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一屆:第一次普茶▪P2

  ..續本文上一頁才大家問了很多問題,都是由老和尚作答,老和尚發言一直沒有斷過,耽誤了他品茶,那麼晚輩有幾個問題想請教馮學成居士。爲什麼呢?因爲馮居士一直坐在那兒,挺孤單的,而且晚輩早先讀過一些書,其中有馮居士在《巴蜀傳燈錄》中作的關于四川佛教發展的文章。晚輩心儀已久的《心燈錄》在曆史上的爭議比較大,請問馮老居士的見解如何?

  馮學成居士:他給我出了一個難題。盡管當年我編《巴蜀傳燈錄》,可以說把四川有關禅宗的典籍和祖師百分之九十九都寫進去了,所以說到四川禅宗,我是非常熟悉的了。但是十分遺憾,這本《心燈錄》我恰恰沒有讀過,所以我沒法回答你的問題了。(笑聲)關于大家剛才提的幾個問題,我想就自己的體會談談,年輕人總是追求理性的知識,對佛教的經論典籍很感興趣;中年想要明心見性了,于是在禅宗上下功夫;到了老年則信淨土宗,終日總念阿彌陀佛。許多的老居士都是這樣過來的,無論是學禅學密,還是天臺淨土,這是一個大致規律。說到禅宗和密宗的關系,老和尚剛才作的開示非常正確,今天得以聽聞,對我的啓發很大,爲什麼呢?藏傳佛教在藏地流傳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但傳入漢地只是近幾十年,以前元代清代都只是在宮廷裏流傳。不過我也經常聽四川的老居士說一句話,叫“富不習禅,窮不習密”,密宗不是一般人能供養得起的。所以我們究竟學什麼法,要根據自己的方便。現在我們到了柏林寺,親近淨慧老和尚、親近禅宗,這是我們現成的因緣啊!如果讓你到雪山上去,高原你習慣嗎?心髒病發了怎麼辦?酥油糌粑你習慣嗎?你能不能夠打成一片?藏文經典你能看懂嗎?你就是會說藏語也不等于就能讀藏文經典啊,咱們大學裏中文系的學生也不一定就能把四書五經讀懂吧。我在西藏六年爲什麼沒有學成密宗?首先就是因爲語言障礙太大。我的中文程度很好,我何必把自己這個非常方便的特長丟掉,去學那個費力不討好的藏語呢?如果你是藏族,你的藏文又特好,又有這方面的因緣,當然我勸你去學藏傳佛教,你千萬別到這裏來學禅宗學淨土,那沒有必要。各人的因緣,各人的依報不同,所以學佛法一定要善用時節因緣,如果善用時節因緣,你學佛就能事半功倍。像我自己頭上的灌頂傳法也有不少了,但那個我一點不懂。我自己得力的、相應的,對自己身心能有幫助的,老老實實坦白交待,還是漢傳佛教的東西。謝謝。

  某營員:頂禮各位法師,我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學生,碩士畢業以後我找的工作是心理醫生。我想請問法師,當我們沈迷于五欲時,心中便生起相續的貪著,請問我們如何運用佛理,當下斷除這種貪著?

  明海法師:你剛才說的,我一直很感興趣,當代佛學如何要對主流社會産生影響,從學術角度來說,對佛學和心理學比較和交叉的研究將有非常廣闊的前景。西方已經開始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大陸做得還很不夠。這不僅要求研究者有相當的佛學造詣,而且對西方的心理學也要十分了解。各位在座的營員大部分都是在校學生,如果對佛學感興趣,我倡議,各位以後多在佛學心理學交叉領域做研究,不僅可以促進佛學繁榮,讓佛學放出智慧之光,也確實幫助衆生解除煩惱,更可以促進學術的交流和發展。各位都很年輕,只要你有志于此並長久地去做,一定能開辟一片新天地。你剛才提到現代人迷失在五欲之中,是因爲我們的心沒有做好我們自己的主人,反而成了客人,那麼如何才能做自己的主人呢?以禅宗來說,有“頓”和“漸”兩種方法。“漸”就是用我們凡夫的內心理性對自己的言行生起覺照,這就是“始覺”,我們身口意叁業一切活動都是真如佛性的妙用。現在你聞思佛法,生起“始覺”,“始覺”它不斷進步,終于會與從來沒有間斷過的“本覺”相吻合。禅宗的“牧牛圖”表現了這樣一個修行過程:一開始就要抓緊缰繩,慢慢地你可以放開缰繩,最後達到人牛雙忘的境界。這十幅圖你可以找來看看,修行大概就是這樣的。

