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年之後覺得身心沒有障礙了才可以受比丘尼戒。一般比丘戒要學五夏,比丘尼戒學六夏,六夏才能完成戒學部的學習。我們這裏戒學部的學習是分五大部:有淨土部、經教部、廣學部、廣修部等。居士來這裏需要一年的鍛煉,二年小衆的學習,六年比丘尼的鍛煉,然後才可以選擇去戒學部。這六年的當中都是共同的,沒什麼選擇,哪怕你是博士後,也要從開頭鍛煉,這是絕對平等的。不論你是誰送來的,不管你是什麼樣的身份來出家的,都得有這個過程。我們准備在這裏建立叁大語系佛教,漢語系已有了,下一步還要發展藏語系及巴利語系,設五大部叁大語系的目的是給未來人設立的。在座有來出家的,我們一定會安排好好的,你喜歡天臺宗就去天臺部學,想學華嚴就到華嚴部。
某營員:尊敬的如瑞法師,昨天晚上當我聽到你們學員唱的歌和看到學員端莊地圍在你身邊的場景,激發起我從未有過的內心感情,我想再聽到這種天堂般的歌聲。請問法師爲什麼不收供養的錢?另外,法堂好像具有西方的建築風格,法師對此是什麼樣的理念?
如瑞法師:關于供養的錢我不收是這樣的,在戒律裏有一條是出家人不可以蓄錢財的。不能說你供養的就是我的,但實際上可以用手拿一拿。
關于錢的問題,使我想起小的時候,我在城市裏住,有高樓,也有矮小的平房;在街上有坐小汽車的人,也有人出勞力拉大板車,經常是汗流滿面。那時我有兩個願望,一個是我將來能當了國家主席就要消除這種不平等,讓拉板車的人去坐小車,坐小汽車的人去拉大板車;再一個願望就是看到有錢的人拿著10元的大票很闊氣,而那些窮苦的人用一毛錢買油條都買不起,我一定要幫助窮人。小時候我的家境還比較好,我經常把父母給的錢,把街上很多小朋友,喊起來排隊,領他們到雜貨鋪買些糖塊或者燒餅、油條給他們吃。開始有這麼一個思想,使我認爲錢並不是好東西,錢能引起我憎恨的心理。就像學文學時,老師講郭沫若拿到第一個月工資時,把錢放在鞋底下使勁地踩,還說:“讓你欺負了我這麼久”。由于有這些朦胧思想的存在,我出家時還認爲出家就像小說所描述的要去深山老林修行,于是就把手表、錢等全部供養了師父,自己什麼都不要。至今,我就再沒有用過手表和拿過錢。這不是說錢不可以用,只是我的心態,那個時候我不拿錢,是認爲自己既然要出家,就什麼都不拿。後來慢慢學了戒律,正好佛法也有這條戒律,出家人不可以蓄錢寶。但我們不要不供養,該供養還要供養,因爲出家人也要吃飯穿衣,外出弘法沒有錢不行。
我不拿錢的第叁個原因,是來到普壽寺以後,開始有些部門的人來讓寺裏交些費用,我和他們講寺裏不做工商,何處來錢?叁寶的錢是專款專用,常住的錢是不能給的,如你們喜歡,我就用佛像和你們結緣。所以後來那些人來要錢,我就只給結緣品,我不給他們錢。因爲我從不拿錢,別人也就不好在我身上打主意了。
在建這個法堂時,大家討論的意見不少,有建成唐式、明式、清式等等想法。我當時講最好什麼式也不要,反過來什麼都可以吸取,也就是洋爲中用、古爲今用,建成21世紀風格道場,讓後來人看曆史翻照片時講,這是21世紀的寺廟,而不再講這是一座仿唐、仿清的寺廟。我們究竟給後來人留下什麼?我想還是古今中外的結合體,更爲現代人用得著,而不是像有些寺院那種黑乎乎、潮濕、陰冷的感覺。有人講我們的法堂建得太大了,尼衆多而又不給一個大的地方,不能讓她們到街上流浪吧,出家人不過出家人的生活,這于心不忍。所以說,要恭敬比丘,但法堂要建得大些,以後我們這裏修的大殿還要大。
某營員:請法師講講你由小愛變大愛的心路曆程。
如瑞法師:我比較如實地來談,從小到大不會說謊話,但有些地方可以渲染些,但沒有打過妄語。小愛指有情見的愛,也即對有我選擇的愛,最常見的小愛一定是父母及兄弟姐妹。我的家有五口人,我比大弟弟大11歲,還有個小弟,我的家庭非常和睦。
