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叁屆:禅修指導(明基法師)

  禅修指導

  明基法師

  

  明基法師:你每天打坐嗎?

  營員:我是,以前是。

  明基法師:你喜不喜歡打坐?

  營員:我是到這來之後才剛開始打坐的。

  明基法師:哦!

  營員:然後我就停不了。剛開始的時候我不知道該怎麼打坐。到了第二次熟悉一點了,注意力能集中在一點,能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去數數上不忘記。第叁次,數息就淡忘了,有很多妄想出來了,特別猛,像黃河水一樣滔滔不絕。第四次是今天下午,我不知道當時是不是一種幻覺,好像有佛祖來到了我面前,指點我的一些業障,然後就是這樣,停不了了。我希望這種心態能夠保持下去。

  明基法師:我只能是提一些自己打坐方面的建議。首先,你要想在這一方面有所深入,你就要堅持不懈地用功夫。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特別是打坐,因爲它不是一種知識性的東西。你通過打坐,有了一些經驗、感受,只要每天堅持,比如說每天睡覺前坐半個小時,或者每天保持一個小時的打坐,你才有可能深入進去,這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就像練字一樣,必須每天練,才能有每一天的收獲;只有每天堅持打坐,你才能感受到身心的變化。其實,你剛才所說的那些變化並不重要,那只是一種現象,是過程。

  可能有些人打坐這只種事情不感興趣,不知道它對自己的生命到底有什麼重要意義,對自己今後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古時候的儒家,包括那些通過讀書考取功名的人,所謂“學而優致仕”,也提倡打坐。古時候,不僅僅道家、佛家才打坐,儒家的人也打坐。甯靜以致遠嘛!打坐,是古人人生修養的通用方法。那麼具體到佛教的禅定,戒定慧叁無漏學,定是中間的橋梁。往上定能生慧,往下能幫助我們持守好戒律。佛教禅定集大成者是天臺宗的智者大師,他把當時能夠接觸到的禅定方法和經典作了一個總的彙集。他所介紹的《小止觀》和《六妙法門》,其實也不僅僅局限于禅定。修止觀,止的結果是定;觀的結果是慧。到了元末明初,藏地宗喀巴大師作《菩提道次第廣論》,他的內容也沒有超出止和觀。宗大師講,叁昧(定)最基礎的,就是九住心。他告訴我們的方法,就是從初住心開始,通過打坐達到既沒有昏沈也沒有妄想的程度,就能夠進入禅定。真正進入到禅定了,就能夠一坐坐相當長的時間。現在有人入定,能夠坐一天一宿,我這麼說你可能覺得簡直是神話吧?

  營員:我是沒有見過啦。

  明基法師:你覺得自己可不可能在這坐一天一宿?

  營員:我覺得……

  明基法師:你相不相信通過努力就能夠做到?

  營員:沒有這個自信。

  明基法師:這是正常的,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這麼想的。但是可以肯定,我們可以通過學習方法來做到。當我們的昏沈和妄想慢慢沈下去的時候,就是我們對生命重新認識的時候。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佛教所講的生命境界不是理論上的架構,而是一種實踐,要通過體證來獲得。比如說我們的李老師多年以來一直都在打坐,比如我們這麼年輕就出家,我看大家都覺得我們是傻瓜,去做這些沒有意義沒有結果的事情。我記得我以前在哈爾濱電力學校上中專最關心的問題,就是人怎樣生活才有意義。夏令營已經辦了十多年了,目的是什麼呢?可能你們在校或是剛畢業,你們都面臨著一個問題——我的人生該怎麼來走才最有意義。那麼生命的意義與修定有什麼關系呢?如果修禅定對我們人生沒有什麼意義,我們就沒有必要學習它。我們來設想一下。一個有定力的人,他是心力肯定是很強的,不會輕易地被外界環境打擾。他在特定的時間裏,精神肯定很集中,但是他不定一直都這樣集中。爲什麼不能夠一天 24 個小時一直集中呢?生命狀態爲什麼是這個樣子?我的師公,就是虛雲老和尚,他 19 歲出家,到 56 歲開悟,他隨隨便便就可以坐個七天半個月,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裏!那是真真實實的!大家有興趣的話呢,可以看看《虛雲和尚年譜》。我們非常喜歡看他的年譜。年譜相當于傳記,敘述他從出生到離開人世這一輩子的親身經曆。爲什麼我們喜歡看年譜呢?因爲從上面我們能吸收營養。我們大部分年紀都很輕,每個人的生活都將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處境,何去何從不知道如何選擇。從這些過來人的經曆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的人生經驗。比方說你畢業了,對生活有各種各樣的目標;到了進入社會,對現實社會又有不同的感想;等你也到了 30 多歲,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可能也還是會對未來的生活有一些幻想,但是不會想太多了。從我們出家人來說,通過修行,通過打坐,身心也會慢慢地有所變化。我們可以看一下我們周圍的人,都有哪些氣質?看你的媽媽、爸爸、爺爺、奶奶他們的面部表情,你會發現那都是有人生經曆的。你現在談女朋友沒有?

