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很,這下可解放了,父母也找不著了,錢也有了,可以有吃有喝有玩。生活當中的這種誤導,對我們年輕一代的成長有什麼好處?辦網吧的老板,這些人的良心在哪裏,我不知道。(鼓掌)以毒害青少年純潔的心靈爲代價,來榨取幾個錢發財,良心何在啊?所以我看到這種社會現象,作爲一個出家人實在是不忍心!你們都是讀書人,有的已經走上工作崗位,有的也做了父母。走上工作崗位的也好,准備走上工作崗位的也好,每個人都想事業有成。但是,無論你有沒有佛教的信仰,選擇什麼事業來實現人生的理想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擇業一定要選擇有益于社會的事業,不能毫無選擇地去掙錢,要有所爲有所不爲,不要無所不爲。(鼓掌)有所爲有所不爲那就是有良心,無所不爲就是沒良心。沒良心的錢不要掙。
23日在這裏講課的楊钊先生,他是只穿著一條褲衩偷渡到香港去的。他是惠州人,當時他才十六歲,正是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許多的中學生紛紛北上見毛主席。他想到人生的路要自己走,就偷渡去香港。第一次失敗了,再試一次;再失敗了,也不管同行的有幾人,再試一次。他的弟弟楊勳九次失敗,最後成功了。到香港後人生地不熟,好在他能講廣東話,要是我們內地人去就更慘了,說話也聽不懂。一個月的時間過去了,他還沒找到工作,每天怎麼生活呢?就是從垃圾桶裏撿面包吃。香港人做叁明治,面包邊上烤糊的那部分用不上,就把它切掉扔到垃圾桶裏,他們每天就撿人家丟掉的面包過日子。但是他沒有放棄自己的努力,他還在繼續找工作,最後就找到一個燙衣服的工作。如果我們現在的男孩子,叫他燙衣服他才不幹呢。有一句話講:“男做女工,到老不中。”但是楊钊先生當時很高興。他當時個子矮矮的,燙衣服的架子很高,工作起來很吃力,他就在地上放一個大木頭凳子,站在上面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屋子裏面又悶又熱,可不像現在這樣有空調。這樣他一個月能掙到港幣叁十塊錢,他高興得不得了。他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直到現在擁有跨國公司。這些是不是上天賜給他的?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得到上天的關懷,但是如果不努力,這種關懷就不能顯現。你要勞動,你要去做,上天的關懷才對你有用。你不動,你不幹,上天的關懷不能起作用。上天給你關懷,你要配合,積極主動地配合才能産生積極的效應。所以他有“褲王楊钊”之稱。他發了財以後怎麼樣呢?他說:我是從做衣服發起來的,我還要繼續做這個行業。他的那些夥計,都是與他甘苦與共叁十幾年的人,都是從做車衣服、燙衣服這樣一些艱苦工作當中同甘共苦走過來的。他有一次給我介紹說:我要做勞動密集型産業。爲什麼要做這種産業呢?這種産業能夠成就更多的人就業,使更多的人有工作可做,有生活來源。所以他的公司裏,員工有叁萬多人。車衣服、燙衣服、染布,各種各樣的工種都需要很多人去做。憑他現在的財力,他可以發展高科技産業,用很少的人賺很多的錢。他說我不做這個。一來這不是他的本行,二是不能滿足大多數人通過勞動求生存的需求。他不做娛樂行業,不開酒店,不開飯館。在香港那個地方開酒店很掙錢,因爲那裏是國際都市,旅遊的人很多,一到旅遊旺季,酒店都是住得滿滿的。他說做酒店把握不好就會成爲滋生罪惡的地方,所以他不做。他一定要做清淨的産業。你們年輕的朋友選擇職業很重要,要有利于良心的落實,有利于我們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健康的東西多一點,不健康的東西少一點,才有利于社會人心的淨化。佛教徒是想要淨化人心、淨化社會,就要從具體的工作去落實。
所以,我這次在開營式上提出四句話:“感恩、包容、分享、結緣。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諧自他,以分享的心回報大衆,以結緣的心成就事業。”以此作爲生活禅和禅文化的理念。我希望你們每天都要重溫這四句話,看自己在生活當中能不能夠逐步落實,能不能夠用這種理念調整心態。生活禅實際上就是要在生活中調整、轉化自己的心態,轉化我們生活的方向。生活禅很實在,很實際,操作性很強,檢驗起來也很實際。你今天發脾氣沒有?你今天罵人沒有?你今天起嗔恨心沒有?很容易檢驗,很容易檢討。檢討這個詞香港人也常用,就是檢查討論。但在我們大陸用這個詞,就意味著你有點問題了。要你作檢討,問題就嚴重了。我犯了什麼錯誤要檢討?特別是在二十年以前,說起檢討就會誠惶誠恐。我們現在恢複這個詞的正確含義和用法,在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檢討自己。做自我檢討,實際上就是總結經驗,找出差距,然後改進,以求發展進步。這才是檢討真正的意思。在心裏接受了這些理念,然後在生活中好好落實。
下面我想用一點時間,來講一下生活禅的不二法門,題目叫做“會心當下即是”。有會于心,當下即是。臨濟宗講這個方法,所謂“即事而真”。即事而真,就是在生活中檢驗自己的心態。
“會心當下即是”包括哪些內容呢?
