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才大家问了很多问题,都是由老和尚作答,老和尚发言一直没有断过,耽误了他品茶,那么晚辈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冯学成居士。为什么呢?因为冯居士一直坐在那儿,挺孤单的,而且晚辈早先读过一些书,其中有冯居士在《巴蜀传灯录》中作的关于四川佛教发展的文章。晚辈心仪已久的《心灯录》在历史上的争议比较大,请问冯老居士的见解如何?
冯学成居士:他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尽管当年我编《巴蜀传灯录》,可以说把四川有关禅宗的典籍和祖师百分之九十九都写进去了,所以说到四川禅宗,我是非常熟悉的了。但是十分遗憾,这本《心灯录》我恰恰没有读过,所以我没法回答你的问题了。(笑声)关于大家刚才提的几个问题,我想就自己的体会谈谈,年轻人总是追求理性的知识,对佛教的经论典籍很感兴趣;中年想要明心见性了,于是在禅宗上下功夫;到了老年则信净土宗,终日总念阿弥陀佛。许多的老居士都是这样过来的,无论是学禅学密,还是天台净土,这是一个大致规律。说到禅宗和密宗的关系,老和尚刚才作的开示非常正确,今天得以听闻,对我的启发很大,为什么呢?藏传佛教在藏地流传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传入汉地只是近几十年,以前元代清代都只是在宫廷里流传。不过我也经常听四川的老居士说一句话,叫“富不习禅,穷不习密”,密宗不是一般人能供养得起的。所以我们究竟学什么法,要根据自己的方便。现在我们到了柏林寺,亲近净慧老和尚、亲近禅宗,这是我们现成的因缘啊!如果让你到雪山上去,高原你习惯吗?心脏病发了怎么办?酥油糌粑你习惯吗?你能不能够打成一片?藏文经典你能看懂吗?你就是会说藏语也不等于就能读藏文经典啊,咱们大学里中文系的学生也不一定就能把四书五经读懂吧。我在西藏六年为什么没有学成密宗?首先就是因为语言障碍太大。我的中文程度很好,我何必把自己这个非常方便的特长丢掉,去学那个费力不讨好的藏语呢?如果你是藏族,你的藏文又特好,又有这方面的因缘,当然我劝你去学藏传佛教,你千万别到这里来学禅宗学净土,那没有必要。各人的因缘,各人的依报不同,所以学佛法一定要善用时节因缘,如果善用时节因缘,你学佛就能事半功倍。像我自己头上的灌顶传法也有不少了,但那个我一点不懂。我自己得力的、相应的,对自己身心能有帮助的,老老实实坦白交待,还是汉传佛教的东西。谢谢。
某营员:顶礼各位法师,我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硕士毕业以后我找的工作是心理医生。我想请问法师,当我们沉迷于五欲时,心中便生起相续的贪着,请问我们如何运用佛理,当下断除这种贪着?
明海法师:你刚才说的,我一直很感兴趣,当代佛学如何要对主流社会产生影响,从学术角度来说,对佛学和心理学比较和交叉的研究将有非常广阔的前景。西方已经开始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大陆做得还很不够。这不仅要求研究者有相当的佛学造诣,而且对西方的心理学也要十分了解。各位在座的营员大部分都是在校学生,如果对佛学感兴趣,我倡议,各位以后多在佛学心理学交叉领域做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佛学繁荣,让佛学放出智慧之光,也确实帮助众生解除烦恼,更可以促进学术的交流和发展。各位都很年轻,只要你有志于此并长久地去做,一定能开辟一片新天地。你刚才提到现代人迷失在五欲之中,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做好我们自己的主人,反而成了客人,那么如何才能做自己的主人呢?以禅宗来说,有“顿”和“渐”两种方法。“渐”就是用我们凡夫的内心理性对自己的言行生起觉照,这就是“始觉”,我们身口意三业一切活动都是真如佛性的妙用。现在你闻思佛法,生起“始觉”,“始觉”它不断进步,终于会与从来没有间断过的“本觉”相吻合。禅宗的“牧牛图”表现了这样一个修行过程:一开始就要抓紧缰绳,慢慢地你可以放开缰绳,最后达到人牛双忘的境界。这十幅图你可以找来看看,修行大概就是这样的。
某营员:各位法师、居士、营员,大家晚上好,我想先对明海大和尚的倡议作些回应。获2003年诺贝尔奖的“前景理论”就是将心理学应用到经济领域中,十年前就有人写了一本书叫《彼得圣集》,可能写作时碰到许多难题,所以他专门学习了禅宗。这本书通过一些游戏来说明人、佛、法,证明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有错误的。我正在学习,正努力将心理学、企业管理和佛法结合在一起。另外我想请问明海师:禅宗的“活话头”和“死话头”有什么区别?
