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届】普茶(一)
明海法师:
各位法师、各位营员,今天晚上我们举行普茶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们每届夏令营都有。“普茶”这个词是过去传统的禅宗丛林里面用的一个词。在丛林里面有喝茶这样一个活动,不过它的形式和我们现在在柏林寺的普茶有很大的不同。茶和茶文化,茶和佛教禅宗有很深的因缘,这个茶和禅说起来有很深奥的学问。所以,我想我们今天在普茶开始的时候,请妙华法师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关普茶、茶、禅这方面的一些知识,然后请一个师父给各位营员演示一下在禅堂里面倒茶的姿势。
妙华法师:
大家好!
既然是普茶嘛,大家在这里坐着喝茶,我想就用不着象讲课那样搞得那么严肃。本来这个喝茶的最高境界是不允许象这样拿着话筒讲话的,这么一讲,把你们喝的茶的味道就削掉了很多。但是作为一种知识呢,我觉得大家交流一下也很好。我讲的内容就叫禅茶漫谈。
先谈谈茶。我们讲话一般来说都要有依据,我们讲到茶的时候,它的依据是陆羽写的《茶经》。最早发现茶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的是出家人,这里有一个故事,我可以讲给大家。在杭州有一个龙井村,龙井村里有一个龙井寺,龙井寺里有一个龙井泉。这个泉水特别奇怪,一半是咸水,一半是淡水,现在还在。当你用手去搅动的时候,咸水和淡水就混为一起,当你把手停下来的时候,在咸水和淡水之间会出现一个分水界,这叫龙须。这个寺庙之所以叫龙井寺,也是从这井水而来的。龙井泉的旁边长着一株茶树,茶树的根老是浸泡在泉水里头,它的叶子也落在水里。唐朝时住在这个庙堂里的和尚叫辩才,九十多岁,童颜鹤发。当时有人就非常奇怪,也有一些文人学士和一些医生去访问他,问他有什么保健的秘方吗?他说,就是因为喝龙井泉的水。从现代的角度分析来看,茶叶落在泉水里头,形成自然的矿泉茶,再加上泉水的这种物理功能,它就起到了一种保健作用。在泰山后山也有一个这样的故事,那棵茶树还存在,大家去登泰山的时候可以到后山看一下。有关茶的栽培、采撷、泡制、保存以及冲茶的程序,用什么水,这一切都记载在陆羽的《茶经》里头。中国目前现存的茶树王在云南,大概三、四个人才能抱得住。
目前,中国的茶大概分了这样几类:绿茶系列、红茶系列、沱茶系列、砖茶系列、花茶系列、乌龙茶系列。南方人喝功夫茶常常是用乌龙茶,乌龙茶的系列有很多,有桂花乌龙、高山乌龙等等。如果我们在喧嚣的人世间,不管是读书人也好,还是经商的也好,我们一周当中抽出半天的时间,如果几个人能够坐下来,没有各种吵闹,静下心来去品品茶的话,这其中也是非常有味道的。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的王安石和苏东坡。王安石是苏东坡的老师,学富五车。苏东坡性格放荡,非常狂傲,把一般的人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苏东坡要云游三峡,王安石说:“你到三峡的时候给我带回上峡一瓦罐水,中峡一瓦罐水,最后一峡一瓦罐水,我有上好的茶要用来泡。”在这里,茶可以来试验水的质量。苏东坡到三峡以后,三峡美好的风光迷住了他的双眼,他非常高兴,一路吟诗,等到了三峡的时候,水都平缓下来了,他突然想起王安石托付他要他舀三罐水。他心想,反正我在最后一峡给你舀上三瓦罐,你也不会知道。回到学府以后,王安石请来文人名流,请大家品茶,茶叶用水一冲以后全部是发黄的。王安石对苏东坡说:“你没有给我打一峡、二峡的水,你打的全是三峡的水。”苏东坡瞪白眼说:“我就是打的三峡的水,一峡一壶啊!”王安石说:“上峡的水,雪才刚刚融化,它冲的茶叶是绿色的;中峡的水冲的茶是浅黄的;三峡的水冲的茶是黄色的。我现在冲的茶全都是黄色的,证明你是在最后一峡打的水。”通过这件事情,苏东坡特别佩服王安石的这种参学经验。而且在这个故事当中,它反映出了很深的茶文化。
茶和用水的关系,我们一般人会认为泉水泡茶是最好的,这是一种世俗的错误。最好的水、一等的水是井水。为什么用井水泡茶最好呢?因为井水在敞开的井口当中把露气已经挥发了,茶最怕的是露气,其他的杂质、沉淀物都沉下去了,因此井水是一等,泉水是二等,江水是三等。
