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五屆:普茶——柏林夜話(叁)

  普茶:柏林夜話(叁)

  主持人:明影法師

  (2007年7月23日晚于觀音殿前)

  

  明影法師:前面就坐的幾位法師和老師我就不再介紹了,因爲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濟群法師雖然昨天下午才趕到,今天下午就給我們做的非常精彩的講演,大家已經是非常熟悉了。還有朱老師,大家也都認識,素聞法師、李曉林居士和班文戰老師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這幾天我們很多營員提出來要跟法師們交流,到現在爲止我們還沒有太多的提問機會,每一次講座有時候安排得很緊張,有時候提問只給兩叁個機會。今天機會來了,大家准備的那些問題現在都可以提出來,可以問我們前面的每一位法師、居士,都可以,看哪一位先舉手?

  淨慧老和尚:我看,先不要大家先來提問題,先來提問題就弄得我們很被動。(衆笑)我們坐在上面的人呢——坐在你們對面的人呢,先主動一點。

  剛才大家的目光往那一邊在轉移,因爲那裏來了一位既是我們的老常住,又是一位客人,就是我在開營式中提到的那位日本曹洞宗的僧人,他叫木村禮道。他今天來的,他講“禅就是佛法的起點”。

  我們是辦一個生活禅夏令營,在這個夏令營期間,體驗禅是我們的一個中心的目標。在夏令營期間,每天都安排了打坐,盡管坐的時間不是很長。參加的人,有的是第一次,也有的曾經有過這方面的經曆,不管是第一次,還是第二次,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發現,往那裏一坐,每個人的心情就有另外一種感覺:有的人感到身心清涼、自在,有的人感覺到一坐下來妄想特別多,還有的人感覺到對于這種方式,對于這種很陌生的活動,感覺到很難適應。

  我想這叁種感覺都是很正常的,特別是說感覺到一坐下來妄想特別多,那就說明我們已經在觀察自己的心念,如果沒有觀察自己的心念,就不知道妄想會多起來。那些有靜坐的經驗的人,可能坐下來就有一些清涼自在的感受。至于很難適應這種活動方式的人,我想也不要著急,因爲第一次來做這種活動,第一次來參加這樣的集體禅修活動,自然會感到不適應。特別是這種姿勢,盤著腿子,又挺起腰杆,又要有許多的要求,因爲年輕人自由自在的活潑已經習慣了。

  不過人生能動靜結合,這才是最理想的一種生活方式。如果僅僅是在動,硬是靜不下來,我想做學問也好,做事業也好,這種生活方式會都有缺陷,或者說只能靜不能動那也是有缺陷。所以古來的祖師就說:“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我們不管是從身心修養的要求出發也好,還是從體驗佛法的要求出發也好,每天有一定的時間靜下來非常必要。靜下來可以放松我們的身心,靜下來可以使大腦得到休息,靜下來可以使我們全身的血液比較緩慢的流通,一切都放松下來那是最好的休息。人生在忙忙碌碌當中,如果得不到片刻的休息,得不到片刻的安靜,對身體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生活禅夏令營是很希望把這種禅修的方法能夠推薦給各位、介紹給各位,使各位通過一次的活動、兩次的活動、叁次的活動、甚至十次八次的活動……慢慢習慣于這種動靜結合的生活方式,修養方式,調養身心的一種方式。

  我想各位可以圍繞著這樣一個主題來思考:今天晚上我要提什麼問題,今天我想要得到這個方面的某些知識或者要領,這樣就使我們提問的主題不至于漫無邊際,因爲時間很有限,你說一句,他說一句,最後好像找不著主題。

  好,我就給大家開個頭,給大家提供一個提問題的範圍。好,阿彌陀佛。

  明海大和尚:師父,我現在替營員向您提問題。(掌聲)

  他們在這幾天活動中,大家也聽了幾次講課,在佛學的講座裏面經常有這樣的詞“不要執著”,那麼他們年輕人在學業、事業上,都有很多的想法,進取的心,所以我估計這個問題是有一定的代表性。佛教裏說的不執著,當然佛教裏又講精進,這種矛盾——他們覺得好像有一種矛盾,既不執著又能精進,這個矛盾怎麼處理?

  還有就是說,佛教所說的精進和世俗說的進取心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你們覺得怎麼樣?是有一定的……(掌聲)因爲,可能學佛之後,有個印象好像是“這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不執著、不執著、放下、放下……可是你們又有很多事情,競爭很激烈,學業事業上都有競爭。這個問題,請師父您給我們開示一下。

  淨慧老和尚:在我們生活的主流語言當中經常會出現:“某某人對事業、對學問有一種執著的追求。”主流語言當中是把執著當作一個褒義詞來廣泛的加以使用。在佛法當中,是把執著當成一種負面的思想認識或者見解。

  所謂執著,佛教是把它分爲兩個大類,一個是叫做“我執”,我們姑且把它叫做生命的執著;一個叫做“法執”,我們姑且叫它觀點或者見解的執著。

  那麼,首先我們說佛教所說的執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佛教的執著有一個意思,就是把一切的事物看成是一成不變的,看作是固定的,看作是穩定的;第二個意思就是把財物、知識,一切從我出發,從自私出發,從貪欲心出發,因爲“這個也是我的,那個也是我的”。一起了“我”的觀念之後,第二個人、第叁個人都不能侵犯我的利益、我的權力,甚至于我的觀點和見解。

