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五届:普茶——柏林夜话(三)▪P2

  ..续本文上一页——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叫烦恼永灭,叫寂灭。当释迦牟尼佛看到自己的家族被另外一个国王诛灭的时候,他心里想到的是什么呢?我想,按照佛法的道理来说,释迦牟尼佛此时此刻只有无限的悲心,除此以外,我想就是希望我们人世间不要有刀兵劫,不要彼此杀害,不要冤冤相报,说到底还是一片慈悲心。不知道这样回答,能否了结净因法师留下的这个公案。

  阿弥陀佛。(鼓掌)

  营员:当时离开西园寺的时候,西园寺送给我们很多您写的书,有关于人间佛教的,当然我们这次夏令营的主题也是这样。我想请教您,人间佛教和禅宗之间的关系,以及现在的人间佛教和明清时代的佛教世俗化之间的这种关系和它们之间演化的过程。谢谢!

  净慧老和尚:这个问题太大了,要写一本书才能说清楚。不过,我就是想说两三句话:佛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宗教,佛教直接所化的众生是以人为主。佛是在人间成佛,佛是以人身成佛,佛的常随弟子当中,能够宣传佛法的弟子全都是人。所以人间佛教是佛法的本意。不过在过去来说,由于时节因缘不成熟,没有直接点出人间佛教这个主题。到了19世纪、20世纪的时候,时节因缘成熟了,人间佛教畅佛本怀的这个思想应该揭示出来,由太虚法师来完成这个使命,这是从释迦牟尼佛留下的一个公案,就留给太虚法师他老人家来回答,他老人家来解释佛陀降生在人间、修道在人间、成佛在人间、教化众生在人间,这样的一个伟大的人间佛教的思想。

  营员:我想请问一下老和尚,因为我是一个佛学的初学者,就觉得还没有入门,因为佛教是解决一个生死问题,我想请老和尚开示一下佛教是怎么解决生死问题的。还有六道轮回,因为一直是学的唯物论,觉得很难接受,想请老和尚开示一下。

  净慧老和尚:你提的问题以后,大家的掌声不是很热烈。(掌声)我再补充一下,看起来大家不会对这个问题给予太多的关注。因为了生死的问题,不是一句话半句话能够说清楚,六道轮回也不是三言两语道得尽。我建议这位同学在学习的闲暇,找一些这方面的书,自己来学习,慢慢地自己来体会,因为我看你还不到二十岁,还有很多时间来体会这方面的问题。

  好,阿弥陀佛。

  营员:阿弥陀佛!我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想问净慧老和尚,佛教关于禅定和净、慧的功夫,我觉得从哲学的角度,从文化的层面,对于净、慧强调的比较多。我想问一下,一动一静之间,佛教在静之外,它对动有什么样的看法,或者对动一个基本的诠释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想问明海大和尚,从佛教史角度,我们知道,佛的本意是觉悟者或者觉者,一开始建塔也是为了纪念佛陀,只是纪念。为什么在后来经历了一个神化佛陀和偶像崇拜的过程,是为了将佛教的哲学或者是这样一种文化,通过这样一种偶像传播出去,还是说是因为宗教本身的质的规定?这个问题可能很幼稚,因为我到现在为止,还只是对佛教的哲学比较感兴趣。谢谢!

  净慧老和尚:因为大和尚没在。佛教有四个层面首先就是有信仰的层面;然后有生活的层面;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嘛!所谓的生活就包括各种的仪式、仪规、活动在内;还有文化的层面,你说的这些塔庙、神像呵,是属于文化的层面;最后还有一个体验的层面,体验是佛教的核心。

  佛教并不认为自己是哲学,因为佛陀他就是说他的法门,好像是治疗疾病的药或者药方一样,就是解决人的现实生命所存在的困惑与烦恼。它和哲学还应该有很大的区别。当然学术界为了梳理佛教的所谓认识论、所谓实践论、所谓世界观、人生观,这都是以后在学理上为了便于了解佛教、认识佛教,把一个完整的佛法分成这样那样的一些片段来把握、来认识。

  佛教的本质是见地与功夫,也就是平常说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见了佛像,合个掌,拜一拜,每个人自己去体会,看此时此刻我的心里是不是起了变化,我的心灵是不是得到了一次净化,我的心念是不是得到了一次净化。如果说有这种感觉,那么,佛像是必要的,寺、塔同样是必要的。佛教开始的时候也有事物的崇拜,比如说,佛打坐的地方,那个金刚宝座,佛成道的那一棵菩提树,佛说法的鹿野苑,佛涅槃的娑罗双树,还有象征佛法的流变发展*轮,这些都是佛教早期所崇拜的圣物。佛陀圆寂以后,这是从世俗到宗教都必然有的一种过程。因为我们的父母去世了,希望留下他一张相片,在古代没有照相的技术,可以画一个相,再古代可能连画的办法也没有,也没有这种技术,就用手捏一个泥巴人放在那儿,这是人类对他所崇敬的人表达自己心情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同时有这种相色的崇拜,还不是从佛教开始的。相色的崇拜早于佛教,佛教也采取了其他的文化体系的方式,也丰富了佛教的文化内容,使佛教有佛像、有塔庙、有金殿,甚至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这都有助于我们来净化心灵,有助于我们提升内心的一种净化。所以在研究学理的同时,不能排斥这些佛教文化,对佛教徒,对那些希望从佛教中得到净化、得到提升的人,所起的极为重要的作用。

