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屆: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馮學成)▪P2

  ..續本文上一頁人圍在他們身邊。我什麼長處都沒有,就只有一個長處——留心,善用其心。去年夏令營的主題就是“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我是一個有心人。老和尚們提到了一些理念的問題,本光法師問我們:你們認識毛澤東啊?毛澤東年輕的時候是怎麼樣生活的?你們知道他看什麼書嗎?我說他大概看馬列主義之類的書吧。他就笑了說:他年輕的時候哪裏有什麼馬列主義。你們看看現在文化大革命時的一些資料,就有毛澤東年輕的時候,在湖南二師讀書時的借書目錄。那個時候他讀的是王夫之的書,王夫之就是王傳山。大家都知道毛澤東搞革命之前,組織“親民學會”,“親民學會”的前身是“傳山學會”,“傳山學會”的前身是“傳山書院”,“傳山學院”是“嶽麓書院”的一個分支。爲什麼他要辦“傳山書院”呢?因爲王傳山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中國頂極的大師之一,曾國藩對王傳山都是很敬仰的。

  明末叁大遺老——黃宗羲、顧炎武、王傳山,這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頂峰級的人物。他們對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進行了大規模的總結。之後,在傳統文化意義上的大師,要超過他們,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們叁位都反清,黃宗羲寫了一本《明夷待訪錄》,就批評了君權,提倡民主。爲什麼呢?因爲明朝亡國是非常慘痛的,雖然有一億多人口,而且配備著西方傳教士從澳門弄來的很多紅衣大炮和茅塞槍,但是面對幾十萬的滿清人,居然都抵擋不住,最後被小小的滿族吞並了,這就引起了大批知識分子的思考。在那個時候,中國人要接受滿人的統治,還很不甘心,但這又是一個現實。如果用現在世界經濟學的觀點來說,明朝的國民生産總值占了全世界的叁分之一,而滿清連萬分之一都不到,爲什麼在經濟上如此弱小的一個民族把一個強大的帝國搞垮了呢?黃宗羲老先生分析說,中國封建社會的弊病,特別是明朝的弊病主要在于宦官專政,皇帝專政。因爲害怕宰相的權力太大,廢除了宰相;對將軍們也不放心,剝奪了他們的兵權,南兵北調,北兵南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把後勤補搞得亂七八糟,部隊想調配都是很艱難的。最麻煩的是皇上的絕對權威,壓製民意,甚至官員們都是戰戰驚驚的。

  到了嘉慶皇帝、萬曆皇帝年間,甚至出現了十年不上朝的情形。皇帝罷工不上班的現象在以往的中國曆史上是沒有的。因爲嘉慶皇帝喜歡道教,在紫禁城裏面建了個道觀,天天去煉丹,什麼事情也不做,十分荒唐。後來宮女們因爲受不了他的虐待而造反,差點把嘉慶皇帝掐死。萬曆皇帝也是二十年不上朝,在他四十多年的在位期間,不僅僅經常不見大臣,連後妃、太子也不見。大家想想這個國家怎麼辦?還有一個弊病是猜忌功臣,在天啓、崇祯年間,像袁崇煥等相當一批大臣被冤枉的殺害,再加上自毀長城,天災人禍——整個陝西、河南地區近十多年的災荒,自然引起了國家的動亂。所以在這種情形下,才有了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

  黃宗羲在總結了這些經驗以後,對軍權上的弊病,提出了深刻地批判,到現在來說,這些思考都是光彩奪目的,對我們當今的時代都還有著警醒的作用。當時有些人打小報告,告到康熙皇帝那裏去,說這個人是心腹大患,而且在整個文化界裏面、知識分子裏面影響很大,還組織了遊擊隊,敢于對抗中央,對抗朝廷,一定要抓他,要殺他。結果滿清皇帝的確很了不起,在開國的幾個皇帝中,從順治皇帝到康熙皇帝,用當時的話來說,還是非常聖明的。滿清皇帝認爲,這個《明夷待訪錄》不僅僅是對明朝經驗教訓的總結,更是我大清應該引以爲誡的,現在要抓一個黃宗羲、抓一個顧炎武很容易,要殺他也很容易,但這等于是與漢族千百萬的知識分子爲敵。不如把他們請到北京城裏,給他們封官,讓他們到翰林院,像蘇東坡一樣,當大學士。皇上連續下诏,赦免了他們的罪行,並要把他們都請到北京城裏來做官。但是這叁位甯肯當白衣,也不到北京城去,拒絕與滿清政府合作。但如此一來,他們想要反清的毅力也消退了,那時他們也老了。

  所以毛澤東年輕時期所看的書,主要是王傳山的《周易內傳》、《周易外傳》,還有《通鑒論》。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之中,毛澤東之所以對政治鬥爭、軍事鬥爭那麼熟悉,這與他讀《通鑒論》是分不開的。王傳山所著的《周易內、外傳》是把《周易》六十四卦的道理,結合中國的曆史,在秦、漢至元、明、清幾代的政治得失之中,來發揮他對《易經》的見解。

  毛澤東在青年的時候非常了不起,他曾說過:“未有見之不真 , 蓄之不厚 , 而可以苟爲之者。”也就是說我們要想大有作爲的話,必須要在學養上積聚深厚才行,這也就應了清華大學的校訓,左邊是《易經

