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淨因法師:
剛才妙華法師、明海法師跟燈照法師講了很多有關茶的文化、茶的規矩,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在講英國的茶文化之前,我想講講我的“茶文化”。因爲我出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跟茶有一定的關系,所以在這兒希望跟大家一起共享。可能有些人會知道,1980年鑒真大師像回國探親,這是中國佛教恢複的轉折點。我的爺爺也去參加了那次活動,當時我還在讀書呢。他回來以後就跟我講,高闵寺有一個在廚房燒火的出家人,就是在喝茶的時候,茶壺一不小心掉了,打碎了,聽到茶壺打碎的聲音,這個燒火的出家人開悟了。他說,你想想高闵寺有多少個出家人開悟了?當時我出于好奇,心想開悟這麼容易的話,那我也去看看,打碎幾個茶壺,看能不能開悟。可能這就成了我後來出家的一個直接的因緣。在高闵寺出家以後,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那個打碎茶壺的老和尚,不過看他好像還是沒開悟。可能你們都知道虛雲老和尚的開悟也是與茶杯打碎了有關系,所以從古到今,這個茶、茶文化是相當不簡單的一件事。現在在中國有很多的傳統文化都已破除了,而唯獨在寺院仍然保持著好多好的優良傳統,茶文化應該就是其中的一種。剛才我們那位師父由于場地的關系,表演茶文化不是很容易,如果在禅堂裏面可能會更容易一點。
上次兩百多外國人到柏林寺來,其中有一個目的就是學習怎麼樣在禅堂中喝茶,所以西方人對于我們寺院裏面保留下來的禅文化也是相當相當感興趣的。要是談到西方的喝茶,跟我們國內還是不太一樣的。我記得我在那兒曾經請人家來喝烏龍茶,第一次請來了,第二次請人家不來了。我問他:“你爲什麼不來呀?”他說:“中國茶像藥味似的,不喜歡。”外國人有沒有茶文化呢?我看還是有的,只不過喝茶的方法跟我們不太一樣。你們可能聽說過一種奶茶,跟西藏的酥油茶還是不一樣的。他們喜歡在紅茶裏面放上牛奶,有時候放上糖。英國女王接待國外客人,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種飲料,而且是非常高雅的一種飲料。我看這也可以算是一種茶文化。但是說到真正茶文化,我看還是在我們國內,因爲茶跟我們的修身養性結合起來了,不僅僅是招待客人。
武夷山有一棵很有名的茶樹叫“大紅袍”,這個“大紅袍”是非常特殊的。我去之前,原以爲“大紅袍”是多麼大的一棵樹,去了那兒以後,才發現就是叁棵很小的樹,我看它一年的産量也不到半公斤。當時,我就跟當地人談這個“大紅袍”的問題。爲什麼“大紅袍”這麼有名?當然它的故事也是特別的多,其中有一個跟朱元璋有關系。據說朱元璋得了天下以後到南方去,突然有一天生病了,怎麼看都看不好。這個時候,一個道士把他引到那個茶樹下面,從樹上采了幾片葉子,喝了以後,他的身體馬上就好了。朱元璋爲了感謝茶的救命之恩,就把自己身上披的紅袍賜給了這叁棵茶樹,從此以後,這叁棵茶樹就叫“大紅袍”了。現在武夷山的茶文化就是以“大紅袍”爲主體的。後來聽當地人講,那叁棵樹正好在山半腰,非常難接近,而且那裏還有一個泉眼,它的水一年四季一滴一滴地往下滴。還有一個最絕的,就是茶樹的背後有一個孔,那個孔很小,背後的風吹過來,正好吹到這叁棵茶樹上,所以風水特別地好。聽說有一年做了一個試驗,把那個孔堵起來,茶樹慢慢地就枯萎了,所以那個洞還是很有用處的。
我們在武夷山還欣賞了茶道。剛才我講,真正的茶文化還是在中國,中國人喝茶,從茶道的本身來說,不是真正地喝茶,而是一種修心。也就是說,佛教講靜慮,就是把我們所有的精力集中到某一點。那麼在喝茶的時候,要求特別端莊。從拿茶杯開始,你得要注意你的手伸出去、往下走、接觸茶杯、端茶杯,然後把它端起來,放到嘴唇,喝一口,體會一下,然後用思想感受一下,讓它慢慢進去,每一個過程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爲什麼茶跟禅定在一起呢?它的道理就是在這兒。如果你用這個方法去喝茶,你會第一次喝到茶的味道,喝到茶的風韻,喝到茶的文化,否則你拿起來就灌進去,也沒有停留,就像豬八戒吃人參果,永遠不會吃到茶的味道。南方人喝功夫茶,喝功夫茶的道理是品茶,一定要去品。真正的茶文化是品茶,不是叫喝茶,也不是叫吃茶。吃茶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茶文化了,也就是把茶跟禅結合到一起,我覺得這個是最重要的。所以,爲什麼我們佛家或者禅家喜歡喝茶呢?因爲喝茶的每一個動作如果分解開來,你都能知道茶從哪兒經過,一直到應該到的那個部位。你的專注是修禅的人的一個要領,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點,集中到你的每一個動作上面去。我個人覺得,所謂的茶與禅的結合的道理就是在這兒。我常常也看到日本人搞茶道的表演,左轉叁下,右轉叁下,特別地羅嗦,就一口茶,費了半個小時。但是它的道理不是在喝茶,是在修身養性,它是一種文化,它是一種體驗,最重要的,它是一種專注。如果把這種專注的原理運用到吃飯,運用到講話,運用到走路,運用到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上去的話,就可以叫做走路的文化、吃飯的文化,或者說各種各樣的文化都可以體現出來,當形成了一定的品位的時候,它的文化就出現了。這是我個人對茶文化的一點點理解吧,跟大家共享。
