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茶:柏林夜话(三)
主持人:明影法师
(2007年7月23日晚于观音殿前)
明影法师:前面就坐的几位法师和老师我就不再介绍了,因为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济群法师虽然昨天下午才赶到,今天下午就给我们做的非常精彩的讲演,大家已经是非常熟悉了。还有朱老师,大家也都认识,素闻法师、李晓林居士和班文战老师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这几天我们很多营员提出来要跟法师们交流,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太多的提问机会,每一次讲座有时候安排得很紧张,有时候提问只给两三个机会。今天机会来了,大家准备的那些问题现在都可以提出来,可以问我们前面的每一位法师、居士,都可以,看哪一位先举手?
净慧老和尚:我看,先不要大家先来提问题,先来提问题就弄得我们很被动。(众笑)我们坐在上面的人呢——坐在你们对面的人呢,先主动一点。
刚才大家的目光往那一边在转移,因为那里来了一位既是我们的老常住,又是一位客人,就是我在开营式中提到的那位日本曹洞宗的僧人,他叫木村礼道。他今天来的,他讲“禅就是佛法的起点”。
我们是办一个生活禅夏令营,在这个夏令营期间,体验禅是我们的一个中心的目标。在夏令营期间,每天都安排了打坐,尽管坐的时间不是很长。参加的人,有的是第一次,也有的曾经有过这方面的经历,不管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发现,往那里一坐,每个人的心情就有另外一种感觉:有的人感到身心清凉、自在,有的人感觉到一坐下来妄想特别多,还有的人感觉到对于这种方式,对于这种很陌生的活动,感觉到很难适应。
我想这三种感觉都是很正常的,特别是说感觉到一坐下来妄想特别多,那就说明我们已经在观察自己的心念,如果没有观察自己的心念,就不知道妄想会多起来。那些有静坐的经验的人,可能坐下来就有一些清凉自在的感受。至于很难适应这种活动方式的人,我想也不要着急,因为第一次来做这种活动,第一次来参加这样的集体禅修活动,自然会感到不适应。特别是这种姿势,盘着腿子,又挺起腰杆,又要有许多的要求,因为年轻人自由自在的活泼已经习惯了。
不过人生能动静结合,这才是最理想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仅仅是在动,硬是静不下来,我想做学问也好,做事业也好,这种生活方式会都有缺陷,或者说只能静不能动那也是有缺陷。所以古来的祖师就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我们不管是从身心修养的要求出发也好,还是从体验佛法的要求出发也好,每天有一定的时间静下来非常必要。静下来可以放松我们的身心,静下来可以使大脑得到休息,静下来可以使我们全身的血液比较缓慢的流通,一切都放松下来那是最好的休息。人生在忙忙碌碌当中,如果得不到片刻的休息,得不到片刻的安静,对身体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生活禅夏令营是很希望把这种禅修的方法能够推荐给各位、介绍给各位,使各位通过一次的活动、两次的活动、三次的活动、甚至十次八次的活动……慢慢习惯于这种动静结合的生活方式,修养方式,调养身心的一种方式。
我想各位可以围绕着这样一个主题来思考:今天晚上我要提什么问题,今天我想要得到这个方面的某些知识或者要领,这样就使我们提问的主题不至于漫无边际,因为时间很有限,你说一句,他说一句,最后好像找不着主题。
好,我就给大家开个头,给大家提供一个提问题的范围。好,阿弥陀佛。
明海大和尚:师父,我现在替营员向您提问题。(掌声)
他们在这几天活动中,大家也听了几次讲课,在佛学的讲座里面经常有这样的词“不要执着”,那么他们年轻人在学业、事业上,都有很多的想法,进取的心,所以我估计这个问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佛教里说的不执着,当然佛教里又讲精进,这种矛盾——他们觉得好像有一种矛盾,既不执着又能精进,这个矛盾怎么处理?
