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叫煩惱永滅,叫寂滅。當釋迦牟尼佛看到自己的家族被另外一個國王誅滅的時候,他心裏想到的是什麼呢?我想,按照佛法的道理來說,釋迦牟尼佛此時此刻只有無限的悲心,除此以外,我想就是希望我們人世間不要有刀兵劫,不要彼此殺害,不要冤冤相報,說到底還是一片慈悲心。不知道這樣回答,能否了結淨因法師留下的這個公案。
阿彌陀佛。(鼓掌)
營員:當時離開西園寺的時候,西園寺送給我們很多您寫的書,有關于人間佛教的,當然我們這次夏令營的主題也是這樣。我想請教您,人間佛教和禅宗之間的關系,以及現在的人間佛教和明清時代的佛教世俗化之間的這種關系和它們之間演化的過程。謝謝!
淨慧老和尚:這個問題太大了,要寫一本書才能說清楚。不過,我就是想說兩叁句話:佛教是一個以人爲本的宗教,佛教直接所化的衆生是以人爲主。佛是在人間成佛,佛是以人身成佛,佛的常隨弟子當中,能夠宣傳佛法的弟子全都是人。所以人間佛教是佛法的本意。不過在過去來說,由于時節因緣不成熟,沒有直接點出人間佛教這個主題。到了19世紀、20世紀的時候,時節因緣成熟了,人間佛教暢佛本懷的這個思想應該揭示出來,由太虛法師來完成這個使命,這是從釋迦牟尼佛留下的一個公案,就留給太虛法師他老人家來回答,他老人家來解釋佛陀降生在人間、修道在人間、成佛在人間、教化衆生在人間,這樣的一個偉大的人間佛教的思想。
營員:我想請問一下老和尚,因爲我是一個佛學的初學者,就覺得還沒有入門,因爲佛教是解決一個生死問題,我想請老和尚開示一下佛教是怎麼解決生死問題的。還有六道輪回,因爲一直是學的唯物論,覺得很難接受,想請老和尚開示一下。
淨慧老和尚:你提的問題以後,大家的掌聲不是很熱烈。(掌聲)我再補充一下,看起來大家不會對這個問題給予太多的關注。因爲了生死的問題,不是一句話半句話能夠說清楚,六道輪回也不是叁言兩語道得盡。我建議這位同學在學習的閑暇,找一些這方面的書,自己來學習,慢慢地自己來體會,因爲我看你還不到二十歲,還有很多時間來體會這方面的問題。
好,阿彌陀佛。
營員:阿彌陀佛!我的問題有兩個,第一個想問淨慧老和尚,佛教關于禅定和淨、慧的功夫,我覺得從哲學的角度,從文化的層面,對于淨、慧強調的比較多。我想問一下,一動一靜之間,佛教在靜之外,它對動有什麼樣的看法,或者對動一個基本的诠釋是什麼?
第二個問題想問明海大和尚,從佛教史角度,我們知道,佛的本意是覺悟者或者覺者,一開始建塔也是爲了紀念佛陀,只是紀念。爲什麼在後來經曆了一個神化佛陀和偶像崇拜的過程,是爲了將佛教的哲學或者是這樣一種文化,通過這樣一種偶像傳播出去,還是說是因爲宗教本身的質的規定?這個問題可能很幼稚,因爲我到現在爲止,還只是對佛教的哲學比較感興趣。謝謝!
淨慧老和尚:因爲大和尚沒在。佛教有四個層面首先就是有信仰的層面;然後有生活的層面;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嘛!所謂的生活就包括各種的儀式、儀規、活動在內;還有文化的層面,你說的這些塔廟、神像呵,是屬于文化的層面;最後還有一個體驗的層面,體驗是佛教的核心。
佛教並不認爲自己是哲學,因爲佛陀他就是說他的法門,好像是治療疾病的藥或者藥方一樣,就是解決人的現實生命所存在的困惑與煩惱。它和哲學還應該有很大的區別。當然學術界爲了梳理佛教的所謂認識論、所謂實踐論、所謂世界觀、人生觀,這都是以後在學理上爲了便于了解佛教、認識佛教,把一個完整的佛法分成這樣那樣的一些片段來把握、來認識。
佛教的本質是見地與功夫,也就是平常說的理論和實踐。我們見了佛像,合個掌,拜一拜,每個人自己去體會,看此時此刻我的心裏是不是起了變化,我的心靈是不是得到了一次淨化,我的心念是不是得到了一次淨化。如果說有這種感覺,那麼,佛像是必要的,寺、塔同樣是必要的。佛教開始的時候也有事物的崇拜,比如說,佛打坐的地方,那個金剛寶座,佛成道的那一棵菩提樹,佛說法的鹿野苑,佛涅槃的娑羅雙樹,還有象征佛法的流變發展*輪,這些都是佛教早期所崇拜的聖物。佛陀圓寂以後,這是從世俗到宗教都必然有的一種過程。因爲我們的父母去世了,希望留下他一張相片,在古代沒有照相的技術,可以畫一個相,再古代可能連畫的辦法也沒有,也沒有這種技術,就用手捏一個泥巴人放在那兒,這是人類對他所崇敬的人表達自己心情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同時有這種相色的崇拜,還不是從佛教開始的。相色的崇拜早于佛教,佛教也采取了其他的文化體系的方式,也豐富了佛教的文化內容,使佛教有佛像、有塔廟、有金殿,甚至有各種各樣的文化形式,這都有助于我們來淨化心靈,有助于我們提升內心的一種淨化。所以在研究學理的同時,不能排斥這些佛教文化,對佛教徒,對那些希望從佛教中得到淨化、得到提升的人,所起的極爲重要的作用。
