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寿寺座谈开示
2002年7月25日中午于普寿寺法堂
明海法师:我们朝拜五台山的活动,在台怀镇这是最后一个题目,请我们所在的普寿寺住持如瑞法师给我们作开示,先请大家合掌一起唱《三宝歌》。
我们第十届生活禅夏令营的全体老师、法师、各位营员有机会来朝拜佛教圣地五台山,因缘非常殊胜。昨天晚上,我们一起爬上了黛螺顶,向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供养了我们的心灯。各位女营员昨晚在这里住,今天上午在这里吃了斋饭,这里的法师专门与女营员进行了交流与座谈,我相信女营员一定会有很多感慨、收益的。我们所在的普寿寺,十几年前也是一片废墟,现在大家可以看到,这里已是一个道风严整、清净庄严、住持正法的优秀道场。正所谓平地涌楼台,白手建僧团。从我个人而言,从昨晚到现在的短暂时间,已经在这里得到了很多收获,心里升起了很大的欢喜心,赞叹心和惭愧心。我们在五台山还有点时间,我们要恭请本寺住持如瑞法师,给我们全体营员作一次开示,大家合掌念“阿弥陀佛”!有请如瑞法师。
如瑞法师:首先顶礼各位法师。
明海法师:顶礼三宝一拜,阿弥陀佛!请各位法师、讲课老师来前面就座,请如瑞法师一定中间就座讲法。
如瑞法师:
各位老师、全体营员,大家中午好!
首先感恩文殊师利菩萨的慈光摄受、甘露遍洒,使我们有如此的因缘在这里相聚,也感谢柏林寺大和尚悲心摄受,为大家安排了此次智慧之旅;同时非常感谢在座诸位法师、各位老师,能给后学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开始是说和营员们随便谈谈,进来以后看到有这么多的法师,所以我感到很惭愧,实在不知道在法师面前说什么好,但既然法师让讲,作为女众不敢不说,恭敬不如从命。
我想从大家来到普寿寺说起,如果大家觉得这里还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希望与欣慰,首先应感谢已故的上通下愿老法师。有的营员已看过老法师的纪念堂,这位老法师不论我们见过还是没有见过,我想,当你了解了她老人家的事迹,一定会激发起自己住持正法的那颗心。普寿寺发展到今天,主要是受她老人家的大愿大力的感召。我们尽我们的力量一步步走过了11个年头。愿老法师的愿力是什么呢?在佛教百废待兴的1981年,她老人家便提出我们不要着急修大庙,而先来修修我们自身的小庙;如果想要佛法振兴,就要号召全体尼众起来建十方道场。普寿寺的性质是十方尼众共同修学的道场,老法师希望在这里不要分国籍,不要分任何差别,到这里都同一师学,都跟本师释迦牟尼佛学习,如水乳之合,大家共同修学佛法、住持正法。老法师给我们立下了修学三步骤:第一步是学威仪,不辱形象,改毛病,早证菩提;第二步是发心读完大觉书,立愿行尽佛子事;第三步是学有所成,自利利他,修有所证,自度度人。
第一步是不论我们出家、在家,都要学威仪,不辱形象。就像净慧大和尚教导的,将佛法融入生活当中。在家佛弟子,就要学在家居士的古今榜样,不能有辱在家居士的形象。出家人是人天师表,我们要恭敬顶礼出家人,出家人和在家人是师生关系,出家人要当得起人天之师,要当得起世间之福田,就要具足出家人的种种威仪。从这层意义上讲,戒律很简单,就是让你进入出家人的生活规范当中。我觉得办夏令营是件大快人心的事,优秀的出家人就是从夏令营、从在家居士当中产生出来的。柏林寺的大和尚了不起,柏林寺的各位法师真的个个威仪严整,他们不辞辛劳把大家领到五台山,想使大家得到文殊菩萨的智慧。莲池大师说:“最胜儿,出家好,出家二字人知少”。
大家今天能有这个因缘、福报,来到三宝之地,真为大家高兴。我们要懂得经典上讲的:“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一个人的人生要想过得有意义,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就要好好学习佛法,做到“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在《华严经》净行品中,文殊菩萨教导我们:“佛子,菩萨成就身口意业,能得一切胜妙功德”。可见,大和尚与法师们的用心之处就是让我们在夏令营期间通过每天的行住坐卧来体验出家人的生活,体验我们真正的人生,所以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我为每一位营员感到无限的荣幸。
《大智度论》里有首偈子:“孔雀虽有色满身,不如鸿鹄能远飞;在家虽有宝贵利,不如出家功德深”。所以,对出家的每位法师,让我们珍惜出家的人生,知道实在是来之不易,我们能出家是由于我们过去栽培了很深厚的善根。我有时走在街上,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出家人是很骄傲的。有时人讲“看,出家人”!我说出家人就是出家人。有一位居士看我们出家人从楼梯上下来的时候,她在底下一下子看楞了,她告诉我:“哎呀!这是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飘飘然,仙风道骨般地从楼梯上走下来。”所以我真的要告诉大家出家很好!出家,真好!每个人不管你的因缘具足与否,都发愿出家吧,今生来不及,下一生直至未来,直至成佛都要出家!
