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屆:普壽寺座談開示(如瑞法師)

  普壽寺座談開示

  2002年7月25日中午于普壽寺法堂

  

  明海法師:我們朝拜五臺山的活動,在臺懷鎮這是最後一個題目,請我們所在的普壽寺住持如瑞法師給我們作開示,先請大家合掌一起唱《叁寶歌》。

  我們第十屆生活禅夏令營的全體老師、法師、各位營員有機會來朝拜佛教聖地五臺山,因緣非常殊勝。昨天晚上,我們一起爬上了黛螺頂,向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供養了我們的心燈。各位女營員昨晚在這裏住,今天上午在這裏吃了齋飯,這裏的法師專門與女營員進行了交流與座談,我相信女營員一定會有很多感慨、收益的。我們所在的普壽寺,十幾年前也是一片廢墟,現在大家可以看到,這裏已是一個道風嚴整、清淨莊嚴、住持正法的優秀道場。正所謂平地湧樓臺,白手建僧團。從我個人而言,從昨晚到現在的短暫時間,已經在這裏得到了很多收獲,心裏升起了很大的歡喜心,贊歎心和慚愧心。我們在五臺山還有點時間,我們要恭請本寺住持如瑞法師,給我們全體營員作一次開示,大家合掌念“阿彌陀佛”!有請如瑞法師。

  如瑞法師:首先頂禮各位法師。

  明海法師:頂禮叁寶一拜,阿彌陀佛!請各位法師、講課老師來前面就座,請如瑞法師一定中間就座講法。

  如瑞法師:

  各位老師、全體營員,大家中午好!

  首先感恩文殊師利菩薩的慈光攝受、甘露遍灑,使我們有如此的因緣在這裏相聚,也感謝柏林寺大和尚悲心攝受,爲大家安排了此次智慧之旅;同時非常感謝在座諸位法師、各位老師,能給後學這樣一個學習的機會。開始是說和營員們隨便談談,進來以後看到有這麼多的法師,所以我感到很慚愧,實在不知道在法師面前說什麼好,但既然法師讓講,作爲女衆不敢不說,恭敬不如從命。

  我想從大家來到普壽寺說起,如果大家覺得這裏還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希望與欣慰,首先應感謝已故的上通下願老法師。有的營員已看過老法師的紀念堂,這位老法師不論我們見過還是沒有見過,我想,當你了解了她老人家的事迹,一定會激發起自己住持正法的那顆心。普壽寺發展到今天,主要是受她老人家的大願大力的感召。我們盡我們的力量一步步走過了11個年頭。願老法師的願力是什麼呢?在佛教百廢待興的1981年,她老人家便提出我們不要著急修大廟,而先來修修我們自身的小廟;如果想要佛法振興,就要號召全體尼衆起來建十方道場。普壽寺的性質是十方尼衆共同修學的道場,老法師希望在這裏不要分國籍,不要分任何差別,到這裏都同一師學,都跟本師釋迦牟尼佛學習,如水乳之合,大家共同修學佛法、住持正法。老法師給我們立下了修學叁步驟:第一步是學威儀,不辱形象,改毛病,早證菩提;第二步是發心讀完大覺書,立願行盡佛子事;第叁步是學有所成,自利利他,修有所證,自度度人。

  第一步是不論我們出家、在家,都要學威儀,不辱形象。就像淨慧大和尚教導的,將佛法融入生活當中。在家佛弟子,就要學在家居士的古今榜樣,不能有辱在家居士的形象。出家人是人天師表,我們要恭敬頂禮出家人,出家人和在家人是師生關系,出家人要當得起人天之師,要當得起世間之福田,就要具足出家人的種種威儀。從這層意義上講,戒律很簡單,就是讓你進入出家人的生活規範當中。我覺得辦夏令營是件大快人心的事,優秀的出家人就是從夏令營、從在家居士當中産生出來的。柏林寺的大和尚了不起,柏林寺的各位法師真的個個威儀嚴整,他們不辭辛勞把大家領到五臺山,想使大家得到文殊菩薩的智慧。蓮池大師說:“最勝兒,出家好,出家二字人知少”。

  大家今天能有這個因緣、福報,來到叁寶之地,真爲大家高興。我們要懂得經典上講的:“菩薩在家,當願衆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一個人的人生要想過得有意義,要實現自身的價值,就要好好學習佛法,做到“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在《華嚴經》淨行品中,文殊菩薩教導我們:“佛子,菩薩成就身口意業,能得一切勝妙功德”。可見,大和尚與法師們的用心之處就是讓我們在夏令營期間通過每天的行住坐臥來體驗出家人的生活,體驗我們真正的人生,所以太偉大了,太了不起了,我爲每一位營員感到無限的榮幸。

  《大智度論》裏有首偈子:“孔雀雖有色滿身,不如鴻鹄能遠飛;在家雖有寶貴利,不如出家功德深”。所以,對出家的每位法師,讓我們珍惜出家的人生,知道實在是來之不易,我們能出家是由于我們過去栽培了很深厚的善根。我有時走在街上,覺得自己作爲一名出家人是很驕傲的。有時人講“看,出家人”!我說出家人就是出家人。有一位居士看我們出家人從樓梯上下來的時候,她在底下一下子看楞了,她告訴我:“哎呀!這是雲中的神啊!霧中的仙!飄飄然,仙風道骨般地從樓梯上走下來。”所以我真的要告訴大家出家很好!出家,真好!每個人不管你的因緣具足與否,都發願出家吧,今生來不及,下一生直至未來,直至成佛都要出家!