明海师:“活话头”是说所有众生生来就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随我们一切生命活动,从未离开我们。表现就是,举个例子,我们听的时候,听的是谁?看时候,看的是谁?当然,你可以在理论上,用概念名相作种种说明,推理和演绎,但是对你的世界观,人生观没有根本的改变。这就是“活话头”,它不需要特别地提说念佛的是谁,或者赵州禅师说“狗子无佛性”,“庭前柏树子”,它不需要具体提一个话头公案。“死话头”,我的理解就是把刚才提出的生生死死都没有明白地疑团具体化。因为生来就明白的人不多,所以佛祖常常把它具体化成一个公案,这时心念繁杂的人来说,就有一个收摄人心念的作用。而对某些人来说,这个疑团生来就在他心里。这时候,他就不需要参某一个具体公案,而直接去参“活活头”。我的回答就是这样。
某营员:顶礼净慧老和尚和明海大和尚,各位法师,我来自北京镇海集团,到柏林禅寺已经有半年了,我干起活来比较贪婪,希望在座师父们原谅。还有今年来柏林禅寺参加夏令营的同学和工作的朋友们,我的学历比较低,不过我希望在这七天之内,与你们多多相处,和你们结为朋友。在此提出一个问题,请问净慧老和尚,我们镇海集团对您特别尊敬,您是怎样教我的叔叔们有一颗平静的心来承担起这么大的一个家庭?阿弥陀佛。
净慧老和尚:我想每个人接触佛法时都会有他自己的因缘。镇海集团的三兄弟也好,四兄弟也好,他们能这样投入佛法都是自己的善根,我不过是加以恰当的引导而已。所以,学习佛法要靠自己的努力,也要靠自己的善根,外在的因缘永远都只是外在的东西,所以我希望你这位年轻人,自己好好发心,每学一点就立刻把它落实到实处,不要等待。不是有四句话么,第二句就是“把修行落实于当下”,我们的生命,只有当下,我们的修行也只有当下,我们的一切只有当下,我们只能把握当下一念,所以一定要记住这句话,我想世间的事业也是如此,要把握事业,学业和修行也一样,要把自己的目光和心思都放在当下。
某营员:大家好,我来柏林禅寺已经有一个月了,我初入佛学大门,遇到很多问题,请教了许多法师,可法师们只告诉我一句话“看经书去!”,我大惑不解,佛学经典浩繁,我穷尽一生也读不完,(众大笑)很巧,一次一个老居士来我们房间,交谈中,我也表达了对佛法的不解之处,我举两个例子,我曾问,作为一个佛学弟子对众生要平等,对一个日本人要不要平等?他说要平等。那对一个日本老人要不要平等?他说那更要平等了。我说这个日本老人曾经参加过南京大屠杀,双手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他还不忏悔,我对他还能不能慈悲?如果我早生几十年,生在南京,我应该怎么办?如果我拿起刀枪,那就是杀生,如果不呢?我就不能报国家恩父母恩;第二个问题,佛法讲求明心见性,获无上般若智慧,但我发现很多法师甚至有修行的高僧大德,他们自己都在迷惑,比方说,佛法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非常圆满的修行,一种与心的共同圆满,但是弘一法师著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给人的感觉非常衰颓和凄凉,他们的修行好象不怎么样啊!对不起,我说的可能有错误,请法师开示。
明海法师:你说的确有错误,那首词是弘一法师出家前根据美国流行歌曲的旋律填的。现在人喜欢这首歌有两个原因——电影《城南旧事》以这首歌作为主题调;第二个原因是出于对弘一法师的尊敬。我们佛教徒唱到“一壶浊酒尽余欢”会把“浊酒”改为“清茶”,所以你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我当时听了就觉得很冤枉,以后多看些书才不会犯这种常识背景的错误。
某营员:请法师原谅我的无知和冒昧,我还是想继续说下去。(笑声)我还是有许多问题,但是我已经不想再说下去,因为我已经找到了答案,尽管可能是荒谬和错误的,我接着前面往下说,那个老居士当时给我讲了临济禅师圆寂前作的偈子,第一句就是“临流何需问如何”虽然我不太懂这偈子的意思,但这句话却契合了我当时的心境。是啊,何必问如何呢?我当时说了个不恰当的比方,我站在悬崖下沿一根藤往上攀,老居士的一番话一下子砍断了那根藤,而我既没有掉下去,也没有爬上来,更没有留在那个地方,我就讲到这里。
