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田。
《五台山歌》后半部分是赞美五台山的景色及由此生出的感慨。这次大家没有因缘去朝五台,等以后有机缘一定再去。当我们站在任何一个台顶上,静静地站几分钟,如果是晴天,你放眼望去就会感觉到一座座山真是层峦叠障。再仔细一看,这时云霞翻滚,涌起千般样,这时你会随着自已的妄想发现许多景象,比如当你想到像文殊菩萨时,就会真的觉得是文殊菩萨出来了。当你关注你的脚下,会发现有不少奇花异草。愿老法师告诉我们能叫上名的就有500多种,叫不上名的就更多了。当冬天过去,春天来临的时候,你会发现漫山遍野开着许多小野花。那么小的花都有那么顽强的生命力生活在白雪中间,昂首挺胸迎接春天的到来,作为一个人没有理由不积极向上、创造与进取的。好好观察那小小的山花,我感到世界上的万物都是有用的,更何况我们生为一个人。就像儒家所讲天、地、人三才也,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中间是我,作为一个人就要顶天立地。别人能干的事情,我也应该作得来。过去高僧大德、前圣先贤办得到的事情,我们也应办得到。每一朵小小的迎春花,都会使我生起对人生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渴望。所以我告诉大家要勇敢地面对人生,要积极、创造与实现我们美好的人生。
这首五台山歌,我打听到是汉藏佛学院的胡继欧老师作的词,作的非常好,艺术手法也非常好。像我们年纪稍大的人,以前读过不少毛主席的诗词,有首诗写道:“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我会自然联系到层峦叠障,涌起千般样。一想到百舸争流、力争上游的场面,自己的朝气就会油然而生。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自己就出来回答“我!”所以我觉得让我学佛太好了,尤其出家太好了。然而,我们不要被层峦叠障、奇花异草这些美好的外在景色所迷住,而要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们能来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这不是一生一世的因缘,没有善根福报是来不了的。传说来朝五台,文殊菩萨是要接一千里、送八百里的。就像你们从柏林寺出发时,文殊菩萨派了那么多护法,看得见的像公安警察、护法居士、汽车司机,都在为我们积极忙碌着;看不见的那些护法也在为大家喝采;“我的这些佛子们,都要回到我的怀抱”。所以当你高兴,拍手哈哈时,还不要忘记顶礼文殊菩萨,就像昨晚传灯之后,要顶礼五方文殊。我们来到五台山,文殊菩萨今天就遍洒甘露,我们的身上得到了清凉,我们的心里更应得到清凉。
我们在世间会有种种烦恼与痛苦,而人生本来是很快乐的,快乐与痛苦在一念之间。我们要用文殊菩萨的智慧宝剑,斩断我们的烦恼。今天上午我还给各位老师谈到,我有时就不会感到那么痛苦,当有人指责咒骂我的时候,我认为并不能骂到我的身上;有时有人赞叹我,我也认为没有沾到我的身上;所以,别人的诽谤、赞叹,它永远沾不到我们身上。相反,如果你觉得痛苦,你正好中人所计,把痛苦带给了自己。所以学文殊菩萨的智慧,就要学会开心的人生,不要被困难吓倒,永远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创造与进取的精神。
我们要向愿老法师学习,她的一生就是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一生,在她接手建立这个女众道场时,外面的言语等带来的压力也是很大的,但老人家坚持自己的理念不动摇。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讲堂,开始建的时候,也有不少人说建得太大了,有些浪费。但我们坚持认为人有这么多,就需要建这么大。确实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观,学佛就是要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以佛陀的谆谆教诲来指导我们的思想与行为。如果一件事,我们觉得是对的,就要一往无前、坚忍不拔地做到底。
就此,我想以老法师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一首《五台山歌》来供养大家,希望帮大家建立起信心。我深信,凡是来过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的,一定会把清凉带回去。最后,让我们好好顶礼文殊师利菩萨,让我们的心地究竟得清凉。
现场提问
明海法师:还有20多分钟时间,请大家提问。
如瑞法师:我不一定能回答得上,但有这么多法师在这里可以帮助我,所以大家尽管提问,请小班的同学作好准备,一会儿把《五台山歌》的意境唱出来,好好供养给各位法师与营员。在座的有些营员有可能是第一次到尼众道场,如果想了解尼众的修学、生活,也可以提出,我尽可能地回答,太深的问题,交给法师回答。
某营员:请问法师你们这里的培训和一般佛学院有什么不同?你用什么样的理念来管理这个寺院?昨天晚上我们在寺院门口听到一首特别好听的歌曲,请法师告诉我们歌名叫什么?
