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面大家讨论。
某营员:尊敬的上净下慧大和尚,您刚才说到“无”字公案与“谁”字公案,请问“无”字公案好还是“谁”字公案好?
净慧老和尚:“无”字公案也好,“谁”字公案也好,还是因人而异。不能肯定哪个公案就具有绝对的优越性,就具有绝对的优势,参“无”字公案与“谁”字公案都有许多人得到受用,得到解脱。把“无”字与“谁”字作为一个方法来说是没有区别的。但是“无”字它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还是一个境界的问题,它是不管参什么公案最终都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它具有绝对的优越性,这不是任何东西能和它相比的。作为方法来说是平等的,作为境界是至高无上的。
某营员:尊敬的上净下慧大和尚,我有一个疑惑,昨天您曾经说过,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恰巧当下也是不能把握。我对这种说法有些疑惑。还有一个就是,在我看来很多高僧大德都是随遇而安,随缘自在的,这个随缘和世间的放任自流有什么区别,我们如何在生活中保持一种禅意?
净慧老和尚:“随遇而安”和“放任自流”两个词本身之间有很明显的区别。“放任自流”既然是“放任”,就是不顾任何客观条件,允许不允许,放任了。“随遇而安”是尊重一切客观条件,尊重因缘,就像我刚才说的一样,我的一切都是被动的,就是在种种因缘的限制规定之下去做某件事情。所以随遇而又能安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往往我们能随遇又不能安,很勉强。因为我达不到这个目的,只有放下吧,但是心里安不了。所以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全面的思考。至于说当下能不能把握,因为当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东西,迁流不息,所以让你把握当下就是让你把握每一个迁流的念头,这个叫当下,当下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所以把握当下实际上是叫你时时觉照,念念自知,这个才是把握当下的着眼点。如果你死死地把握当下,那就成了执著了,因为念是无住的,你的智慧就是要能够时时觉照你的每一个心念,是在想什么,是在做什么,我所说的把握当下是指的这个意思。所以说修行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只要把一些根本的理念弄清了,修行还是有径路的,还是有轨迹可循的,大家不要被我讲得“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就灰心了,我们假以时日,把一些基本理念弄清,修行还是有路可进的。
某营员:您是虚云老和尚的入室弟子,我想听您回忆一下虚云老和尚的一些往事。谢谢。
净慧老和尚:我在虚云老和尚门下有八九年的时间,虽然有那么长的时间,也忝列门墙 , 可惜那是一个非常动乱的年代 , 加上我那时还很年轻 , 每天不是背着锄头去锄地 , 就是拿着柴刀上山去砍柴 , 除此以外 , 没有什么事做。当然运水搬柴无不是道 , 可惜那个时候还很年轻 , 毕竟在佛法上没有什么基础 , 尽管是在做事 , 真正的受用并不是很明确。所以有关虚云老和尚的事迹 , 也有书流传在社会上 , 可以请各位去阅读。我之所以亲近虚云老和尚 , 而且在他座下有八九年的时间 , 那总该是有些原因。我是十八岁的时候到老和尚的座下,我想我那时的十八岁 , 不像现在在座的各位 , 十八岁就见多识广 , 就很有头脑 , 我那时候还懵懵懂懂的 , 看了一本虚云老和尚的事迹 , 觉得这个老和尚很了不起 , 就拼死拼活的要到老和尚那里去。
那是 1951 年 , 很艰难的时刻。我没有去老和尚那里之前 , 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 一是这个老和尚这么大年纪 , 一百多岁了 , 那么大年纪的人能够走过来总该有个说法;第二点就是老和尚那本事迹书里有许多灵异的事情 , 我们年轻人有一颗好奇的心 , 这个老和尚不简单 , 有那么多灵异的事情 , 一定要去亲近这个老和尚。出于这两点去的 , 什么是佛法、什么是禅宗那时并不太清楚 , 是因这具体的两点走到老和尚身边的;第三 , 当年我是个沙弥 , 要受戒 ,1951 年要受戒是很困难的 , 全国虽然还有很多寺院 , 但能传戒的地方并不多。我从武汉走到广东的韶关去 , 现在买张票就到了 , 在那时是很困难的 , 当然也通火车 , 一个是没钱 , 另一个是到了韶关以后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交通工具了 , 就靠走路了 , 所以那时候要去还是不容易。
到了以后我对老和尚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 , 觉得老和尚的年龄固然是他修行的一种体现 , 但也有很多世俗的人年龄也很大的;说到许多灵异的事情 , 既有偶然 , 也有必然 , 也不一定能够体现老和尚那种思想觉悟的境界。那为什么我改变看法呢 , 因为当时在老和尚座下参学的有一百三十余人 , 年纪最小的可能就我一个 , 其他都是有学问、有资历的人 , 我想这么多高人都走到老和尚身边 , 这一定不是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 那么幼稚。
但是时节因缘使我进一步的一些想法不能够实现,我到云门寺大概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出现了震惊佛教界的一件大事,所谓“云门事件”,看过《虚云老和尚年谱》的人一定都知道。住在云门寺所有的人都卷入其中,尽管我那时还是一个小和尚都在劫难逃。那时为什么有那件事?说到中国解放后的历史,年轻人尽管学过现代史,但你们也没有什么亲切感,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什么“三反五反”“统购统销” …… ,你们一说起来都好象都是很遥远很遥远的,不可理解的事情,但那都是我们这些上了七十岁的人亲身的经历。
“云门事件”是在整个中国镇压反革命分子的那样一个大运动的背景之下出现的一件事,当地政府感觉到有一百多人走到老和尚这里来,也确实有个别的在旧社会做过事情、当过官,这样一些人,在旧社会当过官的人,一般来说走入佛门很正常,但在那样一个大环境下认为是不正常,认为他们是走到佛门隐藏起来,将来有机会可能要东山再起。这就出现那个地方有反革命分子,有反革命分子的地方就要镇压,镇压反革命嘛。所以就出现了“云门事件”,“云门事件”是在当地政府、公安部门的组织之下搞的运动,波及到一百三十多人,重点有四十几个人都逮捕,也有坐了三个月、五个月的牢,也有个别的判了刑,也有个别丢掉性命的。所以通过那样一件事情,更加感觉到学习佛法不容易,得遇善知识不容易,世间的苦、世间的无常即使是修学有成就的人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样更加深了我们那时回避这个世界的想法。
“云门事件”经过了五十多天的时间,都不得自由,后来还是中央派人了解这样一个大的事件,这样才把这件事不了了之,也没有真正查出一个反革命分子。所以从那时开始我就感觉到我们人身是不得自主、不得自由、不得自在的,这样的一种印象一直几十年都留在我的记忆当中。所以一切事情都不可勉强,一切事情都只能是被动,当你“被”而“动”之后,你才可以主动,当你“被”而“动”了,你再不主动,那就是消极。“被”而“动”之后,你再积极主动地去做,那才叫随顺因缘。既然推到这个地方来了,推到这个前台来了,我就要把这台戏唱好,推到前台来了这台戏唱不好,你就辜负了观众对你的期望。(完)
《十一届:分组座谈(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