  乾卦》的“自強不息”,右邊是《易經

  坤卦》的“厚德載物”。我們看到當年在中國有很多非常優秀的知識分子,在國家民族危亡的時候,勇敢地挑起了救亡圖存的責任,要救中國,要改造中國,要使中國富強起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是顧炎武先生提出來的。

  自從這句話提出來以後,這叁百多年來,使處于危難之中的中華民族有了希望。爲什麼呢?有很多仁人志士,無不投身于救亡圖存的運動中去。從洋務運動、戊戌維新,到辛亥革命、共産主義運動,這種精神一直傳承下來。在推翻滿清的時候,還是有一批知識分子是很有朝氣的,在那個鬧革命的時候,不管是到日本留學,還是到美國留學,那些學生可能與在座的同學們的年齡也是差不多啊。蔣介石辦黃埔軍校的時候,主要的學員,可能與在座的同學年齡差不多,毛澤東在延安辦抗日軍政大學的時候,也是和你們年齡相仿的一批年輕人。但就是這麼一批年輕人,在這一百多年來,擔起了拯救國運、救亡圖存、強國強兵的曆史責任。有的人進入了政界,有的人進入了軍界,有的人在海外學成歸來,在科學上、技術上、經濟上,成爲了我們國家的脊梁。大家要知道,最早的一批留學生是滿清政府派出去的,到了美國,第二批是到日本,民國年間以後,留學的機會就更多了。最早出國的是一些八旗子弟、官宦子弟,到了民國以後,只要是自己有一定經濟能力的都能出國。所以我們看到現在國家民族的這些脊梁,從清末到民國再到人民共和國這一百多年間,都是象同學們一樣的年輕人。他們有文化的使命感,他們愛中國,愛中國幾千年的優秀文化,像諾貝爾獎的得主,楊振甯等人,都是精通孔孟老莊,精通佛學的文化大師。

  武漢大學的一位校長曾說過,要考我的博士生就必須學修孔孟老莊和佛法。爲什麼呢?如果不學這些,他的世界觀就太小了。現在的人只知道數理化,知識結構和視野太單一了。一個人要有大的氣象,要對世界、對精神、對生命有一種總體的認識,那就必須有儒家的、道教的、佛法的學養。有了這樣一個思想高度,你就會全局在握,各種因緣就會了然于胸,就可以激發現代學術上的靈感。靈感從什麼地方來?靈感是我們內在學養的融通,是在一定因緣上的激發。如果自己內在的力量不夠,文化知識不夠,哪裏來的靈感呢?一個在山裏面種地的老農民,沒有文化,沒有科學知識,能有什麼靈感呢?有文學的靈感嗎?不可能;有科學的靈感嗎?更不可能。靈感是內在積聚的一種質變。

  明海大和尚:馮老師剛才講到了文化,我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是關于文化學的。現代學者對文化的定義是這樣的,人類在意識上物質和精神的文明的總和叫文化。您剛才所說的,以及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文化使命,如果結合中國曆史,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來說,應該怎麼樣理解文化的定義,請馮老師給我們談一談。

  馮老師:中國的文化有它的來源。據我個人的理解,當然也有許多前輩們對文化的理解,“文化”這兩個字是日本人翻譯的,是從希臘語翻譯過來的,借用了中國《易經》裏的一句話,“觀夫天文以察識變,觀夫人文以化成天下。”特別是後面一句“觀夫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把文和化結合在一塊了。

  什麼是人文?就是人類社會的“文”,這個“文”是思想性的,是意識形態的,從我自己的感覺來說,就是聖賢的言教。聖賢的言教在儒家來說,就包含在《四書》、《五經》裏面,《四書》、《五經》是聖人的言教,聖賢的言教不是束之高閣的,而是用來改造人心優化人心,改造社會優化社會的,所以叫“化”。用聖人的言教來改造我們的社會人心,這個就稱之爲化。

  我認爲應該把文化定義得崇高一些,不要像現在的一些茶文化、酒文化、廁所文化等等之類的。也不能說那些不叫文化,泛泛來指,也可以這樣講,但是文化必定有它很崇高、很神聖的東西在裏頭。人類社會有著光明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就是因爲我們人類有崇高的文化,我們可以遵循聖賢的言教自我淨化,自我提升。

  本光老法師在我年輕的時候,就經常告誡我。因爲那個時候正處在文化大革命的時期,鬥爭是很險惡的,整天都是階級鬥爭。毛澤東說“階級鬥爭一抓就靈”,什麼地方都有階級鬥爭,父子之間有,夫婦之間有,靈魂之間也有。在這樣的情況下,因爲我們年輕好動,他怕我們出事,就不斷地給我們以警醒。本光法師對我們說:“人心是陰暗的,社會是險惡的,特別是在現在的社會中,自己的所言所行,一定要謹慎。”

  在那個時候學修佛法時,他給我們定下了幾條戒律,很重要的一條是不與不信和難信佛法的人討論佛法教義。在那種時期,你給別人宣傳佛法教義,如果像現在一些佛教徒宣傳佛法時那樣熱心,就成了反革命,只有等著進監獄。的確人心是陰暗的,社會是險惡的。但是社會又有它光明的一面,人心也有它光明的一面,這個光明來源于何處?來源于我們千百年來所接受的聖人的教育。

  儒家的聖賢教育,歸根結底就是幾個字:“仁、義、禮、智、信”。“仁”是什麼呢?是對社會的關愛心,對大…

《十二屆: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馮學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