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屆:踏上青雲之路(淨因法師)

  踏上青雲之路

  淨因法師

  

  今天下午我和大家分享的題目是“踏上青雲之路”。很多人看到這個題目會想到升官發財,其實有些人雖然升了官、發了財,但並不長久、不能善終,這樣的路就不是青雲之路,而是一條危險的路。我們所說的青雲之路,應該是成功之路,是一條幸福、美滿、潇灑之路。原來我想談談個人應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怎樣充分利用我們周圍的環境,來達到一種美滿、幸福的人生。後來看到大和尚給我的時間較多,我想臨時再加上一條中國佛教的青雲之路,這方面來和大家談談也是有好處的。我側重回憶一下整個世界佛教的情況,找一找中國佛教在當今世界上的位置。我想無論是一個團體,還是一個組織、家庭或個人,要想踏上青雲之路,最重要的是要找准位置。

  中國佛教的青雲之路

  很多人知道中國佛教的恢複與發展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在這20多年中間,中國佛教走過了一段很不平常的曆史。目前,很多寺院都還在恢複建設過程中,我們年輕的出家人也在成長過程中,在國際佛教的舞臺上,我們正慢慢地增加自己的聲音。十年以後,中國佛教能否像中國的經濟一樣發展壯大起來,甚至在全球經濟蕭條的時候,中國佛教能否像中國的經濟一樣一支獨秀呢?這取決于國際環境、世界社會對中國佛教的需求。下面我跟大家談談中國佛教的位置,從國際環境看看中國佛教發展的空間。

  (一)、西方佛教的産生與現狀

  首先,我從學術方面來談談這個問題。大家可能都知道佛教在公元前六世紀産生于印度,到了公元前叁、四世紀,傳入斯裏蘭卡,這便是南傳佛教,也即上座部佛教的開端。到了公元八世紀,佛教傳入西藏,這便是西藏佛教的開端。佛教最大的一個支派,既梵文這一派,于公元一世紀左右傳入中國,這便是我們的大乘佛教。不幸的是,到了公元十叁世紀,佛教在它的故鄉印度已經徹底消失了,後來在印度再發展起來的各種形態的佛教,在中國都能找到它的模型。這就是說,盡管佛教在印度曾經消亡過,但所有不同時期的各種形態的佛教在中國都得到了保存,這是十分可貴的資源。西方社會從十九世紀開始研究佛教。學過曆史的人會知道,1840年爆發了鴉片戰爭,西方人想占領東方。當時他們發現要想摧毀一個民族,靠槍炮武力征服是很困難的,要使一個民族徹底消亡、解體,最有效的辦法是徹底摧毀它的文化。因爲文化是一群人的標志,如果一群人沒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理念、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民俗等等,這樣一群人在一起就會是一盤散沙,很容易被人欺負。從這層意義上,西方人對此是很了解的,所以當時就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現象,西方國家派遣了一大批傳教士,目的就是要來在中國傳播他們的文化,使我們把東方文化遺忘掉。但由于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文明,西方人的傳教很難一下介入到我們民族裏面,于是西方人又采取了另一個辦法,讓大量的傳教士來學習東方的文化,特別是佛教。他們研究中國文化的目的,是想找准我們民族的弱點進行攻擊,然後打擊我們的自尊心。結果很多西方傳教士都學習了佛教,因爲佛教是很多亞洲國家的信仰。但事與願違,不少傳教士學了之後就把頭剃光作了和尚,從那時開始,西方人認爲佛教對他們自己的民族有很大的幫助。在這種前提之下,他們開始在19世紀初翻譯佛教經典,成立的第一家翻譯館是巴利語聖譯學會,這個翻譯館現在還在,他們對佛教在西方的傳播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一批研究佛教的西方人,不是普通的民衆,而是一批知識分子。他們最初接觸的是南傳佛教,這是由于斯裏蘭卡、印度等國家已成了英殖民地,英語在這些國家很流行,西方人較容易直接跟會講英語的人學習佛教,南傳佛教在西方傳播發展已有一百來年。到了20世紀60年代,西方人開始對藏傳佛教感興趣,這有政治的因素,也有人才的因素。因爲當時有不少喇嘛跑到西方去,他們的英文很好,西方國家也給了他們很寬松的環境,藏傳佛教的研究慢慢地成了一個熱潮。

  我們知道要想出成果,僅在一個系統裏研究,要有突破的機會一般是很少的。現在都是跨學科的比較學習,這樣容易發現很多新的思想,並碰出火花。其實,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碰撞,在曆史上曾帶來過空前的飛躍,大家可回顧一下,佛教文化傳入中國與中國文化發生碰撞,把中國文化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有很多的思想、理念産生了新的思維。最明顯的是程朱理學,就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融入禅宗理念而産生出的一種獨特形態。在大唐時期,由于國家具有開放的心胸,使大量的不同文化傳到了中國,與中國原有的文化進行碰撞,進一步促進了大唐的興盛。在中國曆史上,我認爲哪方面都是以大唐爲頂峰,佛教在大唐也是黃金時期,這其中有內部的原因,同時也是與各種各樣外來文化的碰撞而産生出新的文化分不開。一個國家在比較落後、薄弱的時候,對老百姓會非常防範,比如在清朝、明朝就很明顯,整個國家采用的是一種鎖國政策。

