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有余地,並且定會受到狂風般病緣或損害的威脅。《致弟子書》雲:“如爲狂風所吹之油燈,壽命瞬間住准亦非有。”
乙九、終舍一切故爲無常:
因爲最終必將舍棄一切而離開人世,所以應當觀修無常。
眷屬受用與親友,美貌韶華財種姓,
皆需棄舍獨自亡,無助益者隨善惡,
爾時依處唯正法,爲何今不勤修持?
死亡時,今生的眷屬、受用等一切皆無濟于事,必須離開人間,隨著善業惡業而流轉,此時唯有正法能夠救護。《教王經》雲:“國王趨入死亡時,受用親友不隨身,士夫無論至何處,業如身影緊隨後。”《德施請問經》雲:“雜業尋受用,養活子與妻,極痛苦亡時,子妻非依處。如做種種事,子妻亦將舍,獨自受苦果,時無代受者。父母兄弟妻,仆財眷屬衆,死後無跟隨,諸業隨其後。”爾時積累深重罪業的人們會出現被往昔所宰殺的衆生和閻羅獄卒用輪子、索束縛牽引的顯現。《入行論》雲:“若今赴刑場,罪犯尤驚怖,口幹眼凸出,形貌異故昔。何況形恐怖,魔使所執持,大怖憂苦纏,苦極不待言。誰能善護我,離此大怖畏,睜大凸怖眼,四方尋救護。四方遍尋覓,無依心懊喪,彼處若無依,惶惶何所從?”死時憶念正法也已遲,如同犯法者落到劊子手的掌中時方尋覓救護者一樣。因此必須從現在起即憶念正法。《入行論》雲:“未肇或始做,或唯半成時,死神突然至,嗚呼吾命休!”也就是說,叁寶與善法才是真正的皈依處。《淨施請問經》雲:“父母亦非吾依處,親財韶華亦非爾,唯有具足功德者,此等沈迷者依處。吾願爲佛舍身體,生命受用皆舍棄,唯有皈依叁寶外,無有余衆吾皈依。”
乙十、叁世均爲無常:
如是思維輪回之處、自相續以及他衆皆是無常之本性。
思維世間前後代,先前無量人已逝,
如今人間多數衆,百年之內定死亡。
未來一切亦複然,且觀老幼同輩去,
吾亦不離此性故,當思定死而修法。
嗚呼!諸位善友,且觀外境的遷變,再看看百年以前那些人們的身體,現在我們大多數人百年之後也僅剩下名字而已,未來的一切衆生也都與此相同,無有生而不死之故。比自己年長的、較自己年輕的、與自己同齡的許多親友已離開人世,從而應當思維自己也不例外,終必死亡。《因緣品》雲:“自某日夜晚,初入母胎者,壽無增唯減,一去不複返。上午見多士,午後有不見,午後見多士,翌晨有不見。諸多男與女,亦有壯年死,說此年輕人,豈有存活准?有者死胎中,有者落地死,有僅爬行亡,有跑時夭折,有老有年幼,有些壯年人,相繼而離世,猶如果熟落。”
乙十一、叁有皆是無常:
叁界地獄至有頂,無一勝過死主者,
悉皆無常無實質,不可依靠如車輪。
尤其人世多損害,成多病魔之禍源,
兵刃火災險地毒,野獸國王與怨敵,
以及盜賊土匪等,摧毀生命壞圓滿。
無論在六道任何一處,都將死亡,無有不遭受死亡威脅之處,因此我們應當思維叁界六道的一切衆生均不能擺脫死亡。《毗奈耶經》雲:“無論是虛空,大海或山洞,住于任何處,無有不死者。”無論死于何地都是只舍棄身體,而心卻隨著以前的業力屢屢流轉于輪回中。《廣大遊舞經》雲:“叁有無明諸衆生,愚癡之故而流轉,人天叁惡趣五道,猶如瓷師之輪盤。恒戀美色動聽聲,妙香美味及樂觸,衆縛惡世之網中,如猴困于獵人網。”人間的損害尤爲繁多,諸如麻風、瘟疫、風、膽等疾病,小兒鬼、食肉鬼、空遊鬼、厲鬼等多種魔鬼,國王、怨敵、野人、災禍等數百危害剝奪人們的豐富財産、生身性命,以致于驟然暴死,因此應當精進修持正法。如《攝功德寶經》雲:“人世鬼魔疾病多,益慈心谛加持滅。”
乙十二、刹那亦無常:
不僅有如是損害可導致死亡,即使無有此等危害,也免不了一死。
縱然無有諸損害,士夫壽命亦流逝,
晝夜刹那皆變化,逐漸靠近死主域,
猶如江河彙于海,或似日落于西山。
雖然自己終生未遭受任何突如其來的損害,並且試圖以順緣的飲食、營養來延年益壽,但終將無濟于事,終究死亡。《入行論》雲:“縱似今無病,足食無損傷,然壽刹那逝,身猶須臾質。”人生一刹那也不會停留。《聚寶頂經》雲:“須菩提言:“士壽猶如陡坡水。””《毗奈耶經》雲:“陡坡水流入大海,日月瀕落于西山,晝夜須臾自然逝,人壽流逝同此等。”
乙十叁、諸緣時境皆無常:
食等生緣雖圓滿,尚有如毒生苦時,
數多逆緣之危害,豈能不滅諸圓滿?
