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屆:普茶▪P4

  ..續本文上一頁恐怕會遇到和我一樣的問題,希望大家以我的經曆作爲一個教訓和借鑒。阿彌陀佛!

  明奘法師:不知不覺兩個小時過去了,我們先輕松一下,端起茶杯,品味趙州茶。然後請小桑獨奏一曲古筝。

  明奘法師:謝謝演奏,現在我們看看網上有什麼聲音。

  網絡義工:剛才有幾位海外的網友向大和尚問好,向在坐的營員問好,說他們是第一、二屆的營員,聆聽過法師、老師們的講課,當年的場景至今還曆曆在目,非常感動,現在聽到網上普茶的轉播,他們覺得又回到了當年,好象就在現場。還有網友提出在這個時候給大家講趙州禅的典故才有味道,余下是一片頂禮法師。

  明奘法師:我們全都收下了,講趙州禅的典故可以等一下嗎?記得去年在四祖寺舉辦夏令營快結束時,很多營員以很急切的心情問大和尚:“夏令營什麼時候停辦”?大和尚講:“當全國寺院基本都能舉辦這種以接引青年人爲主,以接引知識分子爲主的活動的時候就停辦。”那麼這個接力棒就傳給右邊的妙峰法師,廣東南華寺原計劃今年舉辦一屆夏令營,後因要舉行建寺1500周年紀念大會,使得這個計劃變得無常了,但是明年可能要舉辦。我們希望在座的營員及義工們明年能與南華祖庭結下深厚的法緣,也希望南華、雲門兩個造就無數祖師的祖庭同樣造就我們青年的佛弟子,看看他們是什麼意見。

  妙峰法師:非常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生活禅。我第一次來柏林寺是 93 年,是來和大和尚一起過春節的,那個時候我在福建佛學院教書,對佛教僧伽教育要從哪個方面走等方面的問題想請教大和尚。在過年的那幾天,大和尚時常提到關于僧伽教育及弘法的一些想法,對我的鼓勵很大,那次我在這裏住了八天。從 95 年開始,我在福州主要從事在家衆的教育,到 2000 年,前後參加學習的社會各階層人士有 3000 多人次,應該說我這些年的弘法是和大和尚的鼓勵分不開的。去年在四祖寺辦夏令營,我當時正在協助本煥老和尚修建四祖寺,同時在南華寺辦佛學院,要把僧伽教育與夏令營弘法兩者兼顧起來,並對大和尚講今年要在南華寺舉辦一屆夏令營。但是今年南華寺要搞一個建寺 1500 周年的慶祝活動, 10 月初還要開一個國際禅學研討會,慶祝活動要開七天,有很多工作需要籌備,所以南華寺常住、執事們商議,明年沒有大的活動就可以全身心辦夏令營。因此,今年我們專門來大和尚這裏取經、學習,一方面我們對第十屆生活禅夏令營的舉行表示祝賀,另一方面也是來向各位法師學習的,同時和各位營員一起探討佛法。

  明良法師:我對“趙州茶”、“庭前柏樹子”這些公案已經很熟悉,很景仰趙州古佛道場和淨慧大和尚的慈悲,一直想來這裏參學、拜訪,但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實現願望。今年雲門佛學院要進行十周年院慶,大家議論有些單一,建議在院慶期間辦一個學術研討會,標題是“漢傳大乘佛教與當代社會”,將邀請國家和廣東省主管宗教的部門及一些領導人和當代高僧大德、專家、學者參加。由于邀請人比較多,接待任務重,雲門寺地處偏僻的山溝,平時接待就不在行,後來聽說柏林寺要舉辦第十屆夏令營,于是就派我們幾位來取取經,學習先進的經驗,正好可以親近淨慧大和尚。

  我對生活禅不太了解,這兩天把生活禅這些資料看了看,對生活禅的宗旨、修行的方法及大和尚的一些開示很認真地學了學,很是佩服,尤其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把整個大乘佛法的精神用現代人最能接受的語言表達了出來。我對“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這種概括感觸是很深的。我們佛教徒整天講信仰,信仰是個無形的東西,誰信誰不信是見不到的,信仰要在我們的行爲動作中去表現。如果你說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比如你講慈悲,卻去幹貪汙受賄的事情,這就與信仰相違背,所以在我們平時的生活當中要做到言行一致。我們修行要在起心動念當中修,我們一切所作所爲都是我們的心念去指揮的,如果我們時時觀照念頭的起處,就不會去做違背佛法的事情。所以生活禅的提倡,真正是整個佛法的精神,是整個祖師禅精神的一個落實。