  大家這樣初步地理解以後,就知道佛教講的執著,和我們社會主流語言講的執著是有所不同的。主流語言的執著,是講對某一件事堅持不懈地去努力,是一種正面的表述;佛教所說的這個“執著”呢,是說這件事本來不是這個樣,但是他從他的見解上、從他的觀念上硬是要覺得是這樣,所以他是一種執著,是一種偏見,是一種片面的看法。兩者絕對不同。

  世界的一切事物本來是無常的。對于許多人來講,都把萬事萬物看作是常的,如果是說把無常的東西看做是常,那就是一種不正確的見解,如果硬要堅持這種不正確的見解,那就叫執著。佛教進一步講要破除執著,破除執著就是破除和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背道而馳的那些觀念、那些觀點、那些見解。所以說佛教“破除執著”它完全是一個積極的思想引導、積極的觀念的引導,它完全不是消極的。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一有執著,就是把自己局限在一個非常狹隘的範圍之內,因爲他的觀點不正確,見解有偏執,那麼它就不可能,用我們現在的說法,“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因爲他認爲他就是唯一正確的。如果再進一步講,有執著的人,就是畫地爲牢,不能夠跳出那種狹隘的偏見,跳出那種極其狹隘的個人的利益。從這樣的一些分析來看,如果一個人堅持某些不正確的觀點,不正確的生活方式,不正確的見解,那他一定不可能積極進取,一定會在事業上,在生活上,學問上難以進步,因爲他已經有預設的一個框框。他的見解不能突破他那個預設的框框,他很難吸收更加積極的思想,更加積極的、更加有效的生活方式。我這樣地來講執著,不知各位能不能夠明白一點。(鼓掌)

  假說我要完全照佛教原原本本來講的話,那可能講出一句出來以後,你們會提出一百個問題,這些也沒有離開佛教對執著的那種闡釋,希望大家從這個突破一種小我的觀念、突破個人的狹隘的利益、突破個人的偏執的、狹隘的某些見解,這樣地去理解佛教裏所說的破除執著的初步意思就可以了,在學習佛法深入了以後,慢慢地會對怎樣叫做破除執著,破除執著究竟對我們人生的改善,對我們智慧的提升到底有什麼好處,就會明白。

  好,謝謝。(鼓掌)

  營員:生活禅夏令營十五年來,引導無數青年學子向道之路,十五年來社會發生劇烈的變化,請問在你們眼裏,我們這一代人與以前的年輕人有什麼不同,我們這一代人的前途和希望在哪裏?

  濟群法師:這個夏令營我參加過六七屆,每次來除了講座以外,也都有一些時間解答問題。我想在座的各位在社會上可能是千差萬別,但坐到這裏來,都相差不大,當你們走到這裏,你們關注的問題和心態,不管是第一屆還是到現在的營員,其實關注的問題大體是差不了多少的,沒有太大的差別。那麼大家關心的前途在哪裏?我們柏林寺有個普光明殿,當你們進入柏林寺的時候,其實你們就進入了光明的前途。所以前途在哪裏?前途就是在佛法中,能夠用佛法的智慧來指導你的生活,能夠用佛法的智慧來指導你的人生,我們就能從無明的黑暗中走出來,如果不能用佛法來指導我們的人生,前途在哪裏我就不知道了。(掌聲)

  營員:阿彌陀佛,我有一個問題,是突發奇想的,我們夏令營是生活禅夏令營,剛才我聽到樹上的蟬鳴,我不知道佛經裏面有沒有“蟬”與“禅”相關聯的公案。還有一個小問題:新春賀辭中的“六時吉祥”的六時是哪六時?

  明海大和尚:樹上叫的蟬的公案,那麼你這就是首創嘛!我看《五燈會元》,沒看到過。六時是古代印度人對白天黑夜的時辰的劃分方法,跟我們中國人有點不一樣,晝、夜各叁時,一共就是六時。也就是說它每一個時辰是四個小時,我們是每一個時辰二個小時,它是晝叁、夜叁,初日中日後日,初夜中夜後夜,加起來六時。

  明海大和尚:我建議再提問就直接站起來說,不要寫條子了。因爲這個光線不好,有些條子是寫給我們老和尚的,字又小,不大好認。就直接說,有舉手的,你們直接站起來說。

  營員:我有個建議,能不能公布一下明海大和尚的手機號,您公布一下您的手機號啊?

  明海大和尚:什麼?公布什麼?(營員:手機號)手機尾號可以告訴你們(衆笑),1991。

  營員:這不是我的問題,是淨因法師講課時留的問題:當年釋迦牟尼佛的家族被殺害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開心還是不開心,他有煩惱嗎?這是淨因法師在講課的時候留的一道題,請老和尚開示。(鼓掌)

  明海大和尚:下來得給淨因法師打個電話,落實清楚了,有沒有留這道題。(營員:有)哦,有留啊,那沒辦法了,請師父您開示。

  淨慧老和尚:我們各位首先要明白佛是什麼意思,佛是叫“叁覺圓滿”…

《十五屆:普茶——柏林夜話(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