  現在我們國家的形勢真是很好,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一下,前幾年出現的亞洲金融風暴,所有國家都沒有逃得了,爲什麼中國卻沒怎麼受影響?世界經濟都在衰退,爲什麼中國大陸卻能十幾年地在持續發展?這不是偶然的,我認爲就是由于我們有一個開放的心胸,我們的國力在不斷地強盛。古代每隔一段時間社會就有暴亂、動蕩,而我們現在已有五十年不打仗,當然是太平盛世。從另一個角度,我們還可以回顧一下,在中國古代的各個時期,國家有多興盛,就是看當時建造的佛像有多大。比如唐朝時有龍門石窟,北魏時有雲崗石窟,因爲那時國家相對穩定,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來建佛像。我們現在有天壇大佛,還有無錫的靈山大佛等等,這也說明了當今我們國家經濟實力所在。試想,在一個不穩定的社會裏,人的生命都無法保證,誰還有功夫去做善事?只有在一個相對比較安定的社會裏,老百姓和社會人士才會想到文化、精神這個層次。所以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經濟都是基礎。

  西方社會從19世紀到現在以南傳佛教爲主,上世紀60年代開始藏傳佛教很興盛,通過這些碰撞對比學習,已産生了大量的佛教文化、佛教文獻。從60年代至今已經40多年了,該比較的已比較了,該學習都學習了,所以西方學者現在感到很頭痛,要想找到一篇新的博士論文都很困難,而不象我們東方人那麼容易。西方人非常看重中文這一塊,《大藏經》是佛教經、律、論的集結,大約7千多卷,讀一遍需要3至5年的時間,在裏面保存的文獻是相當多的。外國人都知道東方文化的主體是佛教文化,而佛教文化中沒有開發的是中文經典。西方人100多年以前從我們敦煌拉去的各種文書、抄經,以佛教爲最多。現在英國建了一幢很漂亮的大樓,我曾參觀過,他們把搶去的一卷卷東西整齊地擺放著,我問他們有沒有人作研究,他們講只有2%的資料得到利用,而98%的資料原封未動。這裏面的主要原因是中文太難學,一位普通西方人要學會讀佛經需要有15年的中文基礎。從這裏,我想得出的結論是:第一,西方人對東方文明十分渴求;第二,大量的東方文化、智慧保存在漢語的佛經裏;第叁,西方人對這塊資料一般做不了。所以把中國佛教智慧介紹到西方,只有依靠我們自己。在這種理念之下,最近香港大學成立了一個佛教研究中心,以英文爲主,已招收了幾十名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生,對本科生提供一些課程給他們選學,大概有二、叁百名本科生選了這些課程。短短一年時間,有這麼多回應,這也證明了在香港對佛教感興趣的程度。

  (二)、西方對佛教的看法

  西方人研究佛教很認真,名牌大學一般都必須有東方學研究,特別是佛教的研究,像劍橋大學、牛津大學都有這方面的研究。現在西方經濟不景氣,很多學校在裁員、減工資,但卻在招佛學老師,特別是合格的中國佛學老師,也就是說在西方大學裏現在把中國佛學的研究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由于大學裏的研究,帶動了社會人士對佛教的興趣,僅在英國就有400多座寺院,整個英國對佛教的認知已經是相當的不錯了。在英國這個最古老、最強大的基督教碉堡裏,大主教、教育部長及國務議員們出面召開會議,要求對中小學校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主要課程就是宗教課程,共列了五大宗教,佛教是其中之一。除了基督教是必修的,選的最多的是佛教,我也編了一套英國佛教教材,共四冊。由于英國、美國是民主國家,政府不能強迫哪個學校用哪本教材,學校有權利選擇,事實上有很多學校選擇了佛教。我曾就爲什麼鼓勵小孩去學習佛教進行過采訪,發現原因很多,有幾點比較一致,就是在所有宗教裏,佛教最講包容與容忍。其他宗教因某件事情發生過戰爭,唯獨佛教史上沒有由于佛教而發生的沖突,或用佛教教義去征服其他民族。佛教所講的慈悲爲懷、包容天下的氣概,爲西方人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模式。也就是用佛教的大智慧,對原有的知識結構、思維模式進行補充,而不是取代。我問他們,小孩去學習佛教,不怕變成了佛教徒嗎?他們說不怕,任何一個人都有過去、現在與未來,但有一點很重要,就像一棵樹一樣,如果沒有根,就會枯掉;一個人沒有根,就會迷茫的,就會失去依靠的。基督文化是西方人的根,沒有必要把它拔掉而重新換一個根,只能在原有根的基礎上加固與補充,這樣才能茁壯成長。佛法博大精深、法無定法,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的人,可能只是在某一方面能發揮作用,而不需要把所有的東西都搬出來。佛教的形態盡管是多種多樣的,但根本精神則是不變的,最重要的是充滿著大智慧,學佛是要把佛教的智慧吸收過來,以點綴、武裝自己。

  一個人最漂亮的不是他的外表,而是他的心靈,心靈之美才能給人真正的美感,內心的層次才決定其真正的魅力,內心的素質與層次需要通…

《十屆:踏上青雲之路(淨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