  某營員:各位法師、居士、營員,大家晚上好,我想先對明海大和尚的倡議作些回應。獲2003年諾貝爾獎的“前景理論”就是將心理學應用到經濟領域中,十年前就有人寫了一本書叫《彼得聖集》,可能寫作時碰到許多難題,所以他專門學習了禅宗。這本書通過一些遊戲來說明人、佛、法,證明人對世界的認識是有錯誤的。我正在學習,正努力將心理學、企業管理和佛法結合在一起。另外我想請問明海師:禅宗的“活話頭”和“死話頭”有什麼區別?

  明海師:“活話頭”是說所有衆生生來就有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隨我們一切生命活動,從未離開我們。表現就是,舉個例子,我們聽的時候,聽的是誰?看時候,看的是誰?當然,你可以在理論上,用概念名相作種種說明,推理和演繹,但是對你的世界觀,人生觀沒有根本的改變。這就是“活話頭”,它不需要特別地提說念佛的是誰,或者趙州禅師說“狗子無佛性”,“庭前柏樹子”,它不需要具體提一個話頭公案。“死話頭”,我的理解就是把剛才提出的生生死死都沒有明白地疑團具體化。因爲生來就明白的人不多,所以佛祖常常把它具體化成一個公案,這時心念繁雜的人來說,就有一個收攝人心念的作用。而對某些人來說,這個疑團生來就在他心裏。這時候,他就不需要參某一個具體公案,而直接去參“活活頭”。我的回答就是這樣。

  某營員:頂禮淨慧老和尚和明海大和尚,各位法師,我來自北京鎮海集團,到柏林禅寺已經有半年了,我幹起活來比較貪婪,希望在座師父們原諒。還有今年來柏林禅寺參加夏令營的同學和工作的朋友們,我的學曆比較低,不過我希望在這七天之內,與你們多多相處,和你們結爲朋友。在此提出一個問題,請問淨慧老和尚,我們鎮海集團對您特別尊敬,您是怎樣教我的叔叔們有一顆平靜的心來承擔起這麼大的一個家庭?阿彌陀佛。

  淨慧老和尚:我想每個人接觸佛法時都會有他自己的因緣。鎮海集團的叁兄弟也好,四兄弟也好,他們能這樣投入佛法都是自己的善根,我不過是加以恰當的引導而已。所以,學習佛法要靠自己的努力,也要靠自己的善根,外在的因緣永遠都只是外在的東西,所以我希望你這位年輕人,自己好好發心,每學一點就立刻把它落實到實處,不要等待。不是有四句話麼,第二句就是“把修行落實于當下”,我們的生命,只有當下,我們的修行也只有當下,我們的一切只有當下,我們只能把握當下一念,所以一定要記住這句話,我想世間的事業也是如此,要把握事業,學業和修行也一樣,要把自己的目光和心思都放在當下。

  某營員:大家好,我來柏林禅寺已經有一個月了,我初入佛學大門,遇到很多問題,請教了許多法師,可法師們只告訴我一句話“看經書去!”,我大惑不解,佛學經典浩繁,我窮盡一生也讀不完,(衆大笑)很巧,一次一個老居士來我們房間,交談中,我也表達了對佛法的不解之處,我舉兩個例子,我曾問,作爲一個佛學弟子對衆生要平等,對一個日本人要不要平等?他說要平等。那對一個日本老人要不要平等?他說那更要平等了。我說這個日本老人曾經參加過南京大屠殺,雙手沾滿了中國人的鮮血,他還不忏悔,我對他還能不能慈悲?如果我早生幾十年,生在南京,我應該怎麼辦?如果我拿起刀槍,那就是殺生,如果不呢?我就不能報國家恩父母恩;第二個問題,佛法講求明心見性,獲無上般若智慧,但我發現很多法師甚至有修行的高僧大德,他們自己都在迷惑,比方說,佛法給我的感覺是一種非常圓滿的修行,一種與心的共同圓滿,但是弘一法師著名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給人的感覺非常衰頹和淒涼,他們的修行好象不怎麼樣啊!對不起,我說的可能有錯誤,請法師開示。

