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屆:踏上青雲之路(淨因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了,你的人生就很好。把每一個過程把握好,過得開心些,過得健康些,過得有意義些,這是佛法真正的智慧。

  改造我們的思維

  如何使我們變得有智慧?如何使我們生活得更有意義?佛教裏教給我們的方法是很多的,今天我只講其中的一種方法,就是認真改造我們的思維。一念之間把我們原有的思維改造成積極向上的思維,這種力量是很強大的,這個當下的過程能轉變很多的東西,甚至可以轉變我們整個的世界。平時我們接受的教育,一般A就是A,B就是B;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我看到、想到、認爲是這樣的,它就是這樣的,好像對與錯是截然不同的,這就是普通人的單向思維。從佛家大智慧來觀察,人的思維是千奇百怪的,有時同樣一件事情,人的思維是不一樣的。有一個故事,姐妹倆同時喜歡上一個交警,有一天姐姐開車到了十字路口看到的是綠燈,見到交警很開心,姐姐想交警一定喜歡自己,因爲她一來就是綠燈放行;妹妹開車路過見到是紅燈更高興,妹妹想交警是讓自己多看他一眼。可見人的思維在一念之間完全不一樣,只不過我們平常沒有注意到。一塊巧克力,小時侯見到它就想拿過來吃下去,味道好舒服,大了的時候想法就不一樣,特別是女孩子,想到吃了會發胖,就會拒絕吃它。同樣是巧克力,就看我們如何去思維。還有個故事,有兩個人在同一家公司上班,老板的脾氣很暴,天天喜歡罵他們,兩人都很生氣,就去找一位出家人訴苦,那位師父只說了一句話:“不過就是一碗飯”。兩個人回去以後,其中一個就把工作辭了,回家開了家小貨店,日子過得還算不錯;另一個人仍然繼續在公司工作,把老板罵人的話也不怎麼放在心上。幾年之後,兩人又見面了,互相驚訝對方聽了師父話後的選擇,都認爲對方很執著,兩個人對一句話的理解不一樣,選擇也就不一樣。關鍵時刻的一念可能就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所以一念是至關重要的。

  佛教常講一個念頭的生起將如何,人們往往批評這是唯心主義,其實這是不知道佛教的緣起法。如果沒有緣,任何東西都不能産生。根、境、識都是一種緣,“根”指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器官;“境”是外面的男女、黑白、美醜等東西;“識”是指我們追求裏面的意思。當根與境接觸時,才開始産生喜歡與不喜歡、要與不要等許多概念。所以我們所謂的這些取舍都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既然是相對的,就會有空間去改造。很多人在學校抱怨學校,在社會抱怨社會,往往用固定的思維模式,結果對別人對自己都不好,我們應該學會改造我們的思維,把握好在形成思維之前的灰色地帶,這就是一種很積極向上的思維。

  有一個故事,英國的天氣不好,陰天較多,有個人什麼都不信,也不去教堂,上帝很不開心。等到他臨終時,上帝認爲有機會教訓他,就把他關進一個很熱的房子裏,希望他求饒上帝。關了七天之後,他卻很開心,上帝耐不住問他爲什麼唱歌跳舞,在這麼熱的房子裏難道不覺得難受嗎?英國一年沒有幾天好天氣,天氣好時都喜歡上公園去曬太陽。這個人跟上帝講,把我關在這麼好的房間裏,我覺得特別舒服,就像在公園曬太陽。上帝想,看你曬太陽,就把他關進一間特別冷的房間。又過了七天,這個人冷得發抖卻還是很高興,上帝問他爲什麼,他回答說冷到一定程度,聖誕節就要到了,即可以休假,又可以在上帝你的節日裏,收很多禮品。上帝又把那人關進又潮濕又陰暗的房間,再過七天後這人仍舊很高興,上帝說你這次講出理來我就放你出去。他告訴上帝他是個球迷,但他喜歡的球隊總是輸球,有一次卻贏了,就是在這樣的天氣裏,所以每見到這樣的天氣,他就很高興。雖然他的境界談不上有多高,但卻有積極向上的一種思維,上帝說我拿你沒有辦法,你可以做自己的主人。由此可以說明,我們學佛的大智慧就是要改造我們的思維。

  每個人都有毛病、習氣、缺點,承認自己的不足就是進步的開始。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與缺點的時候,就要進行改造,在改造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控製自己。有的人被罵的時候也還笑眯眯,不一定這是臉皮厚,而是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思維去抵抗。有的人該發脾氣時會發,不該發脾氣時會很平靜,顯得很大氣、有度量。而多數人活在別人的觀念之下,受別人意見的左右,其實誰人背後不被別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現在很多獨生子女非常脆弱,別人說他幾句就哭起來了,這並不解決問題,重要的是面對問題如何去解決,這樣對我們積極向上的人生才有實際意義。有一個故事講,一位將軍去見一位老和尚,說自己打仗不信天堂地獄,問老和尚如果有地獄在什麼地方?老和尚瞧了他一眼說,你這個大老粗,有資格問我這個問題嗎?將軍很惱怒,就要殺老和尚,老和尚告訴他你心裏的怒氣就是地獄。將軍當時恍然大悟,很高興地向老和尚頂禮,老和尚又告訴他,你現在的心情就是天堂。所以說一念之間很了不得。我們學佛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改造我們自己的思維,去糾正那些消極、落後、錯誤的東西,變成積極向上的東西,真正成爲了自己的主人,才能踏上青雲之路。

