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恨不得馬上就蹦出去,不耐煩了。那時的身心狀態就是這樣,好像隨時隨地都可能爆發出來。怎麼樣才能有很一種深入的認識?是不是那是不可能啊?並不是說我們不可能弄清楚。而是說什麼呢?是說我們要有信心,心理裏面那種實實在在的感受能夠轉化掉。你剛才問什麼是生命的意義,我在剛從學校畢業,剛開始出家學佛的時候,也是問師父這個問題。因爲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對神秘現象沒有特別的興趣,一直不怎麼信。但是呢,我自己原來想法是片面的。如果人死之後,什麼都不存在了這件事是真的,那問題就太嚴重了是不是?如果人沒有下一世,人死了就沒有我了,這個問題就太嚴重了。但是我們沒有辦法來證實它是不是真的。那時候,我們隔壁有一個人跟我們一起練氣功,然後他就帶我們跑廟,接觸了很多師父。我們那時候學哲學,特別喜歡辯論。比如說這是一杯水,那是一條毛巾。他指著毛巾問我:“這是什麼?”當時我就答不出來。你想啊,如果我說是毛巾肯定是不對的,那不是問傻子嗎!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再比如說我說話的時候,大家聽到了嗎?(不說話幾秒鍾)我剛才幾秒鍾不說話,大家聽到了沒有啊?(大家說:沒聽到。)這說明一個什麼呢?《楞嚴經》裏是這麼講的。佛叫人撞一下鍾,然後問阿難:“你聽到了嗎?”阿難說:“聽到了。” 等鍾聲消失了佛又問:“你聽到了嗎?”阿難說:“沒聽到。” 又撞一下問:“你聽到了嗎?”阿難說:“我聽到了。”佛就說了:“你這個人怎麼這麼胡說話呢?”這個能聽的功能不是有聲音時就有,沒有聲音就功能就沒有。有聲音的時候你聽到聲音。沒有聲音的時候你聽到無聲嘛!是不是?
再一個的問題,我已經出家了,佛是一個曆史人物這個觀念我慢慢能夠接受了,但是我感受不到佛的存在啊。當然,佛是無處不在的,每一個人都是佛,但是心裏面還沒有認識到。那你說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你父母活著的嗎?你愛你的爸爸媽媽,那麼當他們死了,你會不會自殺?不會。你是爲老公或者老婆活著的嗎?或者爲你的孩子活著的嗎?也不是的。那麼到底來這世界幹什麼?歸根結底,還是那個念佛是誰,這個生命到底是一個什麼狀態。
師父用兩句話概括人生的意義: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覺悟的存在,是無始無終的,前面無頭,後面無尾。那麼這個生命的無限用來幹什麼呢?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信爲能入這四個字,有很深刻很深刻的含義。你剛才所問的問題啊,其實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問題,要分開來講,是很不容易講完的。人生的意義,對我們現在的學生來說,首先就是好好讀書,認真學習。外面的世界改變不了我們自己,說到底還是我們自己改變自己。你說你不喜歡這棟樓,你要把它炸掉,這就不是有智慧的做法,也不符合慈悲的精神。有慈悲的人就沒有敵人,有智慧的人就沒有煩惱。那麼到底什麼是人生的意義,我覺得我還沒有講透。剛才所講的層面,可能比較高了一點,可有我們的注意力都放在是眼前的一些問題上面。金錢啊,地位啊,還沒有思考到這個層面上來。(對 李 老師說:)現在請您老人家來講一下。
老師:我覺得,我們如果只是重視希望,不直接去做,那這個希望就是很難實現的。願望與努力是相輔相成的,不實際去做,大家就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感覺。你真正按照法師們說的去做,按照佛法的教義去做,當你去做的時候,才容易有真正的體會。佛還在世的時候,印度的人比較聽話,佛怎麼說他們就怎麼做。佛法傳到漢地來了以後,這裏的人你告訴他怎麼做他不樂意聽從,老是想反問爲什麼。但是,如果一個人真正有了目標,那他就會比較從容。諸佛菩薩都很從容。他們的目標有明確,然後腳踏實地去做,最後真正達到了那個境界。好了,我就說這麼多。(鼓掌)
明海師父:就像我們明基師所說,念佛是誰,我究竟是誰,每一次你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無論你有沒有答案,只要你能夠追問這個問題,那麼我們的人生可能就不一樣了。現在我們非常健康,或者最近非常樂觀,所以你就覺得這個問題好像沒有什麼意義。那麼我們假設一下,假如你得了一個怪病,非常地危險,有可能只有一天的生命,這個時候你怎麼來面對這個問題呢?這個時候,你的心態可能跟你平時完全不一樣。是吧?在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發現,每一天是爲什麼而活的這個問題是多麼有意義和有價值。如果一個人他只是爲了自己而活,那你就會鑽入自己的圈套裏面。就像我們師父所說的,只有覺悟人生,你才能奉獻人生。這八個字非常簡單,我想在座的沒有不認識這八個字的吧?但是人通常是這樣子,在順境中覺得什麼人生的意義這類問題並不重要,從沒有腳踏實地去做,然後一遇到煩惱心裏就急躁,沒有辦法消除,煩惱反而更加嚴重。如果我們經常反問自己是誰,那就一定要保持住這個心態,當煩惱來的時候,不要給它下任何的定義。你一旦給它下了定義,那它就會像種子一樣,逐漸發芽、抽枝、開花、結果。成功和失敗,往往只是一念之差。不要碰到事情就下定義。是誰下的定義呢?爲什麼要下這個定義呢?爲什麼就認爲自己與佛陀、與高僧大德的距離那麼遙遠呢?這些都是觀念,都是假相,都是一個無!我們觀察一個杯子,可以有很多角度。這個角度看上去是這個樣子,另一個角度又有另外一個樣子。看問題也是一樣,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事實上說的都是同一個問題。好,我就說這麼多!(鼓掌)
營員:爲什麼我這麼倒黴?
