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叁屆:坐禅開示之一(明奘法師)

  禅修指導

  明奘法師

  

  我們來講一個比喻——我們的心是什麼樣子的?變化的?我們是怎樣來認知世界的?我們生活在哪個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認爲我們的國土有多少平方公裏?960 萬平方公裏。我們還認爲我們的領空至少也有960 萬平方公裏,否則我們爲什麼要美國的無人偵察機迫降呢?我們認爲天空是我們的,是有界限的,但是實際天空是不是有邊界的?沒有。大地有沒有邊界?也沒有。河流從喜馬拉雅山流下,流經中國,流到孟加拉灣入海,而海亦融通,表面上分爲四大洋,但是在地下仍然是融通的,有沒有隔離呢?沒有。

  我們的心也像天空一樣,它是藍色的嗎?

  (不是。)

  它是白色的嗎?

  (不是。)

  它是灰色的嗎?

  (不是。)

  它是像黑夜一樣烏雲密布的嗎?

  (不是。)

  既然都不是,那麼,快樂是不是我們的心?

  (不是。)

  憂傷是不是我們的心?

  (不是。)

  喜悅是不是?

  (不是。)

  躁動是不是?

  (不是。)

  擔憂呢?

  (不是。)

  既然都不是,幹嘛我們傻乎乎的就把那些喜悅當成是我的?既然所有的喜悅、躁動、擔憂、牽挂,乃至平靜都不是我的心,那麼我想在一次禅修中得到一個平靜之類的結果,這是不是一種錯誤?

  (是。)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無希望。

  方法得到了,環境適宜,我們願意在這裏參與禅修,一起來做這件事情,至于結果是什麼樣子的,跟我是否相關?完全不相關。禅修是否會達至心情的平靜,或者這一坐完全是在起伏躁動的狀態下,也跟我毫不相關。 那麼好吧,這個我們也明白了,現在就坐嗎?還是想怎麼樣?

  (再說會兒。)(笑聲)

  再說一會兒?呵呵,我知道你的擔憂是什麼。好吧,再說一會兒。首先是“無”,根本不要有預期的禅修結果或目的。如衍真法師所說——水滴雖微,漸盈大器。滴水穿石,每一次的禅修都不見得有一個結果,但是禅修是一種向內探尋的方法,我們總是向外在去尋找煩惱的來源,認爲煩惱就是由外緣而引發的,我們可以去指責對方,指責天氣太熱,指責別人對我們照顧不周,指責這個生活條件太艱苦,所以讓我身心不甯,但當我們有了一點向內醒覺的智慧後,會發現所有這些外在都不重要。對不對?滅卻心頭火自涼。所以,第一,不要有預期的目的。

  既然沒有預期的目的,自然也不要擔憂這一次我坐得會不好把“好”“壞”從內心裏拔除,然後剩下什麼?

  我們再拿天空來比喻。我們的心有時候跟天空很相像。從我們生下來開始,我們就明白這個平靜、純潔的天空一直存在,但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卻不是這個純淨的天空,而經常看到的是烏雲、雷電、雨水、沙塵暴、狂風、日曬等等。是什麼把原本純淨的天空給遮蔽住了?是外在的自然變化。我們的心也是如此,禅修的結果是原本存在的,一定要牢記這一點。神通也好,徹底的平靜也好,涅槃也好,不是釋迦牟尼賞賜給你的,也不是羅漢用了神通從別的地方安插來的。

  既然所有的平靜、煩惱的止息、涅槃的境況,都是原本就存在的,現在爲什麼沒有現前呢?被什麼遮蔽住了?被幾個條件限製住了。我喜歡的就特別想占有,我想擁有它,貪;天氣熱的這個“熱”,我受不了,我想把它推開,這是嗔。貪和嗔的來源究竟是什麼?源于我們缺乏對實相的洞見力,這種缺乏洞見力的情況,就是癡。貪欲、嗔恨、愚癡,還有自我的膨脹,——慢;還有疑,“你說的東西,我不相信”,懷疑這個法,甚至懷疑自己。

  貪、嗔、癡、慢、疑,這是五個很厲害的東西,它們嚴重地遮蔽了我們本有的光明、純淨的心性。要想一點點地把這五個遮蔽純淨的東西,從心靈上剔除,用什麼方法?哪個方法是最有效的?

  大家想想,所有的煩惱都是依誰而建立的?依心?心看不見、摸不著,但等一下會感受得到,坐上 15 分鍾後,一定有人會感受到心在哪裏,現在還不知道。煩惱是依誰在安立?是誰在煩惱?是依“我”在安立,對自我的執取是第一位的,因爲是“我”不喜歡、“我”想要。所以核心的症結在我。那麼我們想想看,當我們在破除對“我”的執取的狀態下去禅修,沒有誰要禅修,也沒有誰擔心輪回之苦,也沒有誰要想去證得涅槃解脫,那麼每一次的禅修會怎樣?那就僅僅是一次禅修。(笑聲)隨著禅修自己應有的力量,隨著相關因緣的推動,該怎樣就怎樣。該痛,就享受它的痛;該熱,就享受它的熱;該漲,也就接納它,不要排拒它。你要想對抗、想排拒,要希望你要的那個平靜、愉悅,這本身又是自我的幻化。讓這些東西一點點地剝離出去,還禅修以單純的本來面目,僅僅是禅修而已。體會得到嗎?好,眼鏡摘下來,擔心打瞌睡的,深呼吸叁次。

  (吸——呼——吸——呼——吸——呼——)

