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一届:分组座谈(一)▪P2

  ..续本文上一页广州过来的,我的问题很肤浅,我想请问皈依三宝和受五戒的信众跟不皈依三宝和不受五戒的信众有什么不同?还有一个问题,对于我们在家修行的人,我想知道佛经里有些什么经书可以系统地指导我们修学佛法?

  净慧老和尚:佛法里有一个词,不知大家听说过没有,叫“入流”。 皈依三宝和受五戒就入流了,这个“流”是释迦牟尼佛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法流,佛法之流,就是这一条佛法的长江大河。你皈依了,你那一滴水就进入了佛法的长江大河里了,所以皈依与皈依,受五戒与不受五戒绝对是不一样的。我们各位如果想成为一位三宝弟子,那一定是从受三皈五戒开始。如果我们仅仅就是为了成为一个佛学爱好者、佛教的同情者、佛法的研究者、不受三皈依五戒也无妨,因为信仰自由嘛。如果你真正想要修行,要成为三宝弟子,要入佛法之流,那就必须要接受这个仪式,这是成为佛教徒的先决条件。然后成为佛教徒以后要系统地来修学佛法,这有两条径路,一条是从信入,一条是从理入。从信的角度是强调修,从理的角度是强调研究佛学。如果你想研究佛法,那你不妨选择一个宗派,这样就是分宗来研究。另外你想把握整体的佛教,那就总体来学某一本经,某一本论。要从信仰的角度来说。有两本经,叫《在家教徒必读经典》,有第一集、第二集,根据那个来学习就可以巩固信仰,提升信仰,增进修行,从戒定慧这样一个次第不断地深入。所以学习佛法要想得到身心上的受用,还是要从正信三宝,皈依三宝开始,这是一个起点。

  老和尚:座谈不仅是提问,座谈要谈,要各人发表一些意见和见解,大家都要参与意见。

  某营员:我可以冒昧地问一下您出家的因缘与学佛的历程吗?

  净慧老和尚:我可以坦率地告诉各位,我的一切都是被动的,从来没有主动过,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人间就是一种无奈,我们的生存就是一种无奈,我们来到这个人间就是受苦受难,家里没有饭吃了,没有办法了,就把一个小孩子送到寺庙里了,就这样出了家,你说我是不是被动的(掌声)。在庙里生活了六十多年,吃三宝的饭,所以叫做“赖佛偷生”而已,并没有什么理想,志愿,我都是被动的。人家说你该做什么,哎,我就去做什么,说你不该做什么,我就不做什么,就是这样的。这也许就是佛法说的随缘吧,一切随缘,我到河北来也不是主动的,政府说你到河北来吧,我们河北欢迎你,去请了几次,最后没有办法,就来吧。这次湖北又来请,说我们湖北希望你来,请了好几次,然后我觉得是不是又该到湖北去了,就是这样子的。

  某营员:我是从两年前才开始对禅学感兴趣的,当时是从日本的相关媒体和报刊来了解,根本不是从国内的相关文献了解到的,我很庆幸我们有“生活禅”的活动,因为这个活动给了我们一个契机,让我们在生活中了解禅的意味。另外我想谈谈自己的感想,我觉得生活禅有两点让我感受特别深,第一点是夏令营里有一些女弟子,因为我知道,比如“尼姑”也被称为“二僧”,它是由于佛教历史的关系,与当时时代一些不正确的观念有关系。但是现在女性也作为社会中的一支主流,也参与到社会的各种生活中,从事艺术文化教育等各种工作,如果把女性全部摒弃,这对禅学的弘扬是不利的,而幸好我们这里吸纳女弟子,这一点我要谢谢您。第二点我感受很深的是,我原来想,来夏令营后可能见不到出家师父的面,但是这次来和师父们在一起,他们好像从外表上、衣着上、言语上、举止上跟闹市中的人截然是两个世界中的,这就使我对禅更加的崇敬,有这个意愿要好好地去研究一下。

  现在我想请问您一个问题,您一生弘法,而且功绩卓然,我从我的角度认识到禅是一种个人的艺术,同时我也希望禅是整个社会、整个众生的艺术。同时我也知道西方社会也有一些精神领袖或导师,比如人们在平时生活中遇到心理上的苦恼了,他可以去寻找一位神父,去倾听,听他们的开示开导。我们是不是只能走进寺庙,我们有机会得见高僧吗?还有这个高僧该怎样辨别?还有我们的师父如果能走到社会中去,让我们能够经常接触到,就比如说他们去献血,使我们心灵上更钦佩些,这多好啊!另外我昨天听到好多师父认为禅宗在各个社会领域中还有很多应用,柏林寺在这方面有哪些研究,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净慧老和尚:世界不是单一的,万事万物,大至宇宙,小至一些微生物,都是从一个对立体组合起来的。中国人把男人和女人表述为阴和阳、乾和坤、天和地,男和女。对这点佛教是怎样表述,怎样看待呢

