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田。
《五臺山歌》後半部分是贊美五臺山的景色及由此生出的感慨。這次大家沒有因緣去朝五臺,等以後有機緣一定再去。當我們站在任何一個臺頂上,靜靜地站幾分鍾,如果是晴天,你放眼望去就會感覺到一座座山真是層巒疊障。再仔細一看,這時雲霞翻滾,湧起千般樣,這時你會隨著自已的妄想發現許多景象,比如當你想到像文殊菩薩時,就會真的覺得是文殊菩薩出來了。當你關注你的腳下,會發現有不少奇花異草。願老法師告訴我們能叫上名的就有500多種,叫不上名的就更多了。當冬天過去,春天來臨的時候,你會發現漫山遍野開著許多小野花。那麼小的花都有那麼頑強的生命力生活在白雪中間,昂首挺胸迎接春天的到來,作爲一個人沒有理由不積極向上、創造與進取的。好好觀察那小小的山花,我感到世界上的萬物都是有用的,更何況我們生爲一個人。就像儒家所講天、地、人叁才也,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中間是我,作爲一個人就要頂天立地。別人能幹的事情,我也應該作得來。過去高僧大德、前聖先賢辦得到的事情,我們也應辦得到。每一朵小小的迎春花,都會使我生起對人生的信心和對未來的渴望。所以我告訴大家要勇敢地面對人生,要積極、創造與實現我們美好的人生。
這首五臺山歌,我打聽到是漢藏佛學院的胡繼歐老師作的詞,作的非常好,藝術手法也非常好。像我們年紀稍大的人,以前讀過不少毛主席的詩詞,有首詩寫道:“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我會自然聯系到層巒疊障,湧起千般樣。一想到百舸爭流、力爭上遊的場面,自己的朝氣就會油然而生。再“問蒼茫大地,誰主沈浮?”,我自己就出來回答“我!”所以我覺得讓我學佛太好了,尤其出家太好了。然而,我們不要被層巒疊障、奇花異草這些美好的外在景色所迷住,而要回到自己的內心世界。
我們能來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這不是一生一世的因緣,沒有善根福報是來不了的。傳說來朝五臺,文殊菩薩是要接一千裏、送八百裏的。就像你們從柏林寺出發時,文殊菩薩派了那麼多護法,看得見的像公安警察、護法居士、汽車司機,都在爲我們積極忙碌著;看不見的那些護法也在爲大家喝采;“我的這些佛子們,都要回到我的懷抱”。所以當你高興,拍手哈哈時,還不要忘記頂禮文殊菩薩,就像昨晚傳燈之後,要頂禮五方文殊。我們來到五臺山,文殊菩薩今天就遍灑甘露,我們的身上得到了清涼,我們的心裏更應得到清涼。
我們在世間會有種種煩惱與痛苦,而人生本來是很快樂的,快樂與痛苦在一念之間。我們要用文殊菩薩的智慧寶劍,斬斷我們的煩惱。今天上午我還給各位老師談到,我有時就不會感到那麼痛苦,當有人指責咒罵我的時候,我認爲並不能罵到我的身上;有時有人贊歎我,我也認爲沒有沾到我的身上;所以,別人的誹謗、贊歎,它永遠沾不到我們身上。相反,如果你覺得痛苦,你正好中人所計,把痛苦帶給了自己。所以學文殊菩薩的智慧,就要學會開心的人生,不要被困難嚇倒,永遠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創造與進取的精神。
我們要向願老法師學習,她的一生就是忍辱負重、堅忍不拔的一生,在她接手建立這個女衆道場時,外面的言語等帶來的壓力也是很大的,但老人家堅持自己的理念不動搖。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講堂,開始建的時候,也有不少人說建得太大了,有些浪費。但我們堅持認爲人有這麼多,就需要建這麼大。確實我們應該有自己的人生觀,學佛就是要建立起一個正確的人生觀,以佛陀的諄諄教誨來指導我們的思想與行爲。如果一件事,我們覺得是對的,就要一往無前、堅忍不拔地做到底。
就此,我想以老法師堅忍不拔的精神,和一首《五臺山歌》來供養大家,希望幫大家建立起信心。我深信,凡是來過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的,一定會把清涼帶回去。最後,讓我們好好頂禮文殊師利菩薩,讓我們的心地究竟得清涼。
現場提問
明海法師:還有20多分鍾時間,請大家提問。
如瑞法師:我不一定能回答得上,但有這麼多法師在這裏可以幫助我,所以大家盡管提問,請小班的同學作好准備,一會兒把《五臺山歌》的意境唱出來,好好供養給各位法師與營員。在座的有些營員有可能是第一次到尼衆道場,如果想了解尼衆的修學、生活,也可以提出,我盡可能地回答,太深的問題,交給法師回答。
某營員:請問法師你們這裏的培訓和一般佛學院有什麼不同?你用什麼樣的理念來管理這個寺院?昨天晚上我們在寺院門口聽到一首特別好聽的歌曲,請法師告訴我們歌名叫什麼?
