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九届:净慧大和尚小组讨论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决整体的问题;科学是解决物质的问题,佛教是解决精神的问题;科学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佛教是解决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

  

  某营员:请问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

  

  净慧大和尚:*轮阁里写有两个四句话,前面的四句是:“诸恶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讲的是佛法的基本精神,或者是讲佛法是什么。后面还有四句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讲佛法作什么,这也就是讲菩提心。经常用前面的四句话把我们的心达到净化的程度,然后根据后四句话好好去做,这便是发菩提心,菩提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很具体的。前面讲到修福如何修,把地下的垃圾打扫干净也是菩提心,在美化这个国土,庄严这个人间的环境,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提心者庄严国土,成就有情,成就众生。

  

  某营员:人在社会上烦恼很多,烦恼来时经常不断责备,后悔过去,有时又幻想着未来,这种妄念使自己不能干好别的事情,请问法师如何断除这种妄念来解脱烦恼?

  

  净慧大和尚:也要用智慧来观察,你对过去所作所为,后悔是必要的,但总停留在后悔也无补实际,用智慧去分析。你对未来美好会有种种设想,未来还未来,总是在幻想得不到益处,也要用智慧去分析。古人有句话:“宁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你想得到很多河中的鱼,就得赶快回去编个网,用网去捞才能得到。说明我们想弥补过去,实现未来美好的追求,一切都要把希望寄托在当下,这就是干,当下不干,则永远在失望当中,永远在徘徊当中。如果我们用智慧去观察,就知道仅仅追悔过去是愚痴的,仅仅幻想未来而不干也是愚痴的,唯一智慧的选择是观照当下、把握当下、觉悟当下。比如你想吃饭,这碗饭就放在桌子上,你肚子又饿,而你只是在想而不动手,肚子是饱不了的,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作事业或者处理种种复杂的问题,没有像吃饭那么简单。人的思想问题确实是很难解决的,我和你们讲得一套一套的,我也没有解决,有迷惑的时候,也有彷徨的时候,也有烦恼的时候,但是要觉照,马上起觉照,念起即觉。佛教最吃紧的东西是我们天天念的《心经》,观自在,要观才自在,观就是观照、觉照,就是一看就看破,观了才自在,不观永远自在不了。观自在是一种修行,当然也是菩萨的一个果位,成果,那是结合实践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如何空,就要照,照见才空得了,五蕴里面含了无限的烦恼。千说万说,一个是要见地,一个是要功夫,光停留在见地上,不去做功夫,那是不行的;光只有功夫,而没有见地,可能是盲修瞎练,好好按照“八正道”去操作。

  

  某营员:法师您讲的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而我们只有一个心,念起时就没有法觉,觉起时念就没有,请问法师这个觉和念分别起之于哪里?

  

  净慧大和尚:念没了就完了,就刚好达到你需要的目的。我们人的思想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我们自己可以观察得到,在同时的时候,总是会有两个以上的念头在吵架,想这样做,马上又犹豫了,想这样做的是谁?犹豫的又是谁?在这个地方动动脑筋,弄清楚了,就知道觉的是谁?念的又是谁?是同样的道理。

  

  某营员:每个人都会死,一般人对死亡都是很恐惧,家人死去时,对活的人也是很痛苦,请法师对这个问题作一开示。

  

  净慧大和尚:我们说死亡很痛苦,是由于我们现在还没有开悟。我们过去尽管经历死亡的经验,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我们现在所说的死亡的痛苦,应该是间接的经验。死亡究竟为着什么?值不值得恐惧?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在这个问题上过得了关,这个英雄气概才能建立得起来。生命是一条滚滚向前永不停息的河流,这条河流里面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细小的阶段就是我们所谓的生死,学佛的目的最终是要解决生死问题。如何解决?佛教讲用智慧来解决,佛教根本智慧是般若智,是大智慧,就是观察一切法相生如幻。我们生命之所以有生,有死亡,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缘聚合或散灭,而造成的生住灭现象。佛教解决生死有多种方法,根据现在人的理解也有多种形式,但从佛教的根本精神出发,解决生死问题不是要死亡的时候去解决,不明白这一点,生死就无法解决。从我们懂得有生死问题的那一刻,就经常地解决生死这个问题,生死问题不是突然发生的,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刹那的生灭而有生死,生命的每一刹那又不停地在生,不停地在灭,这个就是生死。如果我们能够用大智慧,用深禅定把我们每时每刻生命不断变迁的这个问题解决好,观照透了,生死问题就解决了。很多解决生死问题的人就可以来去自由,视死如归,这样就会毫无痛苦、欣然、坦然地离开这个人世间。要把生死看透,要明白这一期生命的结束,是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时时刻刻用这样一个观念去面对死亡,你不会有什么可怕,就会很高兴走向一个新的生命。到时候,你就不会有痛苦,因为你懂得缘生法的道理,懂得了生命的永恒性,懂得了生命刹那的生灭,能够把当下的生死解决了,当下的生死不叫刹那生死、一念生死,最后一期生死形态停止活动的那刻就会正确地面对。这样的例子,在许多佛教高僧传里,现在许多人往生能说明这点,所以,我们不要对生死有惧怕,也不要对了生死这一法有怀疑,我们只要认真地去面对生死,认真地把我们每时每刻生命的痛苦,正确地对待,就有了解决生死的那一天。

  

  某营员:前不久,阿富汗塔里班政府炸毁了他们国家里巨大历史悠久的佛像,他们应该遭到报应,请问法师对此有何评价?