是故無不成死緣,死亡處緣期不定,
當棄無義欺世法,誠修死亡無常法。
有利于存活的飲食也會成爲疾病之因,盡管暫時似乎有益,但從長遠來看,卻成了損害。諸如爲利于療病而服用泄藥,結果也有使病情惡化的,更何況說遭受逆緣之損害而中斷壽命呢?也就是說,無有不成爲死緣的,因此應當唯一思維死亡。如前所說,無法確定死于何處、以何緣死、何時死亡,今天不死的把握也沒有。《入行論》雲:“或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吾生終歸盡,死期必降臨。”
甲叁(勸勉精進)分叁:一、具足上師竅訣時當修法;二、若不精勤則不得解脫;叁、于不聽善妙教誨者生悲心。
乙一、具足上師竅訣時當修法:
獲得暇滿人身之吉祥此時,應當脫離輪回。
此時吾得暇滿舟,正具上師竅訣槳,
若不精勤渡苦海,更無較此愚癡者。
自己擁有暇滿人身之舟,並且具足佛陀開創的妙道——殊勝上師之法理船槳時,如果不精進修法,那麼是最愚癡不過的了。《致弟子書》雲:“今已獲得諸佛所開創,猶如大舟法道複舍棄,好似喜愛輪回海浪花,猶如舞者必定欺自心。”
乙二、若不精勤則不得解脫:
勸勉諸位定要誠心精進修法。
何故佛贊珍寶器,淨除諸過獲正義,
若不成辦自他利,則自束縛輪回獄。
獲得如是閑暇人身時,如果不修持利于自他的正法,則將永遠爲輪回之索所縛,因此勸勉具有智慧者爲擺脫輪回而勤修正法。《致弟子書》雲:“獲得人身越過生死海,播下殊勝菩提之良種,功德勝過珍貴如意寶,何者失毀人身無有果。引導衆生心力廣大者,一切如來得道依人身,天龍非天大鵬持明者,腹行與人非人皆不得,已獲來之不易人身後,故當思維法義勤修持。”
乙叁、于不聽善妙教誨者生悲心:
雖然我忠言勸誡,但有些衆生卻不以爲然,因此對彼等生起厭煩心而尋求自己寂滅,同時也發心:但願有朝一日能以強烈悲心引導他們。
嗚呼如同教誨石,思多世人增厭離,
開示不悟講不解,明日死亡今執常,
貪著輪回無厭心,明知我慢明懂迷,
愦鬧散亂降惑雨,何時我利此等衆?