既然我们希望有很多优秀的青年来出家,就面临着一个僧团应怎样建立的问题。要建立六合的僧团,让我们出家人进入出家的规范,那就要有戒律的摄受,所以要学威仪,不辱形象。学威仪落实到我们生活当中,就是要改变不良的习惯。大家都知道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言,话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行为,行为做多了就会变成一个习惯,习惯成自然。学佛学什么?就是要学佛的言,学佛的行,就是要来觉悟我们的人生,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然后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只是由于我们的妄想、分别与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些妄想,分别与执著来自于我们不良的思想,和不良思想所导致的不良行为,所以学佛就是要改变我们不良的行为。从根本上讲是要改变我们的思想,也就是改毛病,改变不良的习惯,而养成好的习惯。人者仁也,作一个人要有慈爱之心,学佛首要改变的是自私的心态,要转私为公。夏令营奉献人生的宗旨也是告诉我们,如果大家都起来奉献人生,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祥和、美好。
第二步是发心读完大觉书。文殊菩萨告诉我们,智慧首先来自三藏十二部,要通过法师、老师们的开导,通过闻、思、修,把智慧用在生活当中,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这样才能变成真正的智慧。愿老法师讲要参学,要注意在学的当中,脚踏实地去做。她老人家说:“你们要问我对弟子的要求是什么?我只要求你们板板正正做一个出家人”。大家都知道弘一律师,弘一律师并没有做惊天动地的事业,但一提起他,我们为什么都会生起敬仰呢?就像他的弟子说:“他是一个像样的人,拿出家人讲,他是一个像样的出家人”。这就是说学与修不可以脱离,我们不但要听佛之言,而且要效佛之行。
第三步是要真正利益众生,必须学有所成,修有所证,这是老法师对我们的第三步要求。刚才提到这个道场是根据老法师的理念建立起来的六合僧团,为的就是接引广大的信众。我想如果老法师今天能坐在这里,能看到有这么多的年轻人来学佛的话,她老人家一定会笑得合不拢嘴的。老法师在世时告诉我们:“21世纪的佛教,你们考虑了没有?怎样接引年轻人?”我们还在考虑之中,而柏林寺已经在默默地做这项工作,所以当听到夏令营要来这里,我们全体同学为之兴奋,并做了各种准备,很想目睹法师们的风采,目睹夏令营同学们的风采。你们今天来了,真的给这里带来了生机,也带来了希望,我希望你们不出家就作一位优秀的居士,要出家就作一位优秀的出家人。大家在这里所看到的过堂、上殿等一切,包括上午和大家的座谈,都是在落实老法师的理念。老法师建这个道场,建立这个僧团,目的是接引我们在家人,要让未信的人信仰佛法,让已信的人增长信心。以上是老法师给我们立下的修学三步骤。
愿老法师也常讲五台山是个好地方,大家起码会感到五台山能给人一种清凉,在五台山修行办道是很相应的。我要详细告诉大家一首歌曲,是我们现在正准备开发推出的《五台山歌》,歌词是这样写的:
“高山万仞,五台罗列,文殊古道场。多少凌宫,多少梵宇,供养大法王。佛经万卷,大玉轴,满架尽琳琅。高僧头陀,水边林下,都是福田乡。还有那层峦叠障,涌起千般样。多少奇花异草,有色又有香。拍手哈哈,不知几生修得住清凉。稽首文殊,不知心底几时得清凉。”
这首《五台山歌》前半部分是赞叹三宝的。这次来五台,法师没有安排大家朝完每一座山,是给大家一个想头,也正好满我们的愿,希望大家以后还多来。就像这首歌所形容的,五台山这些平台就像高山万仞,当你站在台顶时,会感到五台罗列,好比密教所说的坛场一样。五台山道场确实很古老,佛在《华严经》中讲,东北方有处叫清凉山,文殊菩萨在对着万名弟子讲经。在菩萨眼里,五台山是金色的世界,金色界指的就是五台山,可能在我们眼里看到的只是山、土和树,这只是个人的境界不同。在五台山,很多寺庙建在树丛中,红墙黄瓦犹如梵天般的宫殿,我们用这庄严的殿宇和美妙的梵乐来供养大法王。以前,在五台山点缀的寺庙有300多处,好似星罗棋布,文革后只剩下30多处,我们要用心好好护持。
“佛经万卷,大玉轴,满架尽琳琅。”大家在柏林寺一定看过很多宝藏,像藏经楼及流通处里满书架上的经书与法典,是浩如烟海,且保存的十分工整,这是对法宝的赞叹。
接着是对僧宝的赞叹,我记得刚上山的时候,五台山还没对外开放,街上是没什么宾馆的,看到穿大衣服的是显教道场的,穿红衣服或黄衣服的是密教道场的。这些出家人星星点点到处可见,也有高僧头陀,水边林下。出家人是我们的福田,我们见到出家人去恭敬礼拜,一定会增福无量,正如经典所说:“礼佛一拜,罪灭河沙”。佛、法、僧三宝是我们最大的福…
《十届:普寿寺座谈开示(如瑞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