明奘师:谢谢你带我们走进一个迷宫,但我们已经知道怎么走出去了。唱一首歌来调剂一下,请德国的托马斯先生来唱一首德国歌曲。
托马斯:法师们,对不起,我不能唱歌,但我想说两句,有机会来这里我很高兴,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我希望来这里接触中国佛教的情况,不是理论而是现实修行;另一方面,我希望来这里修行,虽然修行是个人的事,但是和同路人在一起对我是一种鼓励,谢谢大家。
某营员:老和尚,我想问《普贤行愿品》和《净行品》关系如何?在我的印象中,《净行品》是《普贤行愿品》第四行:广行供养的具体化,对吗?谢谢。
净慧老和尚:《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是八十华严中第十四卷,《净行品》是菩萨在修菩萨道时,三业清净的具体做法。以三业清净作为开始的要求,也可以说是总体的要求来提出问题。然后文殊菩萨一一作答,有141首偈子,可以说是《行愿品》的具体化,也可以说是发菩萨心,修菩萨道的人时时处处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菩萨心态。所以我提出来读《净行品》已经两三年了,这次下决心要诵学《净行品》。开营式上我已经说过我的用意,如果我们仍然忽视“善用其心,善待一切”,不知道会走到什么样的路上去。“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是每个学佛的人甚至每一个人必须有的心态。我们想想,现在人们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这是非常危险的。而佛恰恰告诉我们,自我是不存在的,无论是从真谛还是从俗谛来说,都是这样。我们可以仔细地来分析一下,从真谛来讲也好,从俗谛来讲也好,自我究竟在哪儿?如果我们今天还这样迷惑下去,最后我们人类只能加快步伐走向毁灭。所以,我见《净行品》中文殊菩萨说出“善用其心”,真是非常地欢喜,他找到了众生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要大力提倡。当然“善待一切”就是我的发挥,《净行品》中141件事,也可以是八万四千事。
《净行品》中的“行”就是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不净是由于我们的用心不净。如果能够善用其心,我们的行也就清净了。特别是经过非典之后,大家都在反思我们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希望这种反省真正能起到一点效果,这样就能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了。佛法一方面要超越这个世界,也就是了脱死;另一方面也要净化我们的这个世界,让不能够了生脱死的人得到净化,能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我在这里特别想说一定要“善待一切”,善待一切是以善用其心为根本的。善用其心的表现就是善待一切,如果只说善用其心而没有任何行为表现,那也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了。所以我们要很珍惜这次学习《净行品》的因缘。另外我们一次偶然的机会新编了一首偈子:“修学佛法,当愿众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掌声)
明奘法师:天公作美,这个法会之后,佛学院的学生有些就要离开这里了,在这里,我们请佛学院所有师僧齐唱一首《赞僧歌》。(唱《赞僧歌》)
明奘法师:我们未来还有几天要坐在这里,如果像这样提问下去到明天早晨也问不完。我们就请法师们先退席,然后请营员们一起唱《叩钟仪》。
(大众起立,法师退席,营员们齐唱《叩仲仪》)(完)
《十一届:第一次普茶》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