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三届:坐禅开示之一(明奘法师)

  禅修指导

  明奘法师

  

  我们来讲一个比喻——我们的心是什么样子的?变化的?我们是怎样来认知世界的?我们生活在哪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认为我们的国土有多少平方公里?960 万平方公里。我们还认为我们的领空至少也有960 万平方公里,否则我们为什么要美国的无人侦察机迫降呢?我们认为天空是我们的,是有界限的,但是实际天空是不是有边界的?没有。大地有没有边界?也没有。河流从喜马拉雅山流下,流经中国,流到孟加拉湾入海,而海亦融通,表面上分为四大洋,但是在地下仍然是融通的,有没有隔离呢?没有。

  我们的心也像天空一样,它是蓝色的吗?

  (不是。)

  它是白色的吗?

  (不是。)

  它是灰色的吗?

  (不是。)

  它是像黑夜一样乌云密布的吗?

  (不是。)

  既然都不是,那么,快乐是不是我们的心?

  (不是。)

  忧伤是不是我们的心?

  (不是。)

  喜悦是不是?

  (不是。)

  躁动是不是?

  (不是。)

  担忧呢?

  (不是。)

  既然都不是,干嘛我们傻乎乎的就把那些喜悦当成是我的?既然所有的喜悦、躁动、担忧、牵挂,乃至平静都不是我的心,那么我想在一次禅修中得到一个平静之类的结果,这是不是一种错误?

  (是。)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无希望。

  方法得到了,环境适宜,我们愿意在这里参与禅修,一起来做这件事情,至于结果是什么样子的,跟我是否相关?完全不相关。禅修是否会达至心情的平静,或者这一坐完全是在起伏躁动的状态下,也跟我毫不相关。 那么好吧,这个我们也明白了,现在就坐吗?还是想怎么样?

  (再说会儿。)(笑声)

  再说一会儿?呵呵,我知道你的担忧是什么。好吧,再说一会儿。首先是“无”,根本不要有预期的禅修结果或目的。如衍真法师所说——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滴水穿石,每一次的禅修都不见得有一个结果,但是禅修是一种向内探寻的方法,我们总是向外在去寻找烦恼的来源,认为烦恼就是由外缘而引发的,我们可以去指责对方,指责天气太热,指责别人对我们照顾不周,指责这个生活条件太艰苦,所以让我身心不宁,但当我们有了一点向内醒觉的智慧后,会发现所有这些外在都不重要。对不对?灭却心头火自凉。所以,第一,不要有预期的目的。

  既然没有预期的目的,自然也不要担忧这一次我坐得会不好把“好”“坏”从内心里拔除,然后剩下什么?

  我们再拿天空来比喻。我们的心有时候跟天空很相像。从我们生下来开始,我们就明白这个平静、纯洁的天空一直存在,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却不是这个纯净的天空,而经常看到的是乌云、雷电、雨水、沙尘暴、狂风、日晒等等。是什么把原本纯净的天空给遮蔽住了?是外在的自然变化。我们的心也是如此,禅修的结果是原本存在的,一定要牢记这一点。神通也好,彻底的平静也好,涅槃也好,不是释迦牟尼赏赐给你的,也不是罗汉用了神通从别的地方安插来的。

  既然所有的平静、烦恼的止息、涅槃的境况,都是原本就存在的,现在为什么没有现前呢?被什么遮蔽住了?被几个条件限制住了。我喜欢的就特别想占有,我想拥有它,贪;天气热的这个“热”,我受不了,我想把它推开,这是嗔。贪和嗔的来源究竟是什么?源于我们缺乏对实相的洞见力,这种缺乏洞见力的情况,就是痴。贪欲、嗔恨、愚痴,还有自我的膨胀,——慢;还有疑,“你说的东西,我不相信”,怀疑这个法,甚至怀疑自己。

  贪、嗔、痴、慢、疑,这是五个很厉害的东西,它们严重地遮蔽了我们本有的光明、纯净的心性。要想一点点地把这五个遮蔽纯净的东西,从心灵上剔除,用什么方法?哪个方法是最有效的?

  大家想想,所有的烦恼都是依谁而建立的?依心?心看不见、摸不着,但等一下会感受得到,坐上 15 分钟后,一定有人会感受到心在哪里,现在还不知道。烦恼是依谁在安立?是谁在烦恼?是依“我”在安立,对自我的执取是第一位的,因为是“我”不喜欢、“我”想要。所以核心的症结在我。那么我们想想看,当我们在破除对“我”的执取的状态下去禅修,没有谁要禅修,也没有谁担心轮回之苦,也没有谁要想去证得涅槃解脱,那么每一次的禅修会怎样?那就仅仅是一次禅修。(笑声)随着禅修自己应有的力量,随着相关因缘的推动,该怎样就怎样。该痛,就享受它的痛;该热,就享受它的热;该涨,也就接纳它,不要排拒它。你要想对抗、想排拒,要希望你要的那个平静、愉悦,这本身又是自我的幻化。让这些东西一点点地剥离出去,还禅修以单纯的本来面目,仅仅是禅修而已。体会得到吗?好,眼镜摘下来,担心打瞌睡的,深呼吸三次。

  (吸——呼——吸——呼——吸——呼——)

