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一屆:第一次普茶

  第一次普茶

  7月20日

  

  (大家齊唱《生活禅曲》)

  明奘法師:在介紹坐在前面的諸位大德之前,先問一下以前參加過的老營員,看看坐在前面的人跟往年有什麼最大的不同。(有營員回答:“我覺得這次全是家裏人。”)

  明奘法師:一語道破天機,我還以爲是個秘密呢。除了我是外人之外,好像都是家裏人。(笑聲,掌聲)坐在中間的大和尚大家今天開營式都已經認識了,左手邊的明海法師大家也認識了吧,在未來的幾天他將給大家作開示。右邊的大癡法師,是我們河北佛學院的老師。左邊這位是崇觀法師,是唐山興國寺的住持,原來在河北佛學院作教務長。大癡法師右邊是馮學成馮老師,是我們河北禅學研究所的專職研究員,也曾經作了《禅詩千首賞析——明月藏錄》這本書,在新華書店都能看到,他也受我們老和尚之請,正在作《趙州禅師語錄壁觀》,已經做好了,正在印,我們大家都祝願在26號前能印出來,大家都可以有一本了。(掌聲)坐在這邊戴眼鏡的文靜的法師是常照法師,是我們河北佛學院的老師。那邊那位挨著馮老師的是杜大威杜老師,是我們河北佛學院的老師,和馮老師是同門師兄弟。這邊這位是中國佛學院畢業的明寂法師。這邊是閩南佛學院畢業的演空法師。這邊是福建佛學院畢業的,河北省佛學院的教務主任明雨法師。那邊挨著杜老師是明影法師,大家都認識他了,所有被錄取的營員都是經過他這一道“無門關”哪,總算大家都闖過來了。(掌聲)那位法師大家就更認得了,在石家莊火車站兩天,把大家辛辛苦苦地接來了。再過去那位是香港旭日集團代表張居士,最右邊是郭居士,中間夾的是小雷居士,也曾經作過我們兩屆夏令營的營員。既然是普茶嘛,我們就先請老和尚自己品一杯茶,大家看看跟我們有什麼不同?

  淨慧老和尚:大家一起喝茶。(笑聲,掌聲)

  明奘法師:大家在學佛和生活的路上有什麼問題和疑惑,參加我們的活動有什麼想法和建議,請暢所欲言。

  某營員:我想請教一下大和尚,就是關于禅宗和密宗在見地和修持上有什麼異同。另外現在有一種說法提倡禅密兼修,說一個用自己的慧力,一個靠諸佛菩薩的加持,同時進行,更適合現在人的根器。這種說法不知道對不對?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到底這種兼修以禅爲主還是以密爲主?請教一下大和尚,謝謝。

  淨慧老和尚:你們一來就不談感想,一來就提問題。(笑聲)我想禅也好,密也好,都是佛法。好像也有這樣的說法,說“禅是佛心,密是佛語”,因爲密咒都是佛說出來,是佛的語言,覺者的語言。關于禅密兼修這個問題,在開始修行的時候可能有這種必要,比如說參禅的人在剛開始修行時,因爲自己業障重、煩惱重,不容易靜下心來,或者容易出種種的魔障,往往就持某一個咒求得加持,消除業障。在宋以後,特別是明以後的禅宗,有這樣的一種修行方法。那麼如果說真正修禅,達到打成一片了,功夫用上了路,沒有什麼障礙,即使遇到什麼障礙也可以排除,那就可以一心一意地來修禅。這是說以禅爲主。還有就是說以密爲主,以密爲主呢,密宗的一些見地,跟禅宗的見地都是一致的。也不僅僅是禅和密的見地一致,一切大乘佛法的見地都是一致的。只是在下手功夫,入門方便有所側重而已。你比如紅教的大圓滿,其實我沒有學過,我也就是人雲亦雲,聽了一點,看了一點初步的知識而已。我覺得它那些見地,跟禅宗的見地,都是一致的。

  再說到禅和密的關系,來源可能跟我們漢地的禅宗推崇《楞嚴經》有關系,因爲《楞嚴經》的見地和修行方法是修禅的一種指導,但是《楞嚴經》在藏經裏分類,不是把它分的禅宗,把它分的是密宗。由此看來,禅和密在修行上能夠兼修,是有經典上的依據的。我們從曆代的祖師那裏,特別是明朝的幾個大師,象憨山祖師,他就告訴我們說在參禅遇到魔障,心很難調伏時,就可以念楞嚴咒的咒心,這個可以消業障,調治心的煩惱。但是禅宗所講的“密”,和現在我們一般所說的“密”還是有所不同。禅宗所說的“密”,就是專門重點地指那幾個能夠解決問題的咒語,它不是一個體系,它在修行上還是以禅作爲思想的全體。現在所說的“密”呢,大部分是指的藏密,所以跟中國傳統上重視的密宗還是有區別。我剛才所說的這些方法,也是中國傳統的密宗咒語,不是指現在藏傳佛教所傳的咒語。所以在禅密兼修的過程中,也要慎重選擇,既然我們是修禅宗,我們就根據禅宗的傳統,用古人行之有效的方法來進行取舍。因爲有一些新的法門,從我們漢傳佛教來講,還沒有真正形成實踐的經驗,所以要很慎重。可以兼修,但是要慎重取舍。兩者的見地,禅也好,密也好,其他的大乘佛法也好,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真理就是一個,真理可以從四面八方來認識它;城只有一個,城門可能有很多。這個問題就回答到這裏。

  某營員:淨慧大和尚,請問生活禅和現代禅有什麼異和同?

