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叁屆:會心當下即是——生活禅的不二法門 淨慧老和尚閉營式上講話

  淨慧老和尚閉營式上講話

  

  各位法師、各位營員:

  大家好!

  今天是第十叁屆夏令營的最後一天。過去的六天,各位授課老師做了非常精彩的講座,也進行了非常有益的分享,還有禅修、托缽、柏林夜話、傳燈等一系列活動。今天要我來跟大家分享佛法,我覺得沒有什麼好講的,現在我想聯系這次夏令營的主題和大家隨便談談。

  這次夏令營的主題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這是我最近幾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人類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的沖突,有許多的不平衡,各個階層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失落感。失落感從什麼地方來?就是因爲感覺到生活不平衡、機遇不平衡,社會分配存在不合理因素。這種失落感,經過長久的累積,就養成了人們的嫉妒心、障礙心,走到極端就會成爲報複心,最後導致犯罪行爲的發生。以佛教的觀念來說,人的機遇都與自己的行爲分不開,由于自己身口意叁業的積累,最後才有各種各樣的善惡果報。佛教是教我們一切反求諸己,一切問題都從自身找答案。

  同樣的環境,比如說在同一所學校上學,小學也好,中學也好,大學也好,一個學校幾百人、幾千人的很普遍,受教育的機會是平等的,但是每個人的學習效果卻千差萬別。我們都是從校園學習中走過來的,都可以反省這些差別和不平衡,究竟是外在的某種力量強加于自己的,還是由于自己的努力或不努力所導致的?原因雖然很複雜,最終的原因還是在自己這裏。家庭的貧富,父母的有文化或沒文化,我想都不是主要的原因。有許多家庭貧困的學生,父母根本沒有文化,他也能夠有很好的成績。比如說明海大和尚,他出生在一個非常困難的家庭,他的父母根本沒有文化。他們家是打魚的,漁民最多認識一杆秤,知道這是一塊錢,這是兩塊錢,文化就這麼多。而且他讀書時,家裏沒有房子,住在船上,每天放學都是去河邊找家。這條船,今天在這裏,明天在那裏,有時候在河邊找了很久,也不知道哪條船是他的家。但是他學得很好,而且在高考時,在湖北省名列前茅。這完全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他在柏林寺出家以後,那個時候出家人很少,都不會唱不會念,不會敲法器。他剛剃度不久,我就要他敲铛子。沒有人教他,他就能把铛子敲好,這就是他勤奮努力的結果。很用心地學習,很用心地做一切事情,這樣的出家弟子在柏林寺有很多。他們在學習和修行上都很努力,所以他們能夠逐步成爲僧團的骨幹力量,在管理寺院和自我修學方面都成爲帶頭人。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想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是儒家的說法,《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和習,就是把知識和行爲統一起來,所以又叫做“爲學”。佛教講“學修並重”,次第分得更細一點,所謂“信解行證”。理論上懂了,還要在行動上落實;行動上落實了,馬上就有受用。有受用,就是不同程度的實證。實證並不是十分遙遠的目標。“信解行證”四個字,都可以在當下一念中落實。所以說一切問題要反求諸己。

  那麼一切問題反求諸己和感恩文化有沒有關系呢?關系很大。人生活在社會上,往往對一切都不滿。我們時時刻刻承受著天地萬物、國家社會、父母朋友的諸多恩惠,卻仍然自覺不自覺地總是覺得不公平,總是覺得老天爺對我有偏見,社會對我有偏見,父母對我有偏見,自己把自己從廣闊的天地中分離出來,封閉起來。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最後的結果就是把不滿的、仇恨的種子埋在內心裏,不知道從感恩出發,融入大衆,融入社會生活。作爲一位莘莘學子,就應該融入家庭,融入父母的愛心,你在家庭裏才不會感到別扭,才不會感覺到父母對你不理解。有很多年輕人,在外邊的人際關系還馬馬虎虎,在家裏人際關系就不是很理想,對父母不滿意。父母望子成龍,有時候管得比較多些,感恩的心就生不起來了。

  我想,我們在生命當中不管得到了多少,都要感恩。即使我們今天只得到了一滴水,要感恩。能夠吃上一片菜葉子,要感恩。能夠吃上一塊饅頭片也要感恩。要知道,這些都來之不易!這幾天,有時候我也和大家一起用餐,我看到鄰座的人碗裏的飯粒不能吃幹淨,菜湯不能喝幹淨,我內心有種種的難受。因爲我在農村生活了二十多年,天天跟黃土打交道,天天跟農民打交道,天天爲了這一粒谷子、一粒麥子、一瓣棉花、一片菜葉子在田地裏面朝黃土背朝天。我們想想看,古人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絕對不是詩人憑空想象就能說得出來、寫得出來的,這絕對不是想要表達他的閑情雅致而形成的文字。只有在實際生活中有深切體驗的人,才能寫得出這樣的詩句。現在是炎熱的季節,我們坐在空調底下,農民在什麼地方?農民在烈日照射之下,在田間辛勤勞動。前不久,我的一位親戚從湖北來到邢臺。湖北的天氣比河北更加熱。他告訴我什麼呢?他說他在外邊打工。打工做什麼?修高速公路,每一天要在烈日下工作十幾個小時。一天掙多少錢?工作一天只能掙叁十塊錢。邢臺也有很多老百姓去外地打工,一天掙多少錢?十幾個小時勞動掙十塊錢。在邢臺,有的老百姓每天早上四點半或五點就起床,然後開著手扶拖拉機到山上裝石頭,裝完石頭就往邢臺市送,每一天拉兩次,夫妻兩個守著那輛車,早晚都不見太陽,就這樣忙碌一天。能夠掙多少錢呢?除去成本,最多四十塊錢,這還算是好的。想到人間生活的艱難,想到物質財富的來之不易,想到大自然的資源非常有限,每每看到浪費的現象,看到不珍惜物質的現象,我內心就會感到非常非常的難受。