  (二)、和諧人際關系,處好周圍環境

  1、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學會和各種各樣的人相處。成就大事的人,心胸一定要寬廣,對自己有意見的人或者是敵人都要去化解他們爲自己所用,將一切不利的因素進行轉化,這種功夫一定是要有的,否則成不了大器。在座的將來可能要做大事,一定要有容人的雅量,不要爲小事情斤斤計較,你寬容、積極向上,還要把這種力量傳遞給別人。比如一個家裏某一個成員不開心,連帶整個家裏氣氛都緊張,這種相互影響很重要。在一個團體裏,你有信心,也就可以幫助別人有信心,大家都有信心辦事情就容易成功。共産黨打天下的法寶是統一戰線,就是積極處理各種關系,把敵人的力量也轉化過來。大家要想有成就,一定要把不利的因素轉化成有利的因素,積極地控製自己的思維,時時刻刻保持一種快樂向上的心境,不受周圍環境、不受別人的影響,這是踏上青雲之路最重要的一點。

  自己和社會割裂開來。一個人能否成功的因素很多,最大的因素是國家的環境,國家形勢不好,個人想成功是比較困難的。比如文革期間是越窮越光榮,個人要想成爲百萬富翁是不可能的;美國、香港等經濟衰退後,每個人都受到牽連。所以大家千萬不可以認爲事不關己、高高挂起,其實所有的事情都是相關聯的。比如樹木表面看好像和自己關系不大,但隨著生態平衡的破壞,洪水泛濫、氣候異常,是對人類很大的懲罰。沒有智慧的人看事情都是孤立的,菩薩幫助別人是看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痛苦就是我痛苦。我們有理由去關心大的環境,影響大環境的因素首先是要有經濟的穩定,佛教主張財富是所有精神發展的基礎,沒有財富什麼也談不上。有個故事講,有一個人好幾天沒吃上東西餓得嗷嗷叫,佛的弟子把那人帶到佛的面前,請求佛給那個人講法,以解除他的痛苦。佛陀笑著告訴弟子,他餓了,我講法也沒有用,他要的是一碗飯,一碗飯就可以解決他的痛苦。一般人有個誤解,認爲出家人四大皆空,是不應該談錢、談財富的,好像錢就等于貪心和執著。其實人、出家人不執著不意味著必須貧窮,相反佛教的象征是榮華富貴,是世界最好的淨土與國度。一個人貪與不貪不是用你擁有金錢的多少來衡量的,而是以你思想的境界爲前提的。如果按金錢的多少來衡量,那天下最貪的是巨商,最不貪的是乞丐,這當然是荒唐的結論。貪與不貪的根本問題是人的思想對擁有的東西執著的程度,擁有財富不代表什麼都擁有。有首詩很有意思:

  “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

  金錢可以買房子,但買不了家;

  金錢可以買到床,但買不到好的睡眠;

  金錢可以買到很好的鍾表,但買不到時間;

  金錢可以買到地位,但買不到尊重;

  金錢可以買到醫藥,但買不到健康;

  金錢可以買到血液,但買不到生命。”

  這可以說明,很多東西不是可以用金錢來解決的。有時有錢也是很麻煩的,像賴昌星不僅自己變壞了,還影響壞了很多人。其實很多東西沒有什麼好與壞,鴉片本來是一種藥,醫生拿它給需要的人治病,但壞人拿它去毒害別人;一把刀無所謂好與壞,用它切菜就好了,用它殺人就不好。最重要的是人的思維,如果思維不對,再好的東西也會被糟蹋掉,比如一點點鹽好吃,多吃就苦了。俗話講“真理多走一步就變成謬論”,世間很多東西恰如其分就好,如果走到極端就錯了。

  國家形勢的好壞與各種因素相關,最重要的是國家的政策、方針。轉輪聖王治理天下不以強權、武力,而是以王道正法來治理,讓天下人按照正道去行事,讓人們心甘情願地安居樂業,而不是強迫,強迫的東西是不會長久的。極樂世界有正報和依報,一個人也有兩種莊嚴,一是生存的環境,包括穿衣打扮;二是自己的精神狀態。有了這兩種莊嚴,就會使你的心態處在一個好的狀態,使自己的生命力非常健康強大。就像大家去五臺山見到的很多佛、菩薩像,他們打扮得很高貴,既代表外在的莊嚴與美麗,也代表內心的清淨與安詳。所有佛教的社會觀、財富觀都是非常積極向上的。我們要把自己的成功和社會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試想如果我們國家在動亂,大家還能坐在這裏論禅悟道嗎?社會的安定對每個人都有很大的幫助。美國人現在那種以恐怖對付恐怖的做法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就像用吵架遏製吵架是不可能有結果的,盡管今天別人吵不過你,但心裏不服,有機會還要和你吵。因此,我們要關注我們的大環境,大環境直接影響到每家每戶及每一個人。

  3、要想快樂幸福,就要營造一個好的環境。一般人很難左右大環境,營造一個好的小環境,有一個和諧的人際關系就顯得特別重要。大家平常多數時間…

《十屆:踏上青雲之路(淨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