  既然我們希望有很多優秀的青年來出家,就面臨著一個僧團應怎樣建立的問題。要建立六合的僧團,讓我們出家人進入出家的規範,那就要有戒律的攝受,所以要學威儀,不辱形象。學威儀落實到我們生活當中,就是要改變不良的習慣。大家都知道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會産生什麼樣的語言,話說久了就會變成一種行爲,行爲做多了就會變成一個習慣,習慣成自然。學佛學什麼?就是要學佛的言,學佛的行,就是要來覺悟我們的人生,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佛陀在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然後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只是由于我們的妄想、分別與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些妄想,分別與執著來自于我們不良的思想,和不良思想所導致的不良行爲,所以學佛就是要改變我們不良的行爲。從根本上講是要改變我們的思想,也就是改毛病,改變不良的習慣,而養成好的習慣。人者仁也,作一個人要有慈愛之心,學佛首要改變的是自私的心態,要轉私爲公。夏令營奉獻人生的宗旨也是告訴我們,如果大家都起來奉獻人生,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祥和、美好。

  第二步是發心讀完大覺書。文殊菩薩告訴我們,智慧首先來自叁藏十二部,要通過法師、老師們的開導,通過聞、思、修,把智慧用在生活當中,學以致用,把知識轉化爲技能,這樣才能變成真正的智慧。願老法師講要參學,要注意在學的當中,腳踏實地去做。她老人家說:“你們要問我對弟子的要求是什麼?我只要求你們板板正正做一個出家人”。大家都知道弘一律師,弘一律師並沒有做驚天動地的事業,但一提起他,我們爲什麼都會生起敬仰呢?就像他的弟子說:“他是一個像樣的人,拿出家人講,他是一個像樣的出家人”。這就是說學與修不可以脫離,我們不但要聽佛之言,而且要效佛之行。

  第叁步是要真正利益衆生,必須學有所成,修有所證,這是老法師對我們的第叁步要求。剛才提到這個道場是根據老法師的理念建立起來的六合僧團,爲的就是接引廣大的信衆。我想如果老法師今天能坐在這裏,能看到有這麼多的年輕人來學佛的話,她老人家一定會笑得合不攏嘴的。老法師在世時告訴我們:“21世紀的佛教,你們考慮了沒有?怎樣接引年輕人?”我們還在考慮之中,而柏林寺已經在默默地做這項工作,所以當聽到夏令營要來這裏,我們全體同學爲之興奮,並做了各種准備,很想目睹法師們的風采,目睹夏令營同學們的風采。你們今天來了,真的給這裏帶來了生機,也帶來了希望,我希望你們不出家就作一位優秀的居士,要出家就作一位優秀的出家人。大家在這裏所看到的過堂、上殿等一切,包括上午和大家的座談,都是在落實老法師的理念。老法師建這個道場,建立這個僧團,目的是接引我們在家人,要讓未信的人信仰佛法,讓已信的人增長信心。以上是老法師給我們立下的修學叁步驟。

  願老法師也常講五臺山是個好地方,大家起碼會感到五臺山能給人一種清涼,在五臺山修行辦道是很相應的。我要詳細告訴大家一首歌曲,是我們現在正准備開發推出的《五臺山歌》,歌詞是這樣寫的:

  “高山萬仞,五臺羅列,文殊古道場。多少淩宮,多少梵宇,供養大法王。佛經萬卷,大玉軸,滿架盡琳琅。高僧頭陀,水邊林下,都是福田鄉。還有那層巒疊障,湧起千般樣。多少奇花異草,有色又有香。拍手哈哈,不知幾生修得住清涼。稽首文殊,不知心底幾時得清涼。”

  這首《五臺山歌》前半部分是贊歎叁寶的。這次來五臺,法師沒有安排大家朝完每一座山,是給大家一個想頭,也正好滿我們的願,希望大家以後還多來。就像這首歌所形容的,五臺山這些平臺就像高山萬仞,當你站在臺頂時,會感到五臺羅列,好比密教所說的壇場一樣。五臺山道場確實很古老,佛在《華嚴經》中講,東北方有處叫清涼山,文殊菩薩在對著萬名弟子講經。在菩薩眼裏,五臺山是金色的世界,金色界指的就是五臺山,可能在我們眼裏看到的只是山、土和樹,這只是個人的境界不同。在五臺山,很多寺廟建在樹叢中,紅牆黃瓦猶如梵天般的宮殿,我們用這莊嚴的殿宇和美妙的梵樂來供養大法王。以前,在五臺山點綴的寺廟有300多處,好似星羅棋布,文革後只剩下30多處,我們要用心好好護持。

  “佛經萬卷,大玉軸,滿架盡琳琅。”大家在柏林寺一定看過很多寶藏,像藏經樓及流通處裏滿書架上的經書與法典,是浩如煙海,且保存的十分工整,這是對法寶的贊歎。

  接著是對僧寶的贊歎,我記得剛上山的時候,五臺山還沒對外開放,街上是沒什麼賓館的,看到穿大衣服的是顯教道場的,穿紅衣服或黃衣服的是密教道場的。這些出家人星星點點到處可見,也有高僧頭陀,水邊林下。出家人是我們的福田,我們見到出家人去恭敬禮拜,一定會增福無量,正如經典所說:“禮佛一拜,罪滅河沙”。佛、法、僧叁寶是我們最大的福…

《十屆:普壽寺座談開示(如瑞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