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屆:淨慧大和尚小組討論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決整體的問題;科學是解決物質的問題,佛教是解決精神的問題;科學是解決怎麼做的問題,佛教是解決爲什麼要這麼做的問題。

  

  某營員:請問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淨慧大和尚:*輪閣裏寫有兩個四句話,前面的四句是:“諸惡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講的是佛法的基本精神,或者是講佛法是什麼。後面還有四句是:“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講佛法作什麼,這也就是講菩提心。經常用前面的四句話把我們的心達到淨化的程度,然後根據後四句話好好去做,這便是發菩提心,菩提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很具體的。前面講到修福如何修,把地下的垃圾打掃幹淨也是菩提心,在美化這個國土,莊嚴這個人間的環境,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者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菩提心者莊嚴國土,成就有情,成就衆生。

  

  某營員:人在社會上煩惱很多,煩惱來時經常不斷責備,後悔過去,有時又幻想著未來,這種妄念使自己不能幹好別的事情,請問法師如何斷除這種妄念來解脫煩惱?

  

  淨慧大和尚:也要用智慧來觀察,你對過去所作所爲,後悔是必要的,但總停留在後悔也無補實際,用智慧去分析。你對未來美好會有種種設想,未來還未來,總是在幻想得不到益處,也要用智慧去分析。古人有句話:“甯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你想得到很多河中的魚,就得趕快回去編個網,用網去撈才能得到。說明我們想彌補過去,實現未來美好的追求,一切都要把希望寄托在當下,這就是幹,當下不幹,則永遠在失望當中,永遠在徘徊當中。如果我們用智慧去觀察,就知道僅僅追悔過去是愚癡的,僅僅幻想未來而不幹也是愚癡的,唯一智慧的選擇是觀照當下、把握當下、覺悟當下。比如你想吃飯,這碗飯就放在桌子上,你肚子又餓,而你只是在想而不動手,肚子是飽不了的,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作事業或者處理種種複雜的問題,沒有像吃飯那麼簡單。人的思想問題確實是很難解決的,我和你們講得一套一套的,我也沒有解決,有迷惑的時候,也有彷徨的時候,也有煩惱的時候,但是要覺照,馬上起覺照,念起即覺。佛教最吃緊的東西是我們天天念的《心經》,觀自在,要觀才自在,觀就是觀照、覺照,就是一看就看破,觀了才自在,不觀永遠自在不了。觀自在是一種修行,當然也是菩薩的一個果位,成果,那是結合實踐來。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如何空,就要照,照見才空得了,五蘊裏面含了無限的煩惱。千說萬說,一個是要見地,一個是要功夫,光停留在見地上,不去做功夫,那是不行的;光只有功夫,而沒有見地,可能是盲修瞎練,好好按照“八正道”去操作。

  

  某營員:法師您講的不怕念起,就怕覺遲,而我們只有一個心,念起時就沒有法覺,覺起時念就沒有,請問法師這個覺和念分別起之于哪裏?

  

  淨慧大和尚:念沒了就完了,就剛好達到你需要的目的。我們人的思想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我們自己可以觀察得到,在同時的時候,總是會有兩個以上的念頭在吵架,想這樣做,馬上又猶豫了,想這樣做的是誰?猶豫的又是誰?在這個地方動動腦筋,弄清楚了,就知道覺的是誰?念的又是誰?是同樣的道理。

  

  某營員:每個人都會死,一般人對死亡都是很恐懼,家人死去時,對活的人也是很痛苦,請法師對這個問題作一開示。

  

  淨慧大和尚:我們說死亡很痛苦,是由于我們現在還沒有開悟。我們過去盡管經曆死亡的經驗,現在已經回憶不起來,我們現在所說的死亡的痛苦,應該是間接的經驗。死亡究竟爲著什麼?值不值得恐懼?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在這個問題上過得了關,這個英雄氣概才能建立得起來。生命是一條滾滾向前永不停息的河流,這條河流裏面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細小的階段就是我們所謂的生死,學佛的目的最終是要解決生死問題。如何解決?佛教講用智慧來解決,佛教根本智慧是般若智,是大智慧,就是觀察一切法相生如幻。我們生命之所以有生,有死亡,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因緣聚合或散滅,而造成的生住滅現象。佛教解決生死有多種方法,根據現在人的理解也有多種形式,但從佛教的根本精神出發,解決生死問題不是要死亡的時候去解決,不明白這一點,生死就無法解決。從我們懂得有生死問題的那一刻,就經常地解決生死這個問題,生死問題不是突然發生的,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刹那的生滅而有生死,生命的每一刹那又不停地在生,不停地在滅,這個就是生死。如果我們能夠用大智慧,用深禅定把我們每時每刻生命不斷變遷的這個問題解決好,觀照透了,生死問題就解決了。很多解決生死問題的人就可以來去自由,視死如歸,這樣就會毫無痛苦、欣然、坦然地離開這個人世間。要把生死看透,要明白這一期生命的結束,是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時時刻刻用這樣一個觀念去面對死亡,你不會有什麼可怕,就會很高興走向一個新的生命。到時候,你就不會有痛苦,因爲你懂得緣生法的道理,懂得了生命的永恒性,懂得了生命刹那的生滅,能夠把當下的生死解決了,當下的生死不叫刹那生死、一念生死,最後一期生死形態停止活動的那刻就會正確地面對。這樣的例子,在許多佛教高僧傳裏,現在許多人往生能說明這點,所以,我們不要對生死有懼怕,也不要對了生死這一法有懷疑,我們只要認真地去面對生死,認真地把我們每時每刻生命的痛苦,正確地對待,就有了解決生死的那一天。

  

  某營員:前不久,阿富汗塔裏班政府炸毀了他們國家裏巨大曆史悠久的佛像,他們應該遭到報應,請問法師對此有何評價?