还有就是说,佛教所说的精进和世俗说的进取心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你们觉得怎么样?是有一定的……(掌声)因为,可能学佛之后,有个印象好像是“这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不执着、不执着、放下、放下……可是你们又有很多事情,竞争很激烈,学业事业上都有竞争。这个问题,请师父您给我们开示一下。
净慧老和尚:在我们生活的主流语言当中经常会出现:“某某人对事业、对学问有一种执着的追求。”主流语言当中是把执着当作一个褒义词来广泛的加以使用。在佛法当中,是把执着当成一种负面的思想认识或者见解。
所谓执着,佛教是把它分为两个大类,一个是叫做“我执”,我们姑且把它叫做生命的执着;一个叫做“法执”,我们姑且叫它观点或者见解的执着。
那么,首先我们说佛教所说的执着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佛教的执着有一个意思,就是把一切的事物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看作是固定的,看作是稳定的;第二个意思就是把财物、知识,一切从我出发,从自私出发,从贪欲心出发,因为“这个也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一起了“我”的观念之后,第二个人、第三个人都不能侵犯我的利益、我的权力,甚至于我的观点和见解。
大家这样初步地理解以后,就知道佛教讲的执着,和我们社会主流语言讲的执着是有所不同的。主流语言的执着,是讲对某一件事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是一种正面的表述;佛教所说的这个“执着”呢,是说这件事本来不是这个样,但是他从他的见解上、从他的观念上硬是要觉得是这样,所以他是一种执着,是一种偏见,是一种片面的看法。两者绝对不同。
世界的一切事物本来是无常的。对于许多人来讲,都把万事万物看作是常的,如果是说把无常的东西看做是常,那就是一种不正确的见解,如果硬要坚持这种不正确的见解,那就叫执着。佛教进一步讲要破除执着,破除执着就是破除和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背道而驰的那些观念、那些观点、那些见解。所以说佛教“破除执着”它完全是一个积极的思想引导、积极的观念的引导,它完全不是消极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有执着,就是把自己局限在一个非常狭隘的范围之内,因为他的观点不正确,见解有偏执,那么它就不可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因为他认为他就是唯一正确的。如果再进一步讲,有执着的人,就是画地为牢,不能够跳出那种狭隘的偏见,跳出那种极其狭隘的个人的利益。从这样的一些分析来看,如果一个人坚持某些不正确的观点,不正确的生活方式,不正确的见解,那他一定不可能积极进取,一定会在事业上,在生活上,学问上难以进步,因为他已经有预设的一个框框。他的见解不能突破他那个预设的框框,他很难吸收更加积极的思想,更加积极的、更加有效的生活方式。我这样地来讲执着,不知各位能不能够明白一点。(鼓掌)
假说我要完全照佛教原原本本来讲的话,那可能讲出一句出来以后,你们会提出一百个问题,这些也没有离开佛教对执着的那种阐释,希望大家从这个突破一种小我的观念、突破个人的狭隘的利益、突破个人的偏执的、狭隘的某些见解,这样地去理解佛教里所说的破除执着的初步意思就可以了,在学习佛法深入了以后,慢慢地会对怎样叫做破除执着,破除执着究竟对我们人生的改善,对我们智慧的提升到底有什么好处,就会明白。
好,谢谢。(鼓掌)
营员:生活禅夏令营十五年来,引导无数青年学子向道之路,十五年来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请问在你们眼里,我们这一代人与以前的年轻人有什么不同,我们这一代人的前途和希望在哪里?
济群法师:这个夏令营我参加过六七届,每次来除了讲座以外,也都有一些时间解答问题。我想在座的各位在社会上可能是千差万别,但坐到这里来,都相差不大,当你们走到这里,你们关注的问题和心态,不管是第一届还是到现在的营员,其实关注的问题大体是差不了多少的,没有太大的差别。那么大家关心的前途在哪里?我们柏林寺有个普光明殿,当你们进入柏林寺的时候,其实你们就进入了光明的前途。所以前途在哪里?前途就是在佛法中,能够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你的生活,能够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你的人生,我们就能从无明的黑暗中走出来,如果不能用佛法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前途在哪里我就不知道了。(掌声)
营员:阿弥陀佛,我有一个问题,是突发奇想的,我们夏令营是生活禅夏令营,刚才我听到树上的蝉鸣,我不知道佛经里面有没有“蝉”与“禅”相关联的公案。还有一个小问题:新春贺辞中的“六时吉祥”的六时是哪六时?
明海大和尚:树上叫的蝉的公案,那么你这就是首创嘛!我看《五灯会元》,没看到过。六时是古代印度人对白天黑夜的时辰的划分方法,跟我们中国人有点不一样,昼、夜各三时,一共就是六时。也就是说它每一个时辰是四个小时,我们是每一个时辰二个小时,它是昼三、夜三,初日中日后日,初夜中夜后夜,加起来六时。
明海大和尚:我建议再提问就直接站起来说,不要写条子了。因为这个光线不好,有些条子是写给我们老和尚的,字又小,不大好认。就直接说,有举手的,你们直接站起来说。
营员:我有个建议,能不能公布一下明海大和尚的手机号,您公布一下您的手机号啊?
明海大和尚:什么?公布什么?(营员:手机号)手机尾号可以告诉你们(众笑),1991。
营员:这不是我的问题,是净因法师讲课时留的问题:当年释迦牟尼佛的家族被杀害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他有烦恼吗?这是净因法师在讲课的时候留的一道题,请老和尚开示。(鼓掌)
明海大和尚:下来得给净因法师打个电话,落实清楚了,有没有留这道题。(营员:有)哦,有留啊,那没办法了,请师父您开示。
净慧老和尚:我们各位首先要明白佛是什么意思,佛是叫“三觉圆满”…
《十五届:普茶——柏林夜话(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