   在佛陀的眼中 , 男和女是没有性别的差别的 , 当然佛陀没有现女性的相 , 但是不是佛就是男性的相 , 也不一定。到了佛的地位 , 男女相都没有了 , 超越了。是怎样表述男女的特征呢

   我想佛教是讲智慧 , 讲慈悲的 , 佛教认为佛法就只讲这两点,智慧和慈悲。智慧代表理性 , 代表刚的一面 , 慈悲代表柔的一面 , 你看在表现慈悲的时候是以观世音菩萨为代表的。菩萨有男女之分 , 观世音菩萨是以女性的形象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展现出来。那么智慧的代表是文殊菩萨 , 文殊菩萨是个男性的代表 , 这个很有意思 , 把阴和阳 , 女和男用慈悲和智慧的理念表现出来。当然我这么说佛经上没有根据 , 也可能有人马上说你是杜撰的 , 难道我们男性就没有慈悲吗

   女众也会说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智慧吗

   也是一样的 , 就是说各有优势。男性理智可能要优先一点 , 但我希望慈悲跟上去;女性呢 , 可能优柔寡断多一些 , 升华了就是慈悲 , 就是爱 , 但是理性也要跟上去。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发展佛教的慈悲、智慧两种大乘思想 , 我提出“觉悟人生 , 奉献人生 ” 就是智慧与慈悲。谈到修行男性和女性是平等的。现在大家在学《华严经》中的《净行品》 , 《华严经》里还有《入法界品》 , 《入法界品》讲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 善财童子参拜的五十三个善知识里面 , 几乎有三分之一是女性。佛法在戒律上男女间的差别很突出 , 但是在实证的境界上已经突破了男女性的差别。讲到柏林寺 , 讲到中国目前弘扬佛法的状况 , 昨天宗教主管部门的领导讲话的时候 , 他们特别强调了一点 , 就是我们在这个夏令营期间 , 最好能够学一学宗教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 ,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既然要接触宗教 , 就要了解政府在宗教方面有哪些规定 , 你了解了这些规定 , 知道了什么东西可以做 , 什么东西不可以做 , 这样我们保证每个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才不会出现偏差。所以你刚才说到我们能不能到社会上去 , 但是有宗教政策规定:宗教活动只能在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 , 所以就要劳各位的驾 , 都到寺院里来找佛法,到社会上去找佛法 , 只能找到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如果我们到社会上去讲经说法 , 走街串巷 , 有关部门就会说这是一帮游僧 , 要取缔,所以我们要知道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宗教意识不发达的国家 , 是个宗教思想比较薄弱的国家 , 不管在历史上还是现在 , 都是如此。因为从孔老夫子开始“未知生 , 焉知死 ”, 它是回避生死问题 , 儒家是一个务实的学派 , 但应该说也是一个有缺陷的学派。道家呢 , 它是讲长生久世 , 希望我们人能够长生不老 , 用功夫回避死。一个是讲“未知生 , 焉知死 ”, 不管它 , 另一个是在回避。只有佛教才正视生死问题 , 就提出了佛教的理论体系 , 在儒家也好 , 道家也好 , 这都是难以接受的。所以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一直是在跟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碰撞中发展前进的。当然佛教传进来也启迪了许多新的学派 , 使中国的文明得到发展 , 但并没有改变中国人宗教意识淡薄的状况。近代以来 , 由于西方文明传到中国来 , 西方文明当然也有宗教文明的一部分 , 但是洋教又来冲击中国的土教 , 这就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 再加上无神论的传入 , 对宗教的挑战刺激就更加严重。所以说佛教未来的命运如何就靠我们全体的四众弟子勤修勤学勤发扬,这样才能够让这种能够拯救人类文明的思想得到发扬光大。

  某男营员:尊敬的老和尚我可以与您合影么?

  净慧老和尚:当然可以。平常心。(掌声)

  某营员: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不理解佛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请大家讨论一下。

  净慧老和尚:佛法不能被人所理解,我想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刚才我讲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宗教思想比较淡的民族,这也是人之常情;第二就是我们中国佛教表现的形式太陈旧,态度太消极,这样也堵塞了社会上普通人进入佛教的一个通道。这是因为佛教有许多积极的东西没能得到发扬光大,它仅仅是一种消极的古老的形式在世人面前展现出来,真正那种积极进取的佛教思想没有能够发扬出来,比如说像“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种思想就没有发扬。佛教这样好,让所有的人都能够明白,都能信仰也很困难。佛教尽管在中国流传了近两千年,当佛教进入现代社会的时候,它毕竟面貌太古老,表达的方式太陈旧,和社会大众几乎没有共同语言,你说他怎么能够被社会所接受,被社会所理解啊?所以我们要赶快使佛教的语言现代化,传教的方式现代化,佛教的思想现代化,这样才能够跟我们现代文明接轨,才能够“化现代”。现代化的目的是化现代,因为佛教自古以来就是与时俱进的,契理契机的嘛,契理契机就是与时俱进的概念。但是可惜近代中国佛教由于僧团的素质偏低,真正能够思考问题的人太少,真正能够让佛教发扬光大的人太少。所以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它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下…

《十一届:分组座谈(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