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七屆:普茶(一)

  【七屆】普茶(一)

  明海法師:

  各位法師、各位營員,今天晚上我們舉行普茶的活動,這個活動我們每屆夏令營都有。“普茶”這個詞是過去傳統的禅宗叢林裏面用的一個詞。在叢林裏面有喝茶這樣一個活動,不過它的形式和我們現在在柏林寺的普茶有很大的不同。茶和茶文化,茶和佛教禅宗有很深的因緣,這個茶和禅說起來有很深奧的學問。所以,我想我們今天在普茶開始的時候,請妙華法師給我們介紹一下有關普茶、茶、禅這方面的一些知識,然後請一個師父給各位營員演示一下在禅堂裏面倒茶的姿勢。

  妙華法師:

  大家好!

  既然是普茶嘛,大家在這裏坐著喝茶,我想就用不著象講課那樣搞得那麼嚴肅。本來這個喝茶的最高境界是不允許象這樣拿著話筒講話的,這麼一講,把你們喝的茶的味道就削掉了很多。但是作爲一種知識呢,我覺得大家交流一下也很好。我講的內容就叫禅茶漫談。

  先談談茶。我們講話一般來說都要有依據,我們講到茶的時候,它的依據是陸羽寫的《茶經》。最早發現茶的藥用價值和保健作用的是出家人,這裏有一個故事,我可以講給大家。在杭州有一個龍井村,龍井村裏有一個龍井寺,龍井寺裏有一個龍井泉。這個泉水特別奇怪,一半是鹹水,一半是淡水,現在還在。當你用手去攪動的時候,鹹水和淡水就混爲一起,當你把手停下來的時候,在鹹水和淡水之間會出現一個分水界,這叫龍須。這個寺廟之所以叫龍井寺,也是從這井水而來的。龍井泉的旁邊長著一株茶樹,茶樹的根老是浸泡在泉水裏頭,它的葉子也落在水裏。唐朝時住在這個廟堂裏的和尚叫辯才,九十多歲,童顔鶴發。當時有人就非常奇怪,也有一些文人學士和一些醫生去訪問他,問他有什麼保健的秘方嗎?他說,就是因爲喝龍井泉的水。從現代的角度分析來看,茶葉落在泉水裏頭,形成自然的礦泉茶,再加上泉水的這種物理功能,它就起到了一種保健作用。在泰山後山也有一個這樣的故事,那棵茶樹還存在,大家去登泰山的時候可以到後山看一下。有關茶的栽培、采撷、泡製、保存以及沖茶的程序,用什麼水,這一切都記載在陸羽的《茶經》裏頭。中國目前現存的茶樹王在雲南,大概叁、四個人才能抱得住。

  目前,中國的茶大概分了這樣幾類:綠茶系列、紅茶系列、沱茶系列、磚茶系列、花茶系列、烏龍茶系列。南方人喝功夫茶常常是用烏龍茶,烏龍茶的系列有很多,有桂花烏龍、高山烏龍等等。如果我們在喧囂的人世間,不管是讀書人也好,還是經商的也好,我們一周當中抽出半天的時間,如果幾個人能夠坐下來,沒有各種吵鬧,靜下心來去品品茶的話,這其中也是非常有味道的。

  還有一個故事是說的王安石和蘇東坡。王安石是蘇東坡的老師,學富五車。蘇東坡性格放蕩,非常狂傲,把一般的人都不放在眼裏。有一次,蘇東坡要雲遊叁峽,王安石說:“你到叁峽的時候給我帶回上峽一瓦罐水,中峽一瓦罐水,最後一峽一瓦罐水,我有上好的茶要用來泡。”在這裏,茶可以來試驗水的質量。蘇東坡到叁峽以後,叁峽美好的風光迷住了他的雙眼,他非常高興,一路吟詩,等到了叁峽的時候,水都平緩下來了,他突然想起王安石托付他要他舀叁罐水。他心想,反正我在最後一峽給你舀上叁瓦罐,你也不會知道。回到學府以後,王安石請來文人名流,請大家品茶,茶葉用水一沖以後全部是發黃的。王安石對蘇東坡說:“你沒有給我打一峽、二峽的水,你打的全是叁峽的水。”蘇東坡瞪白眼說:“我就是打的叁峽的水,一峽一壺啊!”王安石說:“上峽的水,雪才剛剛融化,它沖的茶葉是綠色的;中峽的水沖的茶是淺黃的;叁峽的水沖的茶是黃色的。我現在沖的茶全都是黃色的,證明你是在最後一峽打的水。”通過這件事情,蘇東坡特別佩服王安石的這種參學經驗。而且在這個故事當中,它反映出了很深的茶文化。

  茶和用水的關系,我們一般人會認爲泉水泡茶是最好的,這是一種世俗的錯誤。最好的水、一等的水是井水。爲什麼用井水泡茶最好呢?因爲井水在敞開的井口當中把露氣已經揮發了,茶最怕的是露氣,其他的雜質、沈澱物都沈下去了,因此井水是一等,泉水是二等,江水是叁等。