  我在這裏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那時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座下做小和尚,當侍者。給老和尚當侍者每天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是什麼呢?我想大家任何人都猜不出來。虛雲老和尚每天要收到從全國各地寄來的信件,侍者們每天到了九、十點鍾的時候,小心翼翼地把每一個信封打開,打開以後老和尚就慢慢看信,感到需要回信的,就讓侍者送到書記那裏寫回信。寫完回信以後信再拿回來,放在原來的信封裏。然後做侍者的再把這些信封一個個撕開,弄得平平整整地翻過來再粘好用來寄回信。因此,能夠得到老和尚一個新信封的人幾乎沒有,那些信封都是再次使用的。是不是就虛雲老和尚一個人這麼做呢?不是的。我收藏了一個印光法師親筆寫的信封,他那個信封也是翻過來二次使用的。後來我了解到,像那樣珍惜物品的做法,對于舊時代的人而言是很普遍的。在老和尚的影響之下,我們有時候也會把信封翻過來再用一次。我們現在機關的人、學校的人哪有這樣做的呀!都是把信封寫壞了就扔了,信紙寫壞了、弄濕了就扔了。哎呀!不知道感恩啊!這一張紙,我們不要說自然界的樹木它是怎麼長出來,就看看它從原材料變成紙張的每一道工序,需要多少人的勞動啊。一張紙是如此,一粒糧食、一片菜葉子都是如此,都是大自然的恩賜,都是工人、農民、一切做服務的人的勞動成果。每一樣東西到了我們手上,不知滲透著生産者的多少血汗!感恩天地萬物的理念,聽起來好像很抽象、很玄,實際上是一點都不玄,一點都不抽象,非常非常具體。沒有天地萬物的成就,我們連呼吸都不可能。大家想想看,是不是這個道理?

  如果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會很正確地面對自己,也會很正確地面對社會、面對每一個人。我五月份到雲南玉溪市,玉溪也有個玉泉寺。全中國到處都有玉泉寺,這非常有意思。這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大家對水很珍惜。水的作用水的價值,在人們的心目中,就像是無價的美玉一樣,所以叫做“玉泉”。因爲水就是生命。沒有水還有生命嗎?沒有生命。玉溪玉泉寺修得很大、很漂亮,而且旁邊有一座“釋迦感恩文化園”,文化園裏,到處書寫的都是感恩的語言。它是一個鄉鎮企業。作爲一個鄉鎮能夠有這樣一個思路,這很了不起。那天中午我和他們的職員做了一次交流,交流的地方是一個很大的禮堂,禮堂講臺的牆壁上寫了幾句話,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寫的什麼呢?“國以人爲本,人以愛爲本,愛以德爲本,德以修爲本”。這就是他們所提倡的感恩文化的內容之一。後來我跟他們建議,我說是不是在後面再加上一句“修以悟爲本”,這樣就能把我們的人生提高一個層次。他們聽了我的建議很贊同。這說明佛教的許多理念已經逐步地融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佛教文化在中國傳播近兩千年,有許多的理念,從過去到現在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生活以及待人處事的方法。我們有許多接受新文化的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往往有一些排斥的心理。比如說傳統戲劇,一上演就要出現幾個人物,那些小孩子往往不看故事的情節,就只打聽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然後盡管每一出戲都要經過各種各樣曲折的情節,最後都是正義勝利了,邪惡失敗了。這就是佛家的思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潛移默化地通過文藝的形式影響著中國人,教育著中國人。過去農村裏有大戲臺,每逢重要的節日都要唱戲。所演的戲,其內容都具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不像現在。現在農村裏也有網吧了,小孩子再也不是去聽爺爺講故事,都跑到網吧裏去了。我沒有去過網吧,我只曉得網吧出現了許多問題。有一個報道說,一個網吧的老板不能善待網民,結果激起了小孩子的報複心理,這些小孩一怒之下一把火把網吧給燒掉了。由此我們可以想到網吧教給孩子的是什麼。電視也好像很迷人,但是電視是在家庭裏,小朋友不能自由選擇;而且電視上的節目或多或少是經過篩選了的。電視節目的內容不能滿足小朋友尋求刺激的心理,所以他們要自己去網吧探險,真是很可怕。邢臺一位居士的兒子,十五歲拿著一千塊錢去網吧。有這一千塊錢以後他就根本不回家,有時候會一個月不回家。做父母的是怎樣的揪心啊!他的父母到處去找,怎麼也找不著,天天在家裏擔心。但是你要知道孩子可是玩得上勁…

《十叁屆:會心當下即是——生活禅的不二法門 淨慧老和尚閉營式上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