那为什么茶和禅又会挂起钩来呢?我个人体会,茶是中国老百姓和寺庙当中最普通的一种饮料,它在炎热的夏天可以用来解渴,在冬天可以暖心,在我们烦躁的时候可以清心明目。正因为它最平常,它就最能够在平常心这一点上和禅走到一起,这是其一。其二,北方人是喝茶,南方人说北方人喝茶象牛饮水一样,咕咚咕咚的感觉;苏杭人是吃茶,他不但要把茶的水喝了,而且到最后连那个嫩绿的茶叶都要嚼掉,他有他的道理;到了福建、广东一带的人是品茶。人在品茶的时候,就是让我们的心关照自己,把外在的心用来感觉我们自己,在这一点上,茶和禅走在了一起。除此以外,那也可能是最深的原因,因为在中国古代的寺庙里头,并没有系统的哲学,就是说,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这一整套的理论是没有的。那么,禅师们在接引后学的时候,他就是用身边最平常的事物来教育和启发我们,而喝茶或者是说吃茶去最容易在不知不觉之间抛出一个禅机,接引那些涉了千山万水前来参学的人。一般参学的人心往外求,他总以为能够求到一个无上的、美妙的法,而如果他到柏林寺来了,赵州和尚见了他就说你吃茶去,那这个可以说是个不软不硬的钉子。如果你心里往外求的很多的话,他让你吃茶去;如果你以平常心来,他也让你吃茶去,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很多的佛法和哲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根性的话,从这个话当中我们很容易体会到佛法的那种缘起的平等、自性空的一些道理。因此,禅宗的这些公案的后头都有着很多的思想,我想这可能也是禅和茶走在一起的另一个原因。
明海法师:
妙华法师谈得很好,我们都很受用。不过呢,他的讲话里有一点我不同意,提出来商榷。他讲到北方人是叫喝茶,而且比喻为牛饮,苏杭人是叫吃茶,还有广东人是叫品茶,其实你自己后来讲的也否定了你的这个话。因为在禅宗的历史上,“吃茶去”这个公案发生在柏林寺,应该属于北方,而且说“吃茶去”的赵州禅师是山东人,也是北方人。虽然他在南方有过很长时间的参学,最后在晚年的时候回到北方,在河北的柏林寺住下来。这个公案我把它重复一遍。有一天,一个远道而来的出家人来拜访他,赵州禅师问:“你到这里来过没有啊?”他说:“以前来过。”禅师说:“吃茶去。”又来了一个人,赵州禅师又问:“你以前来过吗?”他说:“没有。”禅师也说:“吃茶去。”你们知道,古代的禅僧四处云游跟今天的人不一样,没有交通工具,都得靠自己的两条腿来走,而他的心里实际上对于一些问题还有很大的疑团,他跑这么远,就是要问禅师,这个禅师只说吃茶去,这是禅师的风格。旁边有一个师父感到奇怪:“为什么来过这里的人,你让他吃茶去;没有来过这里的人,你也同样让他吃茶去呢?”禅师说:“你也吃茶去。”这个公案后来在禅宗的历史上成为一个很有影响的公案,很多人都参这个“吃茶去”开悟,这个公案本身也使禅和茶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因为考虑到在座的有很多北方的营员,在妙华法师的牛饮比喻之后,会不会有的人心里波澜起伏,要是以这种心态下去吃茶,很有可能就真是牛饮,所以我补充说一点。
某法师(或营员):
听说赵州禅师在湖南、江西一带参禅,他的“吃茶去”这句话我觉得很有一点根源,我想妙华法师刚才讲的还有一点道理,因为现在湖南、江西一带地方的人喝水是叫吃水。我想,可能赵州禅师当时在南方学禅的时候受这种习俗的影响,就把这种很通俗的话语带到我们北方来,说“吃茶去”。你要是把北方人喝茶比喻成“牛饮”不大适当,但是这也说明北方人很大方。
明海法师:
现在我们请灯照法师大致给我们解释一下传统的丛林普茶,再请他给我们演示一下禅堂里面比较规范的倒茶方法。
灯照法师:
其实我对茶了解很少,我只是爱喝茶而已。我出生在闽南,闽南人都喜欢喝茶,他们惯喝“功夫茶”。我从小就喜欢喝茶,但一直没有品出茶的道理,依然是凡夫俗汉。我住禅堂的时间好像相对比较长一点,实际上也没有参出什么,只是喝茶而已。丛林里一年当中大约有十个普茶日,像正月初一、初二、十五,还有中秋节、端午节、除夕日都有普茶。普茶仪式一般是在下午举行,上完晚课以后回到禅堂,大家把七衣脱了,穿海青在禅堂静坐,闻外面的鼓声三通,然后班首跟维那互相问讯出堂,直接到斋堂。这时候,大和尚已经坐在斋堂的宝座上了,两边都摆了很多茶碗,还有茶壶,以及茶点之类的比如说花生、糖果。大家陆续分东西单坐好之后,僧值师要说几句客气话:“常住淡薄,没有什么好招待的供养大众,只这些轻微的东西犒劳大众。”维那师一招呼,第一声引磬,大家合掌;第二声引磬,端起茶杯;第三声引磬,喝茶。喝茶的同时,大和尚还要讲讲赵州茶的公案。僧人喝茶的渊源很早,据历史记载,东晋的时候就有。因为茶有三德:第一能够祛除睡魔;其次,在吃饱饭涨气的时候,它能助消化;第三,可以清心寡欲。我现在开始表演一下禅宗倒茶的仪式。
明海法师:
刚才灯照法师讲的是传统的禅宗寺院禅堂里面行茶的一套仪轨。日本的茶道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中国的禅宗、中国的佛教充实了茶文化。我觉得,在今天我们喝茶的时候,或者说在思考茶和禅的这些题目的时候,会有很多的联想。现在的饮料越来越多,有酒、有茶、还有咖啡。酒和茶不仅是两种饮料,也可以说它表达了两种生活的态度、两种精神。净因法师在英国留学,我们现在请他给我们介绍一下英国的茶文化。
…
《七届:普茶(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