明海法師:
湛如法師在日本住了好長時間,請他大致爲我們講講他在日本所感受的茶文化、茶道方面的情形。
湛如法師:
我很想聽一聽各位對喝茶的一些體會,尤其是在柏林禅寺這個千年古寺、這個喝茶很有傳統的地方。我個人是沒有喝出什麼茶的味道,因爲我是北方人,喝茶向來是“牛飲”。當然在日本的時候,我也獲得過茶道的初級證書。我當初學茶道的時候,是爲了學日語。我開始感覺極不舒服,那種慢節奏跟東京的快節奏截然成了對比。房間的布置,行茶者的禮儀,那還是有一定的訓練的。經過大約有半年多的學習,最後在不是很標准的情況下,因爲他照顧外國人,給了我一張初期畢業的文憑。我的體會當然是,日本人喝茶和他看漫畫是一樣的。在我們看來,小人書總是學齡前兒童看的,但日本人看漫畫和喝茶也是一樣的,他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放松的方式。有很多茶室都放一些非常簡潔明了、讓人看了之後非常歡快的漫畫書,學習茶藝之間,大家有一段時間可以去看。我想,日本人喜歡這套東西,無疑是跟他生活節奏太快而追求一種生活的甯靜有關系。記得1998年11月,在西安有過一次禅文化的國際研討會,其中一個題目就是茶和禅的關系,請了很多專業的人員來表演茶道。日本人在介紹茶道的時候,最後說了一句話:中國人喝茶是喝水,只有日本人喝茶是喝茶。這遭到了所有在場的人的一致反對和一片噓聲。原因很簡單,陸羽在唐朝時候的茶宴不僅僅是行了一個系列的茶禮,在行茶、品茶以及茶後有很多詩畫的表演,而且有許多即興賦詩的形式,與日本人那種近乎于拘謹的茶道表演和純粹爲形式(當然不僅僅是形式)而製定的一些禮儀,還是有天壤之別。所以說,日本人覺得中國人喝茶是喝水,日本人喝茶才是真的有品位,對這種說法,我們包括在座的各位在內,都不會同意。
作爲夏令營的一個例行的程序,七天之內有這樣一個茶會。妙華法師做了一個概括性的討論,燈照法師做了禅堂行茶的表演,對我很有啓發。我長期對清規很有興趣,我想這方面的學習也有待于提高。淨因法師對英國人的茶文化的體驗,我想對各位也是很有益處的。同時我想,喝茶是大家參與的一件事,柏林禅寺有一個牌子上寫著“大衆參與”,今天晚上,大家不僅是來喝茶,大家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說一說自己跟茶有關系的、跟茶無關系的故事。
妙華法師:
剛才聽了幾位法師的介紹以後,我覺得講的都是茶和禅的正面的東西,我現在要唱反調,要講點兒反面的東西。
我先講茶。第一種情況是,晚上不能夠過量地飲茶,過量飲茶會興奮,睡不著覺,甚至會傷脾胃。第二,隔夜茶不能喝,因爲它會産生一種氧化物,如果喝到胃裏頭會産生沈澱,人體不能夠吸收,也不能排出。第叁種情況,喝茶也會喝醉。醉茶第一,醉煙第二,醉酒第叁。醉了茶以後,冒虛汗,四肢乏力,心跳加快,如果搶救不及時,還有可能有生命危險。因爲我就空腹喝醉過茶,因爲貪戀這種功夫茶,喝到最後,兩腿發抖,舌頭都硬了,因此非常恐怖。我想,茶是好東西,但是要適時適度。除此以外,空腹也不能喝茶。空腹喝茶,茶葉下去以後會刺激胃壁,和胃液粘合,會造成身體的傷害。這四種情況,我想負責任地給大家做一個交代。
既然是茶和禅,光講茶不講禅,我覺得對不起大家。就我認識的禅來說,如果光有世間的世智辯聰,沒有禅定的修行,這叫狂禅。如果自參自練,甚至邪悟,而沒有明師的指導和點化,那叫野狐禅。狂禅、野狐禅都要不得。除此以外,還會因爲我們對于禅茶這種公案文化的一知半解産生一種幹慧,這種幹慧由于沒有定水的滋潤,也會成爲修行人的禅病。除了心理的這叁種禅病以外,還有就是身體上的禅病。我們在禅堂裏可以常常看到很多老師父,參禅打坐一輩子,他在坐的時候,勾著腦袋,結果脊椎彎曲,造成身體的病態,走路的時候勾著頭,勾著腰,這種情況常常會看到,這個在禅堂裏頭被稱爲禅病。還有另一種情況,因爲參禅打坐,功夫用到一定程度以後,貪著于禅味,用不上功夫,坐在禅凳上睡覺。我就在南華寺親眼見到有人睡著覺從禅凳上掉下來,磕得鼻青臉腫,而且是班首。禅定的形態和內心的這種情況以及喝茶,形色種種,在今天普茶的這個茶會上,我覺得我有責任告訴大家。謝謝!
劉東亮:
我去年參加過一次夏令營的普茶,當時感覺特別好。我記得也是這樣一個天氣,也是在這個地方,當時好像是學員們問禅師們一些問題,但不像今年主題特別明確…
《七屆:普茶(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