  早就聽到了趙州古佛,今天終于喝上了趙州茶。我認爲趙州茶和雲門餅、臨濟喝、德山棒這些祖師接引衆生的方法,雖然表現好像有別,其實他們的意旨都直接繼承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我是學《楞嚴經》的,就覺得曆代祖師接引衆生的方法,都是和佛陀攝受阿難尊者所用的方法是一模一樣的。《楞嚴經》裏告訴我們要從眼根的見性、耳根的聞性等處入手,在六根根性上修。我們不要管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而管好我們不生不滅的六根根性。臨濟祖師講:“我們每個人在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有一位無爲真人。”高度概括了佛法的精神。臨濟喝是從聞性上,德山棒是觸塵上,法眼指是從見性上,香嚴童子是從鼻根嗅性上,雲門餅、趙州茶是從味塵上,來接引學人。雖然每個人福德因緣千差萬別,但是我們六根的根性都是一樣,所以趙州老人講:“來過的喝茶、未來過的喝茶,住在這裏的也喝茶”,也就是說我們的嘗性、味性都是一樣。《楞嚴經》裏把六根根性比喻成第二月,它不像水中的月亮全體是妄,但又不是真,有分別之妄,所以體是無明、用中帶妄。《楞嚴經》和曆代祖師都告訴我們從六根根性入手,讓我們回歸到自己的無明之體,去掉分別和妄念得到真如。只有依照六根根性修,以不生不滅爲本修因,才能夠果地修證。這是我對趙州茶、雲門餅等曆代祖師接引學人和學習《楞嚴經》的體會,在此供養給大家,謝謝!

  明奘法師:雲門餅果然曆害,這個時候該來講《趙州語錄》了,有請喝了趙州茶的 馮 老師向網上朋友作個回答。

  馮學成老師:我向大家彙報幾句,去年第一次來這裏,淨慧大和尚給我留了個任務,爲《趙州語錄》寫一個導讀性的文字。這可是個大工程,累了半年,終于可以在大和尚這裏交卷了。在《趙州語錄》裏,第一個公案是趙州在他師父那裏求教如何是道?他的師父南泉老和尚回答:“平常心是道”。大家都知道,現在各行各業人士都在講保持一顆平常心,其實這和禅宗所講的平常心是有些不同的,禅宗講的平常心是和道相等的,也即道是平常心,平常心是道,聽起來好像不好理解。有人問趙州和尚:“如何是佛?”趙州答:“庭前柏樹子”,問:“柏樹什麼時候成佛?”,答:“虛空落地時”,又問:“虛空什麼時候落地?”答:“柏樹子成佛時”。這些語言真的是天衣無縫,你自己若去思維分別是難以領會的。所以南泉和尚說平常心是道之後,趙州馬上問:“還可趣向否?”。意思是還能把握嗎?答:“擬向則乖”,意思是要去把握就錯了。爲什麼呢?“道不屬知與不知,”大道不是我們理性、思維所能把握的。大道是極大極小的,是一個體相的東西,我們知道的東西只是我們思維的一個內容而已,不是思維本身,思維本身不是思維的內容。就像我們的照片,看上去是自己的相,但不是自己。所以思維不可以把握大道,道是不知,那麼,不知行不行?不知也不行,不知即蠢蛋一個,是個愚癡的人,不知也不能體會大道。

  我今天看了一下《中國禅學》頭一篇吳立民老先生寫的《談祖師禅》文章,他談到了塔和塔尖的關系,是基礎和最高層的關系。如果沒有踏實的持之以恒的修行功夫,是理會不了這樣的語句,因爲佛法要落實在修行上,如果僅僅落實在理念、知識的層面上,那是入不了骨的。所以平常心是道,道不是知道不是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南泉祖師的這些語錄非常簡單地揭示了佛教,特別是禅宗的修行密訣。禅宗的語言不多,有的就幾個字,最多也不過一、二百字,長篇大論一概沒有。我們要知道在《趙州語錄》裏提問的是什麼,他爲什麼要這樣問,趙州老和尚爲什麼要這樣答。問的人的層次是不一樣的,有學經論的、有參禅的;有的是本寺的,有的是行腳的,根據各種不同的人,趙州老和尚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作了精彩的對機,這是沒有辦法用文字來解釋的。《趙州語錄》有 500 多條公案,今天在此沒法作更多的彙報,希望書出來以後,大家來評判,謝謝大家!