明基法師:學佛本身,就是讓大家接受事實!學佛就是學這個勇氣。人生的一切苦樂都是自作自受。快樂是如此,痛苦也是如此。人的各種各樣的念頭,就像是這個杯子裏面的水。有某一個念頭,就有可能發展某一種行爲,然後由這種行爲導致某種結果。我們現在所遭遇到的,只是在無窮無盡的種子中已經成熟了的那一些,很多還沒有成熟。所以首先要把這個觀念擺正,要勇于面對。你能夠覺得自己倒黴,那還沒有真倒黴。
老師:山東一位老人家,他每天晴天的時候呢,就想自己賣傘的兒子,傘賣不出去;下雨的時候呢,就想自己賣鞋的兒子,鞋賣不出去。因此他每一天都很不高興。然後就有一個人教她,下雨的時候呢,要想著那個賣傘的兒子又有生意可做了;晴天的時候呢,就想著賣鞋的兒子。這樣,這個老人家就每一天都很快樂!
明基法師:轉換觀念。佛教所講的智慧,是很具體的,並不是虛玄的。
營員:我想知道你在家是怎樣修行的。看過你的講演文章,但是沒有講到你具體修行的方面。
老師:我那裏面好像講了一點例子吧!修行往往有一定的方式,打坐就是一種最好的方式。有些人不打坐,但是他念經。比如說早上念《普門品》,晚上念《金剛經》。修行的體驗是真實不虛的。你要知道,首先這些法師是受了戒的,他不會說假話。他所說的話,要麼是他自己修行得來的體會,要麼是他轉達佛說的話。你真正按照他說的去做,就會有一種體會!說是說不出來的。退一步講,在你按照佛陀的教義去做的時候,你會覺得所面對的事情並沒有什麼不好,你會感謝它帶給你的人生體驗。
營員:我覺得成佛是一個理想……
老師:成佛當然是個理想啊,是我們生生世世的目標。
營員:那您現實的理想是什麼?
老師:理想源于現實。所以如果把目標定得具體一些。覺悟與奉獻,我們應該要隨緣去做,然後在做的過程中就會有體會。比如說一個人有個哥哥,他哥哥自己不會劃船,于是他就想方設法要把哥哥送到對岸去。當他把哥哥送到對岸的時候,他自己也已經到了彼岸。所以奉獻本身就是修行。人生懂得奉獻,生活就有了方向。希望我們在生活中朝這個方向去做。就像老和尚說的,修行就是要我們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怎樣來面對自己的生活,我個人覺得智慧不夠,所以還不能很從容。知道目標,但是不知道怎麼走!這是智慧不夠,所以提升智慧是決定性的。(鼓掌)
師父:打斷一下哦!因爲大家見面的機會實在太少,所以我很想把自己的初衷供養給大家,作爲一個借鑒。剛才講的還是圍繞生命的意義。就是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並不要解釋這幾句話,因爲他剛才說“我怎麼這麼倒黴”,我想就此來談談我的體會。在現實生活中,你們年紀還小,不一定會遇到這些問題。大家都能夠親身體會的,就是我們心裏的各種各樣的力量,我們控製不住的力量,就是這種力量讓我們在六道裏面輪轉。這是我個人建立佛法信仰的基礎,我個人實實在在感受到了這股力量。這個力量有與它相應的環境。首先就是那種狀態。我們沒有吃飯的時候肚子會感覺到餓;當我們欲望沒有達到滿足的時候,一個貪婪的人,即使是家財萬貫,他還是不會滿足,一個人一直在一種饑餓的狀態。那是不是餓鬼啊!我這麼講大家能夠理解麼?這個業的狀態,它必然會感應相應的環境。打個比方,你罵別人,別人就不會罵你嗎?這就是相應啊!你讓別人起煩惱了,他就會讓你起煩惱啊,都是相對的啊!我們現在的生活是這樣,六道輪回就在當下,說人死了之後有六道輪回,有六道輪回是因爲當下的和六道輪回相應的行爲,在自己心裏所形成的力量,所留下的那股力量,就會把自己的生命推到那六種生活的方式上去。這是我相信佛法的基礎。我沒有看到六道輪回,但我相信佛法所講的六道。爲什麼要相信六道輪回?我眼睛沒看到鬼,那我憑什麼相信有鬼啊?人做了和鬼相應的事情他就會到鬼道裏去啊,做了和畜牲道相應的事情他就會到畜生道裏面去啊!打個比方:老鼠有什麼特點?一輩子偷。是不是?再一個是愚癡,你看老鼠的吃相就是個傻瓜相。(衆笑)它癡癡呆呆的那樣一個相。我曾經看到過一個人,大家都說他是神經病。他眼睛是很呆滯的,給人的感覺…
《十叁屆:禅修指導(明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