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時打電話給我,我說:好,你們集體下車圍成一個圈(衆笑)去解決……最後,我們車是第叁個回來的,明海師那個壓陣的車,是到十二點半才回到柏林寺。所以組織起來,現在真的有點後怕,那時候年輕氣盛,不怕。師父是參加完了那天晚上的傳燈——在黛螺頂開示,第二天好像是中央軍委主席來柏林寺,要來參觀這裏,所以師父連夜就趕回來這裏了。就剩下我們幾個在那裏組織這臺戲。
那是2002年,所以一恢複全方位的招生,一下子就突破了那樣一個格局。夏令營從2004年開始,不局限于在柏林寺辦了。首先老和尚到了湖北黃梅四祖寺,4月份,我記得是現在四祖寺當家明基法師,也是我們柏林寺知客師到那邊去做當家,也是夏令營的骨幹之一,我們幾個商量:一個是《正覺》雜志改版,另外一個是辦黃梅四祖寺的夏令營。當時想,這裏叫“生活禅夏令營”,那邊叫什麼呢?後來師父就定位叫“禅文化夏令營”。正在商量的時候,廬山東林寺派當家知客,來四祖寺跟我們商量,能不能合辦一個“禅淨文化夏令營”。我本來都動心了,想答應了。後來師父說,怎麼答應呀?這邊講“人間淨土快快來,極樂世界慢慢去”;那邊宣傳“這個世界很娑婆,那個世界很美好”。 還是分開辦吧。所以,2004年一下子,我們在九江的這邊,長江北岸辦“禅文化夏令營”,長江南岸在九江東林寺,大安法師辦“淨土文化夏令營”,時間錯開一周左右。同時廣東的南雄蓮花淨寺,辦“菩提樹夏令營”,今年也是第四屆。義工都是從這裏學習了,然後回去。剛才照片裏的成都文殊院的宗性法師,後來從中國佛學院受中國佛學院委派,到成都文殊院出任方丈,在那裏辦了“菩提智慧之旅”夏令營,今年已經也是第四屆,7月23號到7月30號。同時,2004年終南山“佛祖夏令營”,竟然中間間斷了一年辦起來,主要的講課的老師,也是我們河北禅學研究所的所長、陝西師範大學的教授吳言生博士,他在那邊主要是做召集人和主講。
這些夏令營等于是從柏林寺“生活禅夏令營”,走向了大江南北。可喜的是這幾年,從2005年把夏令營辦到五臺山,今年8月16號的大聖竹林寺“清涼之旅夏令營”已是第叁屆。包括廣告詞呀、錄取通知書、報名表,只改時間,那所有的文字都沒改,全是2005年我們從這裏走出去的第一批義工團隊,在那裏面在操持這一些事情。除了這之外,還有黑龍江大慶的淨覺寺的夏令營、秦皇島剛剛結束的水岩寺的夏令營、我們秦皇島佛協組織的在雲南的玉溪釋迦文化淨享園和叁和寺院的“安享清涼夏令營”,7月5號辦了第一期,7月15號至21號辦了第二期……所以,現在夏令營已經在全國可以說大江南北遍地開花了。
但是,老和尚他是一個旗手式的人物——我怎麼來界定我的師父呢?有一首歌是怎麼唱的?“拿什麼來描述我的師父”是吧?我很難拿一個現有的字眼來描述老和尚。你看,上午他就宣布,他明年就什麼都不管了,是吧?他不管,我們這麼年輕,不可能宣布不幹,他可以不管,我們不能不做!大概在2001年2002年的時候,我們師父就有一個想法,就是一旦全國有十五家以上的寺院,能夠接納這種新型的、現代的、文化的、人心的這種弘法方式了,我們就要調整一下。夏令營繼續要辦,但是,光是夏令營還不夠,還要辦夏令營的加油站,所以,“加油站”我們在全國各地辦了很多期。然後短期出家營,從2004年“十一”首先在湖北黃梅寺有叁十八位參加了七天短期出家營,都是老和尚親自在那兒剃度。那一年,可以跟大家分享的是,作爲我們僧團的這種喜悅,就是叁十八位的叁十八分之十一,十一位就留下來了,他們沒有再還俗,包括昨天帶你們參觀的那個明紹法師,在場吧?在嗎?現在我們柏林寺的僧值。(鼓掌)就是那一次那十一位留下的,就沒有再走出紅牆外,留在紅牆內的。