  

  淨慧大和尚:我們對這件事是很痛心的,我也發表過談話,已在報上登過。但是我們冷靜地想想,這也是緣生法,我們不希望這尊佛像遭到破壞,但因緣到了這個時候,也是阻止不了的,這不是佛沒有這個力量,也不是說全世界輿論沒有力量。我們只能說阿富汗這群人的業力太重,沒有這個福報,連看佛像的福報都沒有。巴米揚大佛不是從現在開始受到破壞,我在夏令營開營式上的講話隱隱約約提到這些問題,就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發展與淘汰同在。我們佛教徒應該要覺醒,原來佛教是很盛行的地區,現在被其他的文化所代替,其中包括佛教的母國印度,當然也包括阿富汗這些地區。阿富汗過去也是佛教文化區,伊朗、巴基斯坦和我國的新疆(古稱西域),這也是因緣所生法。佛教在那時候沒有人,在那時不能夠爲當時的衆生提供人生的思考,它的生命也就結束了。這也可以說是曆史的教課書,應喚醒今天的佛弟子好好地重溫這部教課書,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今天的佛教。你們年輕人沒經曆過文化大革命,沒經曆毀佛的運動,我爲什麼把大殿的佛像弄成一個大石頭,是漢白玉的石頭,因爲我想到即使再碰到毀佛運動,我們中國毀佛時也有急功近利的地方,是銅製的像要拿去化銅;是鐵製的要化鐵,是木頭的要拿回家去燒火,而是塊有十多噸重的大石頭,搬起來是很費力的,也許在搬不動時有了救星。世間法,世間像本身就是不堅固的,而佛教的真理是永恒不變的,洋槍利炮都是無法摧的。毀佛像應該得什麼罪就得什麼罪,我希望不要懲罰他。

  

  某營員:法師慈悲,剛才你談到佛法是解決精神的,當前社會竟爭非常激烈,工作壓力很大,有一部分人心理上出現了憂郁等方面的問題,請問法師如何解決這方面的煩惱?

  

  淨慧大和尚:這不是叁言二語能夠說得清楚的事,希望你通過這次夏令營活動,自己去請些書深入地研究。學習佛法就是不間斷地從聞、思、修當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有一些問題並不是一個晚上或一個早上就能解決得了。紙上得來終究淺,決知此事必躬行。

  

  某營員:人有七情六欲,要想修成正果該如何修持?《西遊記》裏唐僧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終于修得正果,他是靠修定、還是靠別的什麼修成的?還想請問《西遊記》能否作爲修行的工具書?作爲參考,指導我們的修行?

  

  淨慧大和尚:《西遊記》出自明朝,它的底本是宋朝的《唐僧取經》的話本,由話本擴充爲《西遊記》。話本是宣傳唐朝時的出家人唐僧到印度取經的過程,通過演變、演義,擴充與發展而成爲《西遊記》。《西遊記》是文藝小說,雖然也有一些解決人生某種問題的語言,畢竟思路不同,《西遊記》小說要解決的問題和佛教要解決的問題不是一碼事。《西遊記》作者吳承恩骨子裏是道教文化,《紅樓夢》骨子裏是佛教文化,恰恰寫佛的不是佛,要把《西遊記》作爲修行的指導,恐怕不太可能。《西遊記》描述唐僧,實際上是在歪曲唐僧的形象,並沒有正確寫唐僧,而寫的是孫猴子,唐僧有再大的本事,沒有孫猴子他取不回經。唐僧是如何把叁千部經取回來,希望你讀一讀《唐高僧傳》裏的“玄奘法師傳”再讀一讀《大唐西域記》那才是真東西。

  

  某營員:佛教裏講人間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恨等很多痛苦,強調學道之人要念念不忘生死二字,還有一句話是講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法師這常念生死和叁心不可得之間是不是有些矛盾?

  

  淨慧大和尚:“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這是佛教的一個見地問題。得就是執著,可得就是有執著,不可得就是破除這執著,破去了這個執著,不在叁心上執著,生死才可了;在叁心上起了執著,生死就了不了。生死問題是個生命的問題,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現在也是在念念前流。叁世是個動態的,而不是一個靜止的,不是過去就停留在前一念,未來就停留在後一念,叁世就象河裏的水一樣,永遠滾滾向前,它與叁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了了叁心就能了生死,了了叁心就能真正知道生命的過去、現在、未來是怎麼一回事,了了叁心就得大智慧,有了大智慧就能解決生死問題。

  

  某營…

《九屆:淨慧大和尚小組討論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