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叁屆:數息觀(大癡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才能得定。這些是修禅的外方便。

  在具體修的過程中,我們要選擇修定的場所。這個場所,不要當風,不要在風地裏面修,不要有過堂風,不要潮濕,同時不妨礙他人。你不妨礙他人,他人就不妨礙到你,包括一些非人。有些山洞裏面有非人住,你要住,人家不讓你住,那都不行,你這個地方要找好。你在家裏好辦,但是你在家禅修,不要有過堂風,不要門窗對流。坐的地方光線不能太強,太強心散亂;太暗的話又昏沈,這個也不行。

  要是雙跏趺的話,座位要平坦,它的軟硬要適度;如果單跏趺的話,你可以在後面稍墊高二寸。但絕對不能前面高,後面低,那個不行。

  在上座之前你要辦畢事物,謝絕外緣,心無挂礙。雜事提前就要做好,該上廁所的上廁所,該幹的什麼事幹好、做完,謝絕外緣,有的人在門上貼個條,你的心中不再挂礙這些事情了,一心修定。

  在上座以前還可以祈求叁寶的加持,在佛前可以修種種供養、忏悔、發願,以便在修定的過程中不出現障礙。

  上座前還要行香。應該在上座前要活動活動,下來之後也要活動活動。

  師父們在禅堂裏坐禅,都有巡香的,剛才我們有幾個師父手裏面拿著香板,那就是巡香,巡香就是看有誰打瞌睡了,要打香板子,警醒昏沈。但是剛才,咱們在坐的時候我觀察了一下,大部分人坐不住,不停地換腿,覺得難受,沒有一個打瞌睡的(衆笑)。其實,我告訴你們,在師父的禅堂裏坐禅,打瞌睡的比較多,爲什麼啊?因爲師父們的腿不痛,用功的時候心一細很容易接近昏沈。你們想讓你們睡也睡不著的,爲什麼?因爲你腿痛,你的腿痛啊,你的心亂啊,心很亂腿很痛,就沒法入定,你好不容易才能夠坐在這個地方……哎,如果是比方說,我講修禅,我說好大家往那一坐,不到十分鍾,你遇到昏沈的狀態,打瞌睡,說明你還是有工夫了,你知道吧?(笑聲)那真是有工夫啦,你問他疲勞吧?他不疲勞,他不是疲勞地打瞌睡,而是他的心細以後,身上沒有任何的感受,稍微不注意的話就容易進入“昏沈”,輕昏狀態,如果突破這個輕昏狀態,不進入那個輕昏狀態,就很容易得定。我們一般大部分人都是散亂,就是心定不住,那就差得很遠,所以在禅堂裏面必須要警醒昏沈,拿香板打,按規矩呢,這些換腿的人也要挨打,但是,大家都是初學嘛,所以換腿就不打了,這些就是上座的時候應該注意的情況。

  還有這個時候包腿要包好,現在這個時候正是夏天,稍微好一點,禅修都要有包腿布,腿都要包起來,包嚴了,不能著風,後面也不能有風,不能戴帽子,不能把頭捂起來,這些都是打坐的基本常識,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裏。

  下面大家來提問題。

  營員:我曾經有過一個經曆,就是站樁,然後被狗給嚇著了,請問如果打坐的時候被驚嚇了怎麼辦?

  大癡法師:打坐是修定和氣功那一套是不一樣的。

  遇到驚嚇的情況,在坐禅時受了驚,怎麼辦?

  坐禅以前首先要有些准備,盡量不要讓自己容易被什麼東西驚嚇,選擇地方要注意一些。雖然有時候有突發的事件,但坐之前注意這個問題,你要讓自己放心,哪怕就是天塌下來,任何的響動,都不會驚擾到你,你有這種思想准備的話一般都不會有問題。即便有什麼響動,也沒有什麼。雖然心特別空靜的時候,容易受到驚嚇,就比如氣功的修法,特別容易受到驚嚇,但是如果用寺院裏師父修禅的方法,我的體驗是絕對不會受驚嚇的,因爲不怕驚嚇。

  這個寺院裏面,師父們常用的方法有兩種,一個是參話頭,就是要參“念佛是誰”?這個狀態中,不管是多大的聲音,都幹擾不到他,他並不是那種無記的定。另一個是數息,也是一樣的。禅定不是頑空和無記,禅修者的心念、觀察力很敏銳、很細,並不是什麼也不知道,所以從數息觀的角度來講,你在數息,就要對自己的呼吸很清楚、明了,那個心是不散亂的,而且你的觀察力很敏銳,不會進入到那種什麼也不知道的狀態,那種狀態是頑空定,那是無記狀態,禅宗裏面把這叫做“死水不養活魚”。參禅,參話頭也是這樣的,好象懷疑坐在這裏的是誰啊?能夠有感知的這個是誰啊?他有這個疑情在,所以是不怕驚嚇的。當然盡量不要有驚嚇,即便有,也是障礙不大,因爲他的心本身上座前,就已經放下了很多。不管你是什麼,都不會幹擾到我,所以你即便聽見了,不會怕的。我看過很多學氣功的人被驚嚇,他這個原理呢,實際上裏面有很多問題,在這個地方我不願意去講太多,你修這個的時候,你就要去注意,要把地方找好,盡量不要在公共場合,公共場合容易被人驚嚇。