  天气热,可以把双手它轻放在膝盖上,但不能松懈,松懈了人就没有精神,脊柱自然挺直,不要刻意地去把它拔直,那会很累。自然的,放松的,有精神的,但是又不做作。然后让呼吸遵从自由的法则,快就是快,慢就是慢,然后平静,也不是要创造,也不需要去营造,只是单纯的呼吸。我们数息,按着自己的方法,数吸入也好,数呼出也好…… (静坐)

  大家应记得,我们每一次的禅修并没有好与坏,只是有一个禅修的因缘。刚坐完不要马上喝水,至少要过三分钟。因为刚坐完很热,而水是凉性的,它会带给你不好的生理影响。抛开这次禅坐的好与坏,我觉得这一坐像半个神仙似的飘飘欲仙,请不要这样想。也许你闭上眼睛的 15 分钟是半个神仙,睁开眼睛后还是这个厅,还是这些人,还是这身臭汗。抛开“半个神仙”的想法,也抛开“我痛、我痒、我实在无法忍受、我纯粹是在忍受”之类的想法,只是就一刻钟的禅修。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自由地来分享……

  问:刚才坐的时候感觉自己晃来晃去的,后来感到不知身在何处了……

  答:我相信有很多人有这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这是禅修中必定发生的普通现象。只要方法得当,内心平静,按照这个方法坐,一定会经历这个过程,觉得很放松,然后不知道身在何处,甚至连我有身没身都忘了,这是必然要经历的一种现象。所以别把它当真,也别当假,知道有过那么一回事,过去了就完了,不做好坏评价,也不做好与坏的记忆,都不需要,只是发生过而已。

  问:我估计坐了七八分钟时间,一开始是困,然后腿开始疼了,然后忍了一会儿,忍到十一二分钟,实在忍不下去啦,然后就盼你敲那个钟,你就一直不敲啊。(笑声)

  答:那也就是说,你遇到禅修中的障碍,昨天我们已经讲过,会干扰我们禅修的,有困,那是必然的。一般先是会痛、涨,难受得不得了,等到不那么涨了,不那么痛了,就打瞌睡了,这是必然的,这都是禅修的障碍。但是有个办法,把坐垫后边的小垫再往后推一点,让屁股只坐上1/4 到1/3 之间,别全坐上去,让腿里有点儿悬空。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小垫子调整一下角度,将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的尖儿冲前,这样坐更舒服。再一个办法,就是多垫几个小垫,让它更高一些,也能帮助解决瞌睡问题。

  问:刚开始的时候感觉到气息在鼻子地方出入,但是最后就感觉不到吸气呼气了。

  答:数息,在天台止观方法中,只是六个次第中的第一步。如果你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该放

  弃数息。这个时候可能没有外呼吸了,只剩内呼吸,甚至内呼吸也不存在了,这个时候就要放下数息,来听息、随息。听,不是听声音的听,而是听之任之的听,听之任之,它要怎么样,随它,根本就把呼吸放得干干净净。

  问:让它自己呼吸而我不去管它?

  答:对,让它自行地舍离,不要再去管呼吸了,也不要再去数了。因为你已经超越了这个阶段了,再回来数,就影响禅定了。它应该往更深层的高处走,如果你反而要把它拉回原地,就不妥当了。所以在这个阶段要赶紧停下来,不再数呼吸了,听息,听之任之,随息,随它去,随它怎么样。

  问:我想把禅修中的方法落实到生活中,平时我们应该怎么样?我平时看了许多奥修等人关于静心方面的书,我们应该怎么样做?

  答:这也就是生活中的禅修和打坐中的禅修如何融为一体。你这个问题其实牵涉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面对念头纷杂的内心,如何在生活中把握禅修,是不是?

  好,我们刚才这一坐有没有完全没“念”的人?请举手。有没有一个念头都没有升起过的人?我一坐下来什么都不知道了,等听到这一下声响,我才醒了,是这样情况的人请举手。(无人举手。)也就是说一个人都没有,是不是?(营员:有一个。)在哪里?把话筒给他。(该营员:我感到飘飘悠悠地到了一个地方……)这本身就错了,那个“飘飘悠悠的……”是不是一个念?(该营员:我还看到很多人,看到很多和尚……)(笑声)等一下回去每人都拍他一巴掌,刚才都给他鼓掌了对不对?每人都去拍他一巴掌。

  我想告诉你,粗的念头没了,但是细的念还是有的。那种飘飘悠悠的感觉,是不是念?还是念。然后好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看到好多和尚,这些东西是什么念?妄念。也就是说,细微的妄念仍是有的。也就是说,每一念有不同状态。很多人以为禅定是无念,比如你们看奥修的书,看什么张宏堡的书,看那些气功书,以为禅定是无念,以为心里没有任何想法才是禅修。书上这样讲对不对?这是根本性的指导错误。“一念绝即他方受生”,人真要无念的话,那就死了啊。所以识流如瀑布,心识之流就像瀑布之水。看过庐山瀑布、长白山瀑布吗?那是非常有力量。禅坐中体会到的念,可不是像平静的水那样缓缓流动,而会像瀑布一样。因为平时不大觉得的东西,但是坐下来会觉得,每一个念头都翻江倒海,所以不要认为禅修一定是空明无念,这个恰恰…

《十三届:坐禅开示之一(明奘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