我叁歲時,家裏把我送回姥姥家,養成了我以後的情操。姥姥家有一條小河,過河後有十幾級石頭臺階,上去後有五、六戶人家,是一處小橋流水、清山碧水一線天的景象。在那樣的環境裏,我覺得自然很美,除了藍天、綠水、小河,好像就是我自己。雖然什麼都不懂,但站在自然中深深呼吸覺得是非常愉快的。有時出門,姥姥讓我和她騎小毛驢,我覺得小毛驢很痛苦,就不再騎它。有時采野花玩,看到小草被折斷時裏面會有白色的漿液流出來,我就想那會不會是它的血液,那它一定也會疼痛的,以後我也就不隨便折弄花木。我見到大自然中的一些東西,一般要想到對方會苦。小時候家裏沒有什麼好吃的,有時給些動物餅幹,像小雞、小狗、小貓等,因我是屬雞的,見到小雞的餅幹我一定不吃。如果說我小時也算有點可愛,那完全是一種自發的。
我的父母很好,他們的理念是孩子長到18歲就讓他們自由選擇,好兒女志在四方。現在我出家了,大弟在廣東,二弟在北京,各自忙自己的事,一年難得通上幾次電話,彼此間主要詢問的是誦經修學的情況。我對他們的幫助是希望他們真正認識人生,不要被五欲吞沒。我想我的小愛也就這些,好像沒有什麼特殊的。
應該說徹底的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種大愛我現在還不能真正做到,但我有種感覺,我自出生那天起就應該屬于衆生。我現在的願望還是,如果衆生需要我一天,我就活一天;如果衆生不需要我,我就回歸到大自然。我不要給自己留下什麼,不讓在普壽寺任何一塊匾上立上我的名字,而且我也不想給任何人留下麻煩。我想我的走法最好是能預知時至,如在寺裏走還要麻煩人給擡出去;如果能悄悄走到一個地方離去則少麻煩人些;若有真功夫用自己的叁昧真火梵化自身就更好了。雖然我們的智慧有限、能力有限,但我們的心可以是無限的,我願意用自己的所有力量,無私貢獻給衆生。
我平常處世的原則是只要你需要,我一定會盡量幫助。在我沒有上山時,媽媽給我買了條圍巾,有個同學要離開了,我想送她件東西作紀念,她說我的圍巾很好看,我當即就把圍巾送給了她。小時候,我對死也是比較恐懼的,經常想如果自己的父母去世了,身體那麼重,我該如何往外拉他們?對生死問題的思考,如何解決生死問題,是我出家的重要原因。所以,由小愛變大愛的這種心路曆程,應該是隨著修學佛法的程度不斷得以提高的。層次上先從父母開始,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的人能談得上慈愛別人嗎?不通情達理的人能想到一切衆生都有佛性而不去輕視他們嗎?因此,我奉勸各位,如果以前在父母跟前沒有盡過孝心的,甚至與父母鬧過矛盾的,回去以後要好好檢討一下,因爲父母生養、教育我們是悲流無盡的。
總之,小愛應從父母那裏建立,第一步要給自己的父母提茶倒水,好言好語。第二要勸化父母學佛,這都是愛的表現。然後擴大到兄弟姐妹、鄰居朋友,一直擴大到素不相識的人,直至觀照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到最後沒有分別了。對人這樣慈愛,對小貓小狗也這樣慈愛,乃至小螞蟻等也不忍心傷害,對那些看不見的蟲子也應具有菩提心:“若于足下喪身形,願汝即時生淨土”,這種大愛是通過我們的修行把她提高和拓展的。
明海法師:各位營員,按照我們原定的計劃還要去參觀佛光寺,今天早上于老師給我透露,說有一位特別優秀的風水家講,普壽寺是五臺山寶地中的寶地,我們今天能有幸在這裏聆聽老法師的法語,去佛光寺就不重要了。我們坐在這裏有這麼好的時節因緣,如果還想著去這兒去那兒,就好像吳教授那天所講的:“身在寒元殿,還去找長安”。因此,請大家沈下心來,好好享受在五臺山這個清涼世界,聆聽更美妙的梵音。如果大家同意我的意見,就進行下一個節目。我不謙虛地來做主持人,先請普壽寺師父們給我們唱昨天晚上營員們聽到的,覺得非常好的那首歌。
普壽寺的法師、行者依次唱《真誠》、《我們小居士》、《五臺山歌》。
衆營員:合唱《生活禅曲》。
明海法師:下面請在座的老師、法師講幾句話,談談感受。