老和尚在繼續充實、提升、完善這個夏令營的同時,又開創了很多新的弘法模式。我做爲老和尚的徒弟,也是我的愛好,也是一個樂趣,我是在夏令營中成長的,是在夏令營中長大的,所以,也比較熱衷于在全國各地辦夏令營。更好的一個喜訊是,就這一個月之內,我得到了叁個國家的邀請,希望把這個夏令營以及類似的夏令營這樣的弘法方式,帶到巴基斯坦去,帶到斯裏蘭卡去,帶到日本去。但是,我已經帶到馬來西亞去了(鼓掌)。
所以能夠把這樣一個夏令營的方式帶到世界各地去,這首先得益于師父他對于我們中國漢傳佛教大乘佛法的高度的概括和歸納,從如來禅到祖師禅到生活禅,這種高度概括,因爲他上繼承了佛法最精粹的東西,下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根機。也就是說現代知識階層,不管男女老少能夠容易接受。你不需要先放棄什麼才得到什麼,你可以先了解什麼,再去接受什麼。所以他整個一個思路,是對于大乘佛法的高度概括。
再就是老和尚慈悲攝受的力量。像李小林居士、像夏澤紅居士、謝鴻居士等都是從以老和尚爲師到現在,一直是柏林寺的佛法中堅的、核心的護法,在各地去護持佛教的事業。這跟老和尚的慈悲攝受力是完全分不開的。老和尚的人格魅力,你們要追星,可以……(掌聲)可以追僧,但是追僧不要那種,不要簽名式的那種,在智慧上向老和尚學習,在待人接物上向老和尚學習。
第叁個就是現代社會人心的需要。整個世界在拜金主義、信仰危機、物欲橫流這樣一個狀態下,人心需要清涼,社會需要和諧,它是社會的整體需求。也就是這個需求市場很大。我們作爲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如何把最直接最有效的東西拿出來,並且是無條件地拿出來,分享給這個世間上的人。“生活禅”這一新的弘法模式,首先從孤立的做起來,艱難的成長,到得到教界、學術界、政府、社會的廣泛認同和參與,這跟大環境是完全分不開的。這一切我們要感恩叁寶、感恩國家、感恩所有參與的人。當然,我最想感謝的是,這些年來一直在全心全意護持教內外的政府的領導、政府的職能部門以及參與的法師、大德、居士、學者、教授們,他們的無條件的法布施,無條件的來參與奉獻的義工們,以及這幾年新補充到我們義工隊伍的廣大的新一輪的義工們;然後是我們僧團的常住們有足夠的包容心,在柏林寺所有的法事活動中,只有在夏令營期間,一切都是爲夏令營開綠燈的;原有的比如說正常的作息,聽到鍾鼓聲就應該休息了,但是夏令營期間,鍾鼓可以照敲,但是時間可以相對延後,一切爲夏令營開綠燈。僧團對這件事的整個的認同和包容,是不可或缺有機的部分。所以如果讓我們一起來感謝的話,讓我們感謝一切吧!(鼓掌)
明傑法師:俗話說,緊張即是不緊張。我們奘師爲我們以身說法。號稱緊張的奘師,一談到夏令營,就侃侃而談,可見奘師和夏令營活動已經融爲一體。
剛才奘師也講到了無奈。我們僧團的無奈,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生活禅夏令營”跟柏林寺建設是同步的,因此,在十年前我們的條件有限,我們不可能滿足很多人來參加“生活禅夏令營”的願望。我們老和尚、大和尚從他們的內心裏面是希望提供給大家很多的機會,來寺院參加夏令營,來聞法。但是畢竟物質條件是我們沒辦法一下就解決的,所以,我們每年的夏令營都會拒絕一部分營員,他們沒有機會來參加夏令營。我們就希望第二年,能夠彌補這個遺憾。在當時,我們國內佛教界舉辦夏令營的地方,可能只有我們柏林禅寺一個地方,那麼這種形式,通過老和尚十幾年的堅持,終于得到了我們佛教界內部的認同。現在我們每年都有十余處的寺院在舉辦這樣的活動,提供給大家更多、更多的機會,這也可以說是一個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我想在未來佛教界應該會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提供給我們大家來學佛。
