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屆: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馮學成)▪P5

  ..續本文上一頁幾十種,包括在世間法的範疇也有“空”。是不是也可以這樣理解,像儒家、道家,在佛教傳入以前,它們多少已經具備了某一種程度的空性智慧呢?

  馮老師:應該說是具備了,這又談到了中國文化的另外一個方面。早在先秦的時候,中國就有隱士思想的存在,而且隱士思想是很重要的。在印度是沙門思想,在中國是隱士思想。

  大家在《論語》裏面就可以看到很多隱者,楚狂接輿呀,荷莜丈人呀,(先秦時期,隱士頗多。《論語》記載與孔子有關者,就有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莜丈人等, “ 他們畏世遠遁,潔身自保,或躬耕田野,或僻居山林,原不必僅限于以漁爲業。不過,垂釣必臨水畔,不僅景色優美,情調亦複閑淡,確乎倍加令人神往。 ) 孔子評價這樣的人爲“扣其兩端,空空如也”。如果不說是孔夫子的話,把它放在禅宗語錄裏面,大家可能以爲是哪一位大禅師所說的。孔夫子還有很多生活化的語言,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可見孔夫子對隱士不是排斥的,還是很贊歎的。在老莊的道裏面,很多與禅宗都是合拍的。

  進入北宋以後,從《禅林寶訓》的記載中可以看到,一批最著名的禅師、最有功行的禅師,他們對寺廟的管理,對自己徒衆的開示,都是用孔夫子的語言,用儒家的語言進行教化的。

  明海大和尚:很多禅師的文學修養是很深厚的。

  馮老師:再回到寺廟的狀況來談,從南北朝到唐朝的時候,出家僧人的素質是很高的,很多都是王室子弟、世家子弟出家。他們大多是飽學了孔孟老莊,感覺到還不過瘾,還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然後再出家,做了和尚的。正是因爲他們有著豐厚的儒家、道家學問的基礎,所以在進入佛教以後,對佛學的領會,對佛學的發揮,那也是非常光輝、非常光彩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玄奘大師的首座高徒,第一大弟子窺基大師,是尉遲公的侄子。他是過繼給尉遲敬德的,因爲尉遲公沒有後人。中國有句古話,“爲將叁世,必絕後”,因爲殺人太多,“一將功成萬骨枯”。所以有很多功臣,特別是武將,大多是絕後的,這與佛教中的叁世因果,在冥冥之中也相暗和。

  明海大和尚:窺基大師是玄奘大師的高足,上首弟子,被稱爲百部疏主,著了一百部論疏。他出生于貴族家庭,伯父是尉遲敬德,是唐代的開國功臣。

  馮老師:大家看到的門神,左邊是 秦叔寶,右邊是尉遲公,這也是很有趣的現象。

  明海大和尚:在宋朝也有很多大知識分子出家當和尚。我們看宋朝禅師,像大慧宗杲禅師,圓悟克勤禅師,他們很多的語錄書信,都是與當朝的官宦相往來,在他們的座下學禅。可以說這些大禅師是掌握當時社會資源、社會權利、主流文化的很有影響的人物。這與他們深厚的文化基礎是分不開的。

  我們大家最熟悉的,像蘇東坡,是一位大知識分子,他就經常去親近禅師。如果這些禅師,即使是開悟了,世間的文化知識不行,恐怕在知識分子眼裏,也難以對其生起恭敬心來。

  馮老師:大家都知道的,李太白自稱青蓮居士,蘇東坡號東坡居士,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歐陽修號六一居士,當然還有王維號維摩居士。禅師們對宋代的知識分子的影響是很精彩的,我來舉幾個例子。

  歐陽修,在北宋的時候是文壇領袖,他仰慕韓愈,以孔孟的繼承人自居。在宋仁宗初年的時候,就興起了一個排佛運動,覺得自己已經有了儒家的聖人之道了,還要佛教來幹什麼?當時就團結了一批有名的知識分子儒生,包括了很多官宦,向皇上上奏折,說寺廟太多了,要大量裁減,僧人太多了也要削減。雲門宗有一位祖師,叫佛日契嵩,來到京城,因爲不可能見到皇帝,就通過一個居士,把他的萬言書轉給了皇帝。起初先拿給宰相們看,歐陽修看了以後,大吃一驚,說到:“不意僧中有此郎君!”——想不到出家人中有這樣的人才。至于佛日契嵩的儒學修養,大家可以看看他所寫的《中庸解》、《大學解》,他的儒學的理論高度,遠遠超過了當時北宋年間的一批大師們。

  我再講一個故事,讓大家聽聽當時禅師們的厲害。當時宋遼對峙時,高麗國王派出了一個使團,向宋仁宗皇帝寫了一封信,請教曹操所著的《兵法》裏的幾個疑難問題。宋仁宗看了以後自己不能解答,就交給了朝中的樞密院,相當于現在的總參謀部,但大臣們也回答不了這樣的問題,又交給宰相,宰相也回答不了,又交給各個大學士,大學士們也不知道答案。當時有人說,不應該把歐陽修貶官到九江,如果歐陽修在的話,可能就好辦了。歐陽修在江州(九江),于是乎皇上就下了一道聖旨,安排以八百裏的快馬到江州,歐陽修拿著這個一看,也不知道。(笑聲)當時很多寺廟裏都住有禅宗的大德祖師,四川有位老和尚,叫圓通居樂,派他的侍者給歐陽修送來一件小禮物,是山裏面的特産。侍者看見歐陽修在那裏發呆,就問他是什麼事。

  明海大和尚:寺廟裏很注重公關呀!(衆笑)

