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屆:踏上青雲之路(淨因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過不斷吸收各種不同文化養分來提高。現在很多人是單一的思維模式,比如固執地認爲你喜歡吃桃子就不如我喜歡吃蘋果。我們的生命是需要A.B.C.D各種維生素的,但有人以爲自己吃維他命C就行了,這都是很可笑的。從這層意義上講,我們大家應該有一個開放的心,去吸收有益健康的精神食糧,使自己更有內涵、層次。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中國人的稱號有著幾千年積累起的內涵,但現在很多中國人已不像中國人,不了解傳統文化、禮儀之邦,只知道麥當勞、可口可樂。據傳,美國十大策劃之一就是用可口可樂文化、麥當勞文化等來表達西方人的思想,打擊中國年輕人的自尊心,使中國青年人接受美國的價值觀。對我們原有文化的打擊,就是對我們自身的否定,結果是永遠跟著美國人後面走。所以,我希望在座的真正做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人,要有自己的內涵和根,不要只是外表是黑頭發,而重要的是內心。

  西方人能接受佛教的很重要原因,是他們認爲佛教有高層次的內容。基督教最特殊的教義是博愛,佛教的慈悲爲懷則更爲深廣;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也都在修行時打坐、反思、冥想,而惟獨佛教的靜坐修行一層層是非常清晰的。佛教靜坐幫助西方人和上帝交流溝通,無形之中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可以說基督教的冥想並不成系統,現在很多牧師吸收佛教的打坐方法,重新改造他們的冥想,形成新的方法,這在西方已經很流行。在中國也是一樣,中國人最早信奉祖先,但對祖先是什麼、死後又怎樣也是一筆糊塗賬。佛教傳入後,其輪回轉世的思想豐富了崇拜祖先的思想,充實了原有的中國文化。西方人讓小孩接觸、學習佛教,不是讓他們成爲百分之百的佛教徒,成爲佛教徒的意義不大,重要的是要把人改造好,把自己的毛病除掉。現在很多年輕人既自負、狂燥,又在遇到困難時非常恐懼、沮喪,這種交叉的心態往往産生出較大的麻煩。所以我們要認識自己的毛病,敢于承認錯誤習氣。西方有句話就說“犯錯誤的才是人”,佛教也認爲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是五濁惡世,這就是說有錯誤可愛,知錯能改更可愛。所謂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錯誤,修行就是對治自己的毛病與習氣,對自己的偏差進行糾正,糾正的過程是最有效的修行。

  西方人對佛教人生智慧的價值非常認同,而我們自己有時還很難認同,這或許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比如,中國人發明的*,中國人用來做煙火、爆竹,西方人則拿去做彈藥來轟炸我們;中國人發明的造紙術,中國人用來給祖先燒紙錢,西方人則拿去生産非常好的紙張,反過來向中國傾銷;日本人穿的和服、飲的茶道,都源于中國,現在國外沒有人承認是中國的。我們有很多寶貝自己不用,卻都成了別國的精粹,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佛教也是一樣,對一個人踏上青雲之路是極有幫助的,可以說是鎮山之寶,已越來越引起西方人的重視。

  佛教的故鄉印度已經沒有佛教了,雖然上世紀50年代又有一些形態的佛教回到印度但已經不很純了,世界佛教的中心毫無疑問在中國。大家去旅行時,有很多景點都能看到佛教的寺院,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不止是風景美麗,而更有其精神的存在。金碧輝煌的寺廟本身只是一種莊嚴,重要的是寺院內部要有內涵,如果沒有一種文化的沈澱,則僅僅是個軀殼而已。中國很多名山大寺是我們的祖師曾駐錫過的,不止是一代,而是有很多的祖師。柏林寺就是有趙州禅師和其他祖師在此駐錫過,所以它很有名氣,連我們國家的領導人都到這裏來,這是與祖師的加持,和我們大和尚個人的魅力分不開的。學習佛教的人都要去參學、實習,像追溯玄奘大師就會到西安大雁塔;追溯禅宗就會到古佛道場柏林寺及祖庭少林寺;知道六祖的人就可能找到南華寺。到了這些地方自然會感到親切,有一種皈依處的感覺。從這個意義講,日本佛教興盛過,現在也很強大,但日本也是要到中國來尋祖尋根的。韓國、港臺等地的佛教,他們的根都在大陸,這是一種得天獨厚的資源,如果不把它充分利用,就非常可惜。中國佛教將來一定會是中心,隨著世界人民對佛教文化、佛教思想的認同,尋根追源一定會到中國來,中國是唯一保存大乘佛教的國度,而且是大乘佛教的發祥地,這是我們非常有利的。