  

  净慧大和尚:我们对这件事是很痛心的,我也发表过谈话,已在报上登过。但是我们冷静地想想,这也是缘生法,我们不希望这尊佛像遭到破坏,但因缘到了这个时候,也是阻止不了的,这不是佛没有这个力量,也不是说全世界舆论没有力量。我们只能说阿富汗这群人的业力太重,没有这个福报,连看佛像的福报都没有。巴米扬大佛不是从现在开始受到破坏,我在夏令营开营式上的讲话隐隐约约提到这些问题,就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淘汰同在。我们佛教徒应该要觉醒,原来佛教是很盛行的地区,现在被其他的文化所代替,其中包括佛教的母国印度,当然也包括阿富汗这些地区。阿富汗过去也是佛教文化区,伊朗、巴基斯坦和我国的新疆(古称西域),这也是因缘所生法。佛教在那时候没有人,在那时不能够为当时的众生提供人生的思考,它的生命也就结束了。这也可以说是历史的教课书,应唤醒今天的佛弟子好好地重温这部教课书,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今天的佛教。你们年轻人没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没经历毁佛的运动,我为什么把大殿的佛像弄成一个大石头,是汉白玉的石头,因为我想到即使再碰到毁佛运动,我们中国毁佛时也有急功近利的地方,是铜制的像要拿去化铜;是铁制的要化铁,是木头的要拿回家去烧火,而是块有十多吨重的大石头,搬起来是很费力的,也许在搬不动时有了救星。世间法,世间像本身就是不坚固的,而佛教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洋枪利炮都是无法摧的。毁佛像应该得什么罪就得什么罪,我希望不要惩罚他。

  

  某营员:法师慈悲,刚才你谈到佛法是解决精神的,当前社会竟争非常激烈,工作压力很大,有一部分人心理上出现了忧郁等方面的问题,请问法师如何解决这方面的烦恼?

  

  净慧大和尚:这不是三言二语能够说得清楚的事,希望你通过这次夏令营活动,自己去请些书深入地研究。学习佛法就是不间断地从闻、思、修当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有一些问题并不是一个晚上或一个早上就能解决得了。纸上得来终究浅,决知此事必躬行。

  

  某营员:人有七情六欲,要想修成正果该如何修持?《西游记》里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得正果,他是靠修定、还是靠别的什么修成的?还想请问《西游记》能否作为修行的工具书?作为参考,指导我们的修行?

  

  净慧大和尚:《西游记》出自明朝,它的底本是宋朝的《唐僧取经》的话本,由话本扩充为《西游记》。话本是宣传唐朝时的出家人唐僧到印度取经的过程,通过演变、演义,扩充与发展而成为《西游记》。《西游记》是文艺小说,虽然也有一些解决人生某种问题的语言,毕竟思路不同,《西游记》小说要解决的问题和佛教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一码事。《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骨子里是道教文化,《红楼梦》骨子里是佛教文化,恰恰写佛的不是佛,要把《西游记》作为修行的指导,恐怕不太可能。《西游记》描述唐僧,实际上是在歪曲唐僧的形象,并没有正确写唐僧,而写的是孙猴子,唐僧有再大的本事,没有孙猴子他取不回经。唐僧是如何把三千部经取回来,希望你读一读《唐高僧传》里的“玄奘法师传”再读一读《大唐西域记》那才是真东西。

  

  某营员:佛教里讲人间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恨等很多痛苦,强调学道之人要念念不忘生死二字,还有一句话是讲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法师这常念生死和三心不可得之间是不是有些矛盾?

  

  净慧大和尚:“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这是佛教的一个见地问题。得就是执着,可得就是有执着,不可得就是破除这执着,破去了这个执着,不在三心上执着,生死才可了;在三心上起了执着,生死就了不了。生死问题是个生命的问题,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现在也是在念念前流。三世是个动态的,而不是一个静止的,不是过去就停留在前一念,未来就停留在后一念,三世就象河里的水一样,永远滚滚向前,它与三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了了三心就能了生死,了了三心就能真正知道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是怎么一回事,了了三心就得大智慧,有了大智慧就能解决生死问题。

  

  某营…

《九届:净慧大和尚小组讨论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