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一屆:分組座談(一)▪P3

  ..續本文上一頁面大家討論。

  某營員:尊敬的上淨下慧大和尚,您剛才說到“無”字公案與“誰”字公案,請問“無”字公案好還是“誰”字公案好?

  淨慧老和尚:“無”字公案也好,“誰”字公案也好,還是因人而異。不能肯定哪個公案就具有絕對的優越性,就具有絕對的優勢,參“無”字公案與“誰”字公案都有許多人得到受用,得到解脫。把“無”字與“誰”字作爲一個方法來說是沒有區別的。但是“無”字它不僅僅是一個方法的問題,還是一個境界的問題,它是不管參什麼公案最終都要達到的一種境界,它具有絕對的優越性,這不是任何東西能和它相比的。作爲方法來說是平等的,作爲境界是至高無上的。

  某營員:尊敬的上淨下慧大和尚,我有一個疑惑,昨天您曾經說過,我們能把握的只有當下,恰巧當下也是不能把握。我對這種說法有些疑惑。還有一個就是,在我看來很多高僧大德都是隨遇而安,隨緣自在的,這個隨緣和世間的放任自流有什麼區別,我們如何在生活中保持一種禅意?

  淨慧老和尚:“隨遇而安”和“放任自流”兩個詞本身之間有很明顯的區別。“放任自流”既然是“放任”,就是不顧任何客觀條件,允許不允許,放任了。“隨遇而安”是尊重一切客觀條件,尊重因緣,就像我剛才說的一樣,我的一切都是被動的,就是在種種因緣的限製規定之下去做某件事情。所以隨遇而又能安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往往我們能隨遇又不能安,很勉強。因爲我達不到這個目的,只有放下吧,但是心裏安不了。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統一的全面的思考。至于說當下能不能把握,因爲當下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東西,遷流不息,所以讓你把握當下就是讓你把握每一個遷流的念頭,這個叫當下,當下不是一個靜止的狀態。所以把握當下實際上是叫你時時覺照,念念自知,這個才是把握當下的著眼點。如果你死死地把握當下,那就成了執著了,因爲念是無住的,你的智慧就是要能夠時時覺照你的每一個心念,是在想什麼,是在做什麼,我所說的把握當下是指的這個意思。所以說修行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是只要把一些根本的理念弄清了,修行還是有徑路的,還是有軌迹可循的,大家不要被我講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就灰心了,我們假以時日,把一些基本理念弄清,修行還是有路可進的。

  某營員:您是虛雲老和尚的入室弟子,我想聽您回憶一下虛雲老和尚的一些往事。謝謝。

  淨慧老和尚:我在虛雲老和尚門下有八九年的時間,雖然有那麼長的時間,也忝列門牆 , 可惜那是一個非常動亂的年代 , 加上我那時還很年輕 , 每天不是背著鋤頭去鋤地 , 就是拿著柴刀上山去砍柴 , 除此以外 , 沒有什麼事做。當然運水搬柴無不是道 , 可惜那個時候還很年輕 , 畢竟在佛法上沒有什麼基礎 , 盡管是在做事 , 真正的受用並不是很明確。所以有關虛雲老和尚的事迹 , 也有書流傳在社會上 , 可以請各位去閱讀。我之所以親近虛雲老和尚 , 而且在他座下有八九年的時間 , 那總該是有些原因。我是十八歲的時候到老和尚的座下,我想我那時的十八歲 , 不像現在在座的各位 , 十八歲就見多識廣 , 就很有頭腦 , 我那時候還懵懵懂懂的 , 看了一本虛雲老和尚的事迹 , 覺得這個老和尚很了不起 , 就拼死拼活的要到老和尚那裏去。