  那爲什麼茶和禅又會挂起鈎來呢?我個人體會,茶是中國老百姓和寺廟當中最普通的一種飲料,它在炎熱的夏天可以用來解渴,在冬天可以暖心,在我們煩躁的時候可以清心明目。正因爲它最平常,它就最能夠在平常心這一點上和禅走到一起,這是其一。其二,北方人是喝茶,南方人說北方人喝茶象牛飲水一樣,咕咚咕咚的感覺;蘇杭人是吃茶,他不但要把茶的水喝了,而且到最後連那個嫩綠的茶葉都要嚼掉,他有他的道理;到了福建、廣東一帶的人是品茶。人在品茶的時候,就是讓我們的心關照自己,把外在的心用來感覺我們自己,在這一點上,茶和禅走在了一起。除此以外,那也可能是最深的原因,因爲在中國古代的寺廟裏頭,並沒有系統的哲學,就是說,認識世界、認識人生的這一整套的理論是沒有的。那麼,禅師們在接引後學的時候,他就是用身邊最平常的事物來教育和啓發我們,而喝茶或者是說吃茶去最容易在不知不覺之間抛出一個禅機,接引那些涉了千山萬水前來參學的人。一般參學的人心往外求,他總以爲能夠求到一個無上的、美妙的法,而如果他到柏林寺來了,趙州和尚見了他就說你吃茶去,那這個可以說是個不軟不硬的釘子。如果你心裏往外求的很多的話,他讓你吃茶去;如果你以平常心來,他也讓你吃茶去,這其中包含了很多很多的佛法和哲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有根性的話,從這個話當中我們很容易體會到佛法的那種緣起的平等、自性空的一些道理。因此,禅宗的這些公案的後頭都有著很多的思想,我想這可能也是禅和茶走在一起的另一個原因。

  明海法師:

  妙華法師談得很好,我們都很受用。不過呢,他的講話裏有一點我不同意,提出來商榷。他講到北方人是叫喝茶,而且比喻爲牛飲,蘇杭人是叫吃茶,還有廣東人是叫品茶,其實你自己後來講的也否定了你的這個話。因爲在禅宗的曆史上,“吃茶去”這個公案發生在柏林寺,應該屬于北方,而且說“吃茶去”的趙州禅師是山東人,也是北方人。雖然他在南方有過很長時間的參學,最後在晚年的時候回到北方,在河北的柏林寺住下來。這個公案我把它重複一遍。有一天,一個遠道而來的出家人來拜訪他,趙州禅師問:“你到這裏來過沒有啊?”他說:“以前來過。”禅師說:“吃茶去。”又來了一個人,趙州禅師又問:“你以前來過嗎?”他說:“沒有。”禅師也說:“吃茶去。”你們知道,古代的禅僧四處雲遊跟今天的人不一樣,沒有交通工具,都得靠自己的兩條腿來走,而他的心裏實際上對于一些問題還有很大的疑團,他跑這麼遠,就是要問禅師,這個禅師只說吃茶去,這是禅師的風格。旁邊有一個師父感到奇怪:“爲什麼來過這裏的人,你讓他吃茶去;沒有來過這裏的人,你也同樣讓他吃茶去呢?”禅師說:“你也吃茶去。”這個公案後來在禅宗的曆史上成爲一個很有影響的公案,很多人都參這個“吃茶去”開悟,這個公案本身也使禅和茶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了。因爲考慮到在座的有很多北方的營員,在妙華法師的牛飲比喻之後,會不會有的人心裏波瀾起伏,要是以這種心態下去吃茶,很有可能就真是牛飲,所以我補充說一點。

  某法師(或營員):

  聽說趙州禅師在湖南、江西一帶參禅,他的“吃茶去”這句話我覺得很有一點根源,我想妙華法師剛才講的還有一點道理,因爲現在湖南、江西一帶地方的人喝水是叫吃水。我想,可能趙州禅師當時在南方學禅的時候受這種習俗的影響,就把這種很通俗的話語帶到我們北方來,說“吃茶去”。你要是把北方人喝茶比喻成“牛飲”不大適當,但是這也說明北方人很大方。

  明海法師:

  現在我們請燈照法師大致給我們解釋一下傳統的叢林普茶,再請他給我們演示一下禅堂裏面比較規範的倒茶方法。

  燈照法師:

  其實我對茶了解很少,我只是愛喝茶而已。我出生在閩南,閩南人都喜歡喝茶,他們慣喝“功夫茶”。我從小就喜歡喝茶,但一直沒有品出茶的道理,依然是凡夫俗漢。我住禅堂的時間好像相對比較長一點,實際上也沒有參出什麼,只是喝茶而已。叢林裏一年當中大約有十個普茶日,像正月初一、初二、十五,還有中秋節、端午節、除夕日都有普茶。普茶儀式一般是在下午舉行,上完晚課以後回到禅堂,大家把七衣脫了,穿海青在禅堂靜坐,聞外面的鼓聲叁通,然後班首跟維那互相問訊出堂,直接到齋堂。這時候,大和尚已經坐在齋堂的寶座上了,兩邊都擺了很多茶碗,還有茶壺,以及茶點之類的比如說花生、糖果。大家陸續分東西單坐好之後,僧值師要說幾句客氣話:“常住淡薄,沒有什麼好招待的供養大衆,只這些輕微的東西犒勞大衆。”維那師一招呼,第一聲引磬,大家合掌;第二聲引磬,端起茶杯;第叁聲引磬,喝茶。喝茶的同時,大和尚還要講講趙州茶的公案。僧人喝茶的淵源很早,據曆史記載,東晉的時候就有。因爲茶有叁德:第一能夠祛除睡魔;其次,在吃飽飯漲氣的時候,它能助消化;第叁,可以清心寡欲。我現在開始表演一下禅宗倒茶的儀式。

  明海法師:

  剛才燈照法師講的是傳統的禅宗寺院禅堂裏面行茶的一套儀軌。日本的茶道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中國的禅宗、中國的佛教充實了茶文化。我覺得,在今天我們喝茶的時候,或者說在思考茶和禅的這些題目的時候,會有很多的聯想。現在的飲料越來越多,有酒、有茶、還有咖啡。酒和茶不僅是兩種飲料,也可以說它表達了兩種生活的態度、兩種精神。淨因法師在英國留學,我們現在請他給我們介紹一下英國的茶文化。

  …

《七屆:普茶(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