  明奘法師:時間過得真快,已經9 點半了,很多營員連舉手的機會還沒有,但告訴大家不要著急,我們還會安排營員和授課老師、法師有更多的時間來交流和溝通。現在請《中國禅學》的主編吳言生博士給大家講講這一年來他創辦這份雜志的感想。

  吳言生博士:剛才聽到老營員的回顧,有十屆的、八屆的,我很慚愧只參加過兩屆。去年參加夏令營期間,大和尚有感于目前中國學術研究的狀況,雖然有很多高校、科研機構,但專門研究禅,通過文字般若指導修行的比較厚重的雜志,還是很少,于是就決定創辦《中國禅學》。在創辦初期,明海法師特別強調,《中國禅學》的主心骨是要找到定盤星,要注重實修實證,既有學理性的文章,又有信仰基礎的文章,不僅僅搞純粹的理論探討,更重于把信仰落實于生活,把修行落實于當下。我們把吳立民老居士的那篇文章,放在創刊號的第一篇,實際是想取一個導向的作用。創辦雜志需要大量的精力,要應對各種各樣的情況,當時師父願力很大,他說目前學術資源和研究水平都有限,與國際上有不小的距離,這個雜志如果走不了一步,哪怕走半步也是好的。在他老人家大力支持、幫助、關懷和動員下,《中國禅學》今年6 月份由中華書局正式出版發行。在 6月26日,《中國禅學》在京的學術委員、編委、作者及一些新聞媒體的朋友約40余人在北京舉辦了創刊號出版座談會,會上很多領導、專家對雜志的創刊表示祝賀,並寄予厚望。方立天先生就講希望《中國禅學》在未來一段時間,應當成爲指導中國禅宗學術研究的中心;黃心川先生講:《中國禅學》的創辦,標志著河北禅學研究所從河北走向中國、走向世界; 張心益 先生講:通過學術的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對禅修起到一個好的促進作用,這些學者們的鼓勵,給《中國禅學》注入了新的希望。

  在創辦《中國禅學》的一年來,從辦刊的方向,辦刊的具體內容,到格式、校對等方方面面,大和尚及柏林寺常住都給予了非常具體、有益的指導。記得在中華書局印刷時,有一筆款項要及時到賬,寺裏的師父早上四點多就從寺裏往北京趕路,等等這些就不多講了。正是由于有僧團的和合、團結與精進的這種精神,《中國禅學》創刊號才得以順利出版,這也充分體現了大和尚講的:“大衆認同,大衆參與,大衆成就,大衆分享”。這裏有兩個學術上的信息,一是大和尚指導要整理中國禅宗的典藉,通過電子資料庫的形式來貢獻給教界與學界,目前已錄入了幾千萬字,還有幾個月就可全部完成,大家以後讀公案、參話頭,可以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得到一些方便;再一個是大和尚親自主編了一套《中國禅宗典藉》叢刊,由十部最爲重要的禅宗典藉組成。我們會動用國內、港臺、日本等地的一流專家學者來完成這項偉業。我目前在《中國禅學》愧列主編,實際上最有資格來主持主編的是大和尚,我還是希望到一定時候,還要恭請大和尚來主持這項工作,謝謝大家!

  明奘法師:謝謝吳言生博士,同時代大家問個問題,營員們想要得到這本雜志,該如何得到,是公開發行,還是教內贈閱。

  吳言生博士:《中國禅學》創刊號,我們准備這幾天給每位營員贈送一本,網上的朋友可以從我們的網站下載。

  明奘法師:我想急著結束今晚活動的,不是在座的諸位,而是天上的雨點,那麼我們請來自廣東的吳居士,用他的梵樂請雨點慢些下來。

  吳居士:我給大家唱首歌,叫《楞嚴一笑》,是上法下常老和尚圓寂前寫的。

  明奘法師:最後請大家合唱《生活禅曲》以結束今晚的普茶活動。

  

《十屆:普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