  (叁)、現實生活需要佛教

  現代人普遍感到一個字“累”,有錢的人叫累,沒錢的人叫累;有工作的人累,沒工作的人也累;當學生時累,畢業了要找工作也累,找不到工作更累。現代人勞動強度越來越大,拿的工資越多,責任也越大;責任越大,壓力越大。在大陸“減壓”這個詞可能還不太流行,在港臺、國外這個詞是非常時髦的。隨著經濟的轉型,人們自己要經商作生意,就要承擔更多的風險,有風險心理就難以平衡,心理不平衡就不能安心工作,輕則影響一個家庭,重則影響一個群體。佛教就是積極地把人們這種壓力慢慢地減輕,使心靈得到舒暢,把不平衡的心情縮減,以此有更多的時間去工作和學習,創造更多的財富。隨著經濟的轉型,人們的價值觀非常紊亂,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比較冷漠。在香港,住對門但不知對方姓什麼的現象很普遍。隨著科技的發展,遠隔千裏發生的事情不到五分鍾就會通過電話、網絡傳播開來,按理說人與人的隔閡要變得小些,但事實是這種隔閡越來越大。年輕人與父母有代溝,聽到父母講話就煩;同學之間要好的還能多說幾句,多數都是保持距離。由于自我保護、自我爲中心的意識都很強,人與人之間真誠的溝通就越來越少,結果是自己辛苦,別人辛苦,還很容易引起誤會。我們多數人80%的時間是和家人、同學、同事在一起的,如果關系處理得不好,有了問題不能溝通,那是很痛苦的,所以交流與溝通是一門學問。

  大家都知道觀世音菩薩的最大特點是尋聲救苦,尋聲就是耐心傾聽別人講。這很有意思,你要想救別人的苦,首先要聽到人家的聲音。一般人有痛苦時喜歡把自己的痛苦告訴好朋友,即使好朋友一句話都不說,他講完了也會覺得好受些;相反,有痛苦的人找不到人講話則會更加痛苦。現在很多人連聽別人講話的心情都沒有了,特別是在家聽父母講話,常抱怨父母羅嗦、唠叨。有些人對妻子、丈夫也喜歡講你少羅嗦,兩人不溝通,心會越來越遠,時間一久就會出問題。所以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法寶就是溝通,學會了傾聽別人的意見,就是在救苦。大家不妨去試一試,既要傾聽別人的講話,又善于和別人溝通,這本身就是在修學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我有時開玩笑講,將來寺廟都是社會熱線,出家人都是心理醫生,人們有問題應該互相交流與溝通,解決不了的到廟裏來咨詢,出家人都有這種能力化解別人的憂愁與痛苦。可見,現實生活非常需要佛教的人生智慧來縮短我們迷茫、彷徨、焦躁、不安的周期,讓我們很快地恢複正常的工作,爲家庭、社會、自己創造更多的機會和財富。

  佛教的曆史已有兩千多年,它一直頑強地生存著,而且生存得很好,其中一定有它生存的價值。佛教只有及時爲社會、爲需要的人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糧,提供好的思維模式,化解人們的心理壓力,使社會慢慢産生一種淨化機製,才會起到它應有的作用。佛教與社會其他領域還有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法律等方面是一種強製性的,犯了錯誤以後才找你的毛病,而佛教等傳統文化是自發性的約束,能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因此,從世界佛教的發展,從西方人對中國佛教的需求,從中國佛教所處的位置,及現實生活對佛教的需要,只要我們好好地努力,中國的佛教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踏上青雲之路。

  二、我們個人的青雲之路

  在座的大多數來自于各個高等院校,大家有著共同的經曆,我們所獲得的知識與信息都非常多,我們的知識一般比我們的父母要多一些。這說明當今教育基本上是比較重視對知識的灌輸,而對人品、人格的養成這方面的教育做的比較薄弱。事實上,一個人的成功,他的知識、技能僅僅是一種條件,而他的人品、人格的魅力則更爲重要。大家知道,蓮花的生長需要很多的條件,要有陽光、水土與肥料等等,而最根本的是那顆種子,如果它不是蓮花的種子,再好的條件也是長不出蓮花的。同樣的道理,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生,能夠善始善終地在事業、工作、家庭及人際關系等方面有所成功,除了需要自己的文憑、專業、經驗等外緣條件,更需要我們的人品、人格等內在的主因。有些人以爲自己有知識、有文憑,就覺得很了不起,很驕傲,其實那只是個條件,有條件用不好,就會懷才不遇;有些人一輩子找不到好機會,自己覺得委屈。這有天時地利不好的原因,但主要是自己的主因種子不好,自己的人品、人格不好,就得不到人家的信任,人家也就不會給你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講,要想踏上青雲之路,個人的品格、魅力是最主要的種子,這個種子不好,就與青雲之路無緣。

  現在我們學校教育的結果相當于工廠裏批量生産出的東西,模型都差不多,這種側重灌輸知識、技能的教學,使得學生進入社會以後,很多時候表現出馬虎、依賴、懶惰、任性、驕傲、虛僞等等毛病,因爲這是人性的弱點,是灌輸知識所不能解決的。知識本身只是一種信息、技能,而一個人人品的養成最重要的是需要一種智慧,智慧與知識是很不一樣的。比如一個大學教授應該是很有知識的,但如果他的人品很糟糕,對待人、處世交友一塌糊塗,那他就沒有辦法去處理和利用好他所收集的信息與知識。把收集到的各種各樣的信息與知識轉化成對自己有益的養份,這種技能就是我們的智慧。所以,常常是一個普通的老百姓,甚至是目不識丁的人,日子過得倒很開心,他們沒有太多的煩惱,這樣的人是有智慧的。人生的幸福與成功不一定是以金錢、地位來衡量的,最重要的是每個人自己的感受。我認爲人生就是一個過程,是沒有什麼終點的,把每一個過程活好…

《十屆:踏上青雲之路(淨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