  营员:第一个是关于雍正皇帝的问题,他是一位明心见性的禅师,为什么后来会大开杀戒会杀害功臣以及残害手足,还求长生不老药,从而导致毒发身亡。为什么一个开悟的人却有如此大的偏差?第二个问题是请老和尚讲一两件虚云长老的生活小事。

  明海大和尚:刚才师父您是不是替我回答了一个问题啊?这两个问题我就回答一个,第二个问题回答不了。你提问中有许多关于雍正皇帝好多重要的事,残害呀,雍正皇帝现在也不在这,所以你这么说他,他也没办法辩解。我讲,我们背后议论这么一个人涉及到这么严重的一个问题,而他本人又不在场,所以这是很残酷的。(掌声)你们在座的希望有这样一个待遇吗?就是有人背着你们议论你杀人啊一些事,这那的。这是很残忍的一件事。关于雍正皇帝的小道消息,留传的一些说法,确实我们要慎重地去对待,金庸先生的小说也拿雍正皇帝作为素材,但是,他是小说家,这是明确的,他写的也是小说,那么在他的小说里面呢,也有非常明显,不需要他注解,现代人一看就知道他是编的,这足以让我们知道做了一个说明,他是小说家之言,我是不看小说的,我听爱看小说的人说,他里面有一个血滴子,好像跟雍正皇帝还有关系,这种暗器一放出去,就可以杀人,然后飞回来。以现代人的科学知识,在清朝是不太可能的,不然的话八国联军来了我们也不用怕了,多放几个血滴子不就好了吗?(掌声)。所以,这是小说家之言。这是对雍正皇帝一些误区的地方,因为你们都是在各个高等院校学习,这个问题要用一个比较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关于我们佛教徒,从非常明确的可信的文字记录的东西,提到雍正皇帝曾经编过一个《雍正御选语录》,以他自己的见地对古代禅师做了一个筛选。因为从印度翻译过来的佛经很多,也考虑到你们诸位提出来的问题。雍正皇帝对于佛教最重要的内容,曾写过一本书叫《经海一滴》,由此可知他佛学造诣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宋代出了一个大禅师——永明延寿,在杭州组织当时佛学精英们编写过一百卷的《宗镜录》,就是一百万字,雍正皇帝对这个《宗镜录》也有一个节选本。另外在北京一些寺院,还有像柏林寺、大觉寺也与雍正皇帝有关,也曾追随柏林寺的住持学佛参禅,我们寺院赵州古佛寺的名字也是他改的,这史料是素闻法师提供的,还有一个古佛寺碑记。好,第二个问题请我们老和尚回答。

  净慧老和尚:虚云老和尚的一生,可以说非常勤奋、非常节俭、非常慈悲,有甚深禅定功夫,有非常重要的成就和巨大的功德。在虚云老和尚住世的一百多年当中,随便举一点点事情来讲,就有很丰富的内容。刚才这位同学希望我能举虚云老和尚生活中的一两件小事。第一件事虚云老和尚每天一定是四点钟起床,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起床之后就是在床上双腿一盘,打坐,一直到侍者把早饭送到才下座。我在虚云老和尚身边也有五六年的时间,每天看到老和尚都是如此。这一件事是关于老和尚他生活很规律,自己要求很严格,尽管他那样的高龄,还是始终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第二件事,老和尚的床上很整齐,老和尚的衣服是一个补巴摞着一个补巴,他穿得破,但是很干净。看到一个穿着破烂的老和尚,谁都不讨厌,谁都不觉得他不卫生;他一年到头不洗澡,但是没有任何异味;他的衣服从鞋子、袜子、裤子、外套,都是一个补丁加上一个补丁,不是他没有衣服穿,是他觉得:一切的来自劳动的产品都来之不易,要珍惜。所有的新衣服都分给大众穿,所以在云居山也好,云门寺也好,大家都有穿破衣服的习惯,我们小时候也是学老和尚,衣服有时没破也补个补丁在上面,呵呵(众笑)。那是一种精神,那是对自己的一种严格要求,年轻人,我年轻的时候也还是长得蛮漂亮,呵呵(众笑)。大家看到我十八岁时的一张照片都说,唉呀,你长得好帅,(众笑)正因为这样,我的衣服基本上都补了补丁。

  老和尚所用的东西,不像现在的年轻人,桌子上乱七八糟,抽屉里像鸡窝一样,床上像什么我就不敢说了,呵呵,不能说像狗窝一样呵。老和尚就不一样,到处都整整齐齐,他从抽屉拿什么东西眼睛不用看,手一拿就是那件东西。换一件东西,手一拿就是那件东西。整整齐齐的,没有多一件东西,没有少一件东西。任何东西放在什么地方,用完了一定还是放在那个地方。老和尚也是这样要求我们,东西不能随便乱扔,找起来浪费时间,这件事对我们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教育意义。我还看到一个老人,这也是个鼎鼎有名的人,梁漱溟,他的生活行为生活方式好像和虚云老和尚基本上没有差别。有次请他老人家赐两个字给我,他就把抽屉打开,他抽屉里面整整齐齐的,因为我刚好在他的后面,不然我怎么知道他抽屉里什么东西呀,拿出一个笔记本,…

《十五届:普茶——柏林夜话(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