悲哉!對于極爲愚昧的衆生,無論如何宣說,以種種表示與方便攝受,卻徒勞無義,他們無有證悟之時,傳講也不理解。有些人甚至明日就要離開人間卻似乎還要住數劫一般,仍貪執實有,從而一味散亂于今生之瑣事上;有些人煩惱如烈火,棄離善法;另有些人自相續爲嗔火所焚,因嫉妒他人而以多種方式竭力惡言謾罵、揭穿過失、惡語中傷、無端誹謗;有些人雖然遭受諸多苦楚逼迫、折磨,但相續中從未對輪回生起絲毫的厭離心、出離心;有些人聽聞少許佛法,略曉一二便驕傲自滿,進而藐視他人,並且到處蔓延诤論與千種煩惱之火焰,使自他相續的善薪焚盡無余,因爲破誓言失戒律而日夜降下不善雨水,見到這些(剛強難化)的衆生後,我的相續中偶爾會生起自己趨向菩提、獨自于寂靜林中修持甚深禅定之心,但大多數時間是以悲心祈願有朝一日唯以我令他們獲得解脫,産生如此強烈的願望。
因此,我今發願肩負起無上重任而言:願以我福德,令十方世界,一切諸衆生,悉離苦得樂。願短壽患者,長壽健康樂,饑渴苦難者,飲食皆富足。願離王盜匪,野人水火險,余怖諸災難,獲得諸安樂。願所想所欲,皆如意成辦,恒時行善法,獲解脫菩提。願王善護國,政策和緩興,臣增如法想,庶民恒安樂。願離惡趣苦,獲得善趣樂,息滅善趣苦,一切皆圓滿。願叁界有情,心地悉善良,不生罪惡心,以法度日夜。願舉國豐收,無病離諸害,相互無損惱,幸福似天界。願諸事遂成,欲財眷仆譽,皆如願以償,圓滿大福德。願世人政增,出家衆法增,欲德者智增,終生吉祥增。願禅師成就,等持覺神通,神變等道果,現前解脫智。願諸苦難者,意複歡喜增,懈怠怯弱衆,精進得菩提。願具福財飾,禅定持淨戒,具憂怖失者,恒不離安樂。願行利衆尊,壽事業無量,他利悉圓滿,長久住世間。願凡依我衆,善聚極增上,具知足調柔,聖者之七財。願于我贊毀,抑或譏誹謗,見聞念觸者,皆越叁有海。願僅聞吾名,即生摧叁有,離苦得樂後,證無上菩提。願今起諸世,我如地等大,成衆生存因,利樂諸有情。願貧眷邪行,諸無義霹雳,成解脫善資,恒時勤利他。願衆生諸苦,皆成熟吾身,我之諸福德,成熟于他衆。以吾善心力,願衆得快樂,夢亦不見苦,獲得喜樂海。願我令遍布,十方虛空界,所有佛衆生,具足一切樂。願我名聲傳,十方諸世間,普降隨意雨,供養佛有情。十方六道衆,佛未救度者,願我悉救度,輪回海成空。大樂光芒爲飾珍寶源泉池,遍布大地虛空諸衆善雲成,拂塵寶幢作爲叁界熱惱蔭,願衆成就具足淨水佛蓮花。具有天女樂受青蓮鬘頭飾,池中水鳥舞于慈愛花蕊上,于花不謝淨刹湖中幻化遊,願衆赴往離諸惑害滿禅刹。無垢朝陽紅光星鬘萦繞月,成具目者甘露威光勝梵天,相好莊嚴無量光佛菩薩衆,願衆無勤往生光芒遍空刹。圓滿叁身寂靜離塵無雲空,無一多不可思無爲性本地,願衆淨心憩于自成普賢刹,竟至不緣廣狹高低偏墮界。”
此後毫無厭倦以清淨心于山岩前精勤于自他二利之事業。盡管我以如是饒益之心策勵宣說自己所目睹之無常法,然而聞者卻不生絲毫厭離心,內心一直擺脫不了常執,如同對放在面前的石頭說法或對旁生開示一樣。好似旁生的教證,如《無常語》雲:“師言如我汝亦死,于此無常之竅訣,甚至懷疑亦不生,嗚呼我真似旁生。”
甲四(結行)分二:一、欲越輪回者當觀無常之理;二、宣說功德。
乙一、欲越輪回者當觀無常之理:
于此強烈勸谏諸位乃至未對輪回生起厭離心之前,應當精進觀修無常。
于此奉勸欲度過,過患輪回之苦海,
成就稀有妙德者,即日思維定死亡,
晝夜唯觀修無常,反複生厭出離心。
