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指导
明基法师
明基法师:你每天打坐吗?
营员:我是,以前是。
明基法师:你喜不喜欢打坐?
营员:我是到这来之后才刚开始打坐的。
明基法师:哦!
营员:然后我就停不了。刚开始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打坐。到了第二次熟悉一点了,注意力能集中在一点,能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去数数上不忘记。第三次,数息就淡忘了,有很多妄想出来了,特别猛,像黄河水一样滔滔不绝。第四次是今天下午,我不知道当时是不是一种幻觉,好像有佛祖来到了我面前,指点我的一些业障,然后就是这样,停不了了。我希望这种心态能够保持下去。
明基法师:我只能是提一些自己打坐方面的建议。首先,你要想在这一方面有所深入,你就要坚持不懈地用功夫。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特别是打坐,因为它不是一种知识性的东西。你通过打坐,有了一些经验、感受,只要每天坚持,比如说每天睡觉前坐半个小时,或者每天保持一个小时的打坐,你才有可能深入进去,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就像练字一样,必须每天练,才能有每一天的收获;只有每天坚持打坐,你才能感受到身心的变化。其实,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变化并不重要,那只是一种现象,是过程。
可能有些人打坐这只种事情不感兴趣,不知道它对自己的生命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对自己今后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古时候的儒家,包括那些通过读书考取功名的人,所谓“学而优致仕”,也提倡打坐。古时候,不仅仅道家、佛家才打坐,儒家的人也打坐。宁静以致远嘛!打坐,是古人人生修养的通用方法。那么具体到佛教的禅定,戒定慧三无漏学,定是中间的桥梁。往上定能生慧,往下能帮助我们持守好戒律。佛教禅定集大成者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他把当时能够接触到的禅定方法和经典作了一个总的汇集。他所介绍的《小止观》和《六妙法门》,其实也不仅仅局限于禅定。修止观,止的结果是定;观的结果是慧。到了元末明初,藏地宗喀巴大师作《菩提道次第广论》,他的内容也没有超出止和观。宗大师讲,三昧(定)最基础的,就是九住心。他告诉我们的方法,就是从初住心开始,通过打坐达到既没有昏沉也没有妄想的程度,就能够进入禅定。真正进入到禅定了,就能够一坐坐相当长的时间。现在有人入定,能够坐一天一宿,我这么说你可能觉得简直是神话吧?
营员:我是没有见过啦。
明基法师:你觉得自己可不可能在这坐一天一宿?
营员:我觉得……
明基法师:你相不相信通过努力就能够做到?
营员:没有这个自信。
明基法师:这是正常的,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但是可以肯定,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方法来做到。当我们的昏沉和妄想慢慢沉下去的时候,就是我们对生命重新认识的时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佛教所讲的生命境界不是理论上的架构,而是一种实践,要通过体证来获得。比如说我们的李老师多年以来一直都在打坐,比如我们这么年轻就出家,我看大家都觉得我们是傻瓜,去做这些没有意义没有结果的事情。我记得我以前在哈尔滨电力学校上中专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夏令营已经办了十多年了,目的是什么呢?可能你们在校或是刚毕业,你们都面临着一个问题——我的人生该怎么来走才最有意义。那么生命的意义与修定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修禅定对我们人生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就没有必要学习它。我们来设想一下。一个有定力的人,他是心力肯定是很强的,不会轻易地被外界环境打扰。他在特定的时间里,精神肯定很集中,但是他不定一直都这样集中。为什么不能够一天 24 个小时一直集中呢?生命状态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的师公,就是虚云老和尚,他 19 岁出家,到 56 岁开悟,他随随便便就可以坐个七天半个月,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那是真真实实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呢,可以看看《虚云和尚年谱》。我们非常喜欢看他的年谱。年谱相当于传记,叙述他从出生到离开人世这一辈子的亲身经历。为什么我们喜欢看年谱呢?因为从上面我们能吸收营养。我们大部分年纪都很轻,每个人的生活都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处境,何去何从不知道如何选择。从这些过来人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的人生经验。比方说你毕业了,对生活有各种各样的目标;到了进入社会,对现实社会又有不同的感想;等你也到了 30 多岁,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可能也还是会对未来的生活有一些幻想,但是不会想太多了。从我们出家人来说,通过修行,通过打坐,身心也会慢慢地有所变化。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周围的人,都有哪些气质?看你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他们的面部表情,你会发现那都是有人生经历的。你现在谈女朋友没有?