如瑞法师:今天上午我和法师及各位老师也谈到过,我也上过佛学院,我感到这里的培训和佛学院有些不同。在上佛学院时,我们对老师是敬而远之。老师在讲台上讲,学员在底下听,老师和学员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办普寿寺的培训班时,我个人的想法是,佛法既然要落实到生活之中,就要搞好与学生的关系。很多国家领导人、法师、居士们来这里,很难找见我,在此我作一解释,不是找不到我,主要是由于我太忙。我一年当中,除了春节休息三、四天,初三就开始讲课,每天最少讲3个小时以上,一般每天还有个座谈会。在开花的季节,我要带着学生去朝山。昨天晚上正好赶上一个班的座谈会,我就带着她们去参加大家的传灯。我们这里座谈的形式是多样的,像朝山、讲故事、谈感想等都可以。
对寺院管理,我个人的理念很简单,这个庙是国家的,人是十方的,我自己没有一个徒弟在这里。有法师曾经告诫我们要办十方道场,绝对不可以收徒的。所以,从上到下按照丛林僧团的规矩不收徒弟,她们都不是我的徒弟,但我觉得她们来了以后,我就有一份责任。有人替我担心,认为这么大的道场应该收徒弟,我老了以后该怎么办?有人说我很可怜,教了一批,就把她们送走了,自己什么也没得到。我就告诉他们有一首歌;“飘去的是云,留下的是天,天色湛蓝;流来的是水,流去的还是水,一切顺其自然。没有得就没有失的痛苦,要求自己的是奉献。”
昨天晚上,我和大家朝完黛螺顶后,就回寺里和学员们座谈,问问大家有什么感想并作了个总结,后来一起唱了《小居士》等歌曲。
某营员:我对出家修行比在家修行要好的说法有疑问,请法师予以开示。
如瑞法师:从理上讲是不要什么形式,出家在家都一样的。《华严经》里讲有位比丘尼就是直接悟入佛心,这是她理上所证,也可以说她成佛了。但从应化的角度讲,释迦牟尼佛是现比丘相的。要出家成道度众生,在世间要让佛法永存,就需要住持三宝,住持就是安住、持续佛法的意思。我们常说法身遍一切处,如果没有相,没有住持三宝的接引,我们靠个人恐怕不会遇到三宝的。所以住持三宝非常重要,通过住持三宝,我们才能证得理体三宝。从理上讲都是平等的,正如“狗子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定要有这个相,如果没有这个相,谁来弘法?没有出家人,没有住持三宝,正法难以久住。根据个人的情况,不能出家的,就在家作居士,按照居士的法则好好修行;能出家的最好,特别是作大比丘更是好。有首歌唱道:“正法应在金色界,希望在比丘”,作为比丘实在了不起。今天是大家硬碰硬把我安在这里,平常我是不敢的,有比丘在此,我只能在底下,顶完礼后,老老实实听法师们的开导。
出家有四种,要做到身出家与心出家,可不是容易的。因此,要解脱必须要出家,但出家不一定得解脱;如出家不勤修戒定慧,不息灭贪嗔痴,是不能称为沙门的。如果出家有障缘,也可以心出家,真发菩提心的在家人也算是一种出家。但我们一定要把事和理分清楚,如果没出家而说自己已出家了,让大家礼拜自己,这就破坏了事相。所以说事理是圆融不二的,事不能离开理,理不能离开事。
某营员:通过十几个小时在寺里的接触,我觉得尼众有些拘泥、约束自己,这样对修学佛法有益吗?佛教是不是重男轻女?为什么尼众要礼拜比丘?
明海法师:这位女营员是不是想出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关键。
如瑞法师:佛法不仅讲男女平等,还讲众生平等,佛法讲的是究竟的平等。从事相上讲,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为佛的七众弟子,在七众弟子中,是以比丘为首的,就好像世俗间如果父亲不再带领大家,是首推大哥哥。佛为比丘尼制八敬法,就是有八条让尼众恭敬比丘的戒律,佛制定八敬法的真正意义,是让比丘与比丘尼共同来实行的。
在家人向出家人、尼众向比丘顶礼的意义很多。太虚大师曾经讲戒律能让世界安稳,就像钟表一样,里面有个大轴,里面所有小轮子转来转去都不离这个大轴,出家人之间有了法的约束,僧团才会清净。相反,如果没有八敬法,可能就会产生比丘靠边站,我比丘尼更行,或者在家人讲自己是老大这样的现象。所以,佛制定八敬法有其深刻的含义,恭敬比丘就像世间人懂得公共道德。当然,受礼的法师一定要规规矩矩,显出威仪,比丘有比丘的戒法。比如比丘不可以单独和女众谈话,女众找比丘必须找个搭伴。
一句话,实施八敬法,就是让僧团清净、稳固,让在家人对出家人生起信心。大家可以设想,如果一个比丘和一个比丘尼在大街上并肩而走,你们一定会瞪大眼睛,心想在家人男男女女,出家人怎么也会这样,你肯定不接受。所以,佛知道你们会讥讽的,就讲比丘尼好好恭敬比丘,不许到比丘那里去捣乱。
某营员:虽然在普寿寺停留只有几个小时,但给我心灵的感受是非常震撼的,我从没见过这么整齐、干净的地方。想请法师介绍一下培训班学习教制的情况。
如瑞法师:普寿寺又有些特殊,没有人给我们约束,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办事。在这里是以戒律为学习教制,剃发以后没有受戒叫做行头沙弥尼,受了十戒后叫十戒沙弥尼,在本寺要熟悉两年,两…
《十届:普寿寺座谈开示(如瑞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