  營員:沒有。

  明基法師:如果有談朋友就有吵架的時候。你看到你爸媽吵架,就知道你也會吵架,除非你不在乎他。否則你就會很憂郁,就會有很多不得已。出離叁界解脫生老病死這件事情極少極少的人想,但是生命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個問題我相信大家都經常在思考。我們辦夏令營,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有機會來接觸這個佛教、了解佛教,把你們能拿走的東西都拿走。比如說打坐的方法、念經的方法。我覺得衍真法師很有號召力。爲什麼學佛啊?學智慧,當大官。當大官幹什麼?弘揚佛法。弘揚啥呢?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如果你連生命的意義都不知道,覺什麼?悟什麼?吃喝拉撒就是人生嗎?衍真法師教我們參念佛是誰。那麼念佛的是誰,念經的是誰?就是你自己啊。真正了解了念佛的這個自己,那人的生命境界就會完全不一樣。大家看虛雲老和尚的照片就能感覺到,他的那種氣質和我們絕對不一樣,更不要說見到真人了。氣質是內心世界的一個外化,你看我們老和尚站在這裏,就有不一樣的感覺。那是老和尚他一生修行的氣質的外化。

  明基法師:你說,先自我介紹一下。

  營員:我叫甘信超,是做餐廳的。我不知道這個問題該不該問。有一些師父做的事情不太符合佛教的精神,我不知道明基法師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明基法師: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說吧。孔子是個教育家,那是不容否認的。但是仍然是在儒家下,那些不肖的秀才舉人做了大惡,你會去怪孔子嗎?

  營員:不會。

  明基法師:同樣的,你學習釋迦牟尼的教義,個別人的煩惱特別重,甚至有少部分出家衆做了一些不符合佛法的事情,我們也不應該因爲他們的行爲自己就不來學習了,我們不會因此就對佛法喪失信心,而只是覺得這樣的人最可憐!我們這次的“一日沙彌”活動參加的人很多,難道剃了頭做了一天的沙彌就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和尚了嗎?你報名一日出家沒有?

  營員:沒有。因爲我是做餐廳的,回去後要見很多客戶,不方便參加。

  明基法師:任何事情,就比如說喝水這麼簡單的事情,都沒有人可以幫你做。吃飯、上廁所,都只能自己做。比如你生病住院了,不管誰多麼關心你,來看你,來安慰你,都代替不了你的病痛。佛教有一個根本的理論,就是一切事情都必須自己動手,無論觀世音菩薩有多麼慈悲,她不能代替你修行賜給你一個淨化了的生命。

  營員:今天下午講課 時 老師講到“妄想”。那麼什麼叫妄想呢?能夠預見以後的事情就叫妄想嗎?

  明基法師:可以這樣講,我們現在所作的一切事情都是妄想。

  營員:如果說人都沒有了妄想,那還叫人嗎?

  明基法師:比如說你認爲那是西方,那我們四方不是全錯亂了嗎?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概念都是相對的。再比如說山河大地與虛空。離開山河大地哪去找虛空?離開虛空哪兒去找山河大地?沒有手心又哪有手背呢?妄念和正念的關系也是這樣,也是相對的。既然是相對,也可以說都是妄念,正念也是妄念。人在打坐的時候,數息就是你的正念,它對你克服妄念很有用。當你的心已經沈下來了,妄念越來越少了,同時你會感覺到大腦都是清醒的,而且精力特別旺盛,身體特別輕松,再往以後,就有更高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個清醒平靜的心,就更容易把握自己的命運。

  營員:什麼是平靜?

  明基法師:平靜是一種狀態。平靜也是相對的。我們坐在這裏很平靜是吧!可是一旦出現妄想,馬上自己的天平歪掉了,煩惱抖落出來。

  營員:什麼是學佛的最高境界呢?

  明基法師:怎麼說呢,涅槃的境界很難說的。你看爲什麼要參念佛是誰,連這個都搞不清楚呢。佛教的修行歸根到底就要來解決這個問題,整個的身心都要全部集中在這裏。所以說內心的平靜是有很多層面的。初學佛的人總是問,如果沒有了七情六欲,那還算是人嗎?到底要達到一個什麼狀態才是對的?實際上修行到最後,並不是就完全沒有了喜怒哀樂。比如說地球在運動,這對整個虛空有妨礙嗎?沒有。人在悲喜交集的時候,還有一個如如不動在裏面。弘一大師圓寂的時候寫了一幅字:“悲欣交集。”這又怎麼說呢?你看過他的照片嗎?他死的時候就穿的是破爛的短褂,補丁加補丁的,躺在一張破床上,一臉白胡子就像一個乞丐一樣。但是你知道他老人家的境界嗎?悲欣交集啊!爲什麼悲欣交集呢?他死前跟他的侍者說,我斷氣以後,如果我流淚了,你們不要詫異,那是因爲我見到了極樂世界,所以悲欣交集啊!然後他死的時候真的流淚了。這是一種多麼真實的感情啊!你說一個平常人的屍體會流淚的嗎?不會流淚的。這是真的。

  營員: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鼓掌)

  明基法師:因爲我們有叁個人哦(還有李老師、明海法師),都要講一下,(鼓掌)一起分享人生的經曆。我們初出家的時候,很希望學佛的過來人能告訴我們怎麼才能少走彎路。當然,我並不是在否認大家。師父說,我們就像是小野馬……我們的早晚課裏面有叁皈依,師父平常總給我們講戒律什麼的,聽多了就感到很枯燥。那時候…

《十叁屆:禅修指導(明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