剛才真如緣起小組准備了好多佛曲來供養大家,下面我想請他們演唱一首“寒山僧蹤”大家歡迎!(鼓掌)
(演唱“寒山僧蹤”)
明傑法師:剛才我們聽了很多法師、義工、贊助人給我們分享他們的心得,我想在座營員應該有很多的話想說。那麼下面的時間,我們就把話筒傳給下面的營員,來聽聽他們的感想。想發言的營員可以站起來。
營員:感謝老和尚、感謝大和尚、感謝各位法師,我去年來到這裏,今年又來到這裏……我有點激動啊!在這裏改變了我自己許多,一開始接觸,是受親友的影響,今天一起來的也有我的幾位親友。
我是一所高中的數學老師,做過十多年班主任,現在,我是在學校管政教這一塊。我感到最榮幸的是,在我以前的人生理想中,我覺得我做一個初中老師就可以了,但是,去年我來到這裏之後,回去工作就發生變動,派我到高中去教書,管全校的政教。我第一是在這裏學到的義工的理念;第二是包容的心態、感恩的心態,帶到學校裏去,做了一些事情,發現效果非常好。全校的學生對我們給學生的這種態度很接受。我注意看了潘校長的書,潘校長在他寫的書《心經與現代管理》裏面有一個細節,他說,我在做學校管理的時候,我注意聽取教師的意見。那我在做學生管理的時候,我做了這樣一個適應,就是凡是被我處分的學生,我都召集他來,和我面對面的談一次話,就按照這樣去做,最後,很多學生被我處分之後,都非常感激我,特別有的學生,當他被我處分之後,離開我的政教室的時候,他都對我是叁鞠躬,然後離去。當時下邊的政教主任、副主任都說,我們幹了十多年的老師沒有看到這樣狀況。以前,高中生經常和我們老師發生沖突,他們說,您來了之後,我都非常感動。我說這都是柏林禅寺帶給我的全新的生活,帶給我的全新的理念。
我今天還要提個要求,我剛才看到王冰女士又過來報到了,我去年和王冰女士交流過。我注意到,王冰女士介紹的是她做過蒙泰唆尼的幼兒教育,我這個人是非常喜愛教育這份工作,後來我見到她的慈甯佛學園地的網站,就看到香港有對小學生佛教教育的教材,我在大陸還沒看到。我希望王冰女士能幫助我們提供一些香港是如何對小學生進行佛教教育的。
我覺得剛才講到佛教的叁個層面:一個是信仰的層面,一個是文化的層面,另一個是社會層面。在世俗當中,在我沒有接觸佛教的時候,我也感到佛教是信仰的層面,現在我才體會到,佛教不僅是信仰的層面,而且是文化層面和社會的層面。我們實際上是需要將文化的層面、社會的層面這些東西,在我們社會中去傳承,讓它發揚光大,也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今天也是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感受,抱歉了,占用大家時間,謝謝!(鼓掌)
淨因法師:我們請王冰來回應一下好不好
(鼓掌)
明傑法師:剛才大和尚也有介紹,王冰是我們的老營員,現在在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讀博士。她這幾年來,連著叁年帶著她的兒子來參加“生活禅夏令營”,是我們“生活禅夏令營”的希望,我們的小營員 。
不知王冰躲到哪裏了,那就要請她的導師回答喽!淨因法師是她的博士導師。
淨因法師:第一我覺得王冰一定在,躲到哪兒呢;第二個呢,你看這個學生不爭氣呀,老師受罰。(鼓掌)來了嗎?來了,王冰,爭口氣。(鼓掌)