  馮老師:是是是(衆笑),這些老和尚也在想辦法把他們轉化過來,也是善巧方便。那位侍者看見歐陽修在那裏發呆,就問他是怎麼一回事,歐陽修把這個難題告訴了他,那位侍者說:“哎呀,這有什麼難的,山中老和尚就能解決你的問題。”歐陽修馬上就到廬山去,把這個問題給圓通和尚說了,圓通和尚一下就笑了,說你們怎麼這麼傻,兵者,機密事也,不可以示人。這樣機密的事情,這麼機密的軍事科學裏的尖端,怎麼能隨便告訴別人呢?聽了老和尚的話,歐陽修大徹大悟,立刻把這個點子,寫信彙報給皇上。于是宋仁宗就召見高麗的使團,沈著臉狠狠地說,你們怎麼啦?想造反嗎?這樣的事情你們還敢問?居心不良!(衆笑)高麗使團立刻賠禮道歉,說:我們這個小國寡民,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確是不該問這樣的問題。(衆笑)

  再如王安石,他的脾氣是很剛硬的。在變法的時候,他也親近老和尚,親近黃龍祖師,黃龍禅師就告訴他說,自己面前的路徑要留寬一點,不僅自己過得去,也要讓別人過得去,如果自己面前的路徑留窄了,不僅別人過不去,你自己也過不去。結果王安石變法失敗,就因爲在很多事情上他太過剛硬,用現在的話來說,太左了,就連蘇東坡這樣的人都容不下,那能行嗎?他的變法還是有很多合理的地方,北宋年間積重難返,國力雖然強盛,但是部隊很衰弱,民間政府的收入不足。王安石想在不傷民的情況下,通過一定的手段來增加國庫的收入,主要是壓製豪強,從豪強那裏弄一些錢到中央政府;另外在軍事上也有一定的變革。但是由于他的氣量不夠,得罪了很多元老大臣,包括蘇東坡這樣的中間派也得罪了。蘇東坡被一再地貶官,差點連命都沒了。

  就拿蘇東坡來說,他被貶官到了黃州,後來又到了荊州,就在現在咱們老和尚的玉泉寺。他聽說玉泉皓禅師也是四川人,禅法了得,就去微服拜訪。他與老和尚試機鋒,見了老和尚,站在那裏傲然而立,老和尚眼睛一亮問他說:“長官高姓?”請問您的高姓大名?蘇東坡就說:“我姓秤,是專門秤天下老和尚舌頭的秤。”(衆笑)他要稱稱老和尚有幾斤幾兩。這位老和尚聽了他這句話,微微一笑,突然就大喝一聲,對他說:“請問長官,這一聲喝有幾斤幾兩重呢?”蘇東坡一下張口結舌,回答不出來了。于是就禮拜老和尚。

  蘇東坡的一生,從他父親開始就與老和尚們的關系很好。剛才提到的圓通和尚,幫助了歐陽修,還有大覺懷蓮禅師,很多很多,包括佛印禅師與蘇東坡的佳話也是家喻戶曉的。

  大慧宗杲禅師也是不得了的一位,金兵把北宋滅了,南宋小朝廷偏安在南方。大慧杲禅師可是敢與秦儈對著幹的人,支持朝內的抵抗派,譴責妥協投降派,結果秦儈把他的僧衣沒收,充軍到衡陽,後來又把他充軍到廣東眉州。直到秦儈死了以後,宋高宗的最後一年,才赦免了他,讓他回到了杭州,到淨山當住持。

  明海大和尚:在古代想出家很難,出家人的身份是非常難得的,被剝奪了僧籍就是剝奪了出家人的身份。從馮老師剛才講的,我們知道在中國文化曆史上,佛教界對中國文化的貢獻特別大,尤其在宋朝,對那些士大夫,對儒家的大思想家都有影響。不過,因爲佛法是無爲法,在古代,也沒有維護我們教團權益的機構,所以很多士大夫、思想家受到了佛法的滋養,到了外面卻不說,用現在的話說,也相當于盜用佛教的品牌,所以我們現在想起來感覺到有諸多的委屈。(衆笑)

  馮老師:實際上,在宋明理學的發展上應該說是這樣的。因爲佛教、寺廟、僧衆是以出世爲主要目標,而它的大乘的救世情懷往往是通過儒家來實施的。很多儒家的優秀知識分子,在佛教裏面接受了教化,提升了人格,提高了智慧,反過來在社會上,去實施他們的抱負。

  拿王安石而言,他就是被一個老和尚——雪峰祖師的一句話:“這個老漢!爲衆生幹了些什麼?”所激勵。我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啊?應該爲國家民族,爲老百姓幹點事!這樣才激勵了他的志向,所以佛教教化的力量的確是無窮的。

  明海大和尚:唐朝有一個宰相,叫李密,他也是受到了高僧的教化,所以才成就了世間的功業。宋朝也有一個宰相,叫呂蒙正,他就是在寺院裏挂單,還不只是他一個人,他的家小都住在寺院裏。寺院的方丈特別關照他。方丈非常有眼力,要放在我也就不行了。(衆笑)後來他考上了狀元,當上了宰相。

  馮老師:像這樣的故事很多,呂蒙正是這樣的,範仲淹也是這樣的。大家都讀過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他早年喪父,寡母含辛茹苦地把他撫養大,沒有多少飯吃,都是寄養在寺廟裏。後來他成就了一番功業,把自己的俸祿、銀子全部交給了地方,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辦起了慈善事業。大家學過《古文觀止》,裏面有一篇《義田記》,就是範仲淹以佛教的菩薩情懷,把自己所有的錢集聚起來,在他的老家,讓那些吃不上飯、讀…

《十二屆:當代青年的文化使命(馮學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