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过不断吸收各种不同文化养分来提高。现在很多人是单一的思维模式,比如固执地认为你喜欢吃桃子就不如我喜欢吃苹果。我们的生命是需要A.B.C.D各种维生素的,但有人以为自己吃维他命C就行了,这都是很可笑的。从这层意义上讲,我们大家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去吸收有益健康的精神食粮,使自己更有内涵、层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中国人的称号有着几千年积累起的内涵,但现在很多中国人已不像中国人,不了解传统文化、礼仪之邦,只知道麦当劳、可口可乐。据传,美国十大策划之一就是用可口可乐文化、麦当劳文化等来表达西方人的思想,打击中国年轻人的自尊心,使中国青年人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对我们原有文化的打击,就是对我们自身的否定,结果是永远跟着美国人后面走。所以,我希望在座的真正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人,要有自己的内涵和根,不要只是外表是黑头发,而重要的是内心。
西方人能接受佛教的很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佛教有高层次的内容。基督教最特殊的教义是博爱,佛教的慈悲为怀则更为深广;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也都在修行时打坐、反思、冥想,而惟独佛教的静坐修行一层层是非常清晰的。佛教静坐帮助西方人和上帝交流沟通,无形之中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可以说基督教的冥想并不成系统,现在很多牧师吸收佛教的打坐方法,重新改造他们的冥想,形成新的方法,这在西方已经很流行。在中国也是一样,中国人最早信奉祖先,但对祖先是什么、死后又怎样也是一笔糊涂账。佛教传入后,其轮回转世的思想丰富了崇拜祖先的思想,充实了原有的中国文化。西方人让小孩接触、学习佛教,不是让他们成为百分之百的佛教徒,成为佛教徒的意义不大,重要的是要把人改造好,把自己的毛病除掉。现在很多年轻人既自负、狂燥,又在遇到困难时非常恐惧、沮丧,这种交叉的心态往往产生出较大的麻烦。所以我们要认识自己的毛病,敢于承认错误习气。西方有句话就说“犯错误的才是人”,佛教也认为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是五浊恶世,这就是说有错误可爱,知错能改更可爱。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修行就是对治自己的毛病与习气,对自己的偏差进行纠正,纠正的过程是最有效的修行。
西方人对佛教人生智慧的价值非常认同,而我们自己有时还很难认同,这或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如,中国人发明的*,中国人用来做烟火、爆竹,西方人则拿去做弹药来轰炸我们;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中国人用来给祖先烧纸钱,西方人则拿去生产非常好的纸张,反过来向中国倾销;日本人穿的和服、饮的茶道,都源于中国,现在国外没有人承认是中国的。我们有很多宝贝自己不用,却都成了别国的精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佛教也是一样,对一个人踏上青云之路是极有帮助的,可以说是镇山之宝,已越来越引起西方人的重视。
佛教的故乡印度已经没有佛教了,虽然上世纪50年代又有一些形态的佛教回到印度但已经不很纯了,世界佛教的中心毫无疑问在中国。大家去旅行时,有很多景点都能看到佛教的寺院,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不止是风景美丽,而更有其精神的存在。金碧辉煌的寺庙本身只是一种庄严,重要的是寺院内部要有内涵,如果没有一种文化的沉淀,则仅仅是个躯壳而已。中国很多名山大寺是我们的祖师曾驻锡过的,不止是一代,而是有很多的祖师。柏林寺就是有赵州禅师和其他祖师在此驻锡过,所以它很有名气,连我们国家的领导人都到这里来,这是与祖师的加持,和我们大和尚个人的魅力分不开的。学习佛教的人都要去参学、实习,像追溯玄奘大师就会到西安大雁塔;追溯禅宗就会到古佛道场柏林寺及祖庭少林寺;知道六祖的人就可能找到南华寺。到了这些地方自然会感到亲切,有一种皈依处的感觉。从这个意义讲,日本佛教兴盛过,现在也很强大,但日本也是要到中国来寻祖寻根的。韩国、港台等地的佛教,他们的根都在大陆,这是一种得天独厚的资源,如果不把它充分利用,就非常可惜。中国佛教将来一定会是中心,随着世界人民对佛教文化、佛教思想的认同,寻根追源一定会到中国来,中国是唯一保存大乘佛教的国度,而且是大乘佛教的发祥地,这是我们非常有利的。
(三)、现实生活需要佛教
现代人普遍感到一个字“累”,有钱的人叫累,没钱的人叫累;有工作的人累,没工作的人也累;当学生时累,毕业了要找工作也累,找不到工作更累。现代人劳动强度越来越大,拿的工资越多,责任也越大;责任越大,压力越大。在大陆“减压”这个词可能还不太流行,在港台、国外这个词是非常时髦的。随着经济的转型,人们自己要经商作生意,就要承担更多的风险,有风险心理就难以平衡,心理不平衡就不能安心工作,轻则影响一个家庭,重则影响一个群体。佛教就是积极地把人们这种压力慢慢地减轻,使心灵得到舒畅,把不平衡的心情缩减,以此有更多的时间去工作和学习,创造更多的财富。随着经济的转型,人们的价值观非常紊乱,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漠。在香港,住对门但不知对方姓什么的现象很普遍。随着科技的发展,远隔千里发生的事情不到五分钟就会通过电话、网络传播开来,按理说人与人的隔阂要变得小些,但事实是这种隔阂越来越大。年轻人与父母有代沟,听到父母讲话就烦;同学之间要好的还能多说几句,多数都是保持距离。由于自我保护、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都很强,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沟通就越来越少,结果是自己辛苦,别人辛苦,还很容易引起误会。我们多数人80%的时间是和家人、同学、同事在一起的,如果关系处理得不好,有了问题不能沟通,那是很痛苦的,所以交流与沟通是一门学问。
