音译的,不需要去理解、分析字里行间的意思。只要你念诵咒语,它就具有加持的作用,就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当你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正定。持咒和念佛、参禅的效果是一样的。
问:我们回到各自的生活当中后,究竟应该怎样修行
妙华法师:第一亲近明师。和明师、皈依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因为生活中的问题一定是非常复杂的,不会有一个共同的答案。第二结交良友,结交一些有正知正见的居士,相互提携。第三常随佛学。一方面是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另一方面是经常看一些经典论著,提高我们的智慧,使我们对佛法有全方位的掌握和应变能力。我想,如果做到这三点,你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
问:这几天看到明奘法师很辛苦、忙碌,会不会耽误了自己修行
明奘法师:因为我个人的修行不到位,所以显得非常忙乱,应该做到“垂手而治”才是最好的,至于会不会影响修行,我想要取决于怎样理解修行了。修行广义上讲包括身、口、意的每一个方面,起心动念是行,举手投足是行,开口说话也是行,修行是时时刻刻,点点滴滴的事。对一个出家人来说,修行和弘法是本分事,只是有的偏重于修行,有的人偏重于弘法。做具体工作比如接待信徒等对修行会有些影响,打坐、读经的时间要比别人少,但大和尚倡导“生活禅”。他说,我不看你的腿能盘多长时间,我看你待人接物是否发脾气,是否愁眉苦脸、不耐烦,看你桌子擦得是否干净,房间里是否整齐,每件事是否做得有条理、合佛法、有人情味。
菩提法师:这几天都是法师在上面讲,你们在下面听。其实学习佛法不是我说你听,有时需要双向交流。
问:怎样理解“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菩提法师:“万法皆空”是指世间的一切法,包括色法、心法,皆无自性,本来清净,不生不灭。这是一切诸法的本来性、安然性、安定性,有情与无情都具有这种性质。
“因果不空”是从因果的缘起相而言的,不空的是它的因果相、因果性,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空的当下也展现了—种无自性,所以不空也不能理解为实有。佛法讲:“空、不空皆不可得。”既不可堕入顽空或者断灭空,也不可执为实有。“因果不空”是要我们深信三世因果法则的必然性,在我们迷的时候,必须感知有“因”,通过“缘”而达“果”。虽无—个实实在在的因果可空,但因果这种相却是宛然现前的。佛法就是要在一切无自性空当中建立一切善恶因果,正因为是无自性空,所以才会有善恶受报的缘起相。缘起性空统摄一切诸法,所以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万法皆空”是从第一义谛无自性空来谈的,而“因果不空是从缘起的相上谈的,然而缘起性空是不二的。
问:如何理解无始以来就有无明
菩提法师:有无始的无明,也有无始的智慧。无明从什么时间开始,众生的生命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无法回答。佛教反对第一因,因为有了第一因,那第—之前是什么
许多宗教和哲学流派非得寻找到第一因,佛教认为“无始无终”,当然在无始无终之间有生命的形态变化过程。无始无明与无始以来的法性都是在一起的,离开无明没有另外一个智慧。所以无始以来有无明,无始以来有智慧。我们把无明称为“痴”。“痴”字很有意思,病字框中一个知,就是说我们的知见发生问题了,是一种病态的知。无始无明是释迦牟尼佛为了讲述众生流转生死原因而设立的一种假名,只是随顺我们众生,用无明这两个字来概述生死流转的根本,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就构成了我们这些苦命儿。《大乘起信论》说的“最初的一念无明”,那也是为了说明的方便。佛教不是本体论,是缘起论。从这一角度看,佛教有时很抽象,但又非常地实在,我们要在不断深入的修习过程中,把我们现前就有的病态的知见转变为真正的知。“知”在古汉语里同“智”。转无明为智慧,呈现出“烦恼即菩提”的境界。
问:有位老师修习道家功法,却要往生净土。是否所修功法并不重要,只要愿力到了就可以
菩提法师:往生净土必须有信、愿、行,如果他不相信阿弥陀佛,也没有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恐怕往生有困难。因为不懂得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怎样形成的,他没有与净土法门相应,就会有困难。
问:如何消除打坐时的腿痛
圣凯法师:打破痛的方法就是观察痛从哪里来,是腿痛还是我痛
如果腿痛,那我就没有痛。禅宗里参究“念佛是谁”,如果念佛是我,那我在哪里
说手是我,不对;说脚是我,也不对。我们的感觉是错误的,疼痛具有虚妄性。关键要离开那种感觉,对痛不理不睬,坚持下去,腿痛一定会减少的。
问:我的眼睛得了眼癌,有一天就会变瞎。请问是不是过去造恶所致,是不是通过拜佛、念经、忏悔就能延缓变瞎的进程
菩提法师;这肯定有业力在其中,可以通过虔诚地拜佛,忏悔,祈愿诸佛菩萨的加持,希望能够延缓变瞎的进程。假如有一天真感受了这样的果报,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要相信因果。虽然肉眼看不到了,但要努力让自己心底的光明照亮人生,照亮别人。世界上有许多人虽然睁着眼睛,可还是什么都看不到。所以我们一定要勤修佛法,真正打开我们的慧眼、法眼,行菩萨道,用自己的智慧之光照亮每一个人。
问:开悟在成佛的道路上处于什么位置,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菩提法师:开悟离成佛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理要顿悟,事要渐修”,即使开悟了,见到理了,依然需要艰苦地修行,开悟不是成佛,只是见到诸法的法性,开悟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而且我们没有开悟,不能测度开悟者的境界。
圣凯法师:开悟是见地上的事,开悟的人具有佛的知见,但开悟后还要“林下水边,常养圣胎”。
问:崇拜佛像与现在崇拜偶像有什么区别
佛像开光是怎么回事
菩提法师: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我们礼拜佛像,是对佛陀的怀念,是为了唤醒我们对佛陀崇尚人格的敬仰,激发自己学佛的决心,使我们也能达到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崇拜的是佛所发现的真理,佛的法性与我们本自具有的法性不二。“我爱我师,更爱真理”,而不是简单的佛像。但也不能说佛像就不是佛,因为佛弟子把佛陀全部的思想、精神等都塑在这个形象当中,通过形象来表示大慈大悲、愍念众生的内涵。关于佛像开光,不是给佛像而是给我们众生开光。当年祖师们想通过开光这样的仪式来激发我们内心的光明,后来流传久了就颠倒了原来的本末,变成给佛开光了,其实我们哪有什么资格给佛开光。
《六届:分组座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