如瑞法師:今天上午我和法師及各位老師也談到過,我也上過佛學院,我感到這裏的培訓和佛學院有些不同。在上佛學院時,我們對老師是敬而遠之。老師在講臺上講,學員在底下聽,老師和學員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在辦普壽寺的培訓班時,我個人的想法是,佛法既然要落實到生活之中,就要搞好與學生的關系。很多國家領導人、法師、居士們來這裏,很難找見我,在此我作一解釋,不是找不到我,主要是由于我太忙。我一年當中,除了春節休息叁、四天,初叁就開始講課,每天最少講3個小時以上,一般每天還有個座談會。在開花的季節,我要帶著學生去朝山。昨天晚上正好趕上一個班的座談會,我就帶著她們去參加大家的傳燈。我們這裏座談的形式是多樣的,像朝山、講故事、談感想等都可以。
對寺院管理,我個人的理念很簡單,這個廟是國家的,人是十方的,我自己沒有一個徒弟在這裏。有法師曾經告誡我們要辦十方道場,絕對不可以收徒的。所以,從上到下按照叢林僧團的規矩不收徒弟,她們都不是我的徒弟,但我覺得她們來了以後,我就有一份責任。有人替我擔心,認爲這麼大的道場應該收徒弟,我老了以後該怎麼辦?有人說我很可憐,教了一批,就把她們送走了,自己什麼也沒得到。我就告訴他們有一首歌;“飄去的是雲,留下的是天,天色湛藍;流來的是水,流去的還是水,一切順其自然。沒有得就沒有失的痛苦,要求自己的是奉獻。”
昨天晚上,我和大家朝完黛螺頂後,就回寺裏和學員們座談,問問大家有什麼感想並作了個總結,後來一起唱了《小居士》等歌曲。
某營員:我對出家修行比在家修行要好的說法有疑問,請法師予以開示。
如瑞法師:從理上講是不要什麼形式,出家在家都一樣的。《華嚴經》裏講有位比丘尼就是直接悟入佛心,這是她理上所證,也可以說她成佛了。但從應化的角度講,釋迦牟尼佛是現比丘相的。要出家成道度衆生,在世間要讓佛法永存,就需要住持叁寶,住持就是安住、持續佛法的意思。我們常說法身遍一切處,如果沒有相,沒有住持叁寶的接引,我們靠個人恐怕不會遇到叁寶的。所以住持叁寶非常重要,通過住持叁寶,我們才能證得理體叁寶。從理上講都是平等的,正如“狗子有佛性”,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一定要有這個相,如果沒有這個相,誰來弘法?沒有出家人,沒有住持叁寶,正法難以久住。根據個人的情況,不能出家的,就在家作居士,按照居士的法則好好修行;能出家的最好,特別是作大比丘更是好。有首歌唱道:“正法應在金色界,希望在比丘”,作爲比丘實在了不起。今天是大家硬碰硬把我安在這裏,平常我是不敢的,有比丘在此,我只能在底下,頂完禮後,老老實實聽法師們的開導。
出家有四種,要做到身出家與心出家,可不是容易的。因此,要解脫必須要出家,但出家不一定得解脫;如出家不勤修戒定慧,不息滅貪嗔癡,是不能稱爲沙門的。如果出家有障緣,也可以心出家,真發菩提心的在家人也算是一種出家。但我們一定要把事和理分清楚,如果沒出家而說自己已出家了,讓大家禮拜自己,這就破壞了事相。所以說事理是圓融不二的,事不能離開理,理不能離開事。
某營員:通過十幾個小時在寺裏的接觸,我覺得尼衆有些拘泥、約束自己,這樣對修學佛法有益嗎?佛教是不是重男輕女?爲什麼尼衆要禮拜比丘?
明海法師:這位女營員是不是想出家,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關鍵。
如瑞法師:佛法不僅講男女平等,還講衆生平等,佛法講的是究竟的平等。從事相上講,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爲佛的七衆弟子,在七衆弟子中,是以比丘爲首的,就好像世俗間如果父親不再帶領大家,是首推大哥哥。佛爲比丘尼製八敬法,就是有八條讓尼衆恭敬比丘的戒律,佛製定八敬法的真正意義,是讓比丘與比丘尼共同來實行的。
在家人向出家人、尼衆向比丘頂禮的意義很多。太虛大師曾經講戒律能讓世界安穩,就像鍾表一樣,裏面有個大軸,裏面所有小輪子轉來轉去都不離這個大軸,出家人之間有了法的約束,僧團才會清淨。相反,如果沒有八敬法,可能就會産生比丘靠邊站,我比丘尼更行,或者在家人講自己是老大這樣的現象。所以,佛製定八敬法有其深刻的含義,恭敬比丘就像世間人懂得公共道德。當然,受禮的法師一定要規規矩矩,顯出威儀,比丘有比丘的戒法。比如比丘不可以單獨和女衆談話,女衆找比丘必須找個搭伴。
一句話,實施八敬法,就是讓僧團清淨、穩固,讓在家人對出家人生起信心。大家可以設想,如果一個比丘和一個比丘尼在大街上並肩而走,你們一定會瞪大眼睛,心想在家人男男女女,出家人怎麼也會這樣,你肯定不接受。所以,佛知道你們會譏諷的,就講比丘尼好好恭敬比丘,不許到比丘那裏去搗亂。
某營員:雖然在普壽寺停留只有幾個小時,但給我心靈的感受是非常震撼的,我從沒見過這麼整齊、幹淨的地方。想請法師介紹一下培訓班學習教製的情況。
如瑞法師:普壽寺又有些特殊,沒有人給我們約束,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理想辦事。在這裏是以戒律爲學習教製,剃發以後沒有受戒叫做行頭沙彌尼,受了十戒後叫十戒沙彌尼,在本寺要熟悉兩年,兩…
《十屆:普壽寺座談開示(如瑞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