王冰:這個說起來比較長。我先更正一下,我現在因學習的緣故,暫時離開了慈甯佛學園地,有時還在那裏做義工。回到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到淨因法師的手下,做一個項目,也是和佛教有關的。你提的問題,可以簡單說一下。在香港呢,它有一些學校是由不同的宗教團體辦的。比如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也有。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都有。在宗教辦的學校裏,一定有宗教課,佛教學校就是佛學課。它本身的佛學課堂時間少,很基礎。有一些活動組織,比如傳燈的活動,在學校的禮堂,設計一些小朋友的,有一些小朋友的禅修,想一些,會做一些遊戲,蒙上眼睛,會在開始的時候,給一個時間,去抓,慢慢非常有興趣,在香港也不只是一家在做,有不同的人從不同角度來做。從小開始,我選擇在香港,我們未來可以把經驗帶到大陸來。
明傑法師:據我所知,淨因法師在英國編寫課本。還有哪位營員想發言。
營員:我想問一下老和尚怎麼開悟?
淨慧老和尚:今天是“生活禅夏令營”十五年來的回顧,回顧這十五年走過的路程,回顧這十五年我們所堅持發揚的一種精神,這個精神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八個字:覺悟人生,奉獻人生。開悟就是要覺悟,覺悟以後做什麼?就是要奉獻,在覺悟中奉獻,在奉獻中覺悟。
今天,每一位所講的內容都和開悟有關,都是講的開悟。如何從迷失的人生走向覺悟的人生的一個過程、一個方法,或者是我們所走的一個心路曆程。開悟不能離開生活,開悟不能離開工作,開悟不能離開我們每一個起心動念,處處都在講開悟,我們就是不能直接地契入進去,總是在開悟之外找開悟,總是想在自己的頭上再安上一個頭,實際上這都是一種妄想。我所提倡的“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衆”這四句話,就是一個開悟的過程,就是從迷失走向覺悟的一個心路曆程。我們好好地體會這四句話,開悟就在其中。
我們人生太匆忙,我們的生活太匆忙,我們的一切都太匆忙。在一切的匆忙中,找到那個不匆忙的東西是什麼,我們在生命的曆程中,有各種各樣的改變,我們在一生中有各種各樣的經曆,我們在不同的時代背後,找到扮演各種角色的主人翁,那就是要開悟,那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開悟的目標,所以生活禅就是教我們在生活中來開悟,在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來暢佛本懷,在生活中來落實佛法的精神。我們人類除了生活以外,還能找到一個什麼東西?找不到。生活就是身口意叁業的活動,有生命的存在,就有身口意的活動。身口意的活動不是清淨的就是染汙的活動,禅就是改變我們身口意叁業的一個方向,使染汙的身口意活動改變爲清淨的身口意活動。所謂聖者清淨身口意,清淨叁業,凡夫是染汙的身口意,染汙的叁業。
“聞鍾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都是講的這個道理。今天晚上,我們在鍾鼓悠悠中,在晚風習習中,在歌聲悠揚中,在趙州茶香中體會什麼呢?體會人生如何從迷惑走向覺悟,這是禅的精神,這是佛法的精神,這是生活禅的精神,這更是“生活禅夏令營”的精神。希望各位營員能夠把這種精神領會于心,應用于身口意,傳承于社會大衆,這就是我們傳承中華文明的使命,傳承如來慧命的使命,就是實現我們每個人身心自在解脫的使命。
謝謝各位!
《十五屆:分享夏令營——柏林夜話(一)》全文閱讀結束。