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青云之路
净因法师
今天下午我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踏上青云之路”。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会想到升官发财,其实有些人虽然升了官、发了财,但并不长久、不能善终,这样的路就不是青云之路,而是一条危险的路。我们所说的青云之路,应该是成功之路,是一条幸福、美满、潇洒之路。原来我想谈谈个人应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怎样充分利用我们周围的环境,来达到一种美满、幸福的人生。后来看到大和尚给我的时间较多,我想临时再加上一条中国佛教的青云之路,这方面来和大家谈谈也是有好处的。我侧重回忆一下整个世界佛教的情况,找一找中国佛教在当今世界上的位置。我想无论是一个团体,还是一个组织、家庭或个人,要想踏上青云之路,最重要的是要找准位置。
中国佛教的青云之路
很多人知道中国佛教的恢复与发展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这20多年中间,中国佛教走过了一段很不平常的历史。目前,很多寺院都还在恢复建设过程中,我们年轻的出家人也在成长过程中,在国际佛教的舞台上,我们正慢慢地增加自己的声音。十年以后,中国佛教能否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发展壮大起来,甚至在全球经济萧条的时候,中国佛教能否像中国的经济一样一支独秀呢?这取决于国际环境、世界社会对中国佛教的需求。下面我跟大家谈谈中国佛教的位置,从国际环境看看中国佛教发展的空间。
(一)、西方佛教的产生与现状
首先,我从学术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大家可能都知道佛教在公元前六世纪产生于印度,到了公元前三、四世纪,传入斯里兰卡,这便是南传佛教,也即上座部佛教的开端。到了公元八世纪,佛教传入西藏,这便是西藏佛教的开端。佛教最大的一个支派,既梵文这一派,于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这便是我们的大乘佛教。不幸的是,到了公元十三世纪,佛教在它的故乡印度已经彻底消失了,后来在印度再发展起来的各种形态的佛教,在中国都能找到它的模型。这就是说,尽管佛教在印度曾经消亡过,但所有不同时期的各种形态的佛教在中国都得到了保存,这是十分可贵的资源。西方社会从十九世纪开始研究佛教。学过历史的人会知道,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西方人想占领东方。当时他们发现要想摧毁一个民族,靠枪炮武力征服是很困难的,要使一个民族彻底消亡、解体,最有效的办法是彻底摧毁它的文化。因为文化是一群人的标志,如果一群人没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理念、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民俗等等,这样一群人在一起就会是一盘散沙,很容易被人欺负。从这层意义上,西方人对此是很了解的,所以当时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西方国家派遣了一大批传教士,目的就是要来在中国传播他们的文化,使我们把东方文化遗忘掉。但由于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西方人的传教很难一下介入到我们民族里面,于是西方人又采取了另一个办法,让大量的传教士来学习东方的文化,特别是佛教。他们研究中国文化的目的,是想找准我们民族的弱点进行攻击,然后打击我们的自尊心。结果很多西方传教士都学习了佛教,因为佛教是很多亚洲国家的信仰。但事与愿违,不少传教士学了之后就把头剃光作了和尚,从那时开始,西方人认为佛教对他们自己的民族有很大的帮助。在这种前提之下,他们开始在19世纪初翻译佛教经典,成立的第一家翻译馆是巴利语圣译学会,这个翻译馆现在还在,他们对佛教在西方的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一批研究佛教的西方人,不是普通的民众,而是一批知识分子。他们最初接触的是南传佛教,这是由于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已成了英殖民地,英语在这些国家很流行,西方人较容易直接跟会讲英语的人学习佛教,南传佛教在西方传播发展已有一百来年。到了20世纪60年代,西方人开始对藏传佛教感兴趣,这有政治的因素,也有人才的因素。因为当时有不少喇嘛跑到西方去,他们的英文很好,西方国家也给了他们很宽松的环境,藏传佛教的研究慢慢地成了一个热潮。
我们知道要想出成果,仅在一个系统里研究,要有突破的机会一般是很少的。现在都是跨学科的比较学习,这样容易发现很多新的思想,并碰出火花。其实,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碰撞,在历史上曾带来过空前的飞跃,大家可回顾一下,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发生碰撞,把中国文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有很多的思想、理念产生了新的思维。最明显的是程朱理学,就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入禅宗理念而产生出的一种独特形态。在大唐时期,由于国家具有开放的心胸,使大量的不同文化传到了中国,与中国原有的文化进行碰撞,进一步促进了大唐的兴盛。在中国历史上,我认为哪方面都是以大唐为顶峰,佛教在大唐也是黄金时期,这其中有内部的原因,同时也是与各种各样外来文化的碰撞而产生出新的文化分不开。一个国家在比较落后、薄弱的时候,对老百姓会非常防范,比如在清朝、明朝就很明显,整个国家采用的是一种锁国政策。