  剛才那個同學說的情況,如果遇到了,怎麼辦?可能你的第一個念頭是:把你嚇了一跳;第二個念頭,你就是:無所謂,不動,把心先定下來。也許你被驚嚇之後,全身的毛孔可能轟然一下。我以前受過驚嚇,有過那種感受、不知所措那種狀態,但你不要理它,你第二個念頭就是:沒關系,不理它。這樣你的心慢慢就靜下來,慢慢恢複原來的狀態,就沒事了。最怕的是一驚嚇之後,一著急,你馬上就著急出定,就出事了。所以要注意不要被驚嚇。

  營員:法師,我們怎樣判斷自己是否入定?入定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大癡法師:什麼狀態算你入定,目前在我們國家來講,稍微有點爭議,一般的認爲你的心止了,你的心停止了種種攀援,就可以了。你能定在那裏不動,是你的心不動,但是知覺在。

  還有定的深淺不一樣。有的人定了以後,他的全身心起了一種輕安,那就是一種定中發起來的輕安。有的人呢,定了以後全身有樂,你看那個一禅、二禅、叁禅、四禅,離生喜樂,他心中離開了生滅,進入一種定的狀態,然後他生起一種喜樂。還有一種叁禅時離喜妙樂。有的人坐的時候他只感覺到自己的頭在,身體沒有了,覺得頭還在,身上好像沒有了。他其實那時候已經是定住了,他眼睛還睜著呢,他的覺知都在,這也是種定的狀態。但有的就認爲,這僅僅是定前的種種狀態,沒有到定,沒進入定。智者大師認爲,得定以後,他有發八觸。我也問過一些大德,他們講有的不一定要發八觸,有的發一觸也算是得定,有的雖然不發觸,但他也是得定的狀態。這個定呢,不一定是要什麼都不知道了,不是這樣的。

  營員:我們平時修禅的目的是什麼?

  大癡法師:修禅的目的有世間法的和出世間法兩個。

  世間的目的,從你表面來說,是讓這顆散漫的心安住于叁昧正受。叁昧就是正受的意思,心不散亂。它有兩種功德,一種是世間的功德,就是我們世間、凡夫界,叁界內的功德,修禅定,如果能得禅定的人,他的身體好,還能夠祛病、延年,身體好而且沒有病,壽命長,這就是真正得定的人。但是這個定不能退,我們現在有很多人修定,得定以後由于懈怠的緣故,那個定又失去了。因爲得定以後又失去了,所以沒有起到延壽的作用。但是當時的那一段得定的時間,你的身體就比較好,這就是去病延年。另外定的程度較深的話,還能夠發起五種神通,這都是世間法。

  那麼出世間法呢,修定,心安住以後,你再去思維四谛法,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出離聖谛,思維這個,乃至十二因緣,或者是觀察諸法實相,你在定的狀態下去觀察呢,就很容易發起決定的、無漏的正見,發起無漏的智慧,使你能夠超凡入聖。因爲我們這些凡夫,在心很粗的情況下,即便法師將佛的經典中的四谛法講一遍,將順逆觀、十二因緣法都給你講上一遍,什麼叫諸法實相也給你講一遍,你聽後會感覺到確實很妙,但是你不能得到決定、不退的正見。

  如果你要有禅定工夫的話,在禅定中靜慮、觀察。禅又叫靜慮,在印度叫禅那,翻譯成中國話叫靜慮。在清靜的狀態下去思維法,所謂的法,一般指的就是咱們這個四谛法、十二因緣法、諸法實相。因爲這個時候你的觀察力很敏銳,能夠觀察到法的真實內涵,能夠觀察到諸法實相,這樣你就能發起決定的見解,你的正見就會不退了。所謂的“決定”就是不退了。比方說“法無我”,你在禅定的過程中思維“法無我”、“四大本空”、“五蘊無我”,然後按照那個法的教授來修行,你這麼思維一遍,你就真實感到這個五蘊實無我、確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唯一的、能夠主宰的我。這個固定不變的、唯一能夠主宰的我,是沒有的。當你得到這個體驗以後,現量地體驗到實際上確實無我,而不是我跟你說:無我。你會懷疑,這是無我嗎?你根本沒有體驗到。或者說,我相信你,相信是無我的,但是呢,我感覺不到無我,這個就是沒有決定。如果你在禅定裏去思維的話,你就會感覺到確實無我,這個就叫“決定見”。

  什麼叫諸法實相呢,經書上講了很多,有人開始參禅,參了很久,一直都不知道諸法實相什麼意思。無相無不相,實相無相,實相一相,一切法不二,聽起來挺有道理,實際上不知道什麼道理。等你參禅時間長了,你就這個問題老在腦子裏面去觀察,忽然一下,你感覺原來是這麼回事,說明你懂了,那個時候才叫作獲得了決定的正見,開悟了,超出凡流進入聖流了,這就是禅定的作用。

  營員:我覺得數息應該是禅定的一種途徑,請問法師除了數息還有其他的途徑嗎?

  大癡法師:有。禅定不止一種途徑,數息法只是其中的一種。修習禅定有很多方法,佛最初講的是不淨觀,就是對治衆生的貪欲,修不淨觀,然後呢,又介紹了數息觀。當時佛陀在世時就只有這兩種法門,稱二甘露門——兩種甘露之門,通過修這個法能夠獲得聖者的受用,能超凡入聖,證得四果。

  貪欲重之人修不淨觀,能夠得定,證道。

  心散亂的人,修數息觀,就能夠讓你的心安住,也能夠得定,證道。

  另外,有的人比較愚癡,執著很重,怎麼辦呢?修因緣觀。因緣觀就是通過順、逆反複思維老病死苦、憂悲苦惱,從哪裏來?從生來;生從哪裏來?生從有…

《十叁屆:數息觀(大癡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