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净因法师:
刚才妙华法师、明海法师跟灯照法师讲了很多有关茶的文化、茶的规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讲英国的茶文化之前,我想讲讲我的“茶文化”。因为我出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跟茶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这儿希望跟大家一起共享。可能有些人会知道,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国探亲,这是中国佛教恢复的转折点。我的爷爷也去参加了那次活动,当时我还在读书呢。他回来以后就跟我讲,高闵寺有一个在厨房烧火的出家人,就是在喝茶的时候,茶壶一不小心掉了,打碎了,听到茶壶打碎的声音,这个烧火的出家人开悟了。他说,你想想高闵寺有多少个出家人开悟了?当时我出于好奇,心想开悟这么容易的话,那我也去看看,打碎几个茶壶,看能不能开悟。可能这就成了我后来出家的一个直接的因缘。在高闵寺出家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那个打碎茶壶的老和尚,不过看他好像还是没开悟。可能你们都知道虚云老和尚的开悟也是与茶杯打碎了有关系,所以从古到今,这个茶、茶文化是相当不简单的一件事。现在在中国有很多的传统文化都已破除了,而唯独在寺院仍然保持着好多好的优良传统,茶文化应该就是其中的一种。刚才我们那位师父由于场地的关系,表演茶文化不是很容易,如果在禅堂里面可能会更容易一点。
上次两百多外国人到柏林寺来,其中有一个目的就是学习怎么样在禅堂中喝茶,所以西方人对于我们寺院里面保留下来的禅文化也是相当相当感兴趣的。要是谈到西方的喝茶,跟我们国内还是不太一样的。我记得我在那儿曾经请人家来喝乌龙茶,第一次请来了,第二次请人家不来了。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来呀?”他说:“中国茶像药味似的,不喜欢。”外国人有没有茶文化呢?我看还是有的,只不过喝茶的方法跟我们不太一样。你们可能听说过一种奶茶,跟西藏的酥油茶还是不一样的。他们喜欢在红茶里面放上牛奶,有时候放上糖。英国女王接待国外客人,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饮料,而且是非常高雅的一种饮料。我看这也可以算是一种茶文化。但是说到真正茶文化,我看还是在我们国内,因为茶跟我们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了,不仅仅是招待客人。
武夷山有一棵很有名的茶树叫“大红袍”,这个“大红袍”是非常特殊的。我去之前,原以为“大红袍”是多么大的一棵树,去了那儿以后,才发现就是三棵很小的树,我看它一年的产量也不到半公斤。当时,我就跟当地人谈这个“大红袍”的问题。为什么“大红袍”这么有名?当然它的故事也是特别的多,其中有一个跟朱元璋有关系。据说朱元璋得了天下以后到南方去,突然有一天生病了,怎么看都看不好。这个时候,一个道士把他引到那个茶树下面,从树上采了几片叶子,喝了以后,他的身体马上就好了。朱元璋为了感谢茶的救命之恩,就把自己身上披的红袍赐给了这三棵茶树,从此以后,这三棵茶树就叫“大红袍”了。现在武夷山的茶文化就是以“大红袍”为主体的。后来听当地人讲,那三棵树正好在山半腰,非常难接近,而且那里还有一个泉眼,它的水一年四季一滴一滴地往下滴。还有一个最绝的,就是茶树的背后有一个孔,那个孔很小,背后的风吹过来,正好吹到这三棵茶树上,所以风水特别地好。听说有一年做了一个试验,把那个孔堵起来,茶树慢慢地就枯萎了,所以那个洞还是很有用处的。
我们在武夷山还欣赏了茶道。刚才我讲,真正的茶文化还是在中国,中国人喝茶,从茶道的本身来说,不是真正地喝茶,而是一种修心。也就是说,佛教讲静虑,就是把我们所有的精力集中到某一点。那么在喝茶的时候,要求特别端庄。从拿茶杯开始,你得要注意你的手伸出去、往下走、接触茶杯、端茶杯,然后把它端起来,放到嘴唇,喝一口,体会一下,然后用思想感受一下,让它慢慢进去,每一个过程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为什么茶跟禅定在一起呢?它的道理就是在这儿。如果你用这个方法去喝茶,你会第一次喝到茶的味道,喝到茶的风韵,喝到茶的文化,否则你拿起来就灌进去,也没有停留,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永远不会吃到茶的味道。南方人喝功夫茶,喝功夫茶的道理是品茶,一定要去品。真正的茶文化是品茶,不是叫喝茶,也不是叫吃茶。吃茶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茶文化了,也就是把茶跟禅结合到一起,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所以,为什么我们佛家或者禅家喜欢喝茶呢?