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的文化使命
冯学成居士主讲 明海大和尚助讲
明海大和尚 :
各位营员,大家早上好!今天上午我跟冯老师将围绕《当代青年的文化使命》这个题目做一些沟通,也跟各位营员做一些交流。一般的程序是先要自我介绍一下,大家对我已经不陌生了,对于冯老师,未必所有的营员都了解,所以我想请冯老师先简单地做个自我介绍。
冯老师:让我自我介绍真是很惭愧,真的不好开口,因为我这个人没有什么光环。当别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时候,以前我说是佛教“个体户”,后来又说自己是“三无”人员,但这个“三无”不是社会上流浪汉的那种“三无”。我这个“三无”是指第一没票子,第二没帽子,第三没椅子。有时候又自称为“者行孙”,大家知道《西游记》里有位“孙行者”吗?“孙行者”,他是证到正果的,而我还没有证到正果,只能称为居士但还不是行者,当个“者行孙”还有点名副其实。
明海大和尚:冯老师很谦虚,他介绍说自己是三无人员,是无票子,无帽子,再就是没有位子。实际上冯老师没有这些,但是他有那些,那些是什么呢?他自已可能不介绍,我就来补充一下。冯老师是四川成都人氏,如果跟在座的很多营员比起来,他的一些头衔和光环确实不如各位。比如说学历,他只上到了高中一年级,在文革那种历史期间,学校的教育应该说也不完整,而且到了文革后期,因为政治的环境,又受一些冤枉气,在监狱里面度过了八年的时光。
但是现在冯老师在好几个寺院的佛学院担任教职,包括我们河北省佛学院,广东云门寺的云门佛学院,而且他学术上的造诣不仅包括了佛教,还包括了儒家、道家的思想。到现在为止他出版了很多著作,有一本关于佛教心理学的书叫《心灵锁钥》,还有《生活中的大圆满》,《环境忧思录》,《云门宗史话》,《一日一禅》,《巴蜀禅灯录》,《洞山传》,《中峰传》,以及关于我们柏林寺赵州和尚语录的一个注释叫《赵州禅师语录壁观》。
所以在我的心目中,用中国古代话来说,一方面冯老师是一个布衣,是穿着布衣服的处士。他没有很多人所拥有的学历和种种世俗的光环,但是他的学问给我们的印象极深,学问还在其次,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传统文化的这种责任感、责任心。如果联系他曾经的监狱生活,我觉得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是非常不容易的。有时候我自已也想,如果把我关在监狱里,可能最多只能坚持八天,第九天就得考虑上吊。
所以说他历经了生活上的颠沛流离。在《论语》里面孔夫子云:“颠沛必于是”,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一个人最难做到的是在生活的颠沛流离、在种种的命运考验、挫折下,还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富贵的时候不放逸、不放纵,贫贱的时候不妥协、不气馁。所以我想请冯老师给我们年青的朋友谈一谈,在这种生活的颠沛流离和命运的挫折与考验之下,是什么东西支撑着您,使您不至于沉沦?冯老师是四川成都人,成都我还没有去过,不过我认识很多四川人,他们讲,成都是东方的巴黎,那个地方生活气息很浓厚,光阴很容易消磨的,一个人要沉沦很容易,但是要好学也有很多机会。我想请冯老师谈谈在你的生活经历中,使自已不至于沉沦的是什么?
冯老师:这样说来我是很有福报的。我与共和国同龄, 1949 年出生, 65 年进高中。 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当时只刚刚读了一年高中。到 68 年 12 月,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下乡,下乡就带来了运气。那个时候著名的海灯法师也被赶回老家去接受群众的监督,劳动,我下乡时就在他身边。海灯法师在 61 年就名闻天下,尤其是他的武术也名闻天下。
我见身边有这么一位高僧大德,于是根本就不去摸锄头,天天去亲近他。海灯法师虽然是以武术闻名,但是大家要知道他也是虚云老和尚的得法弟子。当虚云老和尚建“云居山”寺的时候,第一个方丈就是海灯法师,他的国学功底、文化修养、智慧、机灵、敏锐,完全不是最近一段时间打官司里所说的那样,那是把海灯法师给神化了、丑化了,真实的情况不是那样。他是一位行“头陀行”的老比丘、老和尚,而且非常精进,完全是按照丛林里面的作息来规范自已行持的一位老和尚。他的文化功底很深,诗词歌赋都相当的不错。大家要知道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几座寺庙的,没有几个出家人的,当时大众对佛教界的唯一一个印象,可能只有海灯法师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通过海灯法师,大家才知道佛教的存在,出家僧人的存在。我当时就是这样感觉的。为什么?成都有很多老和尚都只能穿在家人的服装,不允许他们住庙,因为寺庙都被红卫兵占领了,或者是由部队管理着。
要让我表功的话,我还救过海灯法师一命。为什么救过海灯法师呢?在 69 年春节后,我从家里回到江油的时候,到海灯法师那里去,没有见到他。邻居说老和尚被关起来了,在群众专政指挥部里面关着。我去指挥部的路上看到范应莲,他提着一个装饭的篮子,哭着告诉我说:“老和尚已经七天不吃饭了。”他要绝食,用七天不吃饭来表示抗议。范应莲那个时候无能为力,尽管他的武术是相当棒的。
