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廣州過來的,我的問題很膚淺,我想請問皈依叁寶和受五戒的信衆跟不皈依叁寶和不受五戒的信衆有什麼不同?還有一個問題,對于我們在家修行的人,我想知道佛經裏有些什麼經書可以系統地指導我們修學佛法?
淨慧老和尚:佛法裏有一個詞,不知大家聽說過沒有,叫“入流”。 皈依叁寶和受五戒就入流了,這個“流”是釋迦牟尼佛開始一直到現在的法流,佛法之流,就是這一條佛法的長江大河。你皈依了,你那一滴水就進入了佛法的長江大河裏了,所以皈依與皈依,受五戒與不受五戒絕對是不一樣的。我們各位如果想成爲一位叁寶弟子,那一定是從受叁皈五戒開始。如果我們僅僅就是爲了成爲一個佛學愛好者、佛教的同情者、佛法的研究者、不受叁皈依五戒也無妨,因爲信仰自由嘛。如果你真正想要修行,要成爲叁寶弟子,要入佛法之流,那就必須要接受這個儀式,這是成爲佛教徒的先決條件。然後成爲佛教徒以後要系統地來修學佛法,這有兩條徑路,一條是從信入,一條是從理入。從信的角度是強調修,從理的角度是強調研究佛學。如果你想研究佛法,那你不妨選擇一個宗派,這樣就是分宗來研究。另外你想把握整體的佛教,那就總體來學某一本經,某一本論。要從信仰的角度來說。有兩本經,叫《在家教徒必讀經典》,有第一集、第二集,根據那個來學習就可以鞏固信仰,提升信仰,增進修行,從戒定慧這樣一個次第不斷地深入。所以學習佛法要想得到身心上的受用,還是要從正信叁寶,皈依叁寶開始,這是一個起點。
老和尚:座談不僅是提問,座談要談,要各人發表一些意見和見解,大家都要參與意見。
某營員:我可以冒昧地問一下您出家的因緣與學佛的曆程嗎?
淨慧老和尚:我可以坦率地告訴各位,我的一切都是被動的,從來沒有主動過,因爲我們來到這個人間就是一種無奈,我們的生存就是一種無奈,我們來到這個人間就是受苦受難,家裏沒有飯吃了,沒有辦法了,就把一個小孩子送到寺廟裏了,就這樣出了家,你說我是不是被動的(掌聲)。在廟裏生活了六十多年,吃叁寶的飯,所以叫做“賴佛偷生”而已,並沒有什麼理想,志願,我都是被動的。人家說你該做什麼,哎,我就去做什麼,說你不該做什麼,我就不做什麼,就是這樣的。這也許就是佛法說的隨緣吧,一切隨緣,我到河北來也不是主動的,政府說你到河北來吧,我們河北歡迎你,去請了幾次,最後沒有辦法,就來吧。這次湖北又來請,說我們湖北希望你來,請了好幾次,然後我覺得是不是又該到湖北去了,就是這樣子的。
某營員:我是從兩年前才開始對禅學感興趣的,當時是從日本的相關媒體和報刊來了解,根本不是從國內的相關文獻了解到的,我很慶幸我們有“生活禅”的活動,因爲這個活動給了我們一個契機,讓我們在生活中了解禅的意味。另外我想談談自己的感想,我覺得生活禅有兩點讓我感受特別深,第一點是夏令營裏有一些女弟子,因爲我知道,比如“尼姑”也被稱爲“二僧”,它是由于佛教曆史的關系,與當時時代一些不正確的觀念有關系。但是現在女性也作爲社會中的一支主流,也參與到社會的各種生活中,從事藝術文化教育等各種工作,如果把女性全部摒棄,這對禅學的弘揚是不利的,而幸好我們這裏吸納女弟子,這一點我要謝謝您。第二點我感受很深的是,我原來想,來夏令營後可能見不到出家師父的面,但是這次來和師父們在一起,他們好像從外表上、衣著上、言語上、舉止上跟鬧市中的人截然是兩個世界中的,這就使我對禅更加的崇敬,有這個意願要好好地去研究一下。
現在我想請問您一個問題,您一生弘法,而且功績卓然,我從我的角度認識到禅是一種個人的藝術,同時我也希望禅是整個社會、整個衆生的藝術。同時我也知道西方社會也有一些精神領袖或導師,比如人們在平時生活中遇到心理上的苦惱了,他可以去尋找一位神父,去傾聽,聽他們的開示開導。我們是不是只能走進寺廟,我們有機會得見高僧嗎?還有這個高僧該怎樣辨別?還有我們的師父如果能走到社會中去,讓我們能夠經常接觸到,就比如說他們去獻血,使我們心靈上更欽佩些,這多好啊!另外我昨天聽到好多師父認爲禅宗在各個社會領域中還有很多應用,柏林寺在這方面有哪些研究,做了哪些工作?謝謝!