無論行住坐臥、進餐、散步、言談、見到人群還是居于都市城邑、靜處,都應當時時刻刻觀修無常,所見所聞皆當憶念無常之自性、無常之比喻、無常之教誨。《入行論》雲:“故我當一心,日夜唯思此。”若不思維無常,則有許多過患,諸如唯被今生束縛,圖名求利,貪婪嗔恚,懶惰懈怠,積累貯存,爭論不休,修法不穩,因而不能從輪回中速得解脫。
即使作世間一般的瑣事也因只是偶爾性的精進而不能成辦,更何況說獲得解脫菩提果了。因此,乃至未得佛果之間,我們應當長期精勤修法。燃燈佛、釋迦牟尼佛等最初也和我們一樣是衆生,但他們卻依靠精進力而得以成佛了,我如今仍然漂于輪回中,盡管以前有無數佛陀出世後趣入涅槃,但我們卻未能成爲他們調化的對境。思維自己因業力所牽而漂于無邊輪回中的道理,應當下定決心于即生獲得菩提道。此身也如瞬間的借用品一樣,因此必須思維無常,誠心精進修法。《入行論》雲:“今後若不勉,定當趨下流。饒益衆有情,無量佛已逝,然我因昔過,未得佛化育。若今依舊犯,如是將反複,惡趣中領受,病縛剖割苦。”《現觀莊嚴論》雲:“如天雖降雨,種壞不發芽,諸佛雖出世,無根不獲善。”
乙二、宣說功德:
若如是晝夜唯一觀修無常,則功德無量,歸納而言即:
彼成現後利樂法,勇猛精進而修持,
舍今世斷我執迷,總之成就諸妙德,
拔出諸過解脫因,急修法根本無常。
情不自禁地生起定死無疑、現在必死、不知能否待到明日之心時,自然而然會以如熊熊烈火般的勇猛精進而修持正法,從而獲得利益現世後世的正道。目睹今生之顯現無法常存而心不貪執,自然斷除爭論、鬥爭、懷恨在心、嗔怒損惱、危害他衆等一切惡業,因無暇生起我慢我執,具有殊勝意樂而相合衆人並且令人生喜,了知一切財産眷屬親朋好友皆是無常從而對他們不生貪執,他們無論慘遭別人的損害還是蒙受他人的饒益,無論受苦抑或享樂都不生貪嗔之心,他們已故或者離去或者不在也不憂傷。自己無論身處何地,都不會積累貪戀之業,無論出現順緣還是逆緣,相續中都不會産生自相貪嗔執著,日日夜夜唯以善法度過,爲修法順利而謹持叁戒,苦行圓滿,梵行清淨無垢,不爲墮罪所染,因勤修道法而廣積二資路糧,因威儀不雜罪業,從而對所作所爲無有後悔之心,重新生起殊勝的信心、悲心與出離心,承蒙諸佛菩薩垂念,人、非人無機可乘,喜樂善法之天衆鼎力護佑,睡眠安樂,起床安樂,行走安樂,散步安樂,具足安樂,死時安樂,轉生樂趣,面見如來佛子,聽聞樂法,修持樂道,于大樂洲獲得大樂果位。《毗奈耶經》雲:“謹持梵淨行,精勤修正道,死時無憂惱,擺脫燃燒室……”此中宣說了觀修無常可以獲得無量功德。
甲五、回向本品善根:
現在宣說如是觀修無常所得之善根回向于衆生
如是法理蒼鳴聲,發出深益教妙音,
願衆散亂執常惑,疲勞心性今休息。
從增長善資白光的大海中所出現的雲彩打起呵欠,發出勝過蒼鳴的巨響,從而普降法理之雨,依此滅除叁有中疲憊不堪的衆生常執心之一切垢染,在本來怙主日光嚴飾的美宅中享受大樂受用,獲得慰藉。
猶如夢境漂動諸衆生,聚際必散之性無實質,
好似過客同路之友伴,願證無常變化之本性。
士夫壽命消逝如秋雲,如電如幻亦如陡坡水,
無常不穩變化之本性,願即日起真實證悟此。
任何具有衆多境域財,名聲遠揚廣大功德者,
亦是動搖之法無可信,願衆證悟四邊之自性。
大圓滿心性休息中第二品壽命無常釋終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二品 壽命無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