王雷泉教授:各位法師、各位營員,我在好幾年以前就聽到這麼一個故事,在五臺山有座普壽寺,有位如瑞法師,據說來人不論官有多大要去見她,永遠聽到的是一句話:“她不在。”今天上午我就此問題問如瑞法師,她告訴我們主要是自己太忙。但是我從這句話裏看到了中國佛教的風骨,就是高揚自己的主動性,這也是我們中國佛教的希望所在。昨晚在傳燈法會上,我祝賀淨慧大和尚,祝賀柏林寺常住;那麼今天在這裏,我再加一句,應該祝賀中國的佛教女性。普壽寺給我們帶來了中國的希望,使我非常感動、感歎,謝謝大家。
馮學成老師:我的感覺和大家一樣,對如瑞法師10多年前就知道,但今天才有緣相見。這幾天和營員們接觸,他們問到我曾講過的廟堂氣、山林氣、英雄氣是怎麼回事,現在大家看清楚了吧,如瑞法師就是這叁氣合一的典範。
于曉非老師:我和如瑞法師認識很久了,這個寺院10年前就像柏林寺一樣,是一片殘磚斷瓦,10年間我們親眼看到寺院在一天天地變化。我每年都來五臺山,來五臺山必來普壽寺,因爲我每來一次普壽寺,就對中國佛教的未來增加一分信心。
吳言生博士:通過這大半天在普壽寺的參訪,我的感受是非常歡喜贊歎。普壽寺和柏林寺一樣,10多年前還是荒草瓦礫,由于如瑞法師的發心,建起了如此規模的殿堂。以前我讀《法華經》,對寶塔從地湧出不怎麼理解,今天來到這裏,我突然感覺對法華經明白了很多。佛陀臨終教導以戒爲師、以法爲師,只要我們按照佛陀的教誨去做,處處都會綻放覺悟之花。因此,我做詩一首回向如瑞法師及普壽寺大衆:巍峨普壽寺,平地湧蓮臺,律法最嚴整,處處蓮花開。
明良法師:我主要是爲雲門寺明年也准備開辦夏令營活動來參訪學習的,第一次來五臺山感受很多,謹此作偈一首:巍巍五臺山,菩薩示顯出,法雨潤世間,令衆得清涼。
妙峰法師:夏令營今天是第六天,從柏林寺弘法的精神,我們看到了男衆僧團未來的希望。今天行腳到五臺山,如瑞法師口若懸河的辯才,顯示出她已得到了文殊菩薩的大智慧,她領導這麼好的一個女衆僧團,不僅是在座所有女衆的驕傲,也是整個僧團的驕傲,也使我們看到了女衆僧團未來的希望和發展。從柏林寺到普壽寺,從夏令營到五臺山,我們有了一個圓滿的結束,希望在座的各位營員,通過這次夏令營活動,也開發出自己內心的智慧,向我們看到的希望一步一步地邁進。
明海法師:一般情況是我現在要作一個概括,但此時此地我很難用語言來概括我們今天在這裏的感受、收獲與心情,只能用一個比喻,像剛才走進法堂時,外面澆在我們身上的雨水一樣,我們在法堂裏感受到了缤紛的法雨。在這裏,我們感受到了文殊菩薩的勇猛、無畏與自在的氣概;感受到了文殊菩薩的大智慧、大願力;也感受到如王教授所說的中國佛教希望之所在。所以,在此我代表柏林寺,代表全體夏令營的營員這一行向普壽寺、向如瑞法師表示真誠的感謝!
這次朝拜五臺山,也許最重要的收獲就在這裏,我們一行這麼多人,從昨晚到現在時間雖然不算長,但以這麼多人數來說,給常住們增加了很多麻煩,帶來很大的打擾,作爲我來講,心裏很不安。在此,我衷心祝願普壽寺海衆安和、法務昌隆;祝願普壽寺在如瑞法師的領導下日益興旺,如臺灣佛光山的兩句話:“佛光普照叁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
如瑞法師:最應感謝的是諸位法師、老師給我們的鼓勵,我們有了第一次這樣殊勝的因緣,還希望大家繼續給予鞭策與鼓勵,希望我們在菩提道上共同努力。有一點小小的心意,供養每位一串六道木念珠和大家結緣,願文殊菩薩的智慧伴隨大家啓程,並祝一帆風順、隨緣成就!
明奘法師:我給大家透露個內幕,柏林寺生活禅夏令營前九屆主要爲男營員辦的,真正爲女營員辦是從這一屆開始的。有了這個開頭,以如瑞法師的智慧和普壽寺的氣派,或許明年的夏令營會來五臺山辦。
如瑞法師:我們從現在就開始天天期盼,歡迎大家明年再來。最後,願我們今天在此聚會的每一位:生生世世行佛道,所化所遇心吉祥,個個好願皆如意,一切功德皆具足。阿彌陀佛!
明海法師:各位營員向上叁問訊。
《十屆:普壽寺座談開示(如瑞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