  那是 1951 年 , 很艱難的時刻。我沒有去老和尚那裏之前 , 印象最深的有兩點 , 一是這個老和尚這麼大年紀 , 一百多歲了 , 那麼大年紀的人能夠走過來總該有個說法;第二點就是老和尚那本事迹書裏有許多靈異的事情 , 我們年輕人有一顆好奇的心 , 這個老和尚不簡單 , 有那麼多靈異的事情 , 一定要去親近這個老和尚。出于這兩點去的 , 什麼是佛法、什麼是禅宗那時並不太清楚 , 是因這具體的兩點走到老和尚身邊的;第叁 , 當年我是個沙彌 , 要受戒 ,1951 年要受戒是很困難的 , 全國雖然還有很多寺院 , 但能傳戒的地方並不多。我從武漢走到廣東的韶關去 , 現在買張票就到了 , 在那時是很困難的 , 當然也通火車 , 一個是沒錢 , 另一個是到了韶關以後就再也沒有其他的交通工具了 , 就靠走路了 , 所以那時候要去還是不容易。

  到了以後我對老和尚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 , 覺得老和尚的年齡固然是他修行的一種體現 , 但也有很多世俗的人年齡也很大的;說到許多靈異的事情 , 既有偶然 , 也有必然 , 也不一定能夠體現老和尚那種思想覺悟的境界。那爲什麼我改變看法呢 , 因爲當時在老和尚座下參學的有一百叁十余人 , 年紀最小的可能就我一個 , 其他都是有學問、有資曆的人 , 我想這麼多高人都走到老和尚身邊 , 這一定不是像我想象的那麼簡單 , 那麼幼稚。

  但是時節因緣使我進一步的一些想法不能夠實現,我到雲門寺大概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出現了震驚佛教界的一件大事,所謂“雲門事件”,看過《虛雲老和尚年譜》的人一定都知道。住在雲門寺所有的人都卷入其中,盡管我那時還是一個小和尚都在劫難逃。那時爲什麼有那件事?說到中國解放後的曆史,年輕人盡管學過現代史,但你們也沒有什麼親切感,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什麼“叁反五反”“統購統銷” …… ,你們一說起來都好象都是很遙遠很遙遠的,不可理解的事情,但那都是我們這些上了七十歲的人親身的經曆。

  “雲門事件”是在整個中國鎮壓反革命分子的那樣一個大運動的背景之下出現的一件事,當地政府感覺到有一百多人走到老和尚這裏來,也確實有個別的在舊社會做過事情、當過官,這樣一些人,在舊社會當過官的人,一般來說走入佛門很正常,但在那樣一個大環境下認爲是不正常,認爲他們是走到佛門隱藏起來,將來有機會可能要東山再起。這就出現那個地方有反革命分子,有反革命分子的地方就要鎮壓,鎮壓反革命嘛。所以就出現了“雲門事件”,“雲門事件”是在當地政府、公安部門的組織之下搞的運動,波及到一百叁十多人,重點有四十幾個人都逮捕,也有坐了叁個月、五個月的牢,也有個別的判了刑,也有個別丟掉性命的。所以通過那樣一件事情,更加感覺到學習佛法不容易,得遇善知識不容易,世間的苦、世間的無常即使是修學有成就的人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樣更加深了我們那時回避這個世界的想法。

  “雲門事件”經過了五十多天的時間,都不得自由,後來還是中央派人了解這樣一個大的事件,這樣才把這件事不了了之,也沒有真正查出一個反革命分子。所以從那時開始我就感覺到我們人身是不得自主、不得自由、不得自在的,這樣的一種印象一直幾十年都留在我的記憶當中。所以一切事情都不可勉強,一切事情都只能是被動,當你“被”而“動”之後,你才可以主動,當你“被”而“動”了,你再不主動,那就是消極。“被”而“動”之後,你再積極主動地去做,那才叫隨順因緣。既然推到這個地方來了,推到這個前臺來了,我就要把這臺戲唱好,推到前臺來了這臺戲唱不好,你就辜負了觀衆對你的期望。(完)

  

《十一屆:分組座談(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