明海大和尚:大家可能不知道,范应莲,后来成了一位武术家。
冯老师:他是三军的武术教练。当时我一下子就发火了,走到群众专政指挥部,把那个负责人一把揪过来:“你今天必须把海灯法师给我放了,如果你要不放,今天就把房子给你烧了!”(掌声)因为那时候我才 20 多岁,是中学红卫兵下乡,还有点威风,山里面的农村干部还不知道我们的深浅高低,总觉得省城来的红卫兵有点厉害。(笑)大概就借了这么点威风,他们也被吓住了,当天就把海灯法师放了。他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就算身体再棒,经过几天的绝食,后果也是不堪设想。为什么呢?“士可杀不可辱”啊,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骨气。刚才大和尚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还有一个“威武不能屈”呀。海灯法师的人格是很刚强的,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复兴佛教、坚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这点非常崇高。那个时候,我很年轻,英雄气、豪气很重,所以自己有点自知之明,尽管年轻好斗,但是也不敢学武术,他也知道,像我这个样子怎么能学武术呢?看起来像是有点土匪气,其实是手无缚鸡之力,所以要我学禅。海灯法师就把我介绍给本光法师。
本光法师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是咱们明海大和尚的老校友。这是怎么样的一位法师呢?他出自书香门第, 1924 年进入北大历史系,是一位高材生。他父亲也是四川人,在清代的时候是四川川北地区的学监、督学,也就是川北地区教育部的负责人。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他遇见了陈独秀、李大钊,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也是咱们中国共产党的早期老党员。但是 27 年,李大钊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以后,他成了被通缉的抓捕对象。四川同乡会的朋友就把他秘密地送到普陀山出了家。第二年在“天童寺”受具戒,受戒以后,就到柏林佛学院去念书。
明海大和尚:柏林佛学院也在北京吗?
冯老师:在北京,就是现在的北京市图书馆所在地。
明海大和尚:北京市也有个柏林寺,那里过去有佛学院。
冯老师:当时有很多老和尚都在那里学习,包括我们四川的遍能老和尚。从柏林佛学院毕业以后,他又到武昌佛学院继续学习,得以在太虚大师门下学习“唯识”、“华严”。本光老法师的“唯识学”和“华严宗”是很出色的。在抗战胜利以后,赵朴老曾邀请本光老法师到上海,还经常向老法师请教,后来他们合著了一本书,署名就叫“本朴”。抗战胜利后,本光法师受太虚大师委托,到四川“汉藏教理院”任教,是当时唯一一位主讲禅宗的老师,比印顺法师还早一年。他禅教融通,是一位非常了不起、学养非常丰厚的法师。
自从认识了本光法师以后,只要我在成都,就会天天呆在他的身边。那个时候没有寺庙,就到公园里,泡上一杯茶。当时在成都喝茶很方便,花两分钱,就可以从早到晚坐上一整天。下乡的时候,在江油,在海灯法师身边也是从早到晚呆一整天。这是我的福气。
大家想一想,现在的同学们,包括寺院里面常住的师父们,要想天天亲近老和尚,包括大和尚,有没有这个可能呀?现在要想天天见老和尚不容易呀!老和尚日里万机,不仅仅有柏林寺,在湖北省还有两个大庙,事务很多;大和尚也是一样,当家以来也是非常地忙碌。就算我到柏林寺来,要想亲近大和尚都觉得不方便,因为客人太多,人也很累,我自己也不忍心经常去打搅他,想让他多一点休息的时间,包括这次老和尚回来也没有向老和尚请安,为什么呢?因为老和尚很辛苦,另外,还有很多想亲近老和尚的人,我想与其我去把老和尚纠缠住,不如让其他人去多多亲近。因为毕竟这么多年来我也亲近了不少的善知识,所以觉得自己的福报已经很好了。
在亲近这些善知识的年代,第一没有工作,第二没有妄想,那个时候想升官,想发财都不可能,当时全中国是普遍的贫困,绝对的平均主义,所以用现在的话来说,自己天然地,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一个不打妄想的状态。(笑声)
平日里自己的妄想很多,也像同学们一样。同学们可能经常会想,大学毕业以后,就到某某公司里去,哪家公司情况好,怎么能多挣一点钱,以后自己再办一个公司等等;或者毕业以后,分到某家机关单位,从科员到科长再到处长,自己升官的路线怎么安排,要托什么关系,这些妄想是难免的,也很正常。
我们那个时候,不打妄想也是正常的,因为自己已经是绝了发财的路,绝了升官的路,老天爷真是照顾我,给我安排了一个亲近善知识的环境。当时,在一起共修的人也不少,因为海灯法师的名气很大,本光法师的名气也大,每天总有几十个…
《十二届:当代青年的文化使命(冯学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