  淨慧老和尚:生活禅,是在現代的環境條件下提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也可以說是“現代禅”。但是生活禅和現在臺灣所流行的“現代禅”那有本質的不同。首先生活禅是建立在傳統禅宗的功夫和見地上,建立在傳統佛教禅戒並重的基礎上,是建立在所謂“生活禅,禅生活”,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是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作爲宗旨的禅法。所以我覺得它跟現代禅兩者不能等同地看待。再一個,生活禅是僧團提出來的,現代禅是在家教團提出來的,在實踐上也是有根本的不同。現代禅的創始人我也接觸過他,1991年他到北京來過,去找過我。所以我們生活禅就是生活禅,對于現代禅我們了解得不多,也不去評價。

  某營員:淨慧大和尚您好!我想請問您,佛教分爲許多宗派,像禅宗、密宗、律宗、淨土宗,您說在這個末法時期,是修淨土宗比較容易成就,還是修密宗比較容易成就呢?謝謝。

  淨慧老和尚:我想這個問題你自己可以回答。(笑聲,掌聲)佛法是講因緣,講根基,法貴當機,不管哪一法,只要當機,都容易成就。佛法就像藥店裏那麼多的藥一樣,我們不能說人參是最好的藥,甘草不行;或者某某是最好的藥,阿司匹林不行。因爲每一味藥都是要治一種病,所以“藥無貴賤,愈病則良;法無高下,當機則貴”。

  我跟大家在這裏講一個故事,我在前幾年碰到一位老幹部,八十歲了,躺在床上。到了八十歲,他還不想死,一說死他就流淚,他的子女都不敢向他說這個話。後來他的子女沒有辦法,就要我去跟他說這個話,我就安慰他,我說你老人家不容易啊,革命一輩子,對國家和人民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你的家庭也很幸福,能夠有這麼多兒子成材,你應該感覺到你面對世間的一切都是沒有後悔沒有內疚的,所以你應該很坦然地面對人生,人的生老病死這是一個必然的規律,你應該很坦然地面對你生命中的最後時刻。我告訴你一個方法,你現在什麼都不要想,你就念“阿彌陀佛”。然後那一天他的子女把他洗得幹幹淨淨的,就在病床上我給他受叁皈,他聽了我這個話以後,他就天天念“阿彌陀佛”,念了大概叁十幾天去世了,去世的時候家裏出現種種瑞象,阿彌陀佛的叁聖像放光,他走的時候也是異香滿室,空中出現佛號的聲音。他從來沒有念過阿彌陀佛,從來也不曉得什麼叫做修行,他就是在生命最後一刻,發起了回歸的心,這個方法對他有效。如果說我換一個方法,你一定參“他死的是誰?”(笑聲,掌聲)我想沒有什麼作用,因爲他已經沒有那種力量來面對這個非常嚴肅的問題。教他念“阿彌陀佛”,他就覺得在苦海當中找到了一個歸宿,找到了一條船,他覺得我現在上了這個船就可以得救了。所以說對這樣的人,你一定要告訴他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也是一條捷徑,這個“阿彌陀佛”對這個人就有效。叫你們這些年輕的人趕快念“阿彌陀佛”,你明天就會死,你根本不相信,我明天怎麼會死得了啊。所以說法無高下,當機則貴。這樣說不知道能不能回答你的問題。

  某營員:首先頂禮老和尚。請問老和尚,禅宗裏講“以無門爲法門”,那麼怎麼才能在壁立萬仞的時候尋找一條出路?

  淨慧老和尚:你這個問題已經是壁立萬仞了,我都無法回答,我一回答就不是壁立萬仞了。所以必須要在無門處找到門,在壁立萬仞時找到出路。

  某營員:阿彌陀佛,我是中華佛教在線佛音大家唱的主持人,在今晚這樣一個輕松祥和的氛圍裏,我願以一曲《六字吉祥頌》供養上淨下慧法師,恭祝法師法體安康,也恭祝在場的各位法師和各位營員,法喜充滿,六時吉祥。(唱《六字吉祥頌》)

  某營員:我是從中國到多倫多去留學的,因爲一個特別的因緣,有另外一個同學介紹我到柏林禅寺的生活禅夏令營來。我看到那麼多的年輕人有心求法,來參加這個生活禅夏令營,感到非常的感動和震撼,我覺得中國佛教真的是有希望,我們處在一個複興佛教的年代,太有福報了。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一下,我們作爲一個年輕人,如果真的想爲佛教貢獻一份力,真的想振興佛教,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特別是我在這邊看到那麼多年輕法師,那麼多又年輕、又莊嚴、又有威儀、又慈悲的法師們,我真的是覺得是不是應該出家才能夠爲佛教做最大的貢獻。我覺得在座的很多營員也有同樣的想法,所以請淨慧老和尚開示,謝謝!

  淨慧老和尚:我想佛法的宗旨要撒滿人間,佛法的宗旨當然要靠僧寶,要靠僧團來撒播,同時也要靠整個教團全體的佛弟子來撒播。所以究竟是出家還是在家更有利于弘法利生,這個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不能一概而論。可能有的人更適合出家來修行傳法,有的人更適合在家來弘揚佛法,不管是出家還是在家,弘揚佛法,傳播佛法的種子,是我們整個教團四衆弟子共同的責任。阿彌陀佛。

  某營員:各位法師、各位營員,大家晚上好!晚輩來自天津。剛…

《十一屆:第一次普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