现在我们国家的形势真是很好,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一下,前几年出现的亚洲金融风暴,所有国家都没有逃得了,为什么中国却没怎么受影响?世界经济都在衰退,为什么中国大陆却能十几年地在持续发展?这不是偶然的,我认为就是由于我们有一个开放的心胸,我们的国力在不断地强盛。古代每隔一段时间社会就有暴乱、动荡,而我们现在已有五十年不打仗,当然是太平盛世。从另一个角度,我们还可以回顾一下,在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国家有多兴盛,就是看当时建造的佛像有多大。比如唐朝时有龙门石窟,北魏时有云岗石窟,因为那时国家相对稳定,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建佛像。我们现在有天坛大佛,还有无锡的灵山大佛等等,这也说明了当今我们国家经济实力所在。试想,在一个不稳定的社会里,人的生命都无法保证,谁还有功夫去做善事?只有在一个相对比较安定的社会里,老百姓和社会人士才会想到文化、精神这个层次。所以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经济都是基础。
西方社会从19世纪到现在以南传佛教为主,上世纪60年代开始藏传佛教很兴盛,通过这些碰撞对比学习,已产生了大量的佛教文化、佛教文献。从60年代至今已经40多年了,该比较的已比较了,该学习都学习了,所以西方学者现在感到很头痛,要想找到一篇新的博士论文都很困难,而不象我们东方人那么容易。西方人非常看重中文这一块,《大藏经》是佛教经、律、论的集结,大约7千多卷,读一遍需要3至5年的时间,在里面保存的文献是相当多的。外国人都知道东方文化的主体是佛教文化,而佛教文化中没有开发的是中文经典。西方人100多年以前从我们敦煌拉去的各种文书、抄经,以佛教为最多。现在英国建了一幢很漂亮的大楼,我曾参观过,他们把抢去的一卷卷东西整齐地摆放着,我问他们有没有人作研究,他们讲只有2%的资料得到利用,而98%的资料原封未动。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中文太难学,一位普通西方人要学会读佛经需要有15年的中文基础。从这里,我想得出的结论是:第一,西方人对东方文明十分渴求;第二,大量的东方文化、智慧保存在汉语的佛经里;第三,西方人对这块资料一般做不了。所以把中国佛教智慧介绍到西方,只有依靠我们自己。在这种理念之下,最近香港大学成立了一个佛教研究中心,以英文为主,已招收了几十名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生,对本科生提供一些课程给他们选学,大概有二、三百名本科生选了这些课程。短短一年时间,有这么多回应,这也证明了在香港对佛教感兴趣的程度。
(二)、西方对佛教的看法
西方人研究佛教很认真,名牌大学一般都必须有东方学研究,特别是佛教的研究,像剑桥大学、牛津大学都有这方面的研究。现在西方经济不景气,很多学校在裁员、减工资,但却在招佛学老师,特别是合格的中国佛学老师,也就是说在西方大学里现在把中国佛学的研究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由于大学里的研究,带动了社会人士对佛教的兴趣,仅在英国就有400多座寺院,整个英国对佛教的认知已经是相当的不错了。在英国这个最古老、最强大的基督教碉堡里,大主教、教育部长及国务议员们出面召开会议,要求对中小学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就是宗教课程,共列了五大宗教,佛教是其中之一。除了基督教是必修的,选的最多的是佛教,我也编了一套英国佛教教材,共四册。由于英国、美国是民主国家,政府不能强迫哪个学校用哪本教材,学校有权利选择,事实上有很多学校选择了佛教。我曾就为什么鼓励小孩去学习佛教进行过采访,发现原因很多,有几点比较一致,就是在所有宗教里,佛教最讲包容与容忍。其他宗教因某件事情发生过战争,唯独佛教史上没有由于佛教而发生的冲突,或用佛教教义去征服其他民族。佛教所讲的慈悲为怀、包容天下的气概,为西方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也就是用佛教的大智慧,对原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进行补充,而不是取代。我问他们,小孩去学习佛教,不怕变成了佛教徒吗?他们说不怕,任何一个人都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但有一点很重要,就像一棵树一样,如果没有根,就会枯掉;一个人没有根,就会迷茫的,就会失去依靠的。基督文化是西方人的根,没有必要把它拔掉而重新换一个根,只能在原有根的基础上加固与补充,这样才能茁壮成长。佛法博大精深、法无定法,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的人,可能只是在某一方面能发挥作用,而不需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出来。佛教的形态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本精神则是不变的,最重要的是充满着大智慧,学佛是要把佛教的智慧吸收过来,以点缀、武装自己。
一个人最漂亮的不是他的外表,而是他的心灵,心灵之美才能给人真正的美感,内心的层次才决定其真正的魅力,内心的素质与层次需要通…
《十届:踏上青云之路(净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