  天氣熱,可以把雙手它輕放在膝蓋上,但不能松懈,松懈了人就沒有精神,脊柱自然挺直,不要刻意地去把它拔直,那會很累。自然的,放松的,有精神的,但是又不做作。然後讓呼吸遵從自由的法則,快就是快,慢就是慢,然後平靜,也不是要創造,也不需要去營造,只是單純的呼吸。我們數息,按著自己的方法,數吸入也好,數呼出也好…… (靜坐)

  大家應記得,我們每一次的禅修並沒有好與壞,只是有一個禅修的因緣。剛坐完不要馬上喝水,至少要過叁分鍾。因爲剛坐完很熱,而水是涼性的,它會帶給你不好的生理影響。抛開這次禅坐的好與壞,我覺得這一坐像半個神仙似的飄飄欲仙,請不要這樣想。也許你閉上眼睛的 15 分鍾是半個神仙,睜開眼睛後還是這個廳,還是這些人,還是這身臭汗。抛開“半個神仙”的想法,也抛開“我痛、我癢、我實在無法忍受、我純粹是在忍受”之類的想法,只是就一刻鍾的禅修。在這個前提下,我們自由地來分享……

  問:剛才坐的時候感覺自己晃來晃去的,後來感到不知身在何處了……

  答:我相信有很多人有這種不知身在何處的感覺,這是禅修中必定發生的普通現象。只要方法得當,內心平靜,按照這個方法坐,一定會經曆這個過程,覺得很放松,然後不知道身在何處,甚至連我有身沒身都忘了,這是必然要經曆的一種現象。所以別把它當真,也別當假,知道有過那麼一回事,過去了就完了,不做好壞評價,也不做好與壞的記憶,都不需要,只是發生過而已。

  問:我估計坐了七八分鍾時間,一開始是困,然後腿開始疼了,然後忍了一會兒,忍到十一二分鍾,實在忍不下去啦,然後就盼你敲那個鍾,你就一直不敲啊。(笑聲)

  答:那也就是說,你遇到禅修中的障礙,昨天我們已經講過,會幹擾我們禅修的,有困,那是必然的。一般先是會痛、漲,難受得不得了,等到不那麼漲了,不那麼痛了,就打瞌睡了,這是必然的,這都是禅修的障礙。但是有個辦法,把坐墊後邊的小墊再往後推一點,讓屁股只坐上1/4 到1/3 之間,別全坐上去,讓腿裏有點兒懸空。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把小墊子調整一下角度,將其中的一個叁角形的尖兒沖前,這樣坐更舒服。再一個辦法,就是多墊幾個小墊,讓它更高一些,也能幫助解決瞌睡問題。

  問:剛開始的時候感覺到氣息在鼻子地方出入,但是最後就感覺不到吸氣呼氣了。

  答:數息,在天臺止觀方法中,只是六個次第中的第一步。如果你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應該放

  棄數息。這個時候可能沒有外呼吸了,只剩內呼吸,甚至內呼吸也不存在了,這個時候就要放下數息,來聽息、隨息。聽,不是聽聲音的聽,而是聽之任之的聽,聽之任之,它要怎麼樣,隨它,根本就把呼吸放得幹幹淨淨。

  問:讓它自己呼吸而我不去管它?

  答:對,讓它自行地舍離,不要再去管呼吸了,也不要再去數了。因爲你已經超越了這個階段了,再回來數,就影響禅定了。它應該往更深層的高處走,如果你反而要把它拉回原地,就不妥當了。所以在這個階段要趕緊停下來,不再數呼吸了,聽息,聽之任之,隨息,隨它去,隨它怎麼樣。

  問:我想把禅修中的方法落實到生活中,平時我們應該怎麼樣?我平時看了許多奧修等人關于靜心方面的書,我們應該怎麼樣做?

  答:這也就是生活中的禅修和打坐中的禅修如何融爲一體。你這個問題其實牽涉到兩個問題,第一個是面對念頭紛雜的內心,如何在生活中把握禅修,是不是?

  好,我們剛才這一坐有沒有完全沒“念”的人?請舉手。有沒有一個念頭都沒有升起過的人?我一坐下來什麼都不知道了,等聽到這一下聲響,我才醒了,是這樣情況的人請舉手。(無人舉手。)也就是說一個人都沒有,是不是?(營員:有一個。)在哪裏?把話筒給他。(該營員:我感到飄飄悠悠地到了一個地方……)這本身就錯了,那個“飄飄悠悠的……”是不是一個念?(該營員:我還看到很多人,看到很多和尚……)(笑聲)等一下回去每人都拍他一巴掌,剛才都給他鼓掌了對不對?每人都去拍他一巴掌。

  我想告訴你,粗的念頭沒了,但是細的念還是有的。那種飄飄悠悠的感覺,是不是念?還是念。然後好像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看到好多和尚,這些東西是什麼念?妄念。也就是說,細微的妄念仍是有的。也就是說,每一念有不同狀態。很多人以爲禅定是無念,比如你們看奧修的書,看什麼張宏堡的書,看那些氣功書,以爲禅定是無念,以爲心裏沒有任何想法才是禅修。書上這樣講對不對?這是根本性的指導錯誤。“一念絕即他方受生”,人真要無念的話,那就死了啊。所以識流如瀑布,心識之流就像瀑布之水。看過廬山瀑布、長白山瀑布嗎?那是非常有力量。禅坐中體會到的念,可不是像平靜的水那樣緩緩流動,而會像瀑布一樣。因爲平時不大覺得的東西,但是坐下來會覺得,每一個念頭都翻江倒海,所以不要認爲禅修一定是空明無念,這個恰恰…

《十叁屆:坐禅開示之一(明奘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