營員:第一個是關于雍正皇帝的問題,他是一位明心見性的禅師,爲什麼後來會大開殺戒會殺害功臣以及殘害手足,還求長生不老藥,從而導致毒發身亡。爲什麼一個開悟的人卻有如此大的偏差?第二個問題是請老和尚講一兩件虛雲長老的生活小事。
明海大和尚:剛才師父您是不是替我回答了一個問題啊?這兩個問題我就回答一個,第二個問題回答不了。你提問中有許多關于雍正皇帝好多重要的事,殘害呀,雍正皇帝現在也不在這,所以你這麼說他,他也沒辦法辯解。我講,我們背後議論這麼一個人涉及到這麼嚴重的一個問題,而他本人又不在場,所以這是很殘酷的。(掌聲)你們在座的希望有這樣一個待遇嗎?就是有人背著你們議論你殺人啊一些事,這那的。這是很殘忍的一件事。關于雍正皇帝的小道消息,留傳的一些說法,確實我們要慎重地去對待,金庸先生的小說也拿雍正皇帝作爲素材,但是,他是小說家,這是明確的,他寫的也是小說,那麼在他的小說裏面呢,也有非常明顯,不需要他注解,現代人一看就知道他是編的,這足以讓我們知道做了一個說明,他是小說家之言,我是不看小說的,我聽愛看小說的人說,他裏面有一個血滴子,好像跟雍正皇帝還有關系,這種暗器一放出去,就可以殺人,然後飛回來。以現代人的科學知識,在清朝是不太可能的,不然的話八國聯軍來了我們也不用怕了,多放幾個血滴子不就好了嗎?(掌聲)。所以,這是小說家之言。這是對雍正皇帝一些誤區的地方,因爲你們都是在各個高等院校學習,這個問題要用一個比較嚴謹的態度來對待。關于我們佛教徒,從非常明確的可信的文字記錄的東西,提到雍正皇帝曾經編過一個《雍正禦選語錄》,以他自己的見地對古代禅師做了一個篩選。因爲從印度翻譯過來的佛經很多,也考慮到你們諸位提出來的問題。雍正皇帝對于佛教最重要的內容,曾寫過一本書叫《經海一滴》,由此可知他佛學造詣的深度和廣度。中國宋代出了一個大禅師——永明延壽,在杭州組織當時佛學精英們編寫過一百卷的《宗鏡錄》,就是一百萬字,雍正皇帝對這個《宗鏡錄》也有一個節選本。另外在北京一些寺院,還有像柏林寺、大覺寺也與雍正皇帝有關,也曾追隨柏林寺的住持學佛參禅,我們寺院趙州古佛寺的名字也是他改的,這史料是素聞法師提供的,還有一個古佛寺碑記。好,第二個問題請我們老和尚回答。
淨慧老和尚:虛雲老和尚的一生,可以說非常勤奮、非常節儉、非常慈悲,有甚深禅定功夫,有非常重要的成就和巨大的功德。在虛雲老和尚住世的一百多年當中,隨便舉一點點事情來講,就有很豐富的內容。剛才這位同學希望我能舉虛雲老和尚生活中的一兩件小事。第一件事虛雲老和尚每天一定是四點鍾起床,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起床之後就是在床上雙腿一盤,打坐,一直到侍者把早飯送到才下座。我在虛雲老和尚身邊也有五六年的時間,每天看到老和尚都是如此。這一件事是關于老和尚他生活很規律,自己要求很嚴格,盡管他那樣的高齡,還是始終對自己有嚴格的要求。第二件事,老和尚的床上很整齊,老和尚的衣服是一個補巴摞著一個補巴,他穿得破,但是很幹淨。看到一個穿著破爛的老和尚,誰都不討厭,誰都不覺得他不衛生;他一年到頭不洗澡,但是沒有任何異味;他的衣服從鞋子、襪子、褲子、外套,都是一個補丁加上一個補丁,不是他沒有衣服穿,是他覺得:一切的來自勞動的産品都來之不易,要珍惜。所有的新衣服都分給大衆穿,所以在雲居山也好,雲門寺也好,大家都有穿破衣服的習慣,我們小時候也是學老和尚,衣服有時沒破也補個補丁在上面,呵呵(衆笑)。那是一種精神,那是對自己的一種嚴格要求,年輕人,我年輕的時候也還是長得蠻漂亮,呵呵(衆笑)。大家看到我十八歲時的一張照片都說,唉呀,你長得好帥,(衆笑)正因爲這樣,我的衣服基本上都補了補丁。
老和尚所用的東西,不像現在的年輕人,桌子上亂七八糟,抽屜裏像雞窩一樣,床上像什麼我就不敢說了,呵呵,不能說像狗窩一樣呵。老和尚就不一樣,到處都整整齊齊,他從抽屜拿什麼東西眼睛不用看,手一拿就是那件東西。換一件東西,手一拿就是那件東西。整整齊齊的,沒有多一件東西,沒有少一件東西。任何東西放在什麼地方,用完了一定還是放在那個地方。老和尚也是這樣要求我們,東西不能隨便亂扔,找起來浪費時間,這件事對我們有重要的啓發意義和教育意義。我還看到一個老人,這也是個鼎鼎有名的人,梁漱溟,他的生活行爲生活方式好像和虛雲老和尚基本上沒有差別。有次請他老人家賜兩個字給我,他就把抽屜打開,他抽屜裏面整整齊齊的,因爲我剛好在他的後面,不然我怎麼知道他抽屜裏什麼東西呀,拿出一個筆記本,…
《十五屆:普茶——柏林夜話(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