大家都知道观世音菩萨的最大特点是寻声救苦,寻声就是耐心倾听别人讲。这很有意思,你要想救别人的苦,首先要听到人家的声音。一般人有痛苦时喜欢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好朋友,即使好朋友一句话都不说,他讲完了也会觉得好受些;相反,有痛苦的人找不到人讲话则会更加痛苦。现在很多人连听别人讲话的心情都没有了,特别是在家听父母讲话,常抱怨父母罗嗦、唠叨。有些人对妻子、丈夫也喜欢讲你少罗嗦,两人不沟通,心会越来越远,时间一久就会出问题。所以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法宝就是沟通,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就是在救苦。大家不妨去试一试,既要倾听别人的讲话,又善于和别人沟通,这本身就是在修学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我有时开玩笑讲,将来寺庙都是社会热线,出家人都是心理医生,人们有问题应该互相交流与沟通,解决不了的到庙里来咨询,出家人都有这种能力化解别人的忧愁与痛苦。可见,现实生活非常需要佛教的人生智慧来缩短我们迷茫、彷徨、焦躁、不安的周期,让我们很快地恢复正常的工作,为家庭、社会、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财富。
佛教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它一直顽强地生存着,而且生存得很好,其中一定有它生存的价值。佛教只有及时为社会、为需要的人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提供好的思维模式,化解人们的心理压力,使社会慢慢产生一种净化机制,才会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佛教与社会其他领域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法律等方面是一种强制性的,犯了错误以后才找你的毛病,而佛教等传统文化是自发性的约束,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因此,从世界佛教的发展,从西方人对中国佛教的需求,从中国佛教所处的位置,及现实生活对佛教的需要,只要我们好好地努力,中国的佛教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踏上青云之路。
二、我们个人的青云之路
在座的大多数来自于各个高等院校,大家有着共同的经历,我们所获得的知识与信息都非常多,我们的知识一般比我们的父母要多一些。这说明当今教育基本上是比较重视对知识的灌输,而对人品、人格的养成这方面的教育做的比较薄弱。事实上,一个人的成功,他的知识、技能仅仅是一种条件,而他的人品、人格的魅力则更为重要。大家知道,莲花的生长需要很多的条件,要有阳光、水土与肥料等等,而最根本的是那颗种子,如果它不是莲花的种子,再好的条件也是长不出莲花的。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生,能够善始善终地在事业、工作、家庭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有所成功,除了需要自己的文凭、专业、经验等外缘条件,更需要我们的人品、人格等内在的主因。有些人以为自己有知识、有文凭,就觉得很了不起,很骄傲,其实那只是个条件,有条件用不好,就会怀才不遇;有些人一辈子找不到好机会,自己觉得委屈。这有天时地利不好的原因,但主要是自己的主因种子不好,自己的人品、人格不好,就得不到人家的信任,人家也就不会给你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想踏上青云之路,个人的品格、魅力是最主要的种子,这个种子不好,就与青云之路无缘。
现在我们学校教育的结果相当于工厂里批量生产出的东西,模型都差不多,这种侧重灌输知识、技能的教学,使得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很多时候表现出马虎、依赖、懒惰、任性、骄傲、虚伪等等毛病,因为这是人性的弱点,是灌输知识所不能解决的。知识本身只是一种信息、技能,而一个人人品的养成最重要的是需要一种智慧,智慧与知识是很不一样的。比如一个大学教授应该是很有知识的,但如果他的人品很糟糕,对待人、处世交友一塌糊涂,那他就没有办法去处理和利用好他所收集的信息与知识。把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与知识转化成对自己有益的养份,这种技能就是我们的智慧。所以,常常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甚至是目不识丁的人,日子过得倒很开心,他们没有太多的烦恼,这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生的幸福与成功不一定是以金钱、地位来衡量的,最重要的是每个人自己的感受。我认为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是没有什么终点的,把每一个过程活好…
《十届:踏上青云之路(净因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