营员:没有。
明基法师:如果有谈朋友就有吵架的时候。你看到你爸妈吵架,就知道你也会吵架,除非你不在乎他。否则你就会很忧郁,就会有很多不得已。出离三界解脱生老病死这件事情极少极少的人想,但是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我相信大家都经常在思考。我们办夏令营,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有机会来接触这个佛教、了解佛教,把你们能拿走的东西都拿走。比如说打坐的方法、念经的方法。我觉得衍真法师很有号召力。为什么学佛啊?学智慧,当大官。当大官干什么?弘扬佛法。弘扬啥呢?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如果你连生命的意义都不知道,觉什么?悟什么?吃喝拉撒就是人生吗?衍真法师教我们参念佛是谁。那么念佛的是谁,念经的是谁?就是你自己啊。真正了解了念佛的这个自己,那人的生命境界就会完全不一样。大家看虚云老和尚的照片就能感觉到,他的那种气质和我们绝对不一样,更不要说见到真人了。气质是内心世界的一个外化,你看我们老和尚站在这里,就有不一样的感觉。那是老和尚他一生修行的气质的外化。
明基法师:你说,先自我介绍一下。
营员:我叫甘信超,是做餐厅的。我不知道这个问题该不该问。有一些师父做的事情不太符合佛教的精神,我不知道明基法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明基法师: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吧。孔子是个教育家,那是不容否认的。但是仍然是在儒家下,那些不肖的秀才举人做了大恶,你会去怪孔子吗?
营员:不会。
明基法师:同样的,你学习释迦牟尼的教义,个别人的烦恼特别重,甚至有少部分出家众做了一些不符合佛法的事情,我们也不应该因为他们的行为自己就不来学习了,我们不会因此就对佛法丧失信心,而只是觉得这样的人最可怜!我们这次的“一日沙弥”活动参加的人很多,难道剃了头做了一天的沙弥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和尚了吗?你报名一日出家没有?
营员:没有。因为我是做餐厅的,回去后要见很多客户,不方便参加。
明基法师:任何事情,就比如说喝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没有人可以帮你做。吃饭、上厕所,都只能自己做。比如你生病住院了,不管谁多么关心你,来看你,来安慰你,都代替不了你的病痛。佛教有一个根本的理论,就是一切事情都必须自己动手,无论观世音菩萨有多么慈悲,她不能代替你修行赐给你一个净化了的生命。
营员:今天下午讲课 时 老师讲到“妄想”。那么什么叫妄想呢?能够预见以后的事情就叫妄想吗?
明基法师:可以这样讲,我们现在所作的一切事情都是妄想。
营员:如果说人都没有了妄想,那还叫人吗?
明基法师:比如说你认为那是西方,那我们四方不是全错乱了吗?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概念都是相对的。再比如说山河大地与虚空。离开山河大地哪去找虚空?离开虚空哪儿去找山河大地?没有手心又哪有手背呢?妄念和正念的关系也是这样,也是相对的。既然是相对,也可以说都是妄念,正念也是妄念。人在打坐的时候,数息就是你的正念,它对你克服妄念很有用。当你的心已经沉下来了,妄念越来越少了,同时你会感觉到大脑都是清醒的,而且精力特别旺盛,身体特别轻松,再往以后,就有更高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清醒平静的心,就更容易把握自己的命运。
营员:什么是平静?
明基法师:平静是一种状态。平静也是相对的。我们坐在这里很平静是吧!可是一旦出现妄想,马上自己的天平歪掉了,烦恼抖落出来。
营员:什么是学佛的最高境界呢?
明基法师:怎么说呢,涅槃的境界很难说的。你看为什么要参念佛是谁,连这个都搞不清楚呢。佛教的修行归根到底就要来解决这个问题,整个的身心都要全部集中在这里。所以说内心的平静是有很多层面的。初学佛的人总是问,如果没有了七情六欲,那还算是人吗?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状态才是对的?实际上修行到最后,并不是就完全没有了喜怒哀乐。比如说地球在运动,这对整个虚空有妨碍吗?没有。人在悲喜交集的时候,还有一个如如不动在里面。弘一大师圆寂的时候写了一幅字:“悲欣交集。”这又怎么说呢?你看过他的照片吗?他死的时候就穿的是破烂的短褂,补丁加补丁的,躺在一张破床上,一脸白胡子就像一个乞丐一样。但是你知道他老人家的境界吗?悲欣交集啊!为什么悲欣交集呢?他死前跟他的侍者说,我断气以后,如果我流泪了,你们不要诧异,那是因为我见到了极乐世界,所以悲欣交集啊!然后他死的时候真的流泪了。这是一种多么真实的感情啊!你说一个平常人的尸体会流泪的吗?不会流泪的。这是真的。
营员: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鼓掌)
明基法师:因为我们有三个人哦(还有李老师、明海法师),都要讲一下,(鼓掌)一起分享人生的经历。我们初出家的时候,很希望学佛的过来人能告诉我们怎么才能少走弯路。当然,我并不是在否认大家。师父说,我们就像是小野马……我们的早晚课里面有三皈依,师父平常总给我们讲戒律什么的,听多了就感到很枯燥。那时候…
《十三届:禅修指导(明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