因为喝茶的每一个动作如果分解开来,你都能知道茶从哪儿经过,一直到应该到的那个部位。你的专注是修禅的人的一个要领,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点,集中到你的每一个动作上面去。我个人觉得,所谓的茶与禅的结合的道理就是在这儿。我常常也看到日本人搞茶道的表演,左转三下,右转三下,特别地罗嗦,就一口茶,费了半个小时。但是它的道理不是在喝茶,是在修身养性,它是一种文化,它是一种体验,最重要的,它是一种专注。如果把这种专注的原理运用到吃饭,运用到讲话,运用到走路,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上去的话,就可以叫做走路的文化、吃饭的文化,或者说各种各样的文化都可以体现出来,当形成了一定的品位的时候,它的文化就出现了。这是我个人对茶文化的一点点理解吧,跟大家共享。
明海法师:
湛如法师在日本住了好长时间,请他大致为我们讲讲他在日本所感受的茶文化、茶道方面的情形。
湛如法师:
我很想听一听各位对喝茶的一些体会,尤其是在柏林禅寺这个千年古寺、这个喝茶很有传统的地方。我个人是没有喝出什么茶的味道,因为我是北方人,喝茶向来是“牛饮”。当然在日本的时候,我也获得过茶道的初级证书。我当初学茶道的时候,是为了学日语。我开始感觉极不舒服,那种慢节奏跟东京的快节奏截然成了对比。房间的布置,行茶者的礼仪,那还是有一定的训练的。经过大约有半年多的学习,最后在不是很标准的情况下,因为他照顾外国人,给了我一张初期毕业的文凭。我的体会当然是,日本人喝茶和他看漫画是一样的。在我们看来,小人书总是学龄前儿童看的,但日本人看漫画和喝茶也是一样的,他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放松的方式。有很多茶室都放一些非常简洁明了、让人看了之后非常欢快的漫画书,学习茶艺之间,大家有一段时间可以去看。我想,日本人喜欢这套东西,无疑是跟他生活节奏太快而追求一种生活的宁静有关系。记得1998年11月,在西安有过一次禅文化的国际研讨会,其中一个题目就是茶和禅的关系,请了很多专业的人员来表演茶道。日本人在介绍茶道的时候,最后说了一句话:中国人喝茶是喝水,只有日本人喝茶是喝茶。这遭到了所有在场的人的一致反对和一片嘘声。原因很简单,陆羽在唐朝时候的茶宴不仅仅是行了一个系列的茶礼,在行茶、品茶以及茶后有很多诗画的表演,而且有许多即兴赋诗的形式,与日本人那种近乎于拘谨的茶道表演和纯粹为形式(当然不仅仅是形式)而制定的一些礼仪,还是有天壤之别。所以说,日本人觉得中国人喝茶是喝水,日本人喝茶才是真的有品位,对这种说法,我们包括在座的各位在内,都不会同意。
作为夏令营的一个例行的程序,七天之内有这样一个茶会。妙华法师做了一个概括性的讨论,灯照法师做了禅堂行茶的表演,对我很有启发。我长期对清规很有兴趣,我想这方面的学习也有待于提高。净因法师对英国人的茶文化的体验,我想对各位也是很有益处的。同时我想,喝茶是大家参与的一件事,柏林禅寺有一个牌子上写着“大众参与”,今天晚上,大家不仅是来喝茶,大家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说一说自己跟茶有关系的、跟茶无关系的故事。
妙华法师:
刚才听了几位法师的介绍以后,我觉得讲的都是茶和禅的正面的东西,我现在要唱反调,要讲点儿反面的东西。
我先讲茶。第一种情况是,晚上不能够过量地饮茶,过量饮茶会兴奋,睡不着觉,甚至会伤脾胃。第二,隔夜茶不能喝,因为它会产生一种氧化物,如果喝到胃里头会产生沉淀,人体不能够吸收,也不能排出。第三种情况,喝茶也会喝醉。醉茶第一,醉烟第二,醉酒第三。醉了茶以后,冒虚汗,四肢乏力,心跳加快,如果抢救不及时,还有可能有生命危险。因为我就空腹喝醉过茶,因为贪恋这种功夫茶,喝到最后,两腿发抖,舌头都硬了,因此非常恐怖。我想,茶是好东西,但是要适时适度。除此以外,空腹也不能喝茶。空腹喝茶,茶叶下去以后会刺激胃壁,和胃液粘合,会造成身体的伤害。这四种情况,我想负责任地给大家做一个交代。
既然是茶和禅,光讲茶不讲禅,我觉得对不起大家。就我认识的禅来说,如果光有世间的世智辩聪,没有禅定的修行,这叫狂禅。如果自参自练,甚至邪悟,而没有明师的指导和点化,那叫野狐禅。狂禅、野狐禅都要不得。除此以外,还会因为我们对于禅茶这种公案文化的一知半解产生一种干慧,这种干慧由于没有定水的滋润,也会成为修行人的禅病。除了心理的这三种禅病以外,还有就是身体上的禅病。我们在禅堂里可以常常看到很多老师父,参禅打坐一辈子,他在坐的时候,勾着脑袋,结果脊椎弯曲,造成身体的病态,走路的时候勾着头,勾着腰,这种情况常常会看到,这个在禅堂里头被称为禅病。还有另一种情况,因为参禅打坐,功夫用到一定程度以后,贪著于禅味,用不上功夫,坐在禅凳上睡觉。我就在南华寺亲眼见到有人睡着觉从禅凳上掉下来,磕得鼻青脸肿,而且是班首。禅定的形态和内心的这种情况以及喝茶,形色种种,在今天普茶的这个茶会上,我觉得我有责任告诉大家。谢谢!
刘东亮:
我去年参加过一次夏令营的普茶,当时感觉特别好。我记得也是这样一个天气,也是在这个地方,当时好像是学员们问禅师们一些问题,但不像今年主题特别明确…
《七届:普茶(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