淨慧老和尚:世界不是單一的,萬事萬物,大至宇宙,小至一些微生物,都是從一個對立體組合起來的。中國人把男人和女人表述爲陰和陽、乾和坤、天和地,男和女。對這點佛教是怎樣表述,怎樣看待呢
在佛陀的眼中 , 男和女是沒有性別的差別的 , 當然佛陀沒有現女性的相 , 但是不是佛就是男性的相 , 也不一定。到了佛的地位 , 男女相都沒有了 , 超越了。是怎樣表述男女的特征呢
我想佛教是講智慧 , 講慈悲的 , 佛教認爲佛法就只講這兩點,智慧和慈悲。智慧代表理性 , 代表剛的一面 , 慈悲代表柔的一面 , 你看在表現慈悲的時候是以觀世音菩薩爲代表的。菩薩有男女之分 , 觀世音菩薩是以女性的形象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展現出來。那麼智慧的代表是文殊菩薩 , 文殊菩薩是個男性的代表 , 這個很有意思 , 把陰和陽 , 女和男用慈悲和智慧的理念表現出來。當然我這麼說佛經上沒有根據 , 也可能有人馬上說你是杜撰的 , 難道我們男性就沒有慈悲嗎
女衆也會說難道我們就不能有智慧嗎
也是一樣的 , 就是說各有優勢。男性理智可能要優先一點 , 但我希望慈悲跟上去;女性呢 , 可能優柔寡斷多一些 , 升華了就是慈悲 , 就是愛 , 但是理性也要跟上去。這樣才能真正全面發展佛教的慈悲、智慧兩種大乘思想 , 我提出“覺悟人生 , 奉獻人生 ” 就是智慧與慈悲。談到修行男性和女性是平等的。現在大家在學《華嚴經》中的《淨行品》 , 《華嚴經》裏還有《入法界品》 , 《入法界品》講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 , 善財童子參拜的五十叁個善知識裏面 , 幾乎有叁分之一是女性。佛法在戒律上男女間的差別很突出 , 但是在實證的境界上已經突破了男女性的差別。講到柏林寺 , 講到中國目前弘揚佛法的狀況 , 昨天宗教主管部門的領導講話的時候 , 他們特別強調了一點 , 就是我們在這個夏令營期間 , 最好能夠學一學宗教方面的有關政策法規 , 這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我們既然要接觸宗教 , 就要了解政府在宗教方面有哪些規定 , 你了解了這些規定 , 知道了什麼東西可以做 , 什麼東西不可以做 , 這樣我們保證每個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才不會出現偏差。所以你剛才說到我們能不能到社會上去 , 但是有宗教政策規定:宗教活動只能在宗教活動場所內進行 , 所以就要勞各位的駕 , 都到寺院裏來找佛法,到社會上去找佛法 , 只能找到書本上的知識。但是如果我們到社會上去講經說法 , 走街串巷 , 有關部門就會說這是一幫遊僧 , 要取締,所以我們要知道中國社會的現實情況。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宗教意識不發達的國家 , 是個宗教思想比較薄弱的國家 , 不管在曆史上還是現在 , 都是如此。因爲從孔老夫子開始“未知生 , 焉知死 ”, 它是回避生死問題 , 儒家是一個務實的學派 , 但應該說也是一個有缺陷的學派。道家呢 , 它是講長生久世 , 希望我們人能夠長生不老 , 用功夫回避死。一個是講“未知生 , 焉知死 ”, 不管它 , 另一個是在回避。只有佛教才正視生死問題 , 就提出了佛教的理論體系 , 在儒家也好 , 道家也好 , 這都是難以接受的。所以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一直是在跟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碰撞中發展前進的。當然佛教傳進來也啓迪了許多新的學派 , 使中國的文明得到發展 , 但並沒有改變中國人宗教意識淡薄的狀況。近代以來 , 由于西方文明傳到中國來 , 西方文明當然也有宗教文明的一部分 , 但是洋教又來沖擊中國的土教 , 這就遇到了很大的挑戰 , 再加上無神論的傳入 , 對宗教的挑戰刺激就更加嚴重。所以說佛教未來的命運如何就靠我們全體的四衆弟子勤修勤學勤發揚,這樣才能夠讓這種能夠拯救人類文明的思想得到發揚光大。
某男營員:尊敬的老和尚我可以與您合影麼?
淨慧老和尚:當然可以。平常心。(掌聲)
某營員: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不理解佛法,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想請大家討論一下。
淨慧老和尚:佛法不能被人所理解,我想兩方面的原因。一個原因是剛才我講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宗教思想比較淡的民族,這也是人之常情;第二就是我們中國佛教表現的形式太陳舊,態度太消極,這樣也堵塞了社會上普通人進入佛教的一個通道。這是因爲佛教有許多積極的東西沒能得到發揚光大,它僅僅是一種消極的古老的形式在世人面前展現出來,真正那種積極進取的佛教思想沒有能夠發揚出來,比如說像“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這種思想就沒有發揚。佛教這樣好,讓所有的人都能夠明白,都能信仰也很困難。佛教盡管在中國流傳了近兩千年,當佛教進入現代社會的時候,它畢竟面貌太古老,表達的方式太陳舊,和社會大衆幾乎沒有共同語言,你說他怎麼能夠被社會所接受,被社會所理解啊?所以我們要趕快使佛教的語言現代化,傳教的方式現代化,佛教的思想現代化,這樣才能夠跟我們現代文明接軌,才能夠“化現代”。現代化的目的是化現代,因爲佛教自古以來就是與時俱進的,契理契機的嘛,契理契機就是與時俱進的概念。但是可惜近代中國佛教由于僧團的素質偏低,真正能夠思考問題的人太少,真正能夠讓佛教發揚光大的人太少。所以佛教的發展受到了限製,它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下…
《十一屆:分組座談(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