第一、在迷失中求開悟;
第二、在染汙中求清淨;
第叁、在煩惱中求菩提;
第四、在生死中求涅槃;
第五、在此岸中求彼岸;
第六、在衆生中求成佛。
迷與悟在同一點上,染汙與清淨也在同一點上。煩惱、菩提,此岸、彼岸,衆生與佛,都是會心當下即是。(鼓掌)如果我所提出的六個對立不能統一在同一點上,那永遠就迷失是迷失、開悟是開悟,不可能會心當下即是。迷與悟的轉化不需要挪動地方,路就在腳下;生死與涅槃、此岸與彼岸同樣如此,都在你所站立的同一點上。這就是《維摩經》所講的不二法門。
我們佛弟子,無論是出家的、在家的,修行了許多年,往往把世間與出世間看作兩個截然不同的空間,這種理解有偏頗。實際上世間與出世間都在一個點上。所謂心淨則佛土淨,心不淨則佛土不淨。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岸即彼岸,問題就在于你能不能“即”。就是要在即字上下功夫,就看自己對當下這一念如何把握。佛教關于這個方面有許多的語詞概括性很強。比如說,“背覺合塵”是凡夫,“背塵合覺”是聖者。一背一合的不是兩個點,就是當下這一念。又比如說“轉染成淨”、“轉識成智”、“轉煩惱爲菩提”,都是在怎麼轉化上用功夫。轉化雖然是一個長期而深遠的過程,但是覺悟不能等待,覺悟之後的逐步轉化也不能等待,“迷聞經累劫,悟則刹那間”。我們學佛修行一定要在理上弄明白,所謂“理上明,事上修”。我們無始以來的種種煩惱和習氣,特別是習氣,不能一下子消除斷盡,那就要在事上一點一滴地對治,在生活當中修行。如何對待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就是修的實際內容。
有一天我與幾位同學開玩笑:現在有十塊錢在地上,我們怎樣去對待它?是想把這十塊錢馬上據爲己有,還是想這十塊錢讓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得到?如果每個人都想讓這十塊錢讓更需要它的人得到,我們這個社會就能真正和諧,我們的心地就能真正清淨。這是一種考驗,這是財的考驗。考驗我們的東西,佛教把它歸納爲五個方面,即“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這五樣東西天天在考驗我們,我們怎樣去面對財、色、名、食、睡?修行,就是在這五件具有巨大誘惑力的事情面前,轉化我們的心態,轉迷爲悟,轉煩惱爲菩提,轉生死爲涅槃,轉此岸爲彼岸。修行很現實,並不遙遠。
學習佛法,樹立人生的信念,就是要每時每刻來檢討自心,檢討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是在想什麼。人生的修養從這裏開始,人生的成就從這裏開始。我們要有事業、要有朋友、要有好的名譽或者影響,就從每一個起心動念來落實正念。剛開始要克服自己的邪念,的確是很勉強、很勉強的,經過叁年五年可能就習慣了。我想這最少要叁年、五年的時間才能做得到。立地成佛在理念中應該有,事實上是不存在的,所以“理須頓悟,事要漸除”。我們且不說信仰與修行,僅僅從做人來說,不克服那些下劣的念頭,想要成就人生,成就事業,很困難。即使有一點點成就,也保不住,自己會把那一點點成就糟蹋掉。那些成就,也許是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緣所感,如果得到那點成就以後就不知道天高地厚,花天酒地叁天兩天就把它糟蹋掉了。像這樣的人,在我們生活當中有的是!所以當你得到了,應該像沒有得到一樣。成就了一件事業,我們首先要想到感恩。想到感恩,想到分享,想到結緣,時時刻刻不要忘記感恩。沒有天地萬物、山河大地對我們的成就,我們任何成就不會有。所以這次我們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爲主題舉辦第十叁屆生活禅夏令營,目的就是希望每一個人成就人格、,成就學問、成就事業。在什麼地方成就?就在感恩的世界裏成就。
(鼓掌)
我建議我們每一個營員,回去以後把這件汗衫洗得幹幹淨淨的,然後用衣架挂在你的房間裏,每天把“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這一句話作爲座右銘,(鼓掌)作爲人生的格言,作爲對待周圍所有人的金玉良言。可能你的朋友走到你的房間會看到這幾個字,你可以向他解釋,也許你不用解釋他就會受到很大的啓發和震撼。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有勇氣來堅持正確的東西,抵製不正確的東西,這才叫人。如果一個人不敢于抵製不正確的東西,或者說不敢于堅持正確的東西,那這個人字就得倒過來寫了。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鼓掌)要做頂天立地的人就得先從堅持真理、堅持正義做起。(鼓掌)下面還有一點點時間,跟大家來溝通、來分享、來交流。好嗎?(鼓掌)
課間交流
問:老和尚,我遇到了一件事情,就是我們院子裏有一戶人家,他的孩子五歲了,在我屋子前拉屎。我看了很生氣,第一次給他們掃幹淨了,並且對他的家長說了。結果第二次他們的小孩仍然這樣。我覺得很生氣。這麼沒有公共道德,所以我就說了他一下,後來和孩子的父母發生了沖突。請問老和尚,爲什麼我堅持正義,卻遭到別…
《十叁屆:會心當下即是——生活禅的不二法門 淨慧老和尚閉營式上講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