  明海法師:你說的確有錯誤,那首詞是弘一法師出家前根據美國流行歌曲的旋律填的。現在人喜歡這首歌有兩個原因——電影《城南舊事》以這首歌作爲主題調;第二個原因是出于對弘一法師的尊敬。我們佛教徒唱到“一壺濁酒盡余歡”會把“濁酒”改爲“清茶”,所以你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我當時聽了就覺得很冤枉,以後多看些書才不會犯這種常識背景的錯誤。

  某營員:請法師原諒我的無知和冒昧,我還是想繼續說下去。(笑聲)我還是有許多問題,但是我已經不想再說下去,因爲我已經找到了答案,盡管可能是荒謬和錯誤的,我接著前面往下說,那個老居士當時給我講了臨濟禅師圓寂前作的偈子,第一句就是“臨流何需問如何”雖然我不太懂這偈子的意思,但這句話卻契合了我當時的心境。是啊,何必問如何呢?我當時說了個不恰當的比方,我站在懸崖下沿一根藤往上攀,老居士的一番話一下子砍斷了那根藤,而我既沒有掉下去,也沒有爬上來,更沒有留在那個地方,我就講到這裏。

  明奘師:謝謝你帶我們走進一個迷宮,但我們已經知道怎麼走出去了。唱一首歌來調劑一下,請德國的托馬斯先生來唱一首德國歌曲。

  托馬斯:法師們,對不起,我不能唱歌,但我想說兩句,有機會來這裏我很高興,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我希望來這裏接觸中國佛教的情況,不是理論而是現實修行;另一方面,我希望來這裏修行,雖然修行是個人的事,但是和同路人在一起對我是一種鼓勵,謝謝大家。

  某營員:老和尚,我想問《普賢行願品》和《淨行品》關系如何?在我的印象中,《淨行品》是《普賢行願品》第四行:廣行供養的具體化,對嗎?謝謝。

  淨慧老和尚:《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是八十華嚴中第十四卷,《淨行品》是菩薩在修菩薩道時,叁業清淨的具體做法。以叁業清淨作爲開始的要求,也可以說是總體的要求來提出問題。然後文殊菩薩一一作答,有141首偈子,可以說是《行願品》的具體化,也可以說是發菩薩心,修菩薩道的人時時處處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菩薩心態。所以我提出來讀《淨行品》已經兩叁年了,這次下決心要誦學《淨行品》。開營式上我已經說過我的用意,如果我們仍然忽視“善用其心,善待一切”,不知道會走到什麼樣的路上去。“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是每個學佛的人甚至每一個人必須有的心態。我們想想,現在人們越來越以自我爲中心,這是非常危險的。而佛恰恰告訴我們,自我是不存在的,無論是從真谛還是從俗谛來說,都是這樣。我們可以仔細地來分析一下,從真谛來講也好,從俗谛來講也好,自我究竟在哪兒?如果我們今天還這樣迷惑下去,最後我們人類只能加快步伐走向毀滅。所以,我見《淨行品》中文殊菩薩說出“善用其心”,真是非常地歡喜,他找到了衆生問題的症結所在,我們要大力提倡。當然“善待一切”就是我的發揮,《淨行品》中141件事,也可以是八萬四千事。

  《淨行品》中的“行”就是我們的行爲,我們的行爲不淨是由于我們的用心不淨。如果能夠善用其心,我們的行也就清淨了。特別是經過非典之後,大家都在反思我們的思維方式,生存方式,希望這種反省真正能起到一點效果,這樣就能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了。佛法一方面要超越這個世界,也就是了脫死;另一方面也要淨化我們的這個世界,讓不能夠了生脫死的人得到淨化,能過上幸福和諧的生活。我在這裏特別想說一定要“善待一切”,善待一切是以善用其心爲根本的。善用其心的表現就是善待一切,如果只說善用其心而沒有任何行爲表現,那也沒有什麼現實意義了。所以我們要很珍惜這次學習《淨行品》的因緣。另外我們一次偶然的機會新編了一首偈子:“修學佛法,當願衆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掌聲)

  明奘法師:天公作美,這個法會之後,佛學院的學生有些就要離開這裏了,在這裏,我們請佛學院所有師僧齊唱一首《贊僧歌》。(唱《贊僧歌》)

  明奘法師:我們未來還有幾天要坐在這裏,如果像這樣提問下去到明天早晨也問不完。我們就請法師們先退席,然後請營員們一起唱《叩鍾儀》。

  (大衆起立,法師退席,營員